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農民詩人李富元首部詩集《世間物象》出版

詩集封面
甘谷農民詩人李富元的首部詩集《世間物象》,作為《星星》詩刊主編梁平、常務副主編龔學敏主編的“星•詩文叢”之一,由《星星》詩刊圖書出版中心榮譽出品,近期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李富元,甘肅省甘谷人,1963年生,朵金軒書畫院院長,曾在《星星》詩刊、《北京文學》《中國文化報》《詩林》《生活報》《白銀日報》《天水晚報》《中國詩歌網》等刊發表詩歌數百首,《詩聲音》(微信號:shigeych)《好詩人》(微信號:haoshirensky)詩歌微刊主編,出版詩集《世間物象》。

詩人照片
在李富元眼中,一個有生命的人,生活的過程要經歷是必須的,但對文學的追求是自發的,寫詩歌才是自己一生之中最愛的事,因文學而帶給自己的內心感受,才更是一種難得的收獲與財富。他用生命之筆在大地的筆記本上寫作,他的詩歌源自于大地和故鄉,是他對人生深刻體驗的詩意化表達,語言之樸實,感情之真摯,行文之流暢,意味之深長,讓人百讀不厭。
李富元熱愛著詩神,詩神也眷顧著他。他筆耕不輟,堅持每天創作一首詩。他之所以寫出如此質樸的詩歌,既源于他對現實生活及生命的深刻感悟,也在于他的勤奮。這本詩集共分為四輯,第一輯《我和我的村莊》主要寫了詩人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作者對故鄉和自然深深的熱愛;第二輯《塵世中的媽媽》主要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無限的感恩之情;第三輯《握著一滴眼淚行走》和第四輯《陽光,洗我!》主要抒寫了詩人對人生、對時光、對自我以及對詩歌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他納世間萬象于自我,他堅持用原生態的語言創作詩歌,他所具有的詩歌精神,他的悲憫情懷,他所表達的愛,讓人們頓生敬畏之心。
【大家祝賀與推薦】《世間物象》出版
賀詞:
《世間物象》是詩人李富元的第一部詩集,也是詩人多年來以心融物,以詩化境,以情寄心,以我入蒼穹的精品力作。富元遠居西北,一面聽著呼呼的風聲,一面感受著心靈與大地的回響,在他的靈魂的交響詩中,賦予了世間物象以愛,善良和美好的詩意與人性的光輝。賀富元詩集《世間物象》出版發行!
——趙亞東(黑龍江畫報社新聞中心主任、著名詩人)
納世間物象,寫人生真情;
眸平凡生活,造美妙詩境!
賀富元詩集《世間物象》出版發行!
——李皓(《海燕》文學月刊主編、著名詩人)
慢品春花秋月,直面風霜雨雪。世間物象,人間情懷。愿你的詩與自由、自然、愛、美同在!愿我的祝福與歲月同在!
——宋曉杰(遼寧盤錦市文聯創作發展部主任、著名詩人)
讀李富元的詩集《世間物象》你能感受到一種光芒,那光芒來自故鄉和大地以及他悲憫情懷里真誠的傾訴,因此他的詩會真真實實地打動你并照亮你。祝賀富元首部詩集的出版,也希望更多的讀者喜歡富元的詩!
