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2018年。
進入語言的內部
——中外現代詩歌精選
李天靖 山剛 主編
序:語言的重要性
孫琴安
李天靖在12年之內,一連編著了九本中外現代派詩選,在《渴望的杯子》出版之后,我本以為他會金盆洗手,暫時擱筆,沒想到最近他與詩人山剛又編選了一本。以往他們編選的現代派詩,多側重于表現技法和禪意內蘊,后注意到修辭或形式,這次書名則題為《走進語言內部》,把詩的語言問題凸顯了出來,這很重要,也很有意思。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詩的語言要求又高于其他文體。杜甫說:“新詩改罷自長吟,語不驚人死不休。”這里所說的“吟”也好,“語”也罷,都是指對詩歌語言的打磨。賈島所謂的“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也是指對詩歌語言的刻苦推敲。宋人戴復古所說的“句要豐腴字要安”,也是他對詩歌語言的創作體驗和感受。
不僅古人寫舊體格律詩如此,今人寫白話新詩也是如此,也有著對語言的刻苦推敲和打磨。都說徐志摩的詩流麗漂亮、節奏明快,他本人也是浪漫瀟灑、一時風流,但寫起詩來卻相當刻苦,他曾說:“我是天生不長髭須的,但為了一些破爛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經拈斷了多少根想象的長須!”可見寫新詩與舊體詩一樣,都有一個語言上的琢磨和修煉問題。
不僅是舊詩與新詩有語言修煉的不同要求,就連舊體詩中的詩、詞、曲也有語言上的差別。都說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古典詩苑里的三朵奇葩,三者之間不僅形式不同,語言上的要求也截然不同。古人所謂的詩是詩語,詞是詞語,曲是曲語,便是說三者的語言表述各有特色,各有要求,是三套不同的語言體系。若以詩語入詞,在李清照看來便是“犯規”。因為她在《詞論》中所說的“詞別是一家”,很大程度上便是指“詞”的語言與“詩”的語言應有區別,否則便不是“當行本色”。后人據此又提出填“詞”要“上不類詩,下不類曲”,很大程度上也主要是就“詞”的語言要求而言的。
古人評詩,有時會說“此詩意勝于詞者”,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這首詩的意味、意境很好,勝過語言上的表達,而語言上的修飾還不夠,跟不上;如果說“辭勝于意者”,便是說這首詩的語言很完美,可惜意思和意味平庸了一些,詩語超過詩意;如果說“辭意并茂”,便是說這首詩的語言和意味都很好,結合得比較完美。
由此可見,中國人無論寫詩、評詩,哪怕是填詞、作曲、寫新詩,都很重視語言表述的修煉與完美,其實西方國家也一樣。
西方的浪漫主義詩歌比較注重感情的噴涌與宣泄,也曾風行一時,到了法國波德萊爾象征主義的出現,就要節制多了,他在語言上句斟字酌,反復推敲,嘔心瀝血,自他的《感應》一詩發表后,從蘭波、馬拉美到瓦雷里等象征派大師,都非常重視詩歌語言的創造和內部結構,蘭波甚至聲稱:“我發現了一種語言。”
在20世紀的大門開啟不久,有兩大文學思潮特別注意到語言的重要性,這就是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早期的形式主義又是以象征主義為基礎的,它們都注意到詩歌語言的結構和內在聯系。羅曼·雅各布森是形式主義的重要代表,他研究詩歌的方法基本上是語言學的,在他看來,詩人用語言寫詩,就像畫家用顏料繪畫一樣。語言由一系列語詞構成,他看到了由語詞構成語言的詩句在詩中的重要性,他說:“詩歌的顯著特征在于,語詞是作為語詞被感知的,而不只是作為所指對象的代表或感情的發泄,詞和詞的排列、詞的意義、詞的外部和內部形式具有自身的分量和價值。”
我們過去對一首詩的分析和理解,往往多關注于語言中的語詞所指對象,或者便是語詞所欲表達的意義,而很少關心這種“語詞”本身的“分量和價值”,以及為何要用這些語詞?這些語詞為何要這樣排列和組合?有何美學意義?
