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少女詩人羅素年的首部詩集《薄若蟬翼的女子》出版發行

詩集封面
坐在輪椅上的90后少女詩人羅素年的首部詩集《薄若蟬翼的女子》(單行本)近日由《星星》詩刊圖書出版中心出品,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由《星星》詩刊四編室主任李斌和詩人、出版人汪其飛共同策劃,由詩人、詩評家熊國華和詩人、出版人汪其飛聯合作序推薦。詩人羅素年如是說:“詩歌是我無話不說的朋友,現在的我開始慢慢覺得,既是知己,安靜地說著話就很好。我并不想用它來展示什么,或者換取什么,甚至是奢望依靠它照亮生命,這并不是一個朋友力所能及的事?,F在的我,只想對它說那一些心里話,慢慢地,我好像也能聽見一些它想教會我的東西”。熊國華教授評價道:“我們無法體驗一個從出生就注定癱瘓一生的女孩的痛苦心理,正如我們無法體驗她如何與死神長期抗衡、經歷無數磨難自學成才并成為一個詩人。她的詩歌是有疼痛感的詩歌,是她靈魂的出口,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方式。我一口氣讀了羅素年今年原創的200多首詩,雖然不能說都是“美麗的珍珠”,但都帶著她的心血、體溫和愛。我有理由說,這是一個用生命寫詩的人,一個用生命喂養詩歌的女孩”。詩評人汪其飛評論道:“素年比我們生活得更深刻、更艱難、更清醒、更獨立,她用詩歌向我們詮釋了無法用散文轉述的居住在她生命體內的孤寂和思考。她的詩歌本真純粹,交流靈魂,揭示生存,呈現了最清晰的現實,寫出了日常生活中、深刻的與人們想溝通的部分”。
羅素年,二十三歲,自由撰稿人、詩人,湖南常德市詩歌協會會員,2015年3月開始學習詩歌,作品散見《星星》《羊城晚報》《工人日報》《中學生日報》《長沙晚報》《桃花源詩刊》《詩聲音》等刊物,出版詩集《薄若蟬翼的女子》。

羅素年詩歌精選
《我羨慕所有無羞恥心的植物》
我羨慕向日葵的光明正大
一見情人的身影 她就高高昂起頭顱
從不為她滿溢的愛感到羞恥
我羨慕牡丹怒放的美麗
浪跡天涯的杜鵑
還有小區里無時令遍布的八學士
我羨慕所有無羞恥心的植物
而我 只能趨同于稗子和竹節草
提心吊膽地活著
提心吊膽地愛著
提心吊膽地做著 一棵植物在春天該做的所有事
連貓兒眼都算不上
因為 毒不死誰
只卑賤了自己
瘋長的愛 一次次被斬草除根 又卷土重來
《我的身體里住著一列火車》
我被時光定格在
一面正方形的框里
身體里卻住著一列火車
時而嘈雜
時而悶熱
時而熱鬧
時而沉寂
卻一直唱著哐鐺的歌謠
不斷向前行
飛馳在田野
飛馳在草原
飛馳在沙漠
飛馳在陌生 卻有你的國度
與你家門前的風跳一曲華爾茲
正如
月光逃離窗欞
葉子逃離樹枝
白水逃離杯具
風箏逃離天空
我的靈魂逃離身處的
一池塘死水 追尋幸福
像一只被遺棄的塑料袋
回旋在天與地之間
《薄若蟬翼的女子》
她面如白紙 心似沙漠地
荒涼地躺在床上
仿佛明天將要死亡
卻又不知死亡在何處等待著她
她饑渴地拿不到一杯水
偶然的食物進入到她肚子里
就是一場翻江倒海
仿佛生活的本質
在她面前昭顯得淋漓盡致
那無孔不入密密麻麻的黑暗呵
薄若蟬翼的女子
若是有勇氣舉起利劍
刺穿那掩蓋光明的幕布
希望
一樣會在明天等待她
《我是你的鏡子》
我在你離去的若干年后
找到了你的鏡子
像你一樣 我
狂暴 任性 恣意妄為
愛被酒精麻醉 卻一次次在逃避中
失落返回
拒絕酒精等于宣判死刑
寧可死
并且有羞恥心 不愿去吃
游走的魚
我想仔細看看 你的模樣
畢竟當年還太小 不甚知曉
然而那面鏡子卻無端端地 死了
呈現一片黑暗
《世上的另一個我——致大妹羅婷》
