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好書推薦 > 正文

童蔚詩集《腦電波燈塔》出版


童蔚詩集《腦電波燈塔》出版

詩人童蔚新詩集《腦電波燈塔》近日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詩人童蔚自八十年代開始詩歌創作至今筆耕不輟,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現當代文學博士高小剛所說:讀童蔚的詩,覺得她用詞語,給我們開了一扇不大,但通向詩意和生活的新鮮之門。翻閱這本《腦電波燈塔》,我留意到,她從來不在自己的詩作中刻意探討社會和政治的大話題,也不把公眾事件、娛樂新聞作為自己構思和想像的觸發。她習慣在嘈雜的鬧市中,沉入屬于自己的一方孤獨,并從中得到快意和享受。她寫的暗下來的斗室,看戲中的發現,素描、城市街道、生男育女和中草藥的療效等,都成為她詩歌創作的素材。她的文字也從不引經據典,搬弄哲學的深奧和嚇人的概念,而是通過自己語言的觸角,對身邊普通的事物和生活體驗進行描摹,不使思想在固定的語言外殼下變得僵硬,讓活生生的經驗在語詞面前淪為公式化和普通。于是,我們在她的詩裡,時而看到一個讀書人如何在“反抗沙發洼陷的深度”,黑咖啡如何在“”談論夜的深邃”這些生活的細節,同時也看到了詩人對死亡,對信仰,對友情這些大話題的一些個性解讀。


附:

童蔚《腦電波燈塔》推薦語


隱者或深海潛泳者之詩。對童蔚來說,“隱”和“潛”體現著生命于逍遙中創造的規律,不僅是同義語,而且互為條件。必如此方能抵近事物和靈魂的幽昧之處,方能將二者隱秘的交互激發,轉化成一場持續演奏的語言室內樂。她的詩凝神于那些邊緣的經驗和不易被覺察的瞬間,善取多向視角以對應多重自我,不刻意追求奇崛的修辭而自有一種陌生化的效果;她的平靜和節制既凸顯了想象力不可思議的飛行軌跡,又提示我們在多聲部的混響中,辨認其運思如何抵達清晰的剎車痕。讀童蔚的詩意味著接受一只海螺,或一座腦電波燈塔的邀請,其真正的勝景不止于“自由的圓潤度”和“尖尖的塔頂”,更在于和它一起聆聽星辰和大海的交談時,領略它全身唱出的“滿滿的光澤”。
 
——唐曉渡(著名詩歌理論家、評論家,作家)
 
讀童蔚的詩即是享受又是勞動。因為讀者不可以慵懶地對內容推理和預知,一不留神就會漏掉了點什么。她的語言不安分馴服,時而像馬蹄四處奔突,探詢遙遠的疆界;又有時像春蠶化蛾,在蛻變中弓起柔軟的脊背。生活的意義從而在文字中豐富,思想的疆域得到拓展……其實,真的不一定要在詩中追求多么宏達,她的這種“語言突圍”式的寫作,本身就很了不起——這說明,詩歌也許是這個時代里抗拒語言和思想馴化的東西;即便不是唯一的,也是鋒利的。
 
——高小剛(北大學士、美國俄勒岡大學比較文學碩士、中國社科院現當代文學博士,香港弘立書院中文總監)
 

附:


——讀童蔚的《腦電波燈塔》
                                                 
高小剛
 
你知道誰屬于詞彙
屬于你的那條路
屬于背井離鄉的草地
屬于一個漂泊的人,魂兒,游歷四處
你在山裡將暮色凝視,
那些垂楊像馬尾搖曳
 
2014年,童蔚在一首叫《在山中》的長詩中這樣提到了詞匯和我們。 像她的很多其它詩作一樣,童蔚喜歡談論我們和詞語的關系,探究詞語如何紀錄一個人的生命,人又如何在詞語中對生命進行體驗。她對二者的關系在詩裡進行了多方叩問和揣摩。使用的形象跳躍,色彩斑駁陸離。
 
