憶2023年普陀山行
(組詩十首)
文/凈興
普陀山,全稱普陀洛迦山,普陀山島位于浙江省杭州灣口南緣,舟山群島東部海域。北緯29°58′3″—30°02′3″,東經122°21′6″—122°24′9″。島呈不規則菱形,南北長約6.7千米,東西寬約2.3千米,最寬處4.3千米,面積11.82平方千米。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86.3米。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的觀音道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全山開放有寺院共四十多座,最大的是普濟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濟寺(佛頂寺)和寶陀講寺(盧干寺)。最大的地標是總高33米的南海觀音大佛。普陀山四面環海,被譽為“第一人間清靜地”。
普陀山與布達拉宮奇特現象,兩地均都處在神秘北緯30度線上,一東(太平洋),一西(印度線),都有觀音大士淵源?!安歼_拉”為梵語,意為觀世音圣地。布達拉為觀音勝地普陀洛迦的梵語譯音,意為觀音慈航以普救眾生。藏傳佛教認為西 藏是觀世音的修行地,松贊干布是吐蕃時期藏地觀世音的化身。布達拉在梵語中意為“觀世音圣地”,同時也被解釋為佛教中的“覺醒者”或“佛陀”。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化現及顯圣之福地。布達拉宮是拉薩市地理標志性建筑。南海觀音菩薩圣像是普陀山地理標志性建筑。
多寶塔
浮屠疊加天外天,轉塔善愿悲喜歡,
心存環宇世事寬,佛念萬鑰大千間。
注釋:普陀山多寶塔位于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鎮普濟寺東南。元元統二年(1334年),寶陀觀音寺(今普濟寺)住持孚中懷信禪師受宣讓王帖木兒不花“施鈔千錠”,購蘇州太湖美石建造多寶塔,故又名“太子塔”。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修繕。民國8年(1919年)再次修繕,用水泥粉飾塔體,民國初年3位大總統皆有捐資,水泥由中國最早水泥廠——天津啟新洋灰公司提供,并創建塔院。2005年又修。
多寶塔為寶篋印經塔形制,由兩層基座、三層塔身及頂部塔剎組成,平面正方,通高18.2米。塔身各層出檐四周立面鐫刻藏文“六字真言”。多寶塔形制特殊、構造精巧,集藏、蒙、漢文化于一體,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海觀音
倒駕慈航紅塵間,法輪常轉喚眾生。
善目微垂塵世安, 渡厄救難法萬千。
注釋:南海觀世音菩薩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此處勢隨峰起,秀林蔥郁,氣順脈暢,碧波蕩漾。蓮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衛;雙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頻傳。普陀山新的人文景觀,海天佛國的象征。普陀山南海觀音立像臺座三層,總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蓮臺2米,臺基13米,臺基面積為5500平方米。佛像頂現彌陀,左手托法輪,右手施無畏印,妙狀、慈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南海觀音”題詞,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成為海天佛國的象征。“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眾的信仰核心。“南海觀音慈悲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span>
普濟禪寺
佛國靈鷲前寺亭,慈悲大士普陀迎。
晨鐘一響滌妄垢,暮鼓千載洗心塵,
琉璃世界法雨沐,慈悲救世映香積,
滿眼金身呈法相,蓮臺普濟顯身靈。