對不起
姐姐沒有在你童年枕邊
替你趕走騎掃帚的巫婆
一遍遍讀給你聽
下雪的丹麥王國
姐姐還沒見過你
但卻從你
照片中的大眼睛里
看到了自己的臉龐
希望你以后能夠
看到更寬廣的世界
朝拜宙斯神廟
觸摸德斐爾的魂靈
迷失在愛情海里
再與圣托里尼來一場約會
擁有雅典娜的智慧
最后
可別忘了歸家
替爸爸數一數
頭上的白發
《左手握著黑暗,右手握著香蕉》
我左手握著黑暗
右手握著香蕉
當我吃一口香蕉
黑暗就減少一點
直至我被光明吞噬
或者
這么說吧
我的左手握著光明
右手握著香蕉
當我吃一口香蕉
光明就減少一點
直至我被黑暗吞噬
一種是虛無
一種是現世
我還在餓著渴望光明
《生活狂想曲(組詩)》
(一)
我拿起一顆白菜
準備殺了她
她見狀哭了
問我為何要殺她
我說
你太白了
她說
這個時代你不整容
是你蠢
我不管不顧將她丟入鍋里
仔細一看
原來是顆土豆呀
哦
我誤殺了一條生命
(二)
公雞不停地鳴叫
我罵道
你叫叫叫 叫個啥
他說我是你爸爸
催你趕快去讀書勒
(三)
毛巾躲在浴室偷偷哭了一整夜
肥皂胖得連現有的盒子都裝不下
我問他們怎么了
哦
原來是他們的主人失戀了
(四)
一杯水靜靜地躺在桌子上
從清晨到日暮
他立志要用一杯清水的簡單
面對一輩子的復雜
(五)
深夜
一個小女孩在想一個問題
詩人和乞丐
究竟有什么區別
《微詩(六則)》
醫院
有一個地方迎來送往
卻沒有汽笛聲蕩漾
有一個地方承載著喜悅和憂傷
卻沉寂無往
那個地方曾是我兒時的天堂
五月未央
五月是盛開在池塘中央的蓮
是愛人心口的一顆朱砂痣
是游人窗前的一輪明月光
是懸浮在空中的一個吻
年輕在奔跑
年輕的一生都在奔跑
奔向她心底的愛人阿
愛人的名字叫做蒼老
他懷里是她永遠的故鄉
遠方
遠方有海
遠方有草原
遠方有你與她的背影
這里只有我一個人的蒼涼
走近母親
逃離母親的肚子
逃離母親的攙扶
逃離母親的叮嚀
到老時卻想走近母親的墳墓
靈魂像風
等到我離去時
我要鉆入我童年家里的煙囪
隨著奶奶做飯時的第一縷炊煙
去看一看那時的春天
詩人如是說
詩歌是我無話不說的朋友
羅素年
二十二年前的秋天,我出生在沅水江畔一個小城的溫暖家庭。在我八個月大的時候,被醫生斷言一生都將無法行走。
我的童年有三分之二在醫院度過。我曾戲稱那里是我的象牙塔,是白色的象牙塔與爸爸媽媽粗糙的手,保護著我慢慢長大。以藥為食的日子,手背上滿目瘡痍的針眼,加上幾次生與死之間的徘徊,使我深知這一生,唯有知識才能帶來照亮我生命的燈盞,所以我開始了艱辛的自學之路。
我先后開辦過電臺,在網上做過生意,甚至擺過地攤。這些并不是因為生活所迫,我的父母為我提供了安逸的生活,但我卻想證明自己。
我寫過小說 、散文、評論,但都沒有找到最佳的表達方式,直到今年三月,我遇見了一個無話不說的朋友,那就是——詩歌。
第一個教我什么叫做詩的人,是常德詩人瑤溪。
一次,他來到我家中做客,偶然與我談到寫詩,我聽他慷慨激昂地一首首念著自己的詩,當他念到“人生一旦離開監獄,處處都是監獄”的時候,我深有感觸。從那刻起,我就向往著,今后自己也能寫下這樣觸動人心的詩句。
這以后,我便開始動筆,在一個個汽笛聲穿過窗戶的深夜,我寫下了一段段連自己都不確定是不是詩的,分行的文字。太多太多的情緒壓抑在我心中良久,終于迸發出來,半個月,我寫了一百多首。
我沒有上過一天學堂,沒有走過一步路。除了親人,就是從小玩到大的朋友。第一次與外界接觸,是在今年四月,去重慶參加詩友會。詩人們初見我時都很詫異,對我特別地“噓寒問暖”。晚上睡覺的時候,我終于還是頂不住這份沉重,哭了……我當時甚至想,我不要寫詩算了,但重新鼓舞起我熱情的人,還是瑤溪。
