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下反省過去
——《詩的進行時——中國當代詩歌研究》出版
——《詩的進行時——中國當代詩歌研究》出版
由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和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合編,著名詩人嚴力任總顧問,當代詩人、詩評家、四屆中國當代詩歌臨港理論研討會總策劃張瑞燕(瑞簫)主編的《詩的進行時——中國當代詩歌研究》一書近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本書匯聚了嚴力、臧棣、錢文亮、王曉漁,許道軍、海岸、李天靖、王士強、趙思運,朱欽運(茱萸)、潘頌德,王家新、包慧怡、古岡、安琪、張燁、楊劍龍、羅振亞、鐵舞、黃禮孩、蔣登科、呂進、汪劍釗、樹才、周瑟瑟、孫琴安、何言宏、楊斌華、世中人、曹劍龍、石生、王家銘、葉匡政、吉狄馬加、伊沙、祁國、許德民、孫新堂、余暘、沈浩波、陸漁、舒沖、弘十四、瑞簫、張曉燕等中國當代著名詩人、詩歌理論家、詩學專家、翻譯家、詩評家(按出場排序),集中發布了他們最新的詩學思考和近期的詩歌理論研究成果。本書共分四輯,第一輯主題為“紀念新詩百年”,議題是“中國當代詩歌的現狀、出路和問題”:第二輯主題為“都市文化語境中的詩性書寫”,主要探討現代詩歌在精神內涵和藝術形式上與大都市的關系;第三輯主題是“中國詩歌的現代化之路”;第四輯主題是:“斷裂與轉折——當代詩歌中的當代性”。《詩的進行時——中國當代詩歌研究》一書不僅是一次對中國詩歌現代化進程的回顧與梳理,更是對中國詩歌現代化探索的未來展望。
2017至2020年,“中國當代詩歌臨港理論研討會”已成功舉辦了四屆,會議由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和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聯合主辦。四屆理論研討會得到了臨港管委會黨組成員、南匯新城鎮黨委委員、組織人事(黨建工作)辦公室苗挺主任和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榮躍明研究員、徐錦江研究員、副所長徐清泉研究員、朱鴻召研究員等領導的大力支持。從第一屆起,臨港理論研討會每年都會邀請10個左右的詩歌評論家、詩學專家、翻譯家和當代詩人,不問流派,不問出處,只問成就。臨港理論研討會不追求發表什么宣言,也不形成什么共識,我們堅信,創造來自于寬松,理論創新也一樣。臨港作為詩歌的未來新城為中國當代詩歌提供了一個更為寬松包容的理論研討環境。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詩人吉狄馬加先生對詩人的創造性工作給予了足夠的理解和尊重,他在《詩人的“在場”與詩歌中的“當代性”》的發言中指出,詩歌的社會性寫作對我們依然重要,每一個詩人通過自己所呈現的現實與時代也是不盡相同的,詩人選擇何種方式來表達個人經驗,同時又讓這種個人經驗蘊含著更為普遍的生命意義,這同樣是詩人最為個人性也最為復雜和隱秘的一種創造,在這里外界和任何人都沒有干預的權力;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徐錦江研究員認為,從古至今,中國文學中國詩歌創作一向非常強調“現實性”和“現實感”,而在今天的中國文學創作實踐中,強調“當代性”無疑具有更為積極的意義,強調“當代性”就是要以更為真實的態度,以面對現實的勇氣去揭示中華民族的當代境遇;研討會總顧問、著名詩人、當代藝術家嚴力先生認為,詩性的堅持應該參與當代文明的發展意識,“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只能由我們自己來記錄。”因此,這本匯聚了中國當代詩歌臨港理論研討會四年理論菁華的《詩的進行時——中國當代詩歌研究》也可看作是對當下此刻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的記錄之一。
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詩歌以新的語言形式承前繼后,經受著世界文學的挑戰,也承受著當下匯集的種種矛盾和壓力。面對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世界,如何處理詩歌與現實、詩歌與時代的關系,值得深思和深入探討。如今,中國當代詩歌已全面進入一個全新的詩歌時代,各種新的詩歌現象叢生,亟待整理、分析和認真研究,這本《詩的進行時》就是對中國詩歌的當代現象進行的一次及時性總結和梳理。詩人、當代藝術家嚴力指出,當代性時常需要沉淀一下再說;詩人沈浩波在《重新思考詩歌的當下性》指出,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使詩人的創作獲得新意,而只有具備新意的詩歌才有可能具備當下性;詩人陸漁在《對詩歌的當代性的幾點看法》一文中提出,缺乏當代精神的詩歌不能稱為當代詩,中國的當代性不同于世界流行的當代性;談到網絡和自媒體對中國當代詩歌的影響,天津社科院的王士強副研究員提出,網絡就是一種革命性的力量,它的出現使得詩歌從寫作、傳播、發表、評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對既有的詩歌秩序形成了很強烈的沖擊;詩人伊沙在《口語詩原罪》一文中再次為當代口語詩正名;荒誕派詩人祁國也充分肯定了口語詩的當代價值,他指出,當代詩人一旦打開當代詩歌的大門,就會告別各種保守與局限,進入一個暫新的、創造的、無限的寫作世界;詩人、抽象藝術家許德民為中國漢字語言開辟一個全新的賽場,他在《中西方抽象詩比較與延伸》提出,抽象詩是二十一世紀詩歌的新地標;詩學專家呂進教授提出了詩歌精神和詩體的重建問題,他指出,在下一個百年的重要美學使命是“立”,現代詩學面臨兩大“立”的使命:實現“精神大解放”以后的詩歌精神重建和實現“詩體大解放”以后的詩體重建;詩人、評論家周瑟瑟提出詩歌的啟蒙精神和詩人的自我啟蒙問題;詩人、翻譯家汪劍釗重申了傳統繼承中的世界性眼光和跨文化寫作的優勢;詩學專家、上海交通大學何言宏教授認為,二十一世紀以來的中國詩歌不僅是中國當代詩歌史,甚至也是整個中國新詩史上的一個相當獨特的“詩歌時代”;詩人、評論家葉匡政在《被疫情改變的當代性》一文中論及,當下發生的一切,是人類的一次極限體驗,也是每個詩人的極限體驗。他提到,當代性首先是一種歷史意識。它是詩人一種重要的領悟,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也要理解過去的當代性,以及當代的過去性。
從精神角度講,《詩的進行時——中國當代詩歌研究》一書出版的目的不僅為了總結各種當代詩歌現象,更要反省時代的過去式,并努力思考如何堅守對詩歌精神的信仰。因為在任何大潮中,生命價值觀的選擇,始終是個人面對生存時的自我文明程度的界定。2020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我們不僅要努力應對錯綜復雜的當代社會現實,也要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系。詩人的天命就是要思考人的詩意存在,要懂得反省過去并直面當下此刻正在進行中的當代生活。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張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