注釋:普陀山普濟寺,亦名前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始建于后梁貞明二年(916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賜額“普濟群靈”,遂更名為普濟寺。普陀山普濟寺主體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6000平方米。普濟寺中軸線上古建筑依次為御碑殿、天王殿、圓通殿和藏經樓。普濟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總體布局既采用傳統的中軸線方法,又充分利用地形地段來安排單體建筑,集清代建筑之大成,為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2013年3月5日,普陀山普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濟寺始建于后梁貞明二年(916年)。北宋,該寺稱寶陀觀音寺,后屢興屢廢。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太監張千來山擴建寶陀觀音寺于靈鷲峰下,并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并賜額“普濟群靈”,始稱“普濟禪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擴建殿堂及用房,寺廟規模處于最大時期。
梵音古洞
絕壑深幽浴清風,梵音古洞聽梵音。
千秋滌盡絲竹聲,銀波頓浮彼岸身。
注釋:梵音古洞原名梵音洞庵,位于青鼓壘東盡處。據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等記載,明崇禎二年(1629),鎮海寺(今法雨寺)住持寂住建為退居處。清康熙二十五年(1688),僧普福同徒博文大修。三十八年(1701),御書“梵音洞”額;四十年,和碩顯親王書賜“洛迦勝景”匾??滴跷迨迥?,原寧波知府甘國璧捐資建瞻圣閣。法雨寺住持性統撰《梵音洞建閣記》。雍正九年(1731),賜帑金鼎新殿字。嘉慶十一年(1806),年久失修,僧仁賢外出募捐,畫商林聰官捐款鼎新之。同治間(1862-1874),僧良俗同徒性春重建。山門內甬道間照壁鐫“南無觀世音菩薩”七個大字。
梵音洞與潮音洞南北相對,它和潮音洞的潮音,各俱特色,合稱為“兩洞潮音”。從法雨寺經飛沙岙,過祥慧庵,即為普陀最東部的青鼓壘山。青鼓壘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為驚濤拍崖,潮聲撼洞,晝夜轟響,宛如擂鼓,故又稱“驚鼓擂”。在青鼓壘山東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巖斧劈,高約60米,縱深約50米,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一門,習稱梵音洞。在普陀山眾多歷來被人們嘆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兩陡壁間架有石臺,臺上筑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前可望海,后可觀洞,相傳為觀音大士顯圣處。凡欲觀覽梵音洞者,先要從崖頂迂回順著石階而下,然后來到觀佛閣。崖間有“梵音洞”三字石刻。佛經曰:"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正言此處圣地。
佛頂山
天燈梵臺毫光驚, 鵝耳櫪樹微塵身,
禮拜頂佛了卻空, 菩提路上滿四明。
慧濟禪寺
高聳絕頂入云中,普向俗世清風乘。
直上須彌登覺岸 寶月含空了無明。
穹方鐘磬醒癡客,慧心濟世送梵音。
南海只舟欲作板,大士扶吾脫凡塵。
注釋:佛頂山景區又名白華頂、菩薩頂,為普陀山最高峰,亦為之主山。山分支脈,分別向南、北、東伸延,主峰海拔291.3米,從遠處眺望,諸峰若拱,峰頂壘壘如杯瓢,覆于積水之上。有人說“不上佛頂山,等于沒到過普陀山”。佛頂山上主要有慧濟寺、海天佛國崖、云扶石、菩薩頂、鵝耳櫪樹、佛頂山索道等幾處景點。朝拜佛頂山是普陀山佛教的傳統和習俗,每逢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個觀音香會期,來自各地的佛弟子們三步一拜朝禮佛頂山,禮敬觀世音菩薩。觀景臺可觀賞普陀洋和蓮花洋遼闊的山海景色。 白華頂時有云霧繚繞,譽稱為“華頂云濤”,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 慧濟禪寺又稱佛頂山寺, 明代初建慧濟庵,清乾隆五十八年擴庵為寺,光緒三十三年又經大力擴建,遂成普陀第三巨剎。慧濟禪寺(聯) :山靜海清是相非相; 天高云淡上空下空 普陀鵝耳櫪就長于慧濟寺后門西側,普陀鵝耳櫪是世界上僅存的一棵,也被稱作“普陀三寶”之一,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932年由我國著名植物學家鐘觀光先生發現,后經著名植物學家鄭萬均先生鑒定、定名。
竹林寺
南天竹林寺,佛國磬音繞。
白石現紫紅,梅檀迎歸人。
注釋:紫竹林是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東南部的梅檀嶺下的一個景點,相傳觀音菩薩在此“指白石為紫竹林”,因山中巖石呈罕見的紫紅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因稱紫竹石。稀奇的是,后人在此栽下的竹子的竹桿、竹枝均為紫色,紫竹林景區就是因這片紫竹而成為有名的景點。如今的紫竹林依然亭亭玉立,迎風舒展,清雅脫俗,在陽光的照耀下,海風緩緩吹來,竹林便搖曳著不盡的生機與神韻。