重慶詩友會結束之后,我們一路從長江順流而下,一邊欣賞風景,一邊討論人生與詩歌。這次游歷讓我產生了一百多首詩歌。后來我又認識了常德市文聯副主席雅捷姐姐、常德晚報的高玲姐姐,桃花源詩季主編唐益紅姐姐,市詩協陳小玲姐姐。她們對我的詩都給了極大的鼓勵,并且引薦我參加了常德市詩歌協會。當我和一些著名的詩人并排坐在寫有我名字的莊嚴會堂里時,我心中一時百味雜陳……
以后我的詩陸續被報刊、網站發表。《中學生報》發了我的專版,著名詩評家熊國華教授專文予以評論。美國中文網站文心網、北京人人文學網發表我的一些詩歌。發表的組詩和單首作品的刊物還有,著名詩刊《地下》《桃花源詩季》《桃源詩刊》《常德日報》等。
我想,詩歌給我帶來了一片如此廣闊的天地,那么,我還有什么理由不把它堅持下去呢?詩歌對于我而言,已經變成一個無話不說的朋友,我能夠將自己的一些小心思偷偷告訴它。
我告訴它“我羨慕所有無羞恥心的植物”,我告訴它“植物女子若是得不到妥善安放,枝干會開始瘋長,直直戳進你心里,去張望”,我甚至告訴它“我熱愛的都在遠方”。而這個朋友很守信用地幫我保守著這些許小秘密,我不讓它告訴別人,它就決不會說。
現在的我開始慢慢覺得,既是知己,安靜地說著話就很好。我并不想用它來展示什么,或者換取什么,甚至是奢望依靠它照亮生命,這并不是一個朋友力所能及的事?,F在的我,只想對它說那一些心里話,慢慢地,我好像也能聽見一些它想教會我的東西。
2015年8月初稿
2016年7月修正
序言一
用生命喂養詩歌的女孩
熊國華
羅素年的微信名叫“素年不錦時”,蘊含著潔白如素、年華不錦之意。她加入國際華文微詩群較晚,但寫詩很勤奮,微詩群每次公布主題,她都會按時寫出同題詩(戲稱交作業),在稚嫩的語言中不時露出“尖尖角”,并不時向群里的大哥大姐和老師們討教。大家也都喜歡這個小妹妹。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羅素年的《靈魂像風》:她的“風雙腳帶著鐐銬”“跳著叮當的人生之舞”,這已經有點不同凡響了;“肉體是一座牢籠/命運在上面扎滿了針眼/我冷眼旁觀著自己的傷痕/盼望命運之神腳踏清風而來”,生命的囚禁、無奈和疼痛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而她卻能灑脫超然地“冷眼旁觀著自己的傷痕”,祈盼著命運之神的眷顧。我奇怪一個小女孩怎么會有這么深刻的體驗和豁達的情懷?直到后來見到其人,才得到答案。
羅素年生活在一個桃花源里的城市---湖南常德(古稱武陵)。這也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今年五月我從廣州送老父回常德,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了羅素年。沒想到她竟然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詩人,一輩子沒有走過一步路,沒有上過一天學,睡在床上不能自己翻身,打針吃藥如同家常便飯的21歲的女孩……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利用現代科技自學成才,涉獵古今中外,愛好音樂、繪畫和文學,寫過散文、小說,最后鐘情于詩歌,并得到詩神的眷顧。
于是,我理解了她筆下的《醫院》,是一個“迎來送往/卻沒有汽笛聲蕩漾”的地方,“是我兒時沉寂無往的天堂”,詩人面對人生苦難和死亡,表現得何等淡然。于是,我讀懂了為什么她把自己稱做“薄如蟬翼的女子”“面如白紙,心似沙漠/荒涼地躺在床上/仿佛明天將要死亡”,面對“生活的本質”和“無孔不入的黑暗”,那“薄若蟬翼的女子/用盡全身勇氣舉起利劍/要刺穿那掩蓋光明的幕布”。如許詩句,令多少健壯男兒汗顏!