——芳竹Carissa Meng【新西蘭】(詩人、畫家、主持人)
推薦語:
讀李富元的詩歌,如讀大地的元氣: “一撮黃土用真情,抱著/一粒麥子生根發芽”;讀他的母親,或如讀真氣:“媽媽老了/被沉重的歲月壓彎了腰/媽媽卻把/筆直的脊梁給了我”。入他詩的是他每天目及的人事,成為融入他思想情感豐盈的意象,他以樸實的語言和古老的手藝,描寫了吹過頭頂的風、老樹、石光、土地與小黑驢、牧羊人、馬蘭花和青蓮寺等,表現一代農民的命運和生活艱辛與溫暖,“握著一滴眼淚行走/有質感的命,原本是從/一滴淚水中孵化而出”;幾乎每一首詩都是他的心血凝成,聽他的《山歌》“哎……呀……呀……咿……/我的命喲……尕妹妹……挽在你心上……”詩歌是有聲,更多的時候是沉默的,“只能讓心對著心,草看著草/讓我鴉雀無聲”。
——李天靖(詩人、詩評家、華東師范大學某雜志編審、上海作協《上海詩刊》首席編輯)
可以從很多方面、角度對詩人進行分類。比如,漫游的詩人,靜止的詩人(如同僧人,有流浪的托缽僧,也有入定的老僧),天空中的詩人或大地深處的詩人(如同叢林,有鷹隼也有龍蛇)等等。李富元則更接近于后者:一個隱居者、不動者。詩人一直生活在他熟悉的“村莊”中,像一棵“老樹”那樣,固執地深入達坂山,深入大地的脈搏。偶爾,詩人也會四處行行走走,那樣的行與走,“握著一滴眼淚的行走”,是多么令人心痛啊!但無論怎樣走,詩人的“腳印”始終留在大地上。因此,李富元的詩是踏實的,處處彌滿著土地的芬芳。
——向以鮮(詩人、劇作家、學者、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研究員)
詩歌是時間的藝術,也是人類最崇高的表達愛的重要方式。李富元的詩歌不但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而且體現出了很強的鄉土意識和求真意志,他的詩歌是真誠的、安慰人心的,總是讓我們的靈魂回歸質樸的家園。
——汪其飛(《星星》詩刊圖書出版中心外聘編輯、獨立出版人、翻譯、詩評人)
通過閱讀《世間物象》,覺得李富元的詩沒有忸怩作態的虛情,也沒有炫耀的詞語和技巧,而是以個人化的經驗和視角,在日常敘事和尋常事物中,構成一種獨特的地域性寫作。可以這樣講,李富元的寫作是親情寫作,是人生寫作,也是鄉土寫作。詩人用豐富的想象、鮮活的意象,細膩的感受、抒情的語式,展現一種溫暖、博大而又悲憫的情懷,從中讓人獲得一種精神上和美學上的聲和升華。
——月色江河(詩人、評論家)
巴爾扎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那么,詩歌就應該是這個民族的成長史,抒情史。所謂史詩,我想,就應是詩人對歷史的觀照和思考,使人們從沉重的史冊中回溯歷史的意義以映岀人性的光輝。富元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不懈的歷史探索者,一路上,他又讓我想起古羅馬那個操著琴邊走邊唱的盲詩人荷馬,背負著歷史的行囊,在蒼茫大地匍匐前行;他又像個田頭上不停勞作的農夫,精心侍弄著莊稼,就像他精心侍弄的詩歌。因而,他的詩行就顯得格外的沉厚、鏗鏘,他探尋的是一個民族經年的苦難記憶,以及那一份榮光和夢想……
——王青(詩人、詩評人)
李富元詩歌欣賞
1、我的心
我的心,是黎明的遠山上
噴薄而出的旭日,我愿把
黑夜孕育的光和熱,灑向
山川大地,照徹人間煙火
我的心,是點燃在案桌上
一盞圣潔的燈火,我愿在
梵音般流水的經卷中攀著
檀香縈廻的祝福,給人們
真誠地祈禱平安吉祥快樂
我的心,是久旱后的雨滴
當我順著焦灼的玉米莖桿
流入根系時,我仿佛聽到
植物們體內的血流和氣息
激情涌動,生命重新歌唱
我的心,是流落在沿大街
乞討的流浪漢,我的心中
背著沉重的背囊,我愿把
世間所有的痛苦辛酸災難
討要來裝進我的行囊背走
2、握著一滴眼淚行走
<1>
有質感的命,原本是從
一滴淚水中孵化而出
<2>
命在手心中握著淚滴
攥得五指發麻不敢松開
<3>
強忍著那滴淚深埋心底
途經歲月含成珍珠
<4>
人生是一場苦旅
握著一滴眼淚行走
3、媽媽
<1>
媽媽,歲月把您
揉折成一張皺紋織成的麻袋
我這粒秕谷
卻在陽光下哭泣
多想讓歲月倒轉
回到秋后的農場上
讓五谷糧食裝滿您的年齡
豐盈地站在歲月里
溫暖著不老
<2>
媽媽,我知道
日子像您雙手操著的篩子
您提煉著每一粒優質的籽種
讓來年的糧食豐收
您卻把艱辛和汗水
裝進了自己的口袋
沉重,讓您彎了腰
白了頭
<3>
媽媽,我小時候
走路摔倒后
您扶起來讓我重走
我傻笑著聽了
我祝愿您,陽光著
健康長壽
您也聽一次吧!
