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現主編的《中國微詩體年鑒》近日出版上市
由高世現主編的《中國微詩體年鑒》已于2015年 3月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全書收集了近年活躍在微博的近500 位詩人發表在微博上的700多首作品,共分七卷。
微博是數字時代迄今為止文字最少的傳播媒介,詩歌是古老歲月語言最精煉的文學體裁。當詩歌遇上微博,由此就誕生了由高世現在2011年發起的“微詩體”,“微詩體”穿越古今,使新與舊完美契合,從而為現代絕句新詩體的誕生提供了契機,“微詩體”是對網絡和詩歌兩種力量的整合,新興的媒體和古老的手藝就這樣完美地牽手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疾馳。
詩歌與微博的更親密接觸,源自2011年6月1日高世現在騰訊微博策劃了“首屆微博中國詩歌節”,并發起“微詩體”。為什么說更親密呢?因為微博有140字的字數限制,譬如伊沙主持的《新世紀詩典》發布的詩歌因為絕大多數都超過了這個限制而只能以圖片(把文字轉換成圖片)的方式發布,姑且把它稱為“微博圖片詩”。微博發布詩歌還有一種方式是網絡鏈接,也就是把網站、論壇或者博客上的詩歌作品的網頁地址,發在微博上,不妨把它命名為“微博外鏈詩”。而“微詩體”則把詩歌的字數限制在140字內,讓它可以直接在微博上以文字而不是圖片的方式發布出來。“微詩體”的#微詩接力#是騰訊微博文學原創類最熱門的話題,截止到2015年2月初共發布了118萬首原創詩歌,以每天近1000首的量遞增成為國內發表詩歌作品最多的原創平臺之一,其閱讀量突破4億次。
微博時代的“微詩體”已經率先打破了傳統詩歌報刊和詩集的發表霸權,與其他形式的網絡詩歌一道,成為詩歌的主流,雖然微博目前日趨式微,微信正在蠶食著微博的大量用戶,很多網站已戰略放棄微博,但“微詩體”轄下的#微詩接力#仍每天在微博上發詩、轉詩。
《中國微詩體年鑒》的出版,是見證和回顧微博時代詩歌的重要選本。也許這是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現在,就讓“我們”以驕傲的姿勢回顧一下“微詩體”,2011年7月22日,以《“微詩體”以最低調姿態占領詩歌高地》為題騰訊網、新華網、中國作家網、鳳凰網、長安詩歌網等數十家網站門戶報道了“微詩體”。2011年8月23日,《世界日報》副刊報道了“微詩體”。2011年11月15日,《中國詩鄉》雜志以81個頁碼集中刊發“微詩體代表詩人”的作品。2011年12月25日,“微詩體”入選“2011年中國詩歌十大新聞”,人民網、新華網、中國作家網、鳳凰網、騰訊、網易、詩生活等數十家網站門戶紛紛報道了這一全民性的詩歌運動。2011年12月29日,《詩參考》評選出2011中國詩歌12大事件,“微詩體”再度入榜。2011年12月31日,“微詩體”再度入選中國詩歌流派網的《中國詩歌印象•2011》。“微詩體”也成為“2011年中國詩歌十大新聞”各個版本入選最多的事件之一。2012年3月26日,《市場星報》以“以詩歌為名”大篇幅再次報道了“微詩體”。2012年6月1日,由騰訊微博微詩運營團隊和中國詩歌流派網共同推出了“同圖微詩大賽”,由于該賽事凸顯了民間性、大眾性、民主 化的特色,由會員、初選評委、復賽評委通過公開投票方式,先后決出33強、20強、6入圍和優勝獎,整個比賽過程公開、透明,開創了中國詩歌評獎的新方式。類似“超級女聲”的評選方式也顛覆了中國詩歌的賽程。同時,“微詩體”又多了個小名:“同圖體”。2012年年9月16日,以“中國首屆微博微詩大賽”發動國內詩人捐贈簽名詩集為獎品的啟事登出,引起巨大反響,幾天內征集到近400冊簽名詩集。捐贈簽名詩集著名詩人有楊克、南鷗、中島、方文竹、凹凸、潘洗塵、劉誠、祝鳳鳴、唐詩、傅天虹等50多位。2013年4月30日,在佛山成立了“中國微詩體詩歌協會”,第一批注冊會員200人。2013年5月31日,楊克主編的《2012-2013中國新詩年鑒》在卷首主推了“微詩體”。2013年9月25日,“第六屆珠江國際詩歌節微詩歌大賽”,采用了“微詩體”尋找大家身邊的“微博詩達人”,“珠江國際詩歌節”目前已經由社區波及城市、由廣州波及全國、由國內波及國外、由詩人圈層波及社會大眾,成為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詩歌節、德國柏林詩歌節、哥倫比亞麥德林國際詩歌節之后的重大國際詩歌節之一,“微詩體”與“第六屆珠江國際詩歌節”共振,奏響了140字內發生的“文字交響曲”。2013年10月3日,《中國微博詩選刊》創刊,并在北京召開發布會,著名詩人趙麗華、安琪等50多人參加了“首屆微詩體詩歌節”。所有這些,都將是這將注定成為孤本的《中國微詩體年鑒》的最好的歷史注腳。
今天,《中國微詩體年鑒》終于出版了,除了詩人路娟慷慨解囊,出資成就這本年鑒,這本年鑒背后還列隊了一群可愛而無私的編輯與運營團隊,他們全是義務勞動,忘不了路娟為年鑒事宜三次從太原飛廣州、佛山、長沙, 風塵仆仆自不必說,上萬的差旅費也不必說,她作為一個年輕女子,遠門奔波,還樂在其中。忘不了李瓊光,為了這本年鑒從初審到終選,他一人獨力承擔,廢寢忘餐。當然也忘不了,陳文培和祝宏飛為“中國微詩體詩歌協會”的成立、卜慶萍為“中國微詩體詩歌協會”的運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是卜慶萍一人幾乎到嘔心瀝血的程度,她以一當十,維內擔外,而一路堅持下來的云雨心、蘇衛東、淺吟輕唱、愛新覺羅•海丹、一個泡泡、四季雨、準銜、幽幽馬、馭川、王寒山、襄陽探花客、高雪松、竹韻翁、曹謙、閆衛國、鄱湖漁客、中國杏兒、騎兵、梅花雨、井的深度、豆豆、奇奇微言、江鴻、沙漠的楊占東海、趙幺妹、墨籬、菁也、草原的風、林肯、悠談碧水、花間刺兒、樊朝彬、杏妍、謝小青—微詩、蕭盛霖、古栗等人,太多太多可愛的名字,無法一一列單,他們都將是“微詩體”和《中國微詩體年鑒》最親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