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于堅的詩性隨筆出版



《于堅文集》(五卷)于堅/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
著名詩人于堅的五卷本文集,近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和西南聯大新詩研究院院長,在西南聯大創辦80周年之際,于堅這套文集被列為云師大策劃的“西南聯大文庫”之一種,可以說,是這位當代重量級詩人近年來創作成果較為集中的一次展示和總結。
文集包括詩歌卷《面具》、《飛行》,詩論卷《詩歌之舌的硬與軟》,散文卷《火車記》及隨筆卷《沉默表演者》。其中,兩卷詩歌最薄,極其克制地遴選了于堅富有代表性的《飛行》、《沙灘》、《小鎮》、《在沙漠與綠洲之間》及《哀滇池》等長詩,和《只有大海蒼茫如幕》、《一枚穿過天空的釘子》、《彼何人斯》等短詩,共不過310多頁。
詩論卷所收錄的關于詩歌的理性和思索文字,有許多皆在詩人圈內流傳甚廣。比如,《新詩的發生》,闡述新詩百年以來的發展與流變;比如《談詩的制度》,從對古典詩歌的剖析中,指出“白話詩放棄律化,反而解放了漢語的原始音樂性”;又如與詩論卷同題的《詩歌之舌的硬與軟》,則以于堅自己操普通話時會變得毫無幽默感、自卑、緊張為例,對當代詩歌的兩類語言向度(普通話和方言)進行了分析和論證。
散文卷含各類“記”13篇,《開會記》、《翠湖記》、《城市記》、《游泳池記》,不一而足。這很容易讓讀者聯想起于堅近年來頻頻獲獎的《建水記》、《朝蘇記》、《昆明記》等主題長卷散文集。
文集中最厚的一部,則是隨筆卷《沉默的表演者》。相較散文卷,本卷內容更加龐雜,篇幅短小精悍,文本風趣詼諧,社會及文化生活方方面面皆信手拈來,走筆成文,諸多篇什皆透過繁復的細節與表象,直指生活和社會的本質,并上升到了詩性和思想的高度。
建筑物用來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龐然大物的象征性存在。哪怕它一天也不開會,也得供著。這叫作面子,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視面子的地方。”——《死要面子活受罪》里,如此諷刺由富麗堂皇的會堂所代表的中國人的“面子”。
“生活世界最忌諱的就是一刀切。現在,削足適履已經成了行政的家常飯……整齊劃一,一刀切成方陣的,那是軍營,是士兵的生活,不是百姓的生活。”于堅認為,“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團亂麻”。
在《關于詩人》中,于堅流露悲觀:“這時代詩人一詞意味著窮途末路,窮途末路也就是犧牲之路。”但同時,又堅信:“漢語之道在黑暗中葆著光,因為守夜人還在。”——“守夜人”,這正是于堅賦予自己的具有強烈使命意味的角色。
在中國文壇和公共輿論場,早年,一個“著名詩人”便足以標明于堅的身份。曾幾何時,其《棕皮手記》等系列思辨隨筆讓讀者驚嘆他“原來散文比詩還好”——當然,這話于堅是不以為然的,他總愛糾正并強調“老子是詩人”。至2014年,于堅憑借《印度記》、《圣敦煌記》摘取第三屆朱自清散文獎,其“著名散文家”之地位亦由此正式加冕,為更多人所熟知。
有評論家認為,于堅的散文和隨筆其實皆可歸為隨筆,而且,是一種“充滿詩性的隨筆”,相較其他許多專事散文的作家而言,他總是將詩性的思維灌注于文中,從而為文本賦予一種獨特的詩性氣質。
在云南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五卷本《于堅文集》中,超六成篇幅均為這種“詩性隨筆”(散文卷和隨筆卷),或許,這也可以看出于堅近年來創作的一個整體態勢。
2018年10月25日 春城晚報·悅讀周刊
http://ccwb.yunnan.cn/html/2018-10/25/node_29.htm
來源:春城晚報·悅讀周刊·文化主筆 溫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be8570102y3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