4、山村歲月
一頭老牛,在陽坡地上嚼著青草
抬起頭,看著熟悉的山路
回憶許多數不清的舊日子
烙在山路上的蹄印
一座老房子,站在高高崖下的樹影里
結實的土坯墻,酸梨木的舊門窗
曾把許多騎墻越過的日子
在麥草泥盤的土炕上捂酸暖甜
一件棉夾襖,爺爺穿在身上
經過了多少個年頭,暖熱了多少日子
爺爺雙手握滿老繭的年齡
才可以數得著那些苦樂
一棵老榆樹,長在村頭裂開了皮
春天繁密的榆錢結成骨朵
到了秋天,把那么許多榆葉
唰啦啦灑滿莊院,每當這時
奶奶嘀咕說:又是一年!
歲月在山村,使牛犢長成了老牛
把房子變成了老屋,讓夾襖打上了補丁
長滿年輪的老榆樹
青了又枯,枯了又青
5、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那些水們,離我很近
勺一碗灌進嗓子
就可以養命,花開的聲音
充滿骨節,長出笑容
山坡上的果樹園里
一畦韭菜嫩綠發光,長勢正旺
時不時掉下一顆蘋果
有一只松鼠跑來張望
溫柔的風吹動樹葉
吹過剛想起來的一句詩行
感覺長著的樹,擺動的枝
都在唱一首歌、給大地
詩意地在大地上棲居
天天熟悉的房子、老鄰居
遠處村莊的雞鳴狗犬聲
都聽起來比死亡可愛
《世間物象》,李富元著,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定價: 32元/本,含郵費。
預訂與付款方式:
1.微信紅包,加微信號wqf15009456751、djx520528;
2.農業銀行金昌支行,賬號622848 4018 0686 96473;
3.付款后,請把地址和聯系電話發私信至微信、QQ1223197292或電話15009456751、13893865520,需要簽名請注明。謝謝您的支持!
附:詩集序言
被大地的歌聲喚醒
——序詩集《世間物象》
文/汪其飛
今年的夏天風格外多,風停了,這個城市依然寂靜,寂靜得像小山村,我的內心也不例外。直到遇見詩人李富元,直到讀到他的詩歌---讓我的心靈之湖清澈無塵。我被他的真誠和善良所打動。短短一兩個月,每每讀這些來自靈魂深處的詩,我的眼里常常飽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詩歌愛得真誠,他的詩源自于大地和故鄉,他用生命之筆在大地的筆記本上寫作,幾乎都是他對人生深刻體驗的詩意化表達,語言之樸實,感情之真摯,行文之流暢,意味之深長,讓人讀了還想再讀。我字里行間閱讀,仿佛與詩人在詩里與他的靈魂相遇。這種相遇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在于世界之大詩歌如此之多,竟然有幸讀到他的;必然在于,我也是農民的兒子,有共同的感情基礎,再說網絡的發展,也讓詩歌的世界大大縮小了。
詩人李富元熱愛著詩神,詩神也眷顧著他。他筆耕不輟,堅持每天創作一首詩,著實讓人佩服。他之所以寫出如此質樸的詩歌,既源于他對現實生活及生命的深刻感悟,也在于他的勤奮。這本詩集共分為四輯,第一輯《我和我的村莊》主要寫了詩人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作者對故鄉和自然深深的熱愛;第二輯《塵世中的媽媽》主要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無限的感恩之情;第三輯《握著一滴眼淚行走》和第四輯《陽光,洗我!》主要抒寫了詩人對人生、對時光、對自我以及對詩歌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他納世間萬象于自我,他堅持用原生態的語言創作詩歌,他所具有的詩歌精神,他的悲憫情懷,他所表達的愛讓我頓生敬畏之心。下面我分四個部分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堅持用原生態的語言創作詩歌