一生都在病床、輪椅和親人懷抱中輾轉的女孩,渴望“年輕的一生都在奔跑”。她逃離母親,又走近母親。她熱愛生活,渴望愛情,而愛情卻分道揚鑣,不守信用。她心中的五月,“是盛開在池塘中央的蓮/是愛人心口的一顆朱砂痣/是游人窗前的一輪明月光/是懸浮在空中的一個吻”,并列組合的意象,優美、空靈、純情而飄渺;“柳條是她的小蠻腰/玉蘭是她清秀的面頰/而那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是她腳下生風的裙擺”,擬人化的手法將五月的大自然描繪得多么清新生動、多姿多彩、令人神往。
一個寸步難行的女孩,總是向往著《遠方》,因為“遠方有我們的故事/遠方有我們踏過的土地/遠方有我們未完成的諾言/遠方珍藏著我為你的最后一滴淚”,因為遠方有海、有草原、有沙漠、有愛情、有夢想……一個命途多舛、住在邊城的姑娘,忍不住望天長嘆“熱愛的東西為什么都在遠方”!
我們無法體驗一個從出生就注定癱瘓一生的女孩的痛苦心理,正如我們無法體驗她如何與死神長期抗衡、經歷無數磨難自學成才并成為一個詩人?!霸娦枰话训?將靈魂割開一道口子/將某種因素放置在傷口里/開始孕育//好比貝殼誤食了一粒沙/于是心口終日疼痛/假以時日,便能疼出一顆美麗的珍珠來”(《陣痛》)。她的詩歌是有疼痛感的詩歌,是她靈魂的出口,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方式。我一口氣讀了羅素年今年原創的200多首詩,雖然不能說都是“美麗的珍珠”,但都帶著她的心血、體溫和愛。
我有理由說,這是一個用生命寫詩的人,一個用生命喂養詩歌的女孩。
(熊國華,國際詩人筆會秘書長、中國詩歌學會理事、教授、詩人、詩評家。)
序言二
生命:另一種純粹
——簡讀素年詩集《薄若蟬翼的女子》
汪其飛
當我收到素年發來這本詩集的電子稿時,我不僅好奇這本詩集的書名,而且深深被其中的詩歌所迷醉。說實話,我沒有顧得上吃飯,一口氣讀完了全部約160首作品?!八谠娭兄厮茏约?,擁抱自己無數個真實的影子。”(詩人郭杰語)我告訴自己:“我要寫,我必須寫———為了這個可敬的靈魂”。雖然“生活讓她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飛翔的翅膀”。這是她純粹、本真的詩歌所帶給我的震悚。
艾略特將第一部偉大的詩篇命名為《荒原》,這是對人類文明解體、信仰散失的經典性命名。有人看到的是詩人的絕望,有人看到的卻是敢于承擔絕望的勇氣。羅素年將自己的第一本詩集命名為《薄若蟬翼的女子》,這是對一個生命個體體驗的闡釋性、總結性命名。有人看到的是詩人的柔弱,我看到的卻是勇于向命運抗爭的頑強。
我個人認為素年選擇詩歌做自己傾訴的好朋友純粹是源于靈魂的一種天生需要:和自然萬物、愛情以及生活進行交流,溝通和對話。因為詩歌可以“閱讀自己,聆聽世界”。可喜的是,她不但用詩歌閱讀著這個世界,而且還把握住了自己生命和生活瞬間的狀態,并將之轉化為了自然、純粹、有生命力的語言。
詩歌評論家陳超先生在《打開詩的漂流瓶》一書中曾經寫道:“優秀的詩人表現在詩歌上,他的生命方式是不斷深化展開自己,將自己中最有意義的方面折射出人類的大記憶、大矚望。政治家的方式是實現自己,而詩人恰恰相反,詩人是人類的良心,或者說詩人是一時代中最純粹的人?!睙o獨有偶,素年在和我的談話中說:“我的詩歌也不談時政和人生哲學,算是格局較小的詩歌吧。比不得那些大詩人,都是寫的一些個人情感,覺得它可以紀念一些東西,一些過往,無處安放的過往”“我覺得人首先要用力生活,去愛去恨去感動,寫詩就要安安靜靜,不參雜任何功利心地去寫,這樣才能有好詩”。她雖然是位柔弱的小女子,但她在《這是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中卻寫道:“碼頭的流浪歌手/用天賜的嗓音唱著故去的歌/換上一碗十塊錢的盒飯//會寫出鐵骨錚錚的楷書的人/將所有字畫明碼標價/任人在之間挑肥揀瘦討價還價//畫家將耳朵割下來/只是為了畫一幅殘缺的畫//詩人不再寫詩/而是急著趕往各種朗誦會/讀著那些瘋了的餓死的臥軌的詩人/留下的殘章”,正如她自己所說,“好的詩歌不僅要喊出個人之痛,更要大聲吶喊出時代的疼痛。就像母親分娩時的呼喚,催生了一個靈魂的成形?!边@是發自詩人靈魂深處的聲音,這就是對詩歌本真與純粹的表達。