流行于20世紀的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雖然很大程度上是作為一種新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方法出現的,但對詩歌創作和理論乃至欣賞都帶來了許多新的觀念和啟示。特別是引導詩人寫詩時如何運用和駕馭語言,如何走進語言的內部,打開了無數門窗。
過去許多人都盛贊戴望舒的《雨巷》,他也因此詩而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其實他寫此詩時正受魏爾倫“音樂就是一切”的影響,所以他寫此詩時側重于音節的推敲,又押韻,除了一種鏗鏘的旋律,并沒有太多的好處,也沒有走進語言的內部。直到他《望舒草》的問世,他才開始走進了語言的內部。雖然收在這本詩集里的41首詩都不押韻,卻有著一種內在的節奏。他在《論詩零札》中曾說:“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這不僅是對聞一多所提倡的詩的“音樂美”的反叛,也是對自己以往所寫詩強調音樂與節奏的否定。他還說:“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盡管此時的戴望舒仍把語言看作為“詩情”表達服務的,但他已比當時光注意押韻和表面的“字的抑揚頓挫上”的詩人要超前許多。
中國歷來就有“詩言志”的說法,又有著寫詩押韻的傳統,所以對于語言的凸顯和如何走進語言的內部,在理論上的探討仍感不足。實際上,在大量的新詩廢棄了押韻的傳統之后,已迫使許多詩人注意到詩句的內奏,并促使一些詩人深入到語言的內部。
可以說,現在每個寫詩的人,即使在生活中捕捉到了詩意,獲得了靈感,有了激情或感觸,都會面臨一個語言表現的問題。而對于一個成熟的詩人來說,他會自覺地尋找一種語言,來加以創造性地發揮和表達,這也就是西方人所說的“語言上的創造性”(verbally in-ventive)。
當然,如何才能進入語言內部?怎樣才算進入了語言內部?語言內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個什么概念或模樣?每個詩人寫詩時的體會和經驗都是不同的。好在李天靖與山剛于此書精選了一些中外現代詩的名家之作或優秀作品,詩后附有“品鑒”和“鏈接”,長短不一,卻足以答疑解惑,只要你細心品讀,并加對照,引發思考,勤于寫作,敏于感悟,遲早會進入到語言的內部去的。
2018年元月29-31日于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目 錄
序:語言的重要性/孫琴安
占卜者的雙眸/含有飛鳥的影子
對統計學的貢獻/辛波斯卡[波蘭] 陳黎 張芬齡 譯
根/洛 夫
候鳥/ R.S.托馬斯 [英] 程佳 譯
被埋葬的詞/吉狄馬加
鱷夢/于 堅
文字/趙麗宏
一穗谷/藍 藍
我的心只有拳頭般大/劉 川
根/凡˙黑爾[荷蘭] 馬高明 柯雷譯
她觸摸草原、花朵與赭色的石
雪/伊夫˙ 博納富瓦 [法國] 也 夫譯
曇花/鄭愁予
春 歌/管 管
風像吹動一面旗幟一樣吹動草原/敕勒川
內心的火焰/漢 江
立夏書/吳少東
有一種力量來自于你/嘉 勵
盒中的風/特倫斯˙海斯[美國] 明 迪譯
我想買下一幢房子/鄭 潔
我們在成為灰燼的路上接力飛奔
雪夜/李少君
體內的月亮/嚴 力
灰燼/曲 近
我想象我的愛情/阿多尼斯[敘利亞/法國] 薛國慶譯
天空之后搖晃什么/季振邦
我的眼睛/韓 東
病中想起父親/李 笠
我愛它的沉默無名/黃禮孩
雨比你更洞察傳奇/阿 翔
艾草里有一個瘋狂的屈原
長江水/楊 健
詞/伊迪特 ˙索德格朗{芬蘭] 北島 譯
黑暗的溫泉/顏艾琳
鏡 子/姚 風
從達摩到惠能的邏輯學研究/陳先發
清明,憶什川梨花/阿 信
與語言同在/海 岸
西湖上,一朵荷的聲音/楊秀麗
架子之下/昌 政
那些稠密的植株永存于記憶與夢境
