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精神世界的野心家

70后作家瓦當新作《河與流》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作為70后小說家重要代表,瓦當的寫作極具深厚夯實的文字功力與孤絕獨孤的文學精神。他的真誠與高級在段落的次第推進中抽絲剝繭紛呈以目,優雅咄咄直入讀者的感官王國,洋蔥還是香蕉,各執一詞唄。其細膩與野蠻不僅開腦洞,他還會帶你進入他的帝國,在瓦氏帝國,國王瓦當大帝與你一起大江東去一起小橋流水,一起上床一起滾床單一起分享那——高潮的凌厲與嫵媚。(劉不偉/文)
書籍信息:
書名: 河與流:
臨河城:1980年代 (成長小說名作《到世界上去》姊妹篇 1970年代末至 1980 年代初的縣城生活)
作者: 瓦當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出版日期:2015年2月1日
ISBN 978-7-5699-0062-0
中圖分類 I247.5
字數:115千字
頁碼:204頁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
編輯推薦:
80年代,小鎮,少年,成長……這些帶有特殊意味的符號,在先鋒作家瓦當的筆下,具有了特殊的意義。和作家以往的作品相比,一系列最殘忍的故事,卻是采用了最溫情的敘述。
發生在兩代人之間的仇恨與謀殺、愛情與背叛、夢想與幻滅、青春與性,在躁動不安的歲月中一一展現。種種荒謬的現實,冷峻得不可思議的人性,
穿過記憶的河流,作者帶我們抵達書寫的彼岸。
關鍵詞:1980年代 小鎮 生死 愛恨 青春 性 夢想 幻滅
內容簡介:
二十年后,一個來自臨河城的女孩做了蘇百里的妻子。于是,在新婚之夜溫軟的席夢思床上,蘇百里重新經歷了那個黏稠多汁的夏天……而二十年前,偏遠的小鎮生活情景也重現眼前……
一個流著鼻血游蕩的孩子,一個為愛而死的女人,一個異想天開的父親……
《河與流》通過蘇百里、路小遠、瓦等幾個少年的目光,幾個家庭的變遷,描繪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一個小鎮的生活,上一代人的愛恨情仇,貧乏生活下人性的冷漠與麻木,這一代人的夢想與期冀,時時萌發的青春與性的幻想,映現出時代的變遷與成長的陣痛與掙扎。作家瓦當試圖在小鎮那個特殊年代幾個少年貧乏的生活與卑微的夢想之間尋找到一種平衡,甚至賦予一種希望。
《河與流》既是一部70后的成長史,又是一部80年代的微觀社會生活史。
《河與流》可以看作是成長小說名作《到世界上去》的姊妹篇,但少了些許殘忍,更多溫情。
目錄:
第一章 遠景
1 中午...003 2 鼻衄...027 3 遠足...034
4 愛情...045 5 盛典...059 6 死亡...068
第二章 中景
1 旅程...085 2 行刑...098 3 泉城...110
4 父親...126 5 蝎子...139 6 來日方長...151
7 輕舞飛揚...162
第三章 近景
1 重逢...177 2 特務...185 3 初戀...197
作者介紹:
瓦當,1975年11月出生于山東利津,70后重要作家,“中間代”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漫漫無聲》《到世界上去》《在人世的悲傷》《焦慮》,中短篇小說集《多情犯》《北京果脯》,傳記文學《慈悲旅人:李叔同傳》等,曾獲“泰山文藝獎”“齊魯文學獎”等。其作品風格變幻多樣,作家李洱評價瓦當的小說很像村上春樹的私人小說,具有打開縫隙的能力。青年作家顏歌說,“瓦當小說打通了悲傷與狂喜的穴道”,有一種巨大的真誠。
精彩試讀:
第一章 遠景
1 中午
二十年后,一個來自臨河城的女孩做了蘇百里的妻子。于是,在新婚之夜溫軟的席夢思床上,蘇百里重新經歷了那個黏稠多汁的夏天。火毒的太陽炙烤著黃河入海口的臨河城,河流吮吸著自己腥氣的舌頭,蒼蠅忙著與蒼蠅拍拖,雞在當街晾曬的酒糟堆里拉屎、覓食。綠樹環抱的庭院里,蟬聲仍然可以送來甜美的午睡,送來裸體的小仙女和曖昧的戀情。當這名十二歲的男孩從地上爬起來,他的神情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
就在少年蘇百里午睡的時候,兩個小女孩——十二歲的小北和八歲的小西出現在城中心那個名叫“大魚頭”的十字路口,這也是縣城唯一的一個十字路口。它之所以叫這個奇怪名字,是因為從河堤上俯瞰,縣城的形狀就像一條豐頭細腰長尾的鲇魚。這個十字路口就是鲇魚身上最豐腴的部位。她們是一對親姐妹,小北穿著用母親的舊衣服改造的藍色褂子,小西穿著小北替換下來的紅白相間的花裙子。這是兩個窮人家的女孩,但絲毫不影響她們的清純和美麗。姐妹倆穿的塑料拖鞋都是用穿爛了的舊涼鞋剪掉鞋幫改造而成的,質地堅硬,一路發出啪嗒啪嗒的響聲。而劣質的柏油路面早已被毒日曬得松軟,有的地方滲出烏黑的瀝青。她們的鞋印因此得以永久地保留在了路面上。直到多年以后,她們仍然能夠指著破爛不堪的老街辨認出自己童年的印跡。