我和童蔚一起在清華園裡長大,又一起經歷了插隊的歲月。長大后天各一方。多年后讀她的詩,我眼前總不由浮現她寫詩時沉靜執著的樣子:很可能是在一個春天的晚上,在安頓好母親和家務后,坐在書房堆滿書稿和畫作的桌前,然后騰出一張稿紙的空間,然后是一杯熱茶,然后將目光投向窗外,她的思想開始獨步在深夜的詞藻里……
 
童蔚寫詩很高產。不知不覺,《嗜夢者的制裁》后又拿出了厚厚的一本。
        
好像早已經不是談論詩歌的時代了。現在的人們哪里有這樣的時間和閒情?當媒體和視頻成為社會話語的載體,文化品味早已成為和商業成功并行的話題。 我們身邊的很多東西都在膨脹,包括語言,像海潮般傳播和生長,嘈雜喧囂,讓我們充實也讓我們暈眩 。政治老人的聲音仍然宏亮,媒體催生的新潮詞匯更不逞多讓。它們在精確、莊嚴和娛樂的外衣下洶涌而來, 又迅速地退下,轉瞬成為失去彈性和光澤的泡沫。這一切,其實都和詩歌全無關聯。語言一旦成為標淮化的消費和參與公共空間的共享資源,無論它帶有所謂怎樣的“詩意”和精緻,都會淪為思想和想像的堅硬外殼,筑起解讀和思索人生的道道壁壘。
 
讀童蔚的詩,覺得她用詞語,給我們開了一扇不大,但通向詩意和生活的新鮮之門。翻閱這本《腦電波燈塔》,我留意到,她從來不在自己的詩作中刻意探討社會和政治的大話題,也不把公眾事件、娛樂新聞作為自己構思和想像的觸發。她習慣在嘈雜的鬧市中,沉入屬于自己的一方孤獨,并從中得到快意和享受。她寫的暗下來的斗室,看戲中的發現,素描、城市街道、生男育女和中草藥的療效等,都成為她詩歌創作的素材。她的文字也從不引經據典,搬弄哲學的深奧和嚇人的概念,而是通過自己語言的觸角,對身邊普通的事物和生活體驗進行描摹,不使思想在固定的語言外殼下變得僵硬,讓活生生的經驗在語詞面前淪為公式化和普通。于是,我們在她的詩裡,時而看到一個讀書人如何在“反抗沙發洼陷的深度”,黑咖啡如何在“”談論夜的深邃”這些生活的細節,同時也看到了詩人對死亡,對信仰,對友情這些大話題的一些個性解讀。她隨著自己情感的流動,一點點探索詞匯的邊界,激活詞語敏感的神經,并且試探語意彼此的關聯、組合和延伸,捕捉那些還沒有被定義、沒有被詞語僵化的生活真實??梢哉f,讀她的詩即是享受又是勞動。因為不可以慵懶地對內容推理和預知,一不留神就會漏掉了點什么。我常有感于她語言不安份的特質,時而像馬蹄四處奔突,探詢遙遠的疆界;又有時像春蠶化蛾,在蛻變中弓起柔軟的脊背。生活的意義從而在這些文字中得到擴展,思想的疆域由此增加了一些新的景觀。其實,真的不一定要在詩中追求什么深度和宏大,童蔚的這種“語言突圍”式的寫作,本身就很了不起。 不信你看她寫的這首《提克里克咖啡店》,多么別致。
 
在提克里克咖啡店
飄散出一種味道
也是我惦念的光線
 
在這里,如同海岸上一條大船裂開了口
灰色不夠苦,時鐘掛在牆上
偶像的海報快樂得讓地板搖晃(《提克里克咖啡店》)
 
讀童蔚的詩,讓我又一次從反面看到,我們這個歷史上充滿統一和向心性的國度,社會文化對語言的改造,和對大眾語言的消毒和馴化是多么的嚴重。對語言正典化的維護這早已成為維繫文化正確性的核心要素?!靶耐惶幭?,勁往一處使”,這類語言病毒帶來的只能是社會范圍內人們思想的萎縮和創造性的降低 。詩歌,也許是這個時代裡抗拒語言和思想馴化的東西。即便不是唯一的,也是鋒利的。前一陣我上課時,常對學生說:這個時代沒有詩,但是個需要詩的時代。
 