香 檸/阿萊斯˙施蒂格 [斯洛文尼亞] 梁儷真譯
鏡 像/秦巴子
春天里山丹芳子
我所愛的黑卜寸丹
孤獨內部誕生的光/班美茜
外省書繆克鉤
風景畫方文竹
野丹參/朱建霞
對準我的靈魂開了一槍/張春華
不斷散開時間幻覺漣漪的深潭
跳 水/李成恩
巨大孤獨的柱礎/黑 陶
瑜伽的背面/胡茗茗
我仍與這個世界相隔0.01厘米的險境/陶 春
擦拭/宗煥平
豁口——致舞者YinMei/羽 菡
向晚記/高興濤
黑暗中的舞者/下午百合
這粒杏仁/緞輕輕
四月的油菜花叢住滿小小的神
風 暴/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瑞典] 李 笠譯
雨想說的/洛 夫
馬/王家新
雪貓與女人/張 燁
風過喜瑪拉雅/安 琪
塞尚的靜物/非 馬
逝去的所有時間……/麥 閣
晚年日記/季振華
聽孫橋麥田里的歌聲/山 剛
有人在途窮處偷聽這個天聽
開 耳/歐陽江河
莫高窟風景/于 堅
四只小鳥/斯坦因˙麥倫[挪威]北島 譯
時間的玫瑰/北 島
一個詞/翟永明
誰會刮骨療毒/商 震
早 餐/雅克˙普雷韋爾(法) 徐知免 譯
死海/周瑟瑟
盡 頭/雷平陽
回憶里一直殘忍微笑的導師
時 間/本尼 ˙安德森[丹麥] 北島 譯
家鄉的神農山/楊志學
哭 聲/ 宮 璽
雪把雪傳染給了雪/簡 明
流經我們身邊的甌江/谷 頻
天空是一只壇子/劉向東
海的名字叫寂寞/牧 野
死 亡/四月天
人類思維的三種可能性/羅特格 ˙考普蘭 (荷蘭) 馬高明 柯雷 譯
哪一朵孤獨,或更接近孤獨
克利的散步/馬永波
傾訴/蕭 融
西部太陽/章德益
普通的鳥兒不會哀鳴/金黃的老虎
有些話/石 生
雪/高 艷
風在樹葉上/雷 寧
這一切誰都知道/舒 沖
塵世做減法/周啟平
憂傷,在一滴水墨洶涌的內心
今天,我的兒子/耶胡達 ˙阿米亥 [以色列] 傅浩譯
懸/孤 城
一種藝術/伊麗莎白˙畢肖普(美國) 李文俊譯
成就于秩序,毀棄于秩序/木 葉
巖畫/蘇 黎
布景交換/瓦爾蒙特[ 荷蘭] 馬高明 柯雷譯
斷交/項美靜
寫作者/尚建榮
遇見年少的我/遠方的人兒
在烈日里/白花花的語詞
孤獨/艾倫˙坡 (美) 李文俊 譯
車過昆侖山/馬啟代
虛無/雪 鷹
月的光芒照在我的前額 /吳投文
一條咳嗽的魚/王曉波
春天遠去/黃曉華
我需要采取行動 在我憂傷前 / 一 枚
雨前/王家銘
春雨書/莊海君
冬天的冷/李富元
十個手指,坐在黑暗里
閑逛/洛爾迦 〔西班牙〕 王家新譯
再生 花園——為Paul Smith 的再生花園所作/瑞 簫
一些不該不提及的生命/卜子托塔
密歇根湖初春 / 錢文亮
凌晨,大海的隱痛在海鳥聲里/梁志偉
一闋詞 /孫 思
沉思者/千 夜
莫扎特,莫扎特/ 張定浩
忘掉/郭家草樹
你成為你詩歌的獵物/ 李天靖
詞根的言說(后記)/ 李天靖
詞根的言說(后記)
進入語言的內部是極寬泛的概念,它無限的敞開……
荷蘭詩人凡˙黑爾在他一首《根中》寫道:“根找到了住所/樹把它不需要的/舉向天空”,什么是樹不需要的,是枝葉、花朵與果實么?問題在于強調根的意義——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找到了住所”。此詩的啟示在于逆向思維;詞根的意義不正是扎根在你生命經驗厚土又不停地延伸,旨在生長出更茂盛的枝葉,而開花結果么。
《進入語言的內部——中外現代詩歌精選》朝向語言內部的視野,進入人類社會、自然萬物與人心靈廣袤而深邃的世界。進入語言的內部,從一個詞,或一個詞組開始。如所選的辛波斯卡一首《對統計學的貢獻》直逼人性的本質,透視與剖析極為深刻而令人自鑒自警;洛夫的《根》是對“根”這個詞的格物致知,達到的想象力的極致與人格的擔當;吉狄馬加《被埋葬的詞》在于挖掘彝族被埋葬的詞的血脈基因與某種語言內部的神秘,“占卜者的雙眸/含有飛鳥的影子”令人遐想;藍藍的《一穗谷》,在追索“一穗谷”,與星辰宇宙萬物一體天然維系的形而上的關系……