當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許多文化現象正快速消失,原生態藝術只能存在于適宜它發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失去原有的形態,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義。所謂原生態即原始的、不經加工的、最民間的、最生活的東西就是原生態,原生態文化基本上屬于一切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文化,即自然的、野生的、鄉村的、樸拙的、邊遠地區的、非城市化的、非市井的、非商業化的文化。原生態文化的美需要我們去呵護、去尊重。原生態詩歌是原生態文化的一部分,原生態語言也是原生態詩歌的一部分。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和著名作家曹乃謙老師就很好地實踐了這一點,他們主要進行的是小說方面的創作,而詩人李富元主要進行詩歌方面的創作,說實話,這種難度并不亞于小說創作。詩人李富元扎根于民間,堅持用原生態的語言寫作,“原汁原味”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將古樸、厚重的鄉村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展示出原型化的鄉土風貌。真實得讓人獲得反璞歸真的快感,這依賴于作者敦厚的優良品質:善良和誠實,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原生態詩歌中的純潔美!以詩人的《山歌》為例:
山歌
蒼茫之上,是更遠處的蒼茫
遼遠之外,是更深處的遼遠
“哎……呀……呀……咿……
我的命喲……尕妹妹……挽在你心上……”
悲切深厚的腔調
像鷹一樣躍起,盤旋
盤旋在蒼茫之上,縛住鷹的翅膀
在高空里死勁拽著
抖落在遙遠處的風,停了
山歌,似乎站在風上
把遠處的山
近處的樹,震驚
詩歌貴在于真,真實、真誠。因為真了,就善了,就美了。原生態的詩歌就是真實的詩歌,即源于自然生活,源于民間生活,采用這種真實的素材寫成的詩歌,也是富有生命力的詩歌;這種詩歌是真誠的,即富有真情實感,能吸引人,能打動人,能讓人引起共鳴。李富元的這首精短的《山歌》很真,很美,很原生態。富有詩意,很生活化,地域風情濃厚,進入了我們的心坎里,讓我們回味,讓我們回歸最質樸的生存狀態。
全詩分為三小節,第一小節用一句飽含哲理的句子“蒼茫之上,是更遠處的蒼茫 遼遠之外,是更深處的遼遠”不但闡述了人世間恒古不變的哲理,而且設置了一個宏大、遼遠的場景,還引出了鄉土氣息濃郁的山歌“哎……呀……呀……咿……我的命喲……尕妹妹……挽在你心上……”第二小節“悲切深厚的腔調/像鷹一樣躍起,盤旋/盤旋在蒼茫之上,縛住鷹的翅膀/在高空里死勁拽著”,賦予了這支情歌力量極大的、靈動的生命力,將聽覺視覺化了,將“山歌”的聽覺之美演變為“盤旋飛鷹”的視覺之美了,一連串的動詞“躍起”、“盤旋”、“縛住”將這種通感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著實讓人驚訝!第三小節“抖落在遙遠處的風,停了/山歌,似乎站在風上/把遠處的山/近處的樹,震驚”,山歌的魅力之花再次綻放,隨風而往,風停下來,它卻停留在風上,把遠山和近樹都震驚了,這種物我合一式的加大夸張實屬不易。