以我對童蔚的了解,我想她是個隨性的詩人,不會去刻意追隨哪一類詩人或哪一種流派。她喜歡嘗試新的語言,遠離陳詞濫調,追求的只是表達出自己生活的真實感受。 像她自己所說:“大風把陳詞吹走吧,掃帚手把濫調車推走吧”(《新街口》)。結果是,她的詩幾乎每一首都能讓人覺得新鮮。說到這裡,我們必須注意她詩歌中同樣重要的一點,就是她對我們這個社會裡語言的粗暴扭曲,嘈雜吶喊,油光水滑輕浮搞笑也是同樣加以拒絕。就像她不能容忍僵化的語言一樣,她也不能忍受語言上的功利和低俗。她認為,我們的母語是世界上一種美麗的文字,是營造我們精神的家園,也是我們靈魂的棲息之所 。盡管詩中可以容納突兀的形象,詭異的文字,但語言應該具有乾淨、純潔、高貴和典雅的氣質。這是她詩中所具有的,并讓人覺得感動的語言風格。她曾談到我們的文字: “你不寫那些字,就會到別家串門去,所以,它們是我的家,故鄉和國土,也是你的世界。”童蔚從小就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和文化底蘊,她長期愛好音樂、寫字和繪畫。對文字和文明帶有尊重的叛逆,或叛逆中現出尊重的后面,是她值得敬佩的個人氣質和格調。
  
最后,我想說童蔚的詩歌具有很強的形象感。時間、場景及人物常在文字中呼之欲出,又難以具體對號入座。當年文革、插隊以及后來從事媒體記者的經驗,使她也許比很多人更有資格談論農村的河流、果園和山峰,也更有資格在歷史和人生的滄桑比照中表達文化的變遷,引出世事的感嘆。不過她在詩里,似乎并不愿意凸顯她對某一種生活體驗的熟悉,或刻意地將某種生活當作議論的踏板加以強調。她的細節具體又超脫,意象熟悉又陌生,詩中的形象通常是圓潤柔軟富有彈性的,而且并不強力張揚,強加于人。我想,這是很多成熟的哲理詩人共有的標志。

 
你喜愛都柏林的雨夜
時間,像繁星一樣冰冷,
那樹冠,陰影,彷彿
搖曳著片片綠火
詹姆斯 . 喬伊斯,坐在那把木椅上
那椅子還發出微微的聲響 (《都柏林》)
 
多么沉靜美麗的詩句。語言原來可以淨化疲憊浮躁的心靈。在這個沒有詩的時代,我們苦惱,但也慶幸,因為身邊仍然有詩人存在。
 
2016年6月14日
 
高小剛:北大學士、美國俄勒岡大學比較文學碩士、中國社科院現當代文學博士,香港弘立書院中文總監、國際文憑組織大學預科中文主考官。


附:

詩歌的藝術:童蔚訪談
                                                                                                                                                                                                  
沈睿
 
沈睿 問:(以下簡稱問:)你是什么時候開始寫詩的?你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第一首詩歌的?是什么激動了你,從而寫下你第一首詩?
 
童蔚 答:(以下簡稱答)我第一首詩,大約寫在1980年。因為1980年我調動過工作,現在想起是在那之前。有一天晚上我躺在一排黑色大箱子上,那是父母1955年從美國回來海上旅行用的行李箱,靠在墻邊,兩三個連在一起當成臥具。如今人們改乘飛機后,這樣的旅行箱簡直秉承著航海年代的粗獷風格。我不知道是箱子給我啟發嗎,很偶然地,我寫出了一首詩,以致于興奮難眠。創作帶來的精神享受從此比金玉樓宇更滋養我。這第一首詩,關乎柏拉圖式的愛情,它實際上沒寫成,沒留下來??杉忧榫w卻超過了之后的,就是,當一個人寫了許久后,閱讀自己的就有了一些客觀性。“可以的”,可能記不清怎樣“成”的;不夠好的,往往覺得難以改好。所以,第一首詩歌我自己的激動遠遠超過詩作可供閱讀的效果,那一定是激動我心的失敗之作。如今,我只記得第一本油印詩集《雪線》(收錄寫于79~83年左右的詩作)第一首發表的詩作《愛海的人》發表于《秋水》雜志總第14期。
 
問:你的第一本詩集《馬回轉頭來》出版到現在快三十年了,你認為你在詩歌上的探索有過幾個階段?你現在的詩歌跟三十年前有什么不同?
 
