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暨九三大閱兵詩詞四首
作者:董銀林(甘肅武威)
九三大閱兵賦
歲在乙巳,時維金秋,值抗戰勝利八十載,觀九三大閱兵盛典。余懷家國之思,感山河之變,乃作斯文以記之。
夫憶往昔兮,盧溝曉月染霜痕,淞滬烽煙蔽日曛。鐵蹄躪中原之土,戰火焚南北之村。哀鴻遍野,白骨成丘;妻離子散,國破家淪。然我炎黃子孫,豈容倭奴猖獗?于是全民奮起,共赴國難:太行山上,游擊健兒神出鬼沒;長江岸邊,鐵血將士氣貫長虹。八載浴血,終驅日寇;萬眾同心,始見天昕。
至若今日之盛,天安門上旌旗揚,金水橋邊鐵甲鏘。戰鷹列陣,劃破蒼穹之云;導彈倚天,威震四海之疆。陸海空天,立體防御;人機數智,精準導航。觀夫受閱之師,步伐鏗鏘如虎豹,軍姿挺拔若松篁。昔之小米步槍,今已換作尖端利器;往者積貧積弱,今則躋身世界豪強。
嗟夫!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昔之屈辱,警后世以自強;今之雄師,衛家國于四方。余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注:本文我仿照范仲淹《岳陽樓記》之駢散結合筆法,以“若夫”“至若”“嗟夫”三段式結構,先鋪陳歷史之痛,再渲染今日閱兵之盛,最后升華至家國情懷。寫作中化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名句,呼應抗戰精神與閱兵之意義,力求兼具文學性與歷史厚重感。
沁園春·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祭
烽火盧溝,血染山河,氣貫斗牛。
憶淞滬鏖兵,忠魂泣雨;臺莊喋血,壯志橫秋。
萬里長城,千秋青史,白骨黃沙掩國仇。
銘殤處,有英名赫赫,浩氣長留。
凱歌八秩回眸。問誰記、當年戰未休。
幸九州同愾,旌旗漫卷;全民共御,豺虎皆囚。
彈洞殘垣,勛章銹跡,猶見硝煙繞指柔。
須承志,把金甌重整,再寫風流。
注:以“盧溝烽火”起筆點明事變原點,下片“彈洞殘垣”呼應上片“白骨黃沙”,結句“金甌重整”化用《宋史》典故,既銘記歷史創傷,又展現民族復興之志。全詞嚴守平韻定格,上片“秋/仇/留”與下片“休/囚/柔/流”分屬不同韻部,符合《詞林正韻》要求。
水調歌頭·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暨九三大閱兵
鐵馬嘶風處,八秩憶烽煙。盧溝曉月曾照,血火漫幽燕。十四春秋喋血,百萬頭顱擲地,肝膽鑄河山。試看東瀛寇,今日敢重還?
看今朝,金鼓震,列雄關。銀鷹掠過長空,鐵甲卷狂瀾。北斗巡航寰宇,巨浪騰空滄海,劍氣貫云巔。但使三軍在,何懼鬼難纏!
滿江紅·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暨九三大閱兵
盧溝月冷,驚回首、烽煙驟起。
鐵蹄踐、山河破碎,黎民泣涕。
八載腥風凝血淚,千村焦土埋忠義。
舉長纓、浴火斬豺狼,乾坤霽。
軍旗獵,銀鷹翥;方陣列,金甌固。
看雄師礪甲,銳兵如炬。
萬里長城今更固,九州赤子同仇敵。
銘國恥、礪劍護金甌,朝天闕。
注:這首詞上闋我以“盧溝月冷”起筆,化用盧溝曉月、金陵屠殺等歷史意象,追溯抗戰血淚史,下闋轉至九三大閱兵之盛況,用“軍旗獵”“方陣列”等意象彰顯國威,抒復興豪情,末句用“銘國恥、礪劍護金甌”呼應“先憂后樂”之旨,來彰顯家國情懷。
作者簡介:董銀林,男,中共黨員,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人。教育工作者,涼州區作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教育宣傳工作,愛好文學,喜歡用有溫度的文字記錄生活。作品散見于《中國教育報》《甘肅教育》《甘肅教育報》及“作家網”“網信武威”“作家聯盟”“寧古塔作家”“涼州文藝”“涼州作家”“涼州融媒”等各類媒體。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