再來看看下面這首《山路》:
山路
野毛梁上本來沒有路
野毛梁上最初的先人們,把
走進野毛梁最早的意念,種在
野毛梁的山灣里,于是
最初長出了洼兒村
山路也隨著歲月的陰涼酷暑
在風霜雪月的冷暖變遷中
像奶奶種在園子里的冬瓜蔓子
串通野毛梁的溝溝坎坎
從山路上長出冬瓜一樣的村莊
走過洼兒村,便是陳家嘴,過了陸家崖
還有李家山,最后張家窯
山路在野毛梁褐黃色的山地上
不分四季,不畏冰霜的瘋長
那些村莊們,把山梁上苦澀的日子
從村東的路上迎著太陽走進來
再從村西的路口在落日中送走
在野毛梁的山路兩旁,老槐樹
老榆樹老柳樹姿勢蠻橫地長著
那些飛滿季節里的樹葉,像
野毛梁上數不清的故事
落滿山路,寂寞地講著一段
走過山路上悄然遺落的事情
山路在野毛梁上生生世世延伸
野毛梁上村莊與村莊之間
辛酸苦樂的人間故事
被小黑驢拖長聲音的叫喚馱載著
大模大樣地,一直在山路上走
山路,才因此而難忘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野毛梁的山路也不例外,這首詩表面講述了詩人故鄉山路的由來和它所起的偉大作用,實際上映襯了野毛梁人民改造自然的頑強生命力以及對生活樂觀的積極心態。野毛梁上最初的先人們不但走出了山路,串通野毛梁的溝溝坎坎,讓野毛梁的山灣里自從長出了洼兒村,從山路上長出冬瓜一樣的村莊:陳家嘴、陸家崖、李家山、張家窯。山路和人一樣,經歷著風霜雪月,它有堅強的意志“不分四季,不畏冰霜的瘋長”,村莊也是一樣的,村莊里住著村民,即村莊代指村民,“那些村莊們,把山梁上苦澀的日子/從村東的路上迎著太陽走進來/再從村西的路口在落日中送走”,說明日子雖然很苦,但是這里的村民卻是心存太陽般快樂,這也是農民最根本的品質:質樸和樂觀,這種品質影響著詩人,也影響著你我。山路兩旁的景色也是優美的,老槐樹、老榆樹、老柳樹枝繁葉茂,像野毛梁上數不清的故事,暗示野毛梁上人丁興旺,曲曲折折的山路令人難忘,濃濃的故鄉情讓人難忘,因為“山路在野毛梁上生生世世延伸/野毛梁上村莊與村莊之間/辛酸苦樂的人間故事/被小黑驢拖長聲音的叫喚馱載著/大模大樣地,一直在山路上走”。
再比如《鄉村的夜》、《二胡》、《黃土地》、《生我的家鄉洼兒村》、《麥子》、《沙河沿上的洋槐樹》等等原生態的詩歌,就不一一解讀了。通過這些詩我們可以看出,在自然的土地上,詩人盡情享受空氣和藍天的恩澤,詩人熱愛著大地和自己的故鄉,他堅持用原生態語言寫作,他對自己的文化始終保持著自覺,只不過用自己默默的方式表達著,他堅持了自己對民族文化的明確態度,使詩與人的本質合一。海德格爾認為詩歌可以為我們提供這樣一個場所,讓我們暫時擺脫科技的異化、物質的束縛、金錢的誘惑,重新面對自己內心的自由和純潔的人性。詩歌能夠通過向我們呈現真理,給予我們救贖自身的力量。我覺得李富元的詩歌也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呈現真理的一個場所;他盡到了詩人的責任---他讓人們尋覓存在的家園,他引導我們還鄉,引導我們回家,引導我們回到的精神的故鄉,語言的故鄉,在世界重歸“詩意地棲居”。
二、簡單談談詩歌精神
