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對話中的詩意追蹤與詩學建構
張德明
好友張后發來《詩人往事》(原名為《訪談詩人中國》)的書稿,告訴我即將付梓,囑我為之寫幾句話。我知道他早在三年前就有訪談詩人的系列計劃,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終于有了眼前洋洋二十多萬字的重大收獲。這是一次有組織的詩歌行動。它雖然不是單純的詩歌創作,也不是純粹的詩歌批評,但其難度并不比創作和批評低,因為這樣的對話要想有效,詩人的挑選、話題的設計、理論的預制等都是至關重要的,隨意的放談和漫無目的的絮聒最后可能變成一種沒有意義的扯淡。何況當下是一個功利主義的時代,許多人只在意對自我的一味凸顯,只注重經營自己的個人作品集,對這種“對話體”的文本形式并不怎么高看,張后能堅持做下來,能籠聚諸多詩人來參與這次對話活動,這種行為本身就足以讓人欽佩。我認為,這本訪談集,并不只是一次簡單的詩歌行動,而是能顯示出不凡學術價值的藝術工程,其學術價值在于,通過主持者和受訪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問答,張后引領我們對詩人的生活細部和生命深層處進行了真實而具體的詩意追蹤,同時在訪談者與被訪者雙方的對話之中,某種富有理論性的詩學建構又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施。
在張后書稿里開列的詩人名單中,我看出了他挑選訪談人的細致與精心。從目錄上看,受訪的詩人一共有19位,分別是郭力家、小海、侯馬、徐江、秦巴子、何三坡、車前子、潘洗塵、楊黎、伊沙、李小洛、蘇歷銘、沈浩波、周瑟瑟、李輕松、安琪、馬莉、洪燭、臥夫等,這些都是當下比較活躍、也有一定知名度和典型性的詩人與詩歌評論家。這些受訪者中有“第三代”詩人代表(楊黎、郭力家),有中間代詩人代表(安琪、伊沙),有新歸來詩人群代表(潘洗塵),有70后詩人代表(沈浩波),有住校詩人代表(李輕松、李小洛),其他幾位也各有特色,都不是泛泛之輩。這些被訪者大多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也有少數在外省。這些詩人平時因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親自接受訪談大概不太現實,我估計張后主要是通過電子信箱的交流而與受訪者展開對話的。即便是電子信箱的交流,也并不是輕松容易的事,對話前的諸多準備工作和對話后的整理工作,以及可能延伸的進一步對話等等,都需要訪談者付出大量的汗水與心血。我一直以為,每個優秀的詩人都是一個有著獨特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的個體,選擇一個詩人去訪談,就是選擇了一個富有獨特性的生命個體去走近甚至進入他的靈魂之中,在這個意義上,我是比較贊賞張后對上述諸多詩人進行深入訪談所展現出的勇氣和膽識的。
再細致閱讀其中的訪談文本,我不能不說,其問題的設計是耗費了心思的。對話表面上看是一種輕松隨意的交流方式,當兩個人坐在一起談論時,似乎什么話都可以說,什么領域都可以涉足,什么衷腸都可以傾訴,實際的情況并非如此,日常的對話因為沒有某種意向性的預設,確乎可以天南海北地發散和敞開,但一旦對話需要帶有某一思想意圖和話語理想時,彼此的交流就不是那么隨心所欲、天馬行空了。這個時候的對話就需要設計,對象的了解、話題的選擇、秩序的編排、目標的預定、障礙的清除,等等,都需要采訪者在與被訪者對話前周全地考慮,精心地設置。從張后的書稿中,我們能時時處處地發現他的用心。在與每個被訪者交流之前,張后都從多種渠道了解了對方的各種情況,包括成長歷程、詩學觀念、代表作品、當下境遇等,在這一基礎上,張后根據不同的訪談對象,設計了不同的話語路向,讓每一個受訪者在回答他提交的問題中都能充分敞現自我,展示個性。比如對潘洗塵的訪談,對話的起點設計看似漫不經心其實頗有意味,這是張后提交的第一個問題:“訪談你是一件很困苦的事情,因為這幾年關于你的所有的話題,似乎都被先行者訪談遍了,我不知道還能否挖掘出一些新鮮的話題?