詩歌意向朝著語言內部的開掘,無疑決定于詩人內心體驗所達到的深度;如根一般不斷深入語言內部而深入存在,達到語言所能企及的精神靈魂的深度。曾寫過一首《舊地》,極個人化抑或一代人刻骨銘心之地。十幾年或更長時間,那個青春荒廢的嘆息之地。返城后一次偶而途經此處——如猝然而至的夢境令人如此不堪,遙遠又切近的此刻,于疾馳而過的車窗后視鏡中,我下意識將手伸出窗外,“取出來,取出來,快點……”這個探手動作是一種歲月積淀的渴望又如一個莫名的旋律,進入“舊地”的內部———生命春天的疼痛與煎熬,對知識的渴望對真理的追求,文革十年酷烈的情景呈現等等,希冀將一代人的掙扎與不幸取出來……在一剎那經過這個“舊地”,在車的后視鏡的恍惚中,呈現碎片化的虛無與絕望,切入這個詞的內部又是那么的真實——
顫抖的風景朝哪一邊傾圮
彎曲的時光——
槐樹林花朵的盛開
把垂淚的芬香取出來
草舍幽暗的燈火
把撕去封皮書的光取出來
快一點,失盲的手指
把蟲豸們夢的尖叫取出來
疾馳的車的后視鏡關閉了
所有的道卡
把劫持一代人的
歌哭取出來……
進入語言的內部,即進入自己。語言內部是一個幽邃的世界,不能表達以萬一,亦如“舊地”,屬于它每一個人獨特的修辭學;一朵獨特軌跡的落雪,隨之于天降億萬朵無量的雪中,詩人要做的,即打開它退藏于密的一朵——呈現出你的那個“鏡像的世界”。詩的語言不同于一般的語言,它接近人的情感思維即非語言——或可憑借詩語言的模糊性意外地抵達情感思維的深處。表達出一種無法言說的言說。我曾寫過一首《在瑟瑟西風之上盛開》——
灼熱的熔巖
燃燒我 石對石說
深紅、絳紫而金黃
觸摸是峰
在石頭之中
成為石紋的花
石的骨朵
石與石的火
最美,沉默是無聲的
石的語言
在石頭之上
花團錦簇
在瑟瑟西風之上盛開
深紅、絳紫而金黃
遇目成色
沒有什么比這
更輕盈
內部的火焰
沒有什么比這更隱秘
更勇猛
使石頭變得
更柔軟
約瑟夫˙布羅斯基說:“寫詩的人寫詩,首先是因為詩的寫作是意識、思維和對世界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一個人若有一次體驗到這種加速,他就不會再拒絕重復這種體驗,他就會落入對這一過程的依賴,就像落進麻醉劑或烈酒的依賴一樣。一個處于對語言依賴狀態的人,我認為,就可以稱之為詩人。”
就像葳蕤的森林,依賴它的詞根進入那個廣袤深邃的魔法世界。
李天靖
2018.3于華師大
封底
自“白話詩”發軔以來,前后有胡適、聞一多、馮文炳、朱光潛等探討過新詩與舊詩文字、句法異同這些涉及語言本體的深度內容。本書以優秀文本形象地呈示詩歌語言內部肌理的編選主旨重要且及時。中外詩歌并存,可以互為參照,深刻理解語言質素的內在張力;短詩為主,更能考量詩人駕馭語言的自覺能力。希望本書能幫助理解、欣賞用現代文創作新詩的特點與魅力。
——詩歌評論家、復旦大學教授 張 新
現代詩如何追溯語言內部幽謐的去處和光亮,構筑夢幻般傳奇的斑斕意境與修辭,自是一種恒久纏繞于詩界的歷史性努力。在敞開的現實界面上,誠懇的詩者無疑應該喚起自身的使命與職守,聽從內心完的導引,舞動詞語的魔棒,承擔起創造的重負與偉大,在營構自身完整自足的豐贍書寫的同時,連接起更為宏闊的多重多樣的生活世界。
——文學評論家、上海市作家協會創研室主任、《上海作家》主編 楊斌華
此書體例殊異,將中外詩歌并置,以整全視域統攝觀照,可于對比中凸顯漢詩探索在世界詩歌版圖上的位置,在想象力、經驗吸納范圍和語言微觀技藝等諸方面,有利于我們返觀自身,確立中國經驗的主體性。天靖身跨創作與研究兩界,學術視野開闊,文本把捉精準,其判斷與思路殊為可信。
——詩人、文藝學博士后 馬永波
新詩至今已歷時百年,近年雖在互聯網及新媒體的推動下快速發展,但仍鮮被廣大民眾傳誦。因由之一,就是有內涵有詩理的詩歌,普通民眾懂之甚難。此選本的編者遴選了中外大量優秀的詩歌文本,深入淺出地進行全面透視并品鑒解讀,讓好詩瞬間進入讀者的視覺神經,引起共鳴。此選本對新詩的發展有極其積極存在的意義!
——詩人、中國詩歌網上海頻道主編 牧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