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以鮮詩集《我的發音》在臺灣出版

導讀:雄闊犀利的洞見詩人,爬山涉水,穿林渡霧,從歷史到當下,依然在偉大的漢地山水間游走。
向以鮮的現代詩歌寫作,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1988年,獨立特行的向以鮮,和當時以第三代詩人為主力的漢語詩人同場競技,參與《詩歌報》中國首屆探索詩大賽角逐,并最終以一首《割玻璃的人》摘桂而名動詩壇。
近年來,向以鮮雖然已過知天命之年,卻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活力。繼2014年在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推出其互文實驗詩集《唐詩彌撒曲》,并創造半月售磬的奇跡之后;2015年,又在《中國作家》全文刊發其創作的1200行長詩《我的孔子》,相繼斬獲天鐸(乙未)詩歌獎、成都商報中國年度詩人獎、納通國際儒學獎等殊榮。201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旋即推出《我的孔子》單行本,這也是迄今為止以現代詩形式向孔子致敬的唯一一部繡像本長詩集。
好戲要連臺。近日,臺灣知名出版機構秀威資訊隆重推出向以鮮的最新詩集《我的發音》——詩集名稱取自諾獎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的話:“人性是由純粹的詩人以其純凈的存在,對所有詞語的忠誠來維護的,它存在于詩人堅定的發音之中。”同向以鮮之前所出的兩部詩集《唐詩彌撒曲》和《我的孔子》聚光于歷史深處迥然不同的是:在《我的發音》中,詩人義無反顧地回到了怵目的當下,回到了赤裸裸的現實——詩人決定發出自己的堅定的聲音。正如秀威出版人所給出的定義:“這是一本以詞語承載道義,渴望召喚良知,喚醒生命的尊嚴、自由意識的詩集。”
《我的發音》全書242頁,共分六輯:“輯一:七宗罪”、“輯二:黑暗中的拳頭”、“輯三:二張的西湖”、“輯四:伊凡帕之鏡”、“輯五:偉大的木偶”、“輯六:孩子與犀牛”。
其實,僅從《我的發音》封底幾位詩歌大咖推薦語中,我們就能感受或呼吸到——詩人向以鮮的氣息,以及由此而積聚、撞擊出來的“發音”:
詩人之間的“發音”有著不同的音頻和音色。向以鮮的發音起自丹田,微微張開的唇齒間竟是如此犀利而具穿透之力!我們完全可以看到:詩的建構性語言如何活在事物事象之間;如何從現實世界提取“詩”,並將它們分類“提純”。——海上
向以鮮的詩意,在政治的幻覺深處,是熱血、是人性、是良知。這些詩,有骨。詩品之骨,恰為人品。我感到一束激光,射穿了漢語詩歌數千年承載的血淚滄桑。——楊煉
向以鮮是1980年代就投入創作的資深詩人,近年來在漢語詩壇又刮起了新的旋風。這部在詩學上獨具探索性的詩集由于飽含濃烈的社會關懷,值得特別關注。一一楊小濱
向以鮮在社會批評中建立的詩學空間,在當下中國詩界鮮有匹敵。他所致力的政治權利中人的基本處境的對話,在眾生聽覺的聾聵中發出震撼之聲。在這里,我們強烈地感到詩性正義若非介入具體現實,便必然流入空談。——孫謙
向以鮮憑其對唐詩和孔丘的當代重寫,玉成了當代詩與傳統的兩度春宵;而今,他從傳統的絕頂步向現實的獨木橋,作為介入者,冷諷或醉打金枝,從容證明了當代詩的批判性力量。——胡亮
雄闊犀利的洞見詩人,爬山涉水,穿林渡霧,從歷史到當下,依然在偉大的漢地山水間游走。詩人遠行山間小道上的孤峭,隨著向以鮮的批判詩學實踐而一時慷慨激昂起來。——龐培
大多數人往往迷惑于向以鮮的古典文化學者身份,而忽略他的社會批評者角色。以鮮從不是一個端坐書齋的知識份子,而是一個笑傲江湖的快刀手,他用簡潔、銳利的文字鋒刃毫不留情地剝開這個世界的表象,露出事物的本質。——喻言
向以鮮通過深度關注、探尋及追問近在身邊發生的現實事件、事件中的人物主體及其共在生存體驗,以極具詩思契合的精微張力、高度凝練的提取、概括力與反思批判的穿透力,對折射在個體或群體生命精神之鏡中的歷史,文化及社會諸多問題作出果敢應答與無畏擔當。——陶春
作者:陶春
來源:中詩網
http://www.yzs.com/zhongshibaodao/2017/09/11/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