我感覺自己的能力很有限,我就打一打擦邊球吧,反正我的這個訪談主要是以詩人生活為主的,盡量避開那些詩歌文本上大是大非的老問題,聊些其他的不上綱不上線的‘八卦’閑話,我翻看了《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一書,我發現這上邊竟然沒有你?我從現有的一些資料上看,你早在1980年代初期就以大學生詩派的身份或大學生詩歌運動的身份沖在詩歌現場的第一線了,你怎么會在這本著名的‘紅皮書’置身世外了呢?我找不到原因,你能幫我解開這個迷嗎?”在這個問題里攜帶了許多信息,比如80年代詩歌大展與當時詩壇狀況的出入、被訪者與80年代校園詩歌的關系、80年代詩人如何看待當時的詩歌歷史等等。我們知道潘洗塵在當代詩歌史上的意義是,他作為大學校園的重要詩人在80年代就已經向詩壇提交了不少優秀的文本,但80年代的一些關鍵性選本又未曾收錄他的詩作,90年代以后很長一段時間,他因為某些原因曾離開詩壇,直到新世紀才再度歸來,我習慣將他指認為“新歸來”詩人群的領頭雁。選擇他來回顧80年代的詩歌歷史,讓一個寫出了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詩歌文本但又被詩歌史遺忘的詩人出來說話,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對當年的歷史真相加以還原的。張后設計的這第一個話題可以說是以一種不經意的方式直接切入歷史場景,達到對過去時代加以深層次的審思與追問的目的,這絕不是隨意抓取的問詢題目。再比如對沈浩波的訪談,張后在其中設置了一個這樣的話題:“我一直覺得你的詩歌也沒有什么下半身的概念?我十歲就在胡同墻上寫過類似這樣的東西?王小麗你的乳房像寶塔,我要趁黑摸上你的寶塔……是不是我比較麻木?寫點身體的特征和名稱就下半身了?這不抬杠嗎?那醫院的婦科不是天天都下半身?也沒什么大邪大惡的?我覺得你當年(2000年)拋出‘下半身’這個概念,完全是故意和某些人或某些集團叫板或抗爭?比如我們年輕時候,梳爆炸頭穿喇叭褲,是和傳統抗爭?試問如果以現在的年齡,歷史重新演過一回,你還倡導‘下半身’寫作嗎?”這個話題中對“下半身”寫作的提法表達了某種疑惑或者說疑問,這種疑惑與疑問其實代表了中國當代詩壇許多詩歌從業人員的共同思想傾向,人們當然很想沈浩波從沈浩波的自述中打探出他當初提出此概念的詩歌立場與心理動機。這或許也是沈浩波希望透徹講述的一個問題,我注意到他的回答很長很細致,因為“有話要說”所以說出來就是“滔滔不絕”,通過傾聽沈浩波的對話,我們對下半身寫作的創作理念獲得了新的理解與認識,也對其存在的審美合法性有了更多的認可。在張后設計的許多話題中,都與被訪者的過去人生歷程和當下生活情狀息息相關,當我們面對這問與答的話語時,其實是在對詩人進行意味深長的詩意追蹤,我們不僅因此而更了解了被訪詩人的基本狀況,也因此而對當代中國詩歌現狀有了更為深層的了解。
對話是一種綿里藏針的文體,看似自由、散漫,機心缺如,其實觀點深蘊其間,在不經意間給人持久的啟迪和教益,這或許是中西最為重要的文化原典,如《柏拉圖對話集》和《論語》,都采用了對話體形式的主要原因。張后的《詩人往事》也是一部對話體的著作,訪談者在詩人的生長環境、人生閱歷、詩歌營養、詩學理念、創作經驗等方面布設疑問,對被訪者進行了系統的問詢和追蹤,這些回答中其實包孕著有關詩人成長歷史與新詩創作的關系、新詩創作的基本經驗與方法、1980年代至今的中國新詩發展狀況、中西詩歌的比較等許多詩學內涵,通過問答與對話的形式,這部著作也在一定意義上進行了具有學理深度的詩學建構。
2010年春節,南方詩歌研究中心
后記
“訪談詩人中國”,是我以詩人身份在2009年至2014年期間進行的詩人訪談錄,由于訪談錄工程浩繁巨大,而出版的碼頁有限,在此只得選取訪談中的19位中國當代詩人做為一個層面展現,此訪談中詩人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更為珍貴。在網上轉載時,得到眾多網民熱烈的回響和詩歌界的高度關注!