答:在第一本詩集里,有一首詩是對自我的預言:“晚熟的作物”。既然“晚熟”,早期的或許有一些小靈感,但也不過如此;整本詩集都是單線條詩思的產物。因為我寫詩的投入狀態來得晚,這與我一直兼顧工作、家務有關。之后80年代末--90年代是一個轉折期。許多詩歌反映出人格不成熟造成作品屢次與意愿相佐以及過于“神經質”語感。為此,我“銷毀”了不少詩作。記得一次搬家前,我坐在一把小凳子上把那些詩稿一頁頁扔掉,這個場景,具有啟示意味,就是,我希望寫出令我心安的作品。我所生活的環境讓我有點懂得自我批判。如今想來,是我和詩歌有夙愿,但不可能隨意達到高水準。詩人對時代氛圍、日常生活很敏感,這點重要,若麻木就徹底歇菜吧。但精神的敏感度與詩藝的匹配要恰當,如果后者乏力,就可能因情緒過度堆砌而寫出阻止讀者進入的作品;或者過于稀松斷裂也表達不暢。當然,如果堅持意象密集的寫作也不失為一種風格,可寫出了不起的作品。第二個階段,我想表達的內涵深入一些,但結構和語感欠缺提煉。
 
2000年至2011年,為第三個時期。這個階段能夠在《山花》等刊物上發表詩作,我也知珍惜,這期間寫的詩歌比較口語化,這和論壇交流、博客寫作有關,這種媒介,我寫的時候,心想哪怕只有一個讀者;我為她/他而寫并視為“知音”。2011年出版《嗜夢者的制裁》,主要收入這期間的創作,看似不錯的計劃但在反復之中欠缺定見,主要是階段性寫作的小結。我很感激當年詩人、評論家及朋友們的支持!《嗜夢者的制裁》中,有幾首在詩歌想象力和語言轉換方面,比較恰當;另一部分,延續了之前的“小靈感”。從這本開始,詩歌寫作其實有了變化——多頭思維的寫作,也可以說我的詩歌審美“進化”到多聲部語感。要說,現在寫的詩歌和三十年前的有所不同,主要在這方面。
 
2011年之后,為第四個階段。似乎又進入難以發表的階段,也許個人的原因……說到底,是文化。如果一個創作者和商業文化、新媒體結構不合拍,就很難發表,但有時也會遇到貴人,能夠在微信平臺或雜志上被推薦;也有可能和學理論的批評家進行交流,指出哪些作品“成熟了”。所以,出版《腦電波燈塔》這本詩集對我來說,仍屬于延續創作的“階段性”,哪個詩人愿意回到“抽屜文學”呢?除非歷史宿命又必然如此。說起來,人生走到21世紀遇到媒介的轉換,外界發生巨大的變化,幾乎也只能以自己的判斷為主導。市場總問,某位詩人的詩集賣出多少?其實,銷量與質量的關系很混沌,我直覺認為,詩人還應將能力落實在書寫,其他的很渺茫,也左右不了。
 
問:你閱讀的詩歌——你讀中國詩人還是外國詩人?誰的詩歌對你的寫作有影響?有什么樣的影響?
 
