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誰翻譯杜門詩集《伊斯坦布爾的腳步》出版發行
日前土耳其著名詩人紐都然•杜門(Nurduran Duman)的詩集《伊斯坦布爾的腳步》(Steps of Istanbul)以中、英、土三種文字在澳大利亞先驅出版社(The Herald Publisher Proprietary Limited)出版,該詩集中文由中國詩人、翻譯家、作家、編劇曹誰翻譯,英文由美國詩人、翻譯家安德魯•維塞爾斯(Andrew Wessels)和英國導演、翻譯家格蕾絲•維塞爾斯(Grace Wessels)翻譯。這本詩集得到漢語世界、英語世界和土耳其詩人的好評,并且獲得了第二屆博鰲國際詩歌獎,近日將在中國博鰲國際詩歌節上頒發。
這本詩集由土耳其詩人紐都然•杜門創作,分為“伊斯坦布爾的腳步”和“中國的腳步”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她在伊斯坦布爾創作的,后一部分是在訪問中國期間創作的。杜門是土耳其著名詩人,她參加過一系列的國際活動。她在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的首屆國際寫作計劃時,認識了中國詩人、作家、編劇曹誰,他們在交往中,發現中國文化和土耳其文化中許多有趣的呼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于是曹誰開始翻譯杜門的詩歌。這段時間,杜門還創作了一系列有關中國的詩歌,后來編為“中國的腳步”。曹誰是根據安德魯•維塞爾斯和格蕾絲•維塞爾斯的英文譯本翻譯的。
杜門曾經被曹誰推薦為《詩歌周刊》第292期的封面詩人,她的詩歌也廣受好評。中國著名詩人、小說家、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評論道:“杜門的詩,有著空氣的氤氳和蓬勃。她的詩是土耳其的呼愁美學之外的一種夢態抒情,將我們帶入到伊斯坦布爾的華美和樂感的時空中。”中國詩人、編劇、翻譯家戴濰娜評論道:“杜門用她平靜的咒語般的音色,引誘現代人一回回優雅地靈魂出竅。如同叫人眩暈的土耳其旋轉舞,她轉動著詞語,領我們去到藍色清真寺,去到君士坦丁堡,去到文明撕裂處的那些“花瓣形的傷疤”。她像一只巨大而美麗的蜘蛛,在時間的洞口編織著迷途—-現代主義歸鄉的道路。在她那些最杰出的詩篇里,文明的離散這一母題,被處理得既熱烈又恰如其分。 ”中國詩人李浩評價道:“紐都然•杜門的詩,在試圖重構文明時刻的想象與綿延不絕的精神重負。她在詩歌中,為我們貢獻的經驗,來自復雜的不可調和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的沖突,這正是她的詩歌光明而奇異的地方。她詩歌中的聲音,在多種文化的交匯中,跌宕而令人神往?!?br />
曹誰這樣評價杜門的詩:“土耳其詩人杜門的詩有一種迷人的意境,跟中國的傳統審美有種聯通,讓我們聯想到在古老的亞歐大陸地上,從中國到突厥有種神秘的血脈相連。當然紐都然的詩又是現代的,在意象上很好地讓古代的意象現代化。她的詩有鮮明的女性色彩,她經常用紡織、花針、線圈、色彩,去繡畫她的憂傷和歡樂,讀來都讓人感覺到如同剛采摘的玫瑰般新鮮。她的詩大多圍繞她居住的伊斯坦布爾——這座亞洲和歐洲之間的古城書寫,所以她的詩也有了東西方融合的光輝。”
美國詩人、批評家、出版家魯斯丁•莫里森(Rusty Morrison)這樣評價杜門的詩:為什么閱讀詩歌?有的人可能會說詩歌可以用簡明的語言表達深刻的事物,從中我們可能找到慰藉。但是我想最微妙的原因可能是,在最好的詩歌中,我們遭遇了所有努力交流的風險,當我們相信我們使用的語言可以圖解我們的意識時,我們開始理解什么是交流的困境。我們在閱讀紐都然•杜門的詩時,我找到勇氣去欣賞“沒有詞語發出聲音”,所以我開始尊敬極為不可能的工作,就是把經驗帶進語言。這里的悖論是杜門在交流,在她明確的措辭和驚人的細節中,一種能夠聽到“沒有聲音將會被發出聲音”的能力。在那種“沒有聲音”中,我們能夠感覺到我們的人性,當我們震驚于深不可測的事件的深度時。我們在安德魯•維塞爾斯嫻熟翻譯的每行詩中,“沒有聲音將會被講出/大群的鳥襲來/死在我的窗戶”。
近日杜門受邀前來中國訪問,她將跟翻譯者曹誰共同參加首屆中國博鰲國際詩歌節,并在詩歌節上領取第二屆博鰲國際詩歌獎年度詩集獎,她還將發表演說,介紹這本書出版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