這個訪談錄,緣于2008年12月31日的一次和一個詩人的聊天,他邀請我為他搞一個“訪談”之后,我興趣大增,那種訪談中的“有話就問,有話就說”的快感,難以言表,遂連夜制定一個“訪談詩人中國”的藝術訪談宗旨:以謙卑的情懷,訪談詩歌現場;用鷹隼的眼睛,關照詩人生活。并在網友支持下創建“訪談中國”網站,就此在互聯網上引發了一系列的“訪談”效應。2009年1月始至2014年5月止,我向許多國內優秀詩人都發出邀請函和提問式(我個人稱之為“便攜式”)題綱,這種“便攜式”題綱,明顯優于過去的那種即興式提問之處在于它的提問者的深思熟慮和每個標題設制的意味深長,這樣可以全方位如實地反映出當代詩人的生活常態和內心絞割的世界,很快得到廣大詩人的熱烈反應和積極配合。雖然結稿之時,還有一些詩人,由于個中原因,沒能最終收錄進來,不免失為遺珠,但該“訪談詩人中國”仍然是成功的、壯觀的,極具歷史詩學意義的,用詩人安琪的話來說,“這有可能是21世紀以來中國第一部詩人的訪談錄”,它借此向世人得已展示詩人的基本生存狀態和詩歌寫作狀態和詩人的那種理想主義的氣質和精神的可貴之處!
另外,我所訪談的這些詩人都是我個人平日里頗為敬重和感興趣的詩人,從詩人生活出發,不分流派、不分地域、沒有任何教條與框框,訪談的提問都是以詩人為主體精心安排和設置的,少有重復,內容包羅萬象,廣泛涉及詩人的創作領域與過程并結合私生活軌跡,意在探討當下的詩人生活空間和當代詩壇個體狀態,整個訪談可視作當代詩人的面面觀,所反饋與傳達的乃是當代詩人現世狀態的考量。通過詩人本人對文學創作的這些論述及所答,有利于了解詩人的文學觀念、創作思想、創作經驗及作品的創作過程。而且也可讓讀者進一步了解21世紀中國詩壇的概況和文學潮流的變遷,從中得到啟迪和裨益。
“訪談詩人中國”迄今為止,訪談千余人,采取在網上隨訪隨貼和報刊全篇連載兩種形式,深受讀者觀注,影響較為深遠!在此感謝“新文網”(新詩代)門戶網站創辦人,詩人海嘯先生的支持,他在“新文網”率先圖文并茂地開辟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張后專欄“訪談詩人中國”;同時也十分感謝《漢詩月報》的社長周擁軍先生,該報以民間最先鋒的姿態,不吝利益之得失給予強大的版面支持,在經濟市場時代,凡事都講金錢的當下,并不啻一種“人道主義援助”……
另外也謝謝所有接受張后訪談的詩人,在繁忙的生命里抽出寶貴的時間,為廣大的讀者,提供了如此別開生面和記憶猶新的盛宴!
同時,衷心感謝張德明教授為本書所撰寫的序言!
當然,最衷心感謝的應是時代出版社和詩人郭力家,由于他的賞識和鼎力協助,才有了《詩人往事》(這個書名也是郭力家起的),公開亮相的機會。
在此也要感謝此書的編輯王默涵小姐的辛勤付出,《詩人往事》這枝花朵才有了這么美麗的綻放。
張后
2014年國慶節于北京蘋果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