答:這是當今時代才會有的問題,難道指望古代中國詩人告知閱讀洋人的么?我想,與我同時代的中國詩人一定兩者都讀。我最喜愛的中國詩人一定是李白,我看李白詩歌的“字”最為感動,因為那些“字”的組合傳遞出一種醉意,很有魅力??嘁鞯淖衷~稠密當然意思也深刻……這樣講,無意間提示我一個道理,人往往欣賞與自己不同的作家與作品。說到底,影響有時并不直接主要是藝術趣味的投契。
 
外國詩人,從最初我就迷上艾米麗·狄金森。她對我的影響就是跳躍力度,在一句詩里,她靈動地拎起三個大詞或意象,這種句法在漢語里也行之有效甚至更多。我還喜歡茨維塔耶娃,她告知詩人,寫詩可以從高音C開始,那必不尋常,我大約運用過一次。再有就是保爾·策蘭,他的詩作給了我詩歌是一種靈魂之間神秘交流的感受;其復調寫法以及詞與意象的連接方式,盡管閱讀外文還是刷新了我的創作意識。順便說一句,我很欽佩敢于翻譯策蘭的每一位詩人譯者,他的詩歌,根本就具有一種拒絕翻譯的內置。所以,翻譯策蘭的詩歌實屬不易,我讀那些丟掉“音調”的譯作,心有所感仍然有所觸動!
 
問:你最喜歡的詩人是誰?中國的和外國的?
 
答:中國,李白。因為他的才華在所有漢語詩人之上;當代還有一批詩人,我能不一一列舉嗎?外國的詩人,就是狄金森。
 
問:你母親鄭敏是一個杰出的詩人,這對你有沒有影響?你跟你母親討論詩歌嗎?你怎么看你們母女都是詩人這個現實?
 
答:很長時間人們這樣介紹我:“某某的女兒”, 事實如此,我也習慣了??晌乙灿^察到聽者的表情發生一系列微妙變化。最初,“某某”大家都知道,我為我沾了母親的榮光深感羞愧!在我內心扎根的是西方意識,要自力,靠自己,雖然這不免幼稚。比如你,就在我寫作初始熱情慷慨地鼓勵我,人離不開“同道人”的相助。到后來,一個人要跟“90、00后”介紹說“這是某某的女兒”,對方連“某某”都不知道,自然一臉漠然。我又難過了,這次為我母親。幸好,她有一首詩納入高考語文卷子,她的詩作在當今已毫不費力走入年輕學子的視野。
 
母女皆為詩人這事,之前有人問過我,我說,這也許是延續傳統,可也說不定……古代確有好幾位父子、母女都作詩的。只是到了現當代少了。自開放風起后,兩代女人都寫詩,這屬于時代的偶然,但是未來的必然。事實上我母系家族有三代女人寫詩、詞。我母親的姑姑是福建閩侯的詞人。然而,從母女文本上看不出傳承(也可存疑),這也是個征兆,證明生命經驗尤其童年成長環境之重要。我寫詩多半由于繆斯敲了我腦袋一下,召喚我,設想用下心思,恐怕要避免母女同行。再有,母女的學養、教養也存在極大差異……雖然我們之間幾乎沒有寫詩交流,可是血緣并不絕緣也不回避依然在起作用,那是個人意志無法決定的。
 
問: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好詩,什么是壞詩?你怎么衡量一首詩?
 
答:我首先分類。如果是一首實驗類作品,我就按照“想象力”“新穎”的標準衡量。我也不訝異怪誕或辭藻運用非?!安粚こ!?。我內心的標準不僅雙重而是多重。如果口語類詩歌,那種即刻擊中目標的暢快淋漓、抓眼球的效果,我也能體會。我衡量一首詩歌,最在意深度;那些如花樣溜冰一樣的花哨詩作,我敬佩作者才華之余,有所保留。要說才高八斗奇技淫巧那古典漢語經得住時光磨礪,如今讀起來依舊散發幽亮光澤,堪稱文字古玩。而新詩,則有其另外的使命。新詩在建構之中,好詩的標準也在漸變擴大之中。其實出現“壞詩”也正常,為了有一個評估,再裁定何為好,只是需要小心判斷減少誤會。我覺得不好的,可能很多人大贊呢。這其中除了個人眼光之外,必要考量商業文化、娛樂時代影響新詩的發展軌跡,那是80年代寫詩時,所始料未及的。我心目中的好詩無一定之規;壞詩就是非詩或復制他人感受的。我對衡量的標準也存在疑惑:比如一見就喜歡的,是好詩么?寫人情冷暖就比寫國家命運的卑微么?再則,以我看這個國家還需繼續產生大量的“壞詩”以便于大浪淘沙之后有更好的啟示與整合。這也許屬于較悲觀的意識,我這樣講是從個人觀察角度,寫在這里,希望以后看到會后悔。
 