對于詩歌精神,著名詩人楊煉曾對其如此定義:以“詩歌”一詞命名的、持續激活詩人的精神。我個人認為這是詩歌精神的核心。作為一位真正的詩人,必須也應該具備這種詩歌精神,但我覺得詩歌精神也應該包含對詩歌本身的思考,對詩歌的虔誠,以及大悲憫情懷以及詩人對社會應盡的責任:擔當。詩人李富元的詩歌寫出了野毛梁上的整個生活,包括時間和空間的幸福和痛苦,有敘事、有深情、有真愛、有悲苦,給我們提供了一幅自然的、活生生的生活畫卷,讓我們共同經歷活著、痛苦、悲憫、幸福和未來。
詩人李富元在后記中寫道:“雖然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被命運捉弄得東游西逛,但始終沒有在理想中丟失對詩的愛好和學習。就像高原上牧馬人腰間銜著的酒囊,困頓了咪上一口提乏。我在生命中讀詩,總是讓我來勁和提神。我把詩歌當酒囊銜著!”,這就是發自詩人內心深處對詩歌精神最清晰的聲音,對于詩歌,詩人自始至終都是虔誠的,他信仰詩歌,仿佛對太陽的信仰,“‘詩’,或許/就是流淌著我血液的詩/是我要的詩,藝術都是在/屠殺自我后涅槃而生/再讓靈魂,站著說話”(出自《詩》),“詩如深井,我的心是轤轆”(出自《今夜無語》)。下面我們來看看他的詩歌具體是如何體現這一點的。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我的心》:
我的心,是黎明的遠山上
噴薄而出的旭日,我愿把
黑夜孕育的光和熱,灑向
山川大地,照徹人間煙火
我的心,是點燃在案桌上
一盞圣潔的燈火,我愿在
梵音般流水的經卷中攀著
檀香縈廻的祝福,給人們
真誠地祈禱平安吉祥快樂
我的心,是久旱后的雨滴
當我順著焦灼的玉米莖桿
流入根系時,我仿佛聽到
植物們體內的血流和氣息
激情涌動,生命重新歌唱
我的心,是流落在沿大街
乞討的流浪漢,我的心中
背著沉重的背囊,我愿把
世間所有的痛苦辛酸災難
討要來裝進我的行囊背走
在這首詩中,作者把自己比作旭日,他愿把黑夜孕育的光和熱灑向山川大地,照徹人間煙火;作者把自己比作一盞燈火,他愿給人們真誠地祈禱平安吉祥快樂;作者把自己比作久旱后的雨滴,他愿澆灌焦灼的玉米,去傾聽植物們體內的血流和氣息;作者把自己比作流浪漢,他愿用自己的行囊把世間所有的痛苦辛酸災難全部背走。這是何等博大的情懷!這首詩詩意濃烈,激情澎湃,心懷蒼生,仿佛全身被火與光所包圍,滾滾熱血在詩人的體內奔騰,處處是溫暖,處處是深情,處處是祝福。在《祈愿》中,詩人寫道“點亮生命的燈/讓我照亮你的孤獨/讓你抹去我的憂傷/我們才點燃著自己的命燈/讓天看讓地看讓你看/我祈愿祝福的心/為你永遠亮著。”此時,我的激情也開始涌動,生命也重新歌唱!
詩人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內心是愉悅的,他找到了幸福的感覺,“……幸福的感覺是生命沒有壓力/心能像向陽的那片樹林/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再吸吮風/或者給即將到來的春天揮揮手/幸福的感覺是,心安靜得/能微察秋毫,連朋友給你的一個/隱秘的鼓勵都能感到一天的溫暖/幸福的感覺是生命舒展/吃樸素的家常便飯都香甜得如同/久旱后的一場雨,浸入骨髓/幸福的感覺/是人生中難得的饋贈/讓我們回味一生”(出自《幸福的感覺》);他用最熱情的文字,和心窩里掏出來的詩句,和春天握手,和詩歌握手,和幸福握手,“握著你的手,如握著溫和的陽光/如握著長發般柔順的風/握著柳絲嫩黃的芽/握著桃花微笑的花瓣/握著山的青綠草的芳醇/握著水的碧波泉的清流/春天,你好!”(出自《春天,你好!》)。讀這樣充滿活力的詩歌,詩歌的正能量也溫暖著我們孤寂的內心世界,我們也是幸福的。詩人李富元的這些作品是值得肯定的,他的詩歌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悲憫情懷以及詩人對社會應盡的責任