兒時素年的雙腿是媽媽,長大了,她的雙腿又變成了機械的輪椅。雖然上天給我們勇敢、頑強的詩人關上了一扇正常行走的門,但是卻打開了一扇美妙的詩歌之窗。現在,她在詩歌的王國里建造了自己,用生命、純粹和尊嚴。她在詩中呈現了自己的靈魂,她在《我的身體里住著一列火車》中寫道:“我被時光定格在/一面正方形的框里/身體里卻住將著一列火車”,瞬間,一個命運多舛的人的境遇凸顯了出來,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單純的傷感、同情與共鳴,更多的還有對生命的崇敬與慨嘆。原來,素年是寫散文的,她的散文清秀、優美,后來受到了其父好友、詩人瑤溪老師的鼓勵而踏上了詩歌之路,完成了由走路(散文)向舞蹈(詩歌)的華麗變身,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竟然寫下了200多首質樸、自然、純粹的詩,原來她的“身體里住著一列火車”。意象“火車”運用細膩、深刻,富有象征和隱喻意義,是動,是靜,是熱鬧,是沉寂,是夢想,是力量,是詩歌之化身??磥碓娙税l現并擁有了詩歌,始終是幸運的、幸福的,因為她的這列“火車” “一直唱著哐鐺的歌謠”,一直“不斷向前行”,自由 “飛馳在田野/飛馳在草原/飛馳在沙漠”,于是在詩歌這門偉大的表達愛的藝術王國里,她的靈魂也開始自由飛翔,“逃離身處的/一池塘死水 追尋幸福”。閱讀這樣閃耀著人性之光的詩歌,我們內心之湖水會泛起陣陣疼痛的漣漪,但更多的會是感動與震撼。
素年用語言的純粹體現著生存體驗的純粹,疼痛、血液和掙扎決定了素年的詩語,在詩中,她徹底敞開了自己的心扉,和人們進行了勇敢的交流,涉及自然、生存、社會和愛,處處體現著求真意志。她的創作態度認真、嚴謹,部分詩歌的話語所體現的價值是巨大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我身處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尋找》:
黑色的幕布籠罩著天空
鳥兒在迷宮中呢喃細語
許是對情人的耳語吧
或是對兒子的叮嚀呢
我不知道
深夜一點半
我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睡不著
靜夜發覺那么多條岔口的道路
我卻不知道那邊能夠走到
藏匿綠寶石的地窖
深夜二點半
我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睡不著
想要找到你所在的方向與你對應
只恨身邊摸索 摸索不到地圖
所以 我不甚明了
深夜三點半
我還在這個陌生的地方繼續著清醒
清醒是一座廢棄的工廠 縱然再龐大
我還是捋不清愛與恨的線條
這是一首純粹、本真的詩,其題目告訴我們,作者被困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她在尋找人生的出口,說明對于作者,人生之路是迷茫的,“黑色的幕布籠罩著天空”“深夜一點半/我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睡不著”,不知道該往哪兒走,該走那條路,“靜夜發覺那么多條岔口的道路” “只恨身邊摸索 摸索不到地圖”。此詩第二、第三、第四小節的首句,“深夜一點半”“ 深夜二點半”“ 深夜三點半”,隨著時間不斷向前推移,詩人“睡不著”并試圖“尋找”的心理感受也在不斷深化并升華,仿佛一塊越來越沉重的石頭壓住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久久不能呼吸。