我寫過一首詩,里面有對中國新詩的一個暗喻——將新詩比喻為一個混血的孩子……如有人能感知我的想法是出于捫心自問,新詩借鑒了多少英、法、德、俄、拉美等詩人的寫作技藝及西方現代繪畫、音樂與哲思,這個象征性的比喻可能并不過分。新詩作者需要最少兩種文明意識兼修。
 
問:你的詩歌的潛在讀者是誰?或者說你在給誰寫詩?
 
答:給佳人。給陌生人。我希望有人看到后喜歡。好比有情感喜歡一個人;其實,我心底里想的是給“未知”。當一個人寫作繪畫作曲時,如同克服看不見的日常障礙進入一個“未知境界”。
 
問:你覺得詩歌有沒有社會和道德功能?你自己詩歌的社會和道德功能是什么?
 
答:這個問題令我困惑。社會和道德的功能最適宜的載體是散文;再有,繪畫和音樂因其藝術語言的獨特距離感也適宜。唯獨新詩猶如“披著羊皮的狼”不便于直接表達。奇怪的是,當一個社會不允許散文擔當如此大任時,詩歌要承擔,必須承載。但是,如果我面對神靈來說這話,我祈求不要詩人承載道德功能,放新詩一條生路。
 
有些詩人反感被貼標簽,強調去意識形態化。還有一路新詩有可能回到“口號詩”,具宣傳功能。只是中國古典詩詞很能承載“愛國主義”等社會道德功能,以杜甫為列,他關注“家國”、“環?!?、“住房”等社會話題,那些名句如此杰出,老百姓至今耳熟能詳。所以這個問題好,令我思考。
 
問:你寫詩的時候,你怎么寫?是從語言開始還是從意象開始?
 
答:有時候,是一個意象,富有詩意,由此開始抒寫。有時候我聽到內心的聲音,但所提示的并無詩意,無須納入創作。靈感的抒發無一定之規,我更傾向于圍繞意象起始。
 
問:你的每首詩歌有主題嗎?比如《隱者的偽裝》這首詩,你的主題是什么?
 
答:這首詩,恐怕讓你讀來感覺困惑。其實這首詩比較簡單地“繞”了一下——表達一個“隱者”,他本想大隱隱于市,可又做不到,這是其一。當他“出山”或站出來時忘記了,他原有的一套偽裝術如對殘酷現實視而不見的自我保護,也忘了運用,此其二。這個隱形的修煉者一旦暴露在群眾中似乎不如退守。我想要表達這種雙重的矛盾感。
 
問:五十年后如果仍有讀者讀你的詩,你希望這位讀者能從你的詩歌中看到什么?學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答:嗯,這話有點戳心。不過說到“希望”,每個人都應該有;藝術本身飽含著希望與絕望。我希望那個讀者看到,這個詩人熱衷于詩歌實驗,感受到她能夠在創作中直覺地表達一些想象力以及在精神層面葆有那個巨變時代的某些能量。學到什么?我以為這是很致命的問題,我的確想總結一番的,感謝你的提示,以后有需要可記錄個體的書寫經驗。
 
問:你覺得女詩人這樣稱號對你有什么樣的暗示作用?你寫詩歌的時候,怎樣表現女性意識的?
 
答:你也寫詩,我們可以探討:“你寫詩時會想到自己是女詩人嗎?”恐怕一定不會。當你創作時你全神貫注,你對詞語的秩序專注;你捕捉忽然呈現的意象,你傾聽上蒼的聲音假如你真能聽見,你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仿佛你被一個“非我”所支配,這才是創作狀態。相反,不寫作時我對自己的女性身份,挺敏感。之前也在“翼·女性詩歌”上發表過詩歌及參與討論;與此相關的,你一直從事這一領域研究、著書立說,那么你、我就會把一些日常感受提煉后寫入文本。在編這本詩集時,我刪去了一些“惡毒”之作。那就是外界施加女性的惡的感受。奇怪的是,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讀來竟然有一種奇妙的趣味?;蛟S一部分原因要歸于譯者的妙筆生花。中國式的惡,我感覺較難在詩歌中呈現,惡和丑惡連在一起寫了不一定會拿出來……需要深思??傊?,寫作并非性別意識先行但對其的思考、自省是必須也是日常必然的。
 
