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平首本詩集《敲打著樓下的鐵皮屋頂》由不是基金出品。插畫屈子信。出品人:周琦+錘子。此集選了本人05年以來近十年一百多首詩。限量發行,預售開始。簽名四十九元。(收款支付寶lizhipingzq@sina.com。建行帳號6217003160001301657李之萍廣東肇慶建行端州三路支行。)
李之平簡介: 1969年生于山西盂縣,9歲到新疆伊犁。英語專業畢業。95年后離疆游走在廣東和北京之間。從事過廣告、影視、紡織品貿易等工作。上高中時開始寫詩。詩人、文藝批評者和翻譯者。曾在《詩選刊》下半月做編輯。現于湖南、廣東兩地生活。著有《色空書》(與蔡俊合著)。
對詩歌創作的基本理解是:依照內心的呼喚、情感的驅使,把握住自我和對世界的理解,真誠、老實地表現存在的投射——那微茫暗河中的細微知覺。
批評家許道軍說:李之平是個真實的人,真實地感悟到了生活中真實存在卻無法用語言把捉的瞬間,并真實地表達出來。她已經表現出來的才能,以及隱藏在才能下更重要的喜悅與靈性,卻讓我們對她的創作充滿了更多的期待。
詩集目錄
風或者風箏都是幸福的
身體里的死者
北方的雪
兩撮土在親吻
棗花
清明
陽關
白發
父親的生日
秘密
悲劇
三月
牽掛
哲學教育
照片
太宗:我對昭陵六駿的抒懷
讀杜馬蘭的詩
嬰兒
反復聽一只夢幻曲
剩余的詩篇
人間
印度
花低處
目擊
床
大鳥
幻覺
大雨都是綠色的
創傷的遺跡
布拉格之戀
讀魯西西
似人間的繁華
想在舊時光喝酒
鏡子
兔子
我的故事
巴別塔
糧食,糧食
走十八里路到姥姥家
大河堵住趕毛驢的母親
在命名前
拒絕為母親抒情
安慰它,撫摩它
我的朋友們
哈什河岸
窗外吊車
只剩下健康
隱喻的歷程
一首詩
一萬只魚兒
鎖磷囊
生命在那邊
秋天過
神仙
白發觀察
影子的肖像
兒童觀察
聽巴赫
在博物館
遺言
我與佛
十字架木屋外
給未知的孩子
乾陵外
在法門寺參拜
花圈
大象的影子
對話
路過廣仁寺
回民區的經歌
車站
土豆
中年的絲綢
瑜伽日
語言
灰塵
作品
在平原
我的手
看不見的旅行
靈魂悼詞
和聲
鶴仙。仙鶴
喂羊記
我站在鏡中
日影飄過的下午
坐在尼勒克森林公園
歸巢時刻
青春
后記
后記:
寫作圖景的推衍
這個集子是我近些年來的習作縱覽,也是我第一本詩集。
雖然寫詩二十多年了,可我唯一愿意承認只有這些才能算作詩歌的文本。之前十幾年的習作一則丟失近無,再則也離詩歌成立的標準過遠,所以堅決棄之不用了。包括03年04年兩年寫的較為靠近詩歌且數量龐大的所謂詩歌,我也因瑣碎雜亂難以清理而作罷。詩歌終究不是以數量取勝的啊,但好詩的數量多少卻很重要。雖然很難說這個集子里有好詩,但以我的美學標準判斷,至少它們成為詩歌,能閱讀下去,不那么讓人煩惡吧。
大家可以較為容易看得出來,05、06年的詩歌相對后面的詩歌顯得平靜輕快和從容。更簡潔,更有種透境。那時我在先生蔡俊的調教下,才從繁復憂郁悲情主義中拔出來,同時因住在風景秀麗的肇慶,且處于幽靜偏僻的校園區居住,常在湖水和綠樹掩映中的小徑間徘徊,別有一番意趣。剛好處于新婚期,一度休息在家,心境平穩安適,加上受先生的影響,對道家文化中的空和靜,玄冥與落拓之感的體驗和把握,其中很多短小精干的詩歌,基本上是對傳統文化和美學觀念中微言和空淡,留白與懸置的對應。那時對生活感受的恬靜美好無不躍然字面,尤其是專注于其中的靜篤幽深之美。但這兩年的詩歌發生不小的變化。也許是生活的變動,加上對西方哲學思想的研究和閱讀,寫作上更多出現對于人世的復雜性、悖論性的理解,詩歌多有闡釋我與世界的對話,我的情感,我的心路。思辨色彩較濃,理性成分大了。這是我寫作的一大弊端。但也不乏語言突變過程中對心理層面有效展現的詩,特別是能坦誠面對存在的困惑,自我的迷茫,以平靜客觀的語氣解釋其真其異,我認為是實現了部分對預期的超越,比如《我想按我的想象,成為自己》、《悲傷的正午》、《關于面對一個人的辯證》、《圓月紀事》、《明歌》等,我認為是部分實現了語音、語義相互結合中的較好轉化與傳達。