值得強調的是,在第四小節里,“清醒是一座廢棄的工廠 縱然再龐大/我還是捋不清愛與恨的線條”,這個隱喻新穎、獨特、大膽,“清醒”是人的一種理智狀態,“一座廢棄的工廠”是破舊的、空曠的、毫無價值的。詩人試圖保持清醒,但很難做到,即使做到了,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我還是捋不清愛與恨的線條”。其實,人生就是一次“糊涂的旅行”,健康、自由、快樂、平安,順其自然就好。
詩歌是時間的藝術,是人類最崇高的表達愛的方式,也是詩人的存在方式。一首優秀詩歌的產生就如同一顆美麗珍珠的蛻變。有時候,素年也對詩歌本身進行了思考,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陣痛》:
一個生命的誕生源于一場陣痛
一首詩也是,或者更加復雜一些
詩需要一把刀
將靈魂隔開一道口子
將某種因素放置在傷口里
開始孕育
好比
貝殼誤食了一粒沙
于是心口終日疼痛
假以時日 便能疼出一顆美麗的珍珠來
這疼痛便是有價值的
詩也是
誠如美國詩人加里•斯奈德在《石砌的馬道》中所寫“遍體滲透了/火和重量的疼痛”,素年的詩歌《陣痛》亦然。 “詩需要一把刀/將靈魂隔開一道口子/ 將某種因素放置在傷口里/開始孕育”。這首《陣痛》源于詩人深刻的生活和生命體驗,可以說是一首“元詩歌”,也就是談論詩歌的詩歌。它將詩歌的孕育、產生過程給我們呈現了出來,并闡釋了一首好詩的標準。整首詩語言的感染力強,是說一首好詩的誕生是一個經歷疼痛的過程,如同一位嬰兒的分娩或者一顆珍珠的誕生。一首好詩猶如一顆美麗的珍珠,耀眼,璀璨無比,它所飽含的疼痛感和生命的質感,仿佛強光般深深刺痛我們柔軟的眼睛和柔弱的靈魂,讓我們珍惜詩歌的美好和生命的偉大。
詩歌滋養著詩人,同時也讓詩人反思自己。素年常常對自己也進行思考,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薄若蟬翼的翅膀》:
比遠方更遠的地方
叫做西伯利亞
那里的冬天住著
一只僵死的蝴蝶
薄若蟬翼的翅膀
像是被風一吹 便會折斷
可是等到來年春天
她從睡夢中蘇醒
稍稍震一震翅膀
就會引發遠在千里之外的
一陣掀翻德克薩斯州的颶風
這首清新、質樸的詩可以說是素年人格精神的化身,她追求著精神的自由、藝術的美、人格的獨立以及個人的價值,對于一位身殘志堅的女孩來說,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讓我想起“詩是一種積極的禪坐,不是催眠,它是喚醒?!保ㄌ乩仕固亓_姆《詩是積極的禪坐》),我想,這句再三耐人尋味的話語,用在素年這也不為過。她說她是一位“薄若蟬翼的女子/若是有勇氣舉起利劍/刺穿那掩蓋光明的幕布/希望/一樣會在明天等待她”(《薄若蟬翼的女子》),我想她一定有勇氣舉起思想和生命的利劍,然后擊中人們心靈幽暗深處的力量。此時,我看見詩人的想象力在燃燒,血液在沸騰,我看見詩人的生命之光照亮了蒼穹,點亮了我們麻木、沉睡已久的思想。
素年的詩歌處處體現著一個美好、頑強、倔強、純粹的生命,它們是我們生命的伴侶,是一個個安慰人靈魂的聲音。她告訴我們,她雖然“只是一尾魚”,但她勵志,苦苦掙扎著:“努力生活著 在沒有/你的南方小城/被一圈圈鋼筋水泥包圍/而我的魂靈幾度翻身/想跳躍出這黑色叢林”(《薄暮,我吞下一些粉紅色的云彩》);她意志頑強:“我羨慕向日葵的光明正大……我羨慕牡丹怒放的美麗……瘋長的愛 一次次被斬草除根 又卷土重來”(《我羨慕所有無羞恥心的植物》);“寧肯劃破稚嫩的手掌/讓滴滴鮮血 養出一片陽光/照亮黑暗臨幸的房間” (《我靜臥在夕陽里,張望早晨的太陽》);“我不哭/帶著對來年春天的憧憬” (《蟬,死在自己營造的熱烈里》);她飽含激情與力量:“不要像一朵蓮花/孤立地懸浮于水中央/我要像荷葉那樣熱烈地/擁抱著擁抱我的生命”(《錦瑟年華》)……