問:你的詩歌的語言常常在口語,習慣語和書面語中轉折,讀起來語感有出人意外之感,你為什么這么寫?比如這兩句詩歌“這樣持久的驚心是呼吸/那塵土吸入肺部不覺苦”——不覺苦這個詞很口語,“那塵土”的“那”指稱的是什么呢?這樣的語句在你的詩歌里很多,你追求的詩歌語言是怎樣的?
 
答:單就這兩句來說,那“土”和“苦”,屬于簡單押韻。而“那”是一個拖延的節奏、一個聲音(類似“兮”?)以免像我年輕時的語感過于“緊”。
 
說起來,我對新詩寫作的追求之一就是“意外之感”。這興許是個人偏愛。就像你吃慣了辣的,吃別的就覺得不夠勁兒。我不覺得自己只是寫分行的句子;所以,這樣詞語之間的轉調、變調是否妥當,你提出來了,我會進一步斟酌。
 
問:你對詩歌中的音樂性怎樣看?你的詩歌跟你的畫有什么關系?
 
答:新詩最為根本的形式難度就是語言的音樂性。我覺得,有一種音程或說音軌存在其中。這就是新詩和古詩最本質的區分。新詩的寫作接近作曲,有動機、開始、展開部分及結尾。因為現代漢語相對古漢語使字詞的許多寶貴功能消失了,諸如名詞、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使動用法等等,原來的詩化語言的質感“蛻變”為邏輯語言的散文架構;當古漢語的那些神奇功能消解了,新詩只有另辟蹊徑。
 
詩歌與繪畫具有“血緣”關系。這點無論古詩、新詩皆如此——“詩畫同源”——這在新詩里行得通,但古典韻律格式不能直接拿來用,當然也可靠近著“用”,那樣的詩作保留了漢語的“筋道勁兒”。需要注意,新詩也在“巴別塔”功效下,將翻譯語言的聲效、語感融入了現代漢語,上世紀40年代一批新詩就是這樣產生的。更早之前,唐代佛經大量翻譯也滋養了漢語,所以新詩語言好的一面還是“活水語言”,具有設計與發展的空間。
 
問:我很喜歡《沙漏》這首詩,你怎樣看詩歌中的敘事與抒情?請以這首詩為例。
 
答:終于有一首詩,你喜歡了。這首與敘事和抒情的關系就始于一點虛構。首先是對這“物”有些感觸。順著它發現時光與沙粒這樣具有人類文明的意象也可納入狹窄的空間寫,就有些超現實感。還有“沙沙沙”聲響,像副題,烘托主題構造一點抒情氣氛。
 
問:你認為完美的詩歌應該有什么因素?中西詩人中誰的詩歌或哪首詩歌你覺得完美?
 
答:朋友熊山卉認為,一首詩中的每一個字都應恰如其分地存在,有一種宿命感。我同意她的觀點。另一方面,各類詩歌有其各自完美的尺度。再有,完美并不是我唯一看重的標準。有許多詩,我竟然覺得沒有必要寫,那么再“完美”對我這個讀者來說也是失效的。
 
要說中國詩人的完美之作,我選李白的《蜀道難》。西方的很難只選“唯一”,那夠絕對。如果非要如此決斷,就是保爾*策蘭的《死亡賦格曲》,堪稱經典。
 
問:你對當代中國詩歌有什么評價?
 