如果說到了該總結自己對寫作的看法,并且一定得說點什么,我想說的也很簡單。那就三個字,真和透。真——真實感受和真誠進入事物核心領域中的誠懇和耐心;透——由此抵達表現與發現的通透,透力無所不達啊。這些說來是簡單的,做好它非常不易。我是從相當艱難的過程中才從繁復啰嗦,從情感肆虐和表面辭藻中冷下來、靜下來、沉下來的。從繁到簡并非是必然需要有這么個過程,但如果已經繁得遠了就必須把自己清理、簡化、沉淀出來。有些人寫作最開始很通靈、很清澈而簡單的,可是越變越古怪復雜了,最后很可能會迷失自己,及時調整非常必要。所以近期論壇上有朋友討論簡單與復雜的問題,我覺得它是一個問題,也不是一個問題,是自己是否需要調整的問題。
是呀,萬事萬物追根溯源,哪有那么復雜呢?所謂大道至簡,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形變,那些迷離的外觀均是形式上的裝點涂抹,并因此覆蓋本相而已。道可道,非常道。所以,現在的我,再也不似以往窮究事物的復雜性而空耗時日。盡管人性和人心的復雜,現代性異化下的人與事物的復雜性的微妙狀態和彼此關系的復雜以及其導致的過程和結果值得研究和表現,可是若忘記事物本源的簡單純粹而舍本逐末,那終究是可疑的做法。
對于詩歌是什么,怎樣才是好詩的標準,怎樣的詩才是源頭,才是正道,這些個問題的追問現在看來都甚為空泛,重要的是,自己突圍的過程中是否明確怎么寫,寫什么。經驗證明,寫作的漫長路途正如修道,都是為找到自己與之對應的真心,看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和活著的意義。作為詩歌這種語言藝術,還期望能夠得到語言狂歡過程中帶來的真正快感。奧登說過:“一個年輕的作家,他的前途并不存在于他觀念的獨創性,也不存在于他情緒的力量之中,而存在于他語言的技巧之中”([美]日。加登納:《智能的結構》,蘭金仁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第93頁)。反過來,中年詩人對于觀念的獨創性和情緒的力量的有效把握方可找到突圍之口吧。可是觀念的獨創性何其艱難,這跟詩歌的原創性大抵是一個范疇的問題。西川曾就原創性問題坦言,詩歌的原創真是個不可企及的問題。但這不能否認觀念的厘清,對自己的寫作是多么重要。一個人徘徊不前,停滯或旋轉不止,一個口味一種腔調寫一輩子,對于藝術性而言,對于詩歌語言藝術這門而言,究竟還存不存在寫作的意義?這是深深令很多人困惑的問題。
思考是無窮的,最怕的就是思維的僵化守固。我現在與前幾年似乎有大不同,一點也不愿發表看法了,對表達樂此不彼的人深為厭惡,這是我的問題還是別人的問題,我想也只能低頭看自己了。關于詩歌寫作,過去幾年我似乎成了表達狂,說了很多,叫嚷了很多。當喧囂過去,我只想安靜,為活著,為可能仍要繼續的寫作。但只是寫下去就可以的嗎?沒有激發力量的推動,沒有創作成功的喜悅,哪會滿足于寫作本身?跟思維同步進行的寫作,它永遠不是個機械的手藝。不斷思考,發現自己的方向,創造自己的天地,也許才是寫作最根本的目的和意義吧。
很多人說,我也一再承認類似這樣的觀念:寫作本身是一種本能的、直覺產物,哪怕高深的技藝也是靠不斷的訓練中,更多地從自我體悟中得來。畢竟一個人一個性情,任何交流,大抵也是只是開啟了適合自己寫作方向的可能,理論文本,概念性著述可以幫助我們認清自己,認識事物存在的秘密并對感覺世界的擦拭和照亮,一個人擁有哲學精神的資源似乎可以較有余地地駕馭自我,包括對存在的解釋和對行為的審查性指導,對于藝術愛好者,當然會有高屋建瓴的規范和協調。可是,它不成為一個自覺寫作者的全能領導。好的詩人必然要面對龐大的世界和它對自己內心關照的尺度,要面對活著的良心和人類的道德。這種激動人心的語言是創作(雪萊說過,詩人就是預言家)下去最致命的支點和推動,正如葉芝力反詩人抒發和表現自我情感,要理解世界,發現世界的真理和人類的道德。因為只有外面的世界才有足夠的感召力和覆蓋力駕馭我們的靈魂并愿投身其中,獻出自己。最近讀關于彭燕郊老先生的研究性文章,為他對詩歌獻身中自我的覺醒,和對詩歌良知的一貫性維持以及他對詩歌的堅定信念感動著,為他因詩歌一生磨難而不折的精神,感佩不已。
所以,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發現的獨創性觀念,寫作均難為繼。一個人若望他人項背而焦慮,總是以某某大師為榜樣,那么你永遠是三流以下的寫作者。
惟愿時時提醒自己保持足夠的清醒和獨立吧。
是勉!

(作家網編輯安琪編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