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悲憫二字的本意。悲憫即哀傷而同情,多用于佛家、儒家和道家。悲指慈悲,對人間的苦難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感;憫指同情,這里的同情不是可憐,指對人間苦難中的人并不輕視蔑視甚至可憐,折射出一種博大的愛。之所以詩人李富元能夠創作出能夠如此引起人們強烈共鳴的詩歌,是因為他有一顆博大的悲憫之懷。他的詩歌是美麗的,同時里面也充滿著悲憫的情懷;他的詩歌是真實的,我相信也會有久遠的生命力。他所寫的詩歌來自心靈深處深切關注的對象---土地、村莊、山路、農民、孩子、爺爺、奶奶、父親、母親等等,讀他的詩,仿佛又一次體驗人類最崇高、最樸實的情感。
李富元的詩歌處處都體現著悲憫的情懷,比如在《農民》和《一個農民的說法》中,他給予了農民最高的褒獎,他說農民是“上帝死后,謊言死后/最后一群守護生命的上帝”的人;他深愛著農民,“每一觸及這個名字/讓我親切,親切的如同失散多年/突然在夢醒后,見到媽媽的棄兒”;他對農民兄弟的生活狀態這樣描述道,“農民,在泥土塵埃中沉默著蝸居”;農民是樸實的,”學懂了質樸的語言與大地對話/這一說,和土地結下了一輩子的深緣/從土坯房里出生,從土炕上長大/從認識人間的第一步,走上了土路”,雖然生存環境惡劣,但他們的生命力也是極其頑強的,他們的心態是樂觀的、積極向上的,“他不計較季節是春天,還是冬天/雖然,冷和暖像刀,一直/割向他的肌肉深處,從不呻吟”,因為他們是有生活目標的,”看見麥子和五谷糧食/因為只有這樣的煙火味/才可以暖命可以繁衍世道/可以在死亡之后再謀求重生”。他們是憨厚的,可愛的,“他的鋤頭睡在他的夢里/和他做著同樣憨厚樸實的夢”;他們是有職責的,“大地的碧綠和收成”。詩人始終是清醒的,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他說道:“每每在父親墳前默哀,終究不忘我也是一個農民”。在祖國的大地上,我們最可愛的農民兄弟用自己的汗水、淚水,譜寫了一首首“最壯美的關于生命的贊歌”,而且“農民祖祖輩輩在土地上唱著/蒼天聽著,大地聽著/每一個生命聽著/那旋律,像麥子的營養一樣/灌溉著每一個生命”。詩人是農民的兒子,他深愛著土地、麥子和那淳樸的品質。他對農民的理解是真切的,他對農民的同情是真誠的。我也是農民的兒子,我和他也是一樣的。
再比如在《我為眼淚哭泣》中,詩人對孩子進行了真切的關懷,包括因思念父母而哭泣的留守兒童,因渴望上學而心焦的失學兒童,夾在命運中無力抗爭的幼童,同時,詩人表達了自己悲憫的鮮明立場,“我對罪惡寧死不屈/我對善良鞠躬盡瘁”。這是何等高潔的情懷!他對孤獨的牧羊人進行了真摯的同情,“無聊時,吼上幾句/野腔野調的山歌/不知是唱給自己聽,還是/唱給孤獨聽,心卻在跳……一生沒有多少話,讓人記住/也沒聽見說過多少話”,還有同村的九兒、練嗩吶的羊二等等。
他的詩歌包容一切,超脫一切。他的詩歌對現實有足夠的關懷,活在現實里。他詩歌里的每一個字都是虔誠的,他對我們的心靈進行了一次次的凈化,讓我們的心靈變得博大,讓我們的修為有所提高。他寫出了好詩,起到了這么好的作用,正好體現了詩人的責任與擔當---寫出好詩,反映當下,積極影響他人。
