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篇歷史小說《陶三春傳奇》/遠山 著/ 中國社會出版社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為本片題寫了片名并擔任總顧問
遠山創作的長篇小說《陶三春傳奇》出版并將搬上銀幕
由作家、編劇、導演遠山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陶三春傳奇》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常規出版,并榮獲首屆浩然文學獎。由遠山編劇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已由國家廣電總局審查通過,并頒發了電影拍攝許可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為該片題寫片名并擔任總顧問。
故事梗概:唐未以降,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以后又一個少有的混亂時期。兵禍蜂起,戰亂頻仍,軍閥割據,國家四分五裂。五代十國,稱王稱帝,半個多世紀中,在短短的五十三個年頭里,換了八姓,十三個皇帝。殺伐篡奪,刀兵不斷。子弒父,臣弒君,中原大地成了殺人的屠場,神州長域中淪為野心家的樂園。真是大好河山飄灑腥風血雨,百業凋零,民不聊生,途有餓殍,野有暴尸,人民又一次被拋入苦難的深淵。
陶洪生逢亂世,卻從小學就了一身好武藝。在他十七歲那年,父母相繼病故。孤身一人的陶洪無牽無掛,便決意投軍,報效國家。他將家業托付給老管家陶景,加入了莊宗的軍隊,成了一員猛將,曾率五百騎兵援助后唐莊宗于河上,把后梁朱溫的軍隊殺得落花流水,為建立后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莊宗深愛陶洪英勇,把他從一個小小的軍頭,一下提拔為殿前大將,并將己故舊臣之女黃巧兒賜給他為妻。同年底生下一寶貝女兒,取名陶三春,視為掌上明珠。陶洪夫妻二人帶著幼女陶三春跟隨軍營,像一條失控的小船,終年在天災,戰亂,人禍的旋窩里掙扎……。
三年之后,莊宗的哥哥明宗李嗣源,又在一次兵變中,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元天成。因陶洪是莊宗皇帝所親近的人,致使李嗣源不再信任他,把他貶到京都騎兵飛捷指揮使趙弘殷屬下騎兵營里當了一個下級軍官,從此只有沖鋒陷陣的命,再也沒遷升的機會了。
轉眼之間,三春己經長成七歲。夾馬營中大約有四十多號大大小小,年齡各不相同的孩子,其中最大的男孩叫趙匡胤,小名叫香孩兒,也就是京都騎兵飛捷指揮使趙弘殷的長子,是夾馬營的孩子王。夾馬營的男孩女孩,不論年齡比他大還是比他小,都喊他香哥。因為夾馬營大都是騎兵的家屬,孩子們耳濡目染,很自然地經常騎著柳枝、跨著竹桿,東拼西殺,排兵布陣。三春年齡雖小,但她性格卻十分潑辣,兇悍。經常跟一個名叫黑娃子的粗野男孩在一起摔跤打架,往往打得頭破血流。
陶三春很快與趙匡胤、韓素梅結為好友。
韓素梅的父親名叫韓山,原籍大名城外五里店人,原來是陶洪部下的一個下級士官,三個月前在一次戰役中陣亡了。當時的隨軍家屬,大都沒有什么軍需供給,他們的生活來源,全靠攻城陷陣后的搶掠。混戰的年代,搶劫和虜掠是勝利者的特權,五代十國尤其是這樣。素梅的父親死后,只剩下她孤兒寡母,在軍營里,寡婦除了改嫁他人外,最多只能靠別人施舍過日子。素梅的母親雖非名門閨秀,也算大家小姐出身,有一定文化素養,所以在她丈夫戰死后,她選擇了帶女兒回原籍這條艱難的道路。
在陶三春八歲這一年,后唐天平節度使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起兵叛亂,割燕云十六州之地給契丹,契丹策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閏十一月,石敬瑭攻破后唐首都洛陽,后唐亡。
陶洪在一次與叛軍相互殘殺的惡戰中,騎兵營幾乎全軍覆沒。最為慘烈的是夾馬營里的女人和孩子,包括陶洪夫人在內的全部女眷均成了叛軍的戰利品。陶洪單槍匹馬,在夾馬營中左沖右突奮力拼殺,想拼死救出三春母女,無奈叛軍都是沖著夾馬營里的女人而來,個個爭先恐后,人人奮勇當先,把個夾馬營圍得像只鐵桶一般。十幾個叛軍野蠻地撕破陶洪夫人的衣服,在光天化日之下強暴。陶洪夫人是一位出身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哪堪獸兵們凌辱,在遭受強暴之后,含恨撞墻而死。陶洪寡不敵眾,無力救出自己心愛的女人,心如刀絞,只得背著三春,含淚殺出重圍。陶洪背著女兒三春,快馬離開洛陽,因沿途到處都是亂軍,不敢走大路,只能夜里從小道而行。父女倆晝伏夜行,披星戴月,忍饑挨餓,歷經千辛萬苦,一月之后才回到家鄉京兆府終南山陶家莊。
陶洪不愿再為朝庭賣命,決計隱居終南山,與小女三春相依為命,精心教導三春學農桑,習耕讀,練習兵馬,安居樂業。
在血與火的關西大地上,有三個窮困繚倒的流浪漢撮土為香,指天盟誓,結為金蘭之好。
他們分別是大哥柴榮,二哥趙匡胤,三弟鄭恩。
這三個人在后來的中國歷史上,有兩個當了皇帝,一個當了北平王。
這哥兒三人嗟吒歲月,叱咤風云,成了改變中國歷史的傳奇人物。
在后來的歷史進程中,三弟鄭恩與眾將領強行將皇袍加在二哥趙匡胤身上,篡奪了大哥的天下,滅后周建立了大宋。
歷史上稱這次事件為陳橋兵變。
趙匡胤當了皇帝后,害怕手下人再把皇袍加到別人身上,便采取
斷然措施,將那些與他一道打天下的開國元勛們貶的貶、殺的殺。就連趙匡胤的結拜弟兄,跟隨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戰,東征西討,為一統大宋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北平王鄭恩亦未能幸免。
歷史上又稱這次事件為杯酒釋兵權。
當鄭恩被趙匡胤枉殺之后,凡是與趙匡胤過不去的文武大臣唯恐天下不亂,紛紛慫恿鄭恩夫人陶三春興兵謀反,報仇雪恨。然而武功蓋世的巾幗英豪陶三春卻以民族大業為重,克制胸中無比的悲憤,忍辱負重、委曲求全、顧全大局,最終放棄了興兵報仇的念頭,化干戈為玉帛,避免了天下再次大亂,維護了國家統一。
遭遇此次變故,特別是痛失丈夫之后,陶三春厭惡官場,決計放棄高官厚祿,帶著兒女長途跋涉、隱居集州(今日四川省南江縣),做了大量有利百姓的好事,諸如扶植農桑、重視教育、興修水利、懲治豪強,等等。一代女杰陶三春后來客死集州,墳墓至今保存在南江縣小河鄉簡家壩。
由遠山編劇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陶三春傳奇》已由國家廣電總局審查通過,并頒發了電影拍攝許可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為本片題寫了片名并擔任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