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出版

青島出版社 2016.6. 51萬字,652頁
目錄
前記(2015)
總序(2010)
答高更(paul Gauguin)三問
我們從何處來?
我們是甚么?
我們往何處去?
倫理學綱要
序
內在自然人化說(1999)
自由意志的絕對性
相對倫理塑建絕對
兩種道德論(2001)
經驗變先驗
現代社會性道德
西體中用
關于情本體(2004)
心、性為本還是情為本
什么樣的情
情本體、兩種道德與“立命”(2006)
人性能力
權利與善誰優先
“道始于情”
立命:上帝拯救還是自己拯救
談“惻隱之心”(2007)
道德心理與社會生物學
“共同人性”的三方面
再談理性與本能(2008)
動物本能與人類理性
能力、情感與觀念
“轉換性創造”不是“創造性轉換”
新一輪“儒法互用”(2009)
善是什么
和諧高于公正
倫理學答問補(2012、2016)
要點在三個區分
自由意志乃人性能力
接著Wittgenstein走
情本體與女性主義倫理學
孟子的偉大貢獻
從“兩德論”談普世價值與中國模式(2011)
兩德論不贊同“天賦人權”
公民課比《三字經》重要
關于“中國式自由主義”(2012)
歷史偶然性很重要
歷史性、理想性、情感性
“不在五行中”
為什么說孔夫子加Kant(2014)
“學而第一”與“不知的共同根源”
“爾安乎”與絕對律令
意志、觀念、情感和“最高境界”
人是目的與關系主義
事實、價值不二分
歷史進入形上
“上帝死了”之后
認識論綱要
序
“度”的本體性(2001)
“度”來自生產技術
歷史建理性與“以美啟真”
實用理性的邏輯(2004)
度的操作本性
度的辯證智慧
度與個體創造
答問(2008、2010)
“度”與“數”
發現與發明
陰陽五行與辯證邏輯
秩序感
關于“理性內構”(2015)
走出語言與默會知識
普遍必然性與客觀社會性
要重視個體心理的獨特性
主體性(subjectality )哲學認識論(1979、1984)
關于邏輯和數學的根源
時空的實踐基地
因果觀念從何而來
什么是“我思”
核心是主體性(subjectality)的內外結構
存在論綱要
序
哲學探尋錄(1994)
“人活著”:出發點
“如何活”:人類主體性
為什么活:個人主體性
活得怎樣:生活境界和人生歸宿
雙本體論(2001、2004)
工藝本體與所謂“經濟決定論”
心理成本體
文化心理結構
再談宗教經驗
建立新感性(1988、2006)
人性心理本體
原始積淀
人性與審美形而上學
中國傳統的述說(1988)
孔門仁學
“逍遙游”
“值得活嗎?”
禪意盎然
關于“美育代宗教”答問(2008、2016)
語言是存在之家?
天地境界
感傷中的神意
四大皆空還得活
歌功而不頌德
工夫即本體
我思故我不在
附 錄
哲學自傳(2003)
第四提綱(1989)
歷史本體論的起點(2006)并附錄(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