答:就在不久之前,我還很反感評論家的“斷代”劃分方法, 將詩人分為上世紀30、40年代、5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我說的寫作年代不是出生年代?,F在我比較理解這是一種強調“共性”的分類法。無論你承認、否認,時代在詩人的審美趣味及語感上留下很深的烙印。同是“愛情詩”,40年代和70年代、80年代詩人的文本決然不同,一看就能辨認出來。那么說到當代詩人,我閱讀得絕對不夠廣泛更不深入,只能是個人感覺而非整體客觀論述。想起上世紀80年代,馮至老詩人引古詩形容他對新詩創作的印象:“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今天看來,這樣的評價也不失分寸。這是一個詩歌運動(活動)的時代;這是一個民族語言趨向碎片化、廣告化的年代;這是一個人氣太旺,已使地氣、天氣受損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甚至以為,詩人不應該大于作品;活動不應大于創作。但目前的情況有時相反,我這樣說,也說明我不懂得與時俱進、很落伍??蛇@就是我所具有的“覺悟”。
 
我想,在一代代詩人的互動之余,也許最后能有大批超越線性時間劃分的優秀詩人出現。也就是說,這個民族需要大才,但反過來想想,一個以商業為最強音的歷史時期,一個娛樂至高至上至死的全球化氛圍,詩歌大才的誕生與涌現,可能么?
 
那么,其前提是這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已然儲備豐厚,而非資源被逐步耗費。同時我不否認,這個時代已然有了“杰出詩人”。
 
問:如果你遇到十六歲的你,你會對她說什么?你怎樣把這一生的經驗告訴她?
 
答:嗯,我這一生還沒走完吧,在旅途上我遇見16歲的自己,我會對她說,學外語要趁早;習練書法、樂器、下圍棋要早開始。童子功是面對未來的文化杠桿,擁有了,絕對受益終生。這些都是老生常談。我想說,出名不必早。我要說,對女人來說最重要的是閱讀以及一生自食其力。次重要的是,你遇見什么樣的男人。而所謂自食其力是指生存信仰并不單單指有一份工作。一個女孩兒,遇到“但丁”并不一定好,因為你不夠淡定,會失去平常心,也許還成不了他的“靈感模特”。我想說,那些打擊你自信的男孩子,一定不好,這是一個試金石。一個喜歡抱怨你影響他成功的男人,很可能是垃圾,盡管垃圾在后現代也是藝術品。16歲,也是我第一次面對一輪落日產生異樣的激情,仿佛大自然開了心竅;那樣一次的感動,我想每一個13-16歲少男少女都會有的。我也希望她遇見并且終生記憶。16歲,做夢的年齡要延續;這樣人的一生就多了一個維度。16歲,也是志向高遠的年齡,我要寫兩個紙條塞進她兜里,以便于她遭遇挫折時拿出來瞧一瞧:其一是“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另一個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依據你提示,希望不久我就能在夢中與她相見,哪怕只有一次……
 
問:請用六個字說出你寫詩的秘訣。
 
答:六個字,有多種排列可能:2+4=靈感+反復修改;3+3=持續寫+慎重改;1+5=寫+聲音和圖像;2+2+2=兩拍+三拍+變幻;1+1+1+1+1+1=詩歌是你情人。
 
問:如果讓你自己選你的五首代表作,你會選哪五首?
 
答:“代表作”是對自我認知的考驗,挺難選。我以為還是“旁觀者清”。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按照大致年代:《小木偶》《迂曲》《我父親的祖先》《女馬人》《逐月》(組詩)。
 
感謝沈睿教授的提問,你啟發我從多方面思考、回顧詩歌創作,這是一次有意思的訪談。謝謝!

2016-4-12于北京
 
 
沈睿:美國俄樂崗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教于美國墨好思學院(Morehouse College) ,教授,中國研究項目主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黄色福利视频| 成人a一级试看片|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 亚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麻豆国产免费观看| 91大神精品在线观看| 澳门码资料2020年276期| 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黄色一级毛片| chinese中国农村夫tube| 理论片高清免费理论片| 大片毛片女女女女女女女| 亚洲精品电影网| 91精品福利视频| 欧美成人xxx| 国产男女猛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五月天婷婷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女女脚奴视频网| 日韩欧美亚洲乱码中文字幕| 国产又爽又粗又猛的视频|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高清|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冠希实干阿娇13分钟视频在线看| www.中文字幕在线| 水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日韩三级在线电影|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老师网站|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 5566中文字幕| 林俊逸高圆圆第1190章|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 在车里被撞了八次高c|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看片一国产 |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