我個人覺得,愛情是一只藍鳥,它從我們日子的手掌心里悄悄地溜走。雖然素年感覺自己是被命運“囚困的風”,但她對愛情的渴望依然是純粹的:單純而執著。她對愛情充滿了憧憬:“我渴望/我的/擺渡人/能從印度洋/最深邃的/海底里/騰空而上”(《在茫茫大海中,找不見擺渡人》); “我的靈魂隨著每個黑夜的鳴笛/去到一個離我兩千多公里遙遠的城市/尋覓那個愛浪蕩的人”,然而“卻一次次失落而返”;她想陪愛情(或理想的愛人)一起爬進墳墓:“我想用雙手蒙住你的眼睛/讓你看不見人間一切苦厄/可是/那樣你也不能看見光明//最后我一飲而盡/你生命里所有的苦/卻醉倒在了你懷里”。(《想陪你爬進墳墓》)這是人間對于愛情,質樸而美好的向往,但是對她來說,她只能“將你藏在心底/饑餓時拿來蘸點醬油吃掉”。(《想念,算不算一種窺視》)這是無奈,苦楚,更是堅忍。難怪,就連偉大的詩人阿多尼斯都驚呼:“愛情啊/我為什么要把你引往/寸草不生的谷地?”(《日子:草帽》)。
素年比我們生活得更深刻、更艱難、更清醒、更獨立,她用詩歌向我們詮釋了無法用散文轉述的居住在她生命體內的孤寂和思考。她的詩歌本真純粹,交流靈魂,揭示生存,呈現了最清晰的現實,寫出了日常生活中、深刻的與人們想溝通的部分。
最后,我想說,詩人啊,寫吧,大膽地寫,在詞語的花園里,種下自己人生的渴望與幸福之花;我期待,在詩歌方面,素年的心智和技藝,能夠進一步地成熟和豐富,讓生命之樹綻放更加絢爛的花朵,讓這芬芳漂入更多人生命的花園,成為喚醒我們心靈的一道道閃電。讓我們一起用詩歌來演繹生命的純粹,我相信詩歌會讓我們的生命永恒:
一段文字
最好不要配畫
一副油畫
只適合安靜地觀賞
一張照片
就不要敘述它的意義了
---《我要的只是純粹》
2015年12月25日---2016年1月5日于雅正書齋
(汪其飛,《星星》詩刊圖書出版中心編輯,微刊《詩聲音》總策劃、詩人、出版人)
后記
冬天里的一丁點燭火
是日,南方這座小城的寒冷,已至鼎盛。我偏安一隅,時而看看面前的這堆書稿,時而看看窗外代替雪花飄飛的葉子,估摸著人生的遺憾,大約該有多少。
有人說,文學如果是國王頭上的那頂皇冠的話,那么詩歌就是皇冠頂上的那一顆最璀璨的寶石。而我,卻并不這么認為。我更愿意相信,詩歌是人生掉落下來的一顆顆遺憾,落地就全部化為相思的紅豆,而我,就是那個默然撿豆的人。
我前半生的際遇,就像一張塔羅牌的牌意,不到達未來,你永遠也猜不到它代表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寫“自由是一只無所事事的鴿子”,卻只能做一棵鴿子站立的樹;我寫“我羨慕所有無羞恥心的植物”,面對感情卻又變得小心翼翼;我寫“薄若蟬翼的女子,要舉起利劍,刺穿黑暗的幕布”,卻時常用黑暗來包裹自己。
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我寫詩僅一年,卻能擁有一本屬于自己的詩集。這本書里裝載了我過去二十二年的感情,我想,說它是一本詩集,不如說它是一本回憶錄,來得更貼切。我會好好順理過往,完成這件事,然后去擁抱新的生活。
愿那些溫暖我的回憶,與你相遇在這漆黑的人間,做你的一丁點燭火。
最后,感謝養育我的父母,教導我的瑤溪老師,熱情為我的詩集寫序的熊國華教授,陪伴我的朋友們,常德詩歌協會的同仁,還有協助我出版此書的《星星》詩刊李斌編輯、出版人汪其飛和四川民族出版社以及責任編輯,還有看到這里的讀者們!
羅素年
2015年12月7日下午六點十二分
詩集訂購:當當網
QQ:513655937
素年shop:http://weidian.com/item.html?itemID=1899088009&wfr=c
微信:513655937
定價:50.00元(簽名版,含快遞費)
歡迎各位好朋友的大力支持,十分感謝,祝您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