四、詩歌就是愛的思想
愛是萬事萬物中的精神領袖,關系著人類生存與生命的復雜內涵,詩是表達其所愛物體和物象的具體存在。詩一旦失去愛,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詩人李富元的詩歌中包含的愛,體現在各個方面,有愛世界、愛家鄉、愛土地、愛花草、愛山水、愛父母、愛孩子等等,可謂無所不容,無所不包。
詩人深愛著大自然,比如在《蒼山 落日 靈魂》中,他看到渭河北岸的風景時說“是一種精神浩蕩的享受……那種天高地闊的感覺/讓靈魂似乎在高天里涅槃……在蒼山遼闊的靜穆中/在落日壯美的輝煌中/靈魂仿佛是一只鷹,放飛在/這地老天荒的高空/讓他去俯視人間大地/靈魂,就成了蒼穹的眼晴/看穿看透世間”;詩人深愛著故鄉的野毛梁,在詩中他謳歌道,“一方水土之上,養活人的同時/也生長著一種風土文化/特別像野毛梁這樣野性豪放/與理性文明同在,古老傳統與現代思想/碰撞撕扯的糾結時代”(《有關野毛梁的話題》);詩人深愛著父母,他竟然想“找一枚鋼釘,把日子釘住,別讓溜走/釘在老家的土坯墻上/讓太陽掛在天空,懸著/讓月亮躺在山后,睡著/我和媽媽,在凝固的時光里/久久地,深情相望(《找一枚鋼釘,把日子釘住》),他要“用一顆心,一腔暖去孝敬媽媽/媽媽在塵世中苦澀的微笑/才是,我心靈中慰藉一生/最大的暖和”(《塵世中的媽媽》),他在深情地呼喚“父母用操勞、辛酸,在人世/把自己的一把老骨頭/修成了人間煙火中的佛,在歲月/寂寞的木魚聲中坐成古廟宇的菩薩/人間子女,在快樂喧囂的杯盞之后/能否回心看看,我們平凡的父母/及父母留在歲月中的傷痕”(《人間子女》);他的這種愛變大了,升華了,“在與世界深刻地對話/握著方塊字的手/握著線裝書的手/握著大故宮的手/握著古長城的手/握著風的手/握著雨的手/他們是握著世界的手”(《握著世界的手》)。
這種充滿愛的詩歌是非常具有具有感染力、滲透力和震撼力的。難怪詩人王青告訴我,讀李富元詩歌的時候,不知不覺淚水流下來了。
詩人李富元的詩歌是干凈的、真誠的;他的詩歌用原始本真的語言給我們很好地展現了詩歌精神,用悲憫的情懷很好地體現了博大的愛。我相信,如果在經典詩歌的影響下,在語言的節制、形象感與陌生感方面再次突破,他的詩歌終有一天會成為經典!最后,節錄書中的詩句,讓我們再次感知他的詩帶給我們的震撼、幸福和力量:
我們都是,世間物象中的一首詩
我愿在物象中流浪
亦在物象中永生
(《物我共語》)
在我們生存的空間里
把自己的事做好
給彼此一點關愛
給世界一點溫暖
用我們的良知去暖熱世界
這就是我們平凡人的大貢獻
(《煮石論事》)
幸福的感覺是生命舒展
吃樸素的家常便飯都香甜得如同
久旱后的一場雨,浸入骨髓
幸福的感覺
是人生中難得的饋贈
讓我們回味一生
(《幸福的感覺》)
也許我不會成為詩人
也永遠成為不了詩人
不要緊
我只是把詩當做圣潔的追求
……
我不追求詩人
也不追求成名
只求我的詩如初子般
潔凈
(《干凈的詩歌》)
2015年7月16---8月1日
【作者簡介】:汪其飛,英語語言文學學士,《星星》詩刊圖書出版中心外聘編輯,獨立出版人,翻譯,詩評人。
【詩人簡介】:李富元,甘肅省甘谷人,1963年生,朵金軒書畫院院長,曾在《星星詩刊》《北京文學》《中國文化報》《詩林》《生活報》《白銀日報》《天水晚報》《中國詩歌網》等刊發表詩歌數百首,詩歌微刊《詩聲音》《好詩人》主編,出版詩集《世間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