“不肯去觀音院”
東瀛慧鍔了空山,遇水生蓮南國間。
扶桑無善終散盡,不肯典故真言還。
注釋:不肯去觀音院,位于紫竹林,紫竹林是觀音修道的地方,里面有全山建寺最早的地方不肯去觀音院。在潮音洞旁,有一堵黃色矮墻圍著三間質樸的佛堂,佛堂中終年香煙繚繞,這就是不肯去觀音院。佛教從中土傳入日本后,日本僧人常慕名來中土學法。他們久聞觀音大名,對觀音菩薩十分崇拜?;坼姷街型羴恚皇莵韺W佛法,二是來朝拜觀音。他來到了當時著名佛教勝地五臺山。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號稱智慧第一,與觀音菩薩同為佛的弟子,二位菩薩歷來關系密切。當時五臺山是北方佛教信徒的朝拜中心,山上梵剎林立,五臺山清涼世界之名遠揚天下,四方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據歷代山志記載,大中十三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奉觀世音菩薩像回國,船經普陀山洋面受阻,以為菩薩不愿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坼娛钱敃r日本臨濟宗高僧。
法雨禪寺
天華撒落浮金碧,慈云化雨度迷生。
海天經磬隨潮起,聲高金沙慈航歡。
注釋:法雨寺又名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坐落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梅岑路115號,創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年),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修,建筑面積33000平方米。據《普陀山志》卷三記載道:大圓通殿七間十五架,廣十二丈七尺,縱八丈二尺。該殿以觀音薩錘為主尊,左右有十八羅漢。十八羅漢中有一體著洋裝。即所謂馬可波羅式之變形。大雄殿俗稱上大殿,以釋迦、彌陀、藥師三尊為中心,前有觀音,前方左右有兩尊立羅漢,再過去,左邊為文殊,右邊為普賢。法雨寺寺內的盆景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緒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禮佛,途經緬甸時請得的釋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潔,雕琢極工。后來被毀,現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峨眉山高僧慧持與普陀山觀音緣啟故事,據釋家流傳峨眉山高僧禪坐入定故事,一輪赤日從海平面上升起來了老僧的法眼睜開了海天佛國的面紗就像當年在峨眉嘉定古樹中入定700年的慧持老和尚出定。印光法師(1861~1940年),俗名趙紹儼,被稱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生于陜西,21歲在終南山蓮花洞出家,光緒十九年(1893年),印光隨僧人化聞赴普陀山法雨禪寺,遂在此研究佛經,長達40余年。后到蘇州靈巖寺建立凈土道場。印光法師著有《印光法師文鈔》等佛學名著,在中國佛教界影響深遠。
香云路
香云繚繞伴日月,法雨布施南海天。
短姑遺跡今猶在,大士慈航隱世傳。
悲心慧濟見塵空,鐘磬梵音潤心歡。
既登覺路皆可道,得大自在紅塵間。
注釋:據說有1088個臺階,中間還有一個香云寺。香云路串聯起法雨寺和佛頂山慧濟寺,從法雨寺拜完后沿著香云路上佛頂山。從香云古道登佛頂山的路上,有一塊著名的“海天佛國”石,石上鐫“海天佛國”四個大字,每字一米見方?!昂L旆饑笔嫌幸弧霸品鍪?,雖堪堪欲倒卻千百年來屹立不動。兩石位于香云古道的上段,時常處于朝云暮靄之中,登臨此地,仿佛來到縹緲仙境。云霧散,回首眺望,山雄海闊。
作者簡介:凈興,近年來,撰寫數十篇及研究文童先后在國家旅游地理網(五臺山2020年08月18日 、普陀洛迦山2020年09月06日、峨眉山2020-08-23 )、中國文化觀察網、國智網、中華文化復興網、中華文化旅游網、西部文明播報網、中華傳統文化網、中國文化網、傳統文化網、中國傳統文化網、中華傳承文化網、傳統中國網網、中國廬山網、廬山政務網、作家網、中華禪院、中華傳統文化扎根網、法治山東網、水緣文學、吳言生國學智慧、ZAKER新聞、網易新聞、全球現代詩歌全球詩歌網絡文化傳媒集團等新興媒體發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