“大魚頭”集中了臨河城全部的繁華所在,它們是百貨公司、副食品商店、銀行、電影院、紅旗飯店和人民醫院。這些單位無一例外地坐落在高高的水泥臺子上,直上直下的臺階如同泰山上的十八盤。它們一律的巍峨雄偉,酷似古希臘莊嚴的神廟或古羅馬圓形劇場。姐妹倆首先路過銀行門口。銀行銀灰色的鐵柵欄門緊閉著。這是午休時間,通常直到下午兩點半以后,才能看見鐵門從里面打開。這使得兩個女孩誤以為銀行的人們都是躲在里面睡覺。對于她們來說,銀行是一個不易親近的地方,因此她們對那里毫無興趣。銀行的對面是臨河縣人民醫院,這是一座灰色的庭院式建筑,形狀酷似一架風琴。每當大風從魯北平原上吹來,總能聽見它發出低沉緩慢的喘息。“這座醫院的肺壞了!”臨河城的人們都這么說。醫院油漆脫落的大鐵門也緊緊地關閉著,它同樣也要等到兩點半以后才能打開。這時,門外的泡桐樹下橫七豎八地坐著十幾個等待就醫的病人。一個年老的女人昏昏沉沉地枕在樹根上,還有一個年輕婦女正忙著給懷里的嬰兒喂奶。一個拄著雙拐的年輕人低頭打著瞌睡,一個白胡子老頭松開褲腰,伸進手去捉虱子。最令姐妹倆詫異的是,有一個人裹著厚厚的棉被,一動不動地躺在一輛馬車上。這么熱的天,他(她)居然一動不動!姐妹倆不由得懷疑他(她)是否還活著。一個年輕女人帶著一個孩子,匆匆走來,一路呼喊著“大夫、大夫”!那聲音尖細,帶著幾分凄涼,幾分歇斯底里。小西驚恐地發現:那個男孩淌著鼻血,舉起一只手,茫然地望向天空,鮮血滴滴答答地滴到地上。接下來,姐妹兩個走過了紅旗飯店,紅旗飯店的墻上畫滿了紅旗以及舉著鐮刀、斧頭、鋼釬的男男女女。紅旗飯店的門大敞四亮,一副七長八短的塑料門簾呼啦啦地搖擺著。里面沒有一絲動靜,也沒有飄出誘人的香味。姐妹倆想起早晨這里長達幾十米的排隊購買油條、豆漿的隊伍,情不自禁地感慨: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呀。過了紅旗飯店就看見了全鎮最輝煌、最雄偉的建筑——電影院的全貌。這座影院直接就是對北京人民大會堂的縮小、復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象征著臨河城人民心向北京心向天安門的赤膽忠心。影院前面不大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匹殘缺不全的石頭大馬,它曾經威武雄健、四蹄生風,但自從被人打斷一條后腿,斬掉尾巴,掀去底座之后,現在只能像條狗一樣趴在地上。影院的前廊由五根巨大的石柱支撐著,在中間的兩根柱子上,有著用水泥制成的兩排紅色浮雕大字。現在,一個光著膀子的男人正用力揮舞著一只大鐵錘,狠狠地砸向那些大字。那些字已經殘缺不全,念小學五年級的小北和念二年級的小西剛好能夠認出剩下的幾個字:
□□□□□□□□□□□命萬歲!
□□□□□□□□□□□行到底!
“他為什么要砸那些字呢?”兩個小女孩面面相覷,眼睛里盡是茫然。不知道為什么,她們心里突然有些害怕,挽著手慌張地跑了起來。
現在,她們來到了十字路口的中心。路口的東北側是百貨公司,百貨公司的大門向西南方向洞開著。大門的兩側也有兩行大字,其中有四個字她倆都不認識:
發□□□
保□供給
“這些字會不會也被砸掉呢?”小西問。
“不知道。”小北搖了搖頭。
她們走進百貨公司的大門。光線驟然變暗,像從白天過渡到夜晚。她們先把眼睛閉上,然后再睜開,這時才能看清里面的擺設。兩排長長的柜臺伸向洞穴般的大廳深處,中間彎成一個折角,為的是順應大門的朝向。大廳里十分清涼,散發著一股油布的氣味。小北和小西躡手躡腳地走過文具柜臺、土產柜臺、服裝布匹柜臺。她們看見售貨員們一個個全都伏在柜臺上睡著了。但奇怪的是,一種很特別的響聲從她們踏進門開始就尾隨著她們。
“什么聲音?”
“好像有人在說話。”
“人在哪兒?”
她們一起站住,側耳傾聽。那聲音忽遠忽近,像是有人在偷偷發笑,又像是在爭吵。她們又害怕起來。
名人推薦:
瓦當是一位詩人,他具有把縫隙打開的能力,他對小說這種方式的處理,讓我感到震驚。—— 作家 李洱
在對人的精神隱秘的深度探究和敘事的實虛控制方面,瓦當無疑是青年一代作家中最出色的一個。——《人民文學》主編 施戰軍
瓦當的小說無論從觀念到形式,都一直追求著復雜和敏感的品質。他是一個精神世界的探險者,走在了同時代人的前列。——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清華
在中國當代小說家中,最看好瓦當。瓦當有一份難得的真誠,他的小說非常高級,是真正屬于時代和世界的寫作。 ——《北京晨報》書評人 唐山
作家網劉不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