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報告文學《月上》出版
全景式書寫中國探月工程
近日,國內首部書寫中國探月工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完美實現“繞”“落”“回”任務精彩過程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月上》,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月上》全書38萬字,作者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陳新。該書以情感為經,以科技為緯,以文學語言為載體,全面、系統、真誠、全景式地講述“嫦娥”故事,弘揚探月精神。
三線交織敘事,記錄探月精神
《月上》的敘事結構三線交織,以吳偉仁從四川大巴山中一個普通的農民、生產隊長,成長為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主持設計“嫦娥號”的付出和酸甜苦辣的情感故事及成長歷程為主線,揭秘中國探月工程從無到有,歷練風雨、孱弱誕生,并在明媚陽光中茁壯葳蕤,從落后到引起世界矚目,再到取回月壤的鮮為人知的艱辛過程,以及以吳偉仁為核心的中國探月工程科學家團隊為了國家強盛,敢于走出地球、探索月球,探索人類未來資源不計個人得失、嘔心瀝血的付出。
月球探測是世界強國之間科技水平的比拼,是國家強大的綜合國力的體現。
追星懷月,清靈靜心。探月時光在日復一日的鏖戰中度過,其間的苦澀與艱難無以盡述,但成果也如月之恒,心中的快慰,更如日之升。
回首中國探月工程16年來的披荊斬棘跋山涉水,雖然艱難,但是“六戰六捷”,獲取了分辨率7米全月圖、首幅月球正面和背面地質剖面圖;填補了月球背面甚低頻天文觀測的國際空白;帶回了1731克月壤,及大量月球地質、環境、形貌等原始科學數據,帶動了空間物理、空間天文、行星科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
正如《淮南子》作者云,“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從立項到發射,十年漫長的時間里,嫦娥五號任務團隊雖然曾遭遇過太多挫折、承受過太多煎熬,但每一步進程,卻無不閃耀著令人自豪仰望的亮點,書寫著攻堅克難的成就。
中國探月工程成功實現“繞”“落”“回”三大工程任務,不僅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國航天科學技術水平的歷史性跨越,還為載人登月和月球基地選址提供了數據,為人類探索太空中的其他星球奠定了基礎,對我國完善探月工程體系、開展月球科學研究、組織后續月球及星際探測任務,具有承前啟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中國探月工程也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的國家,提升了中國在世界航天領域的競爭力和話語權。
故事跌宕起伏,書名寓意深刻
中國探月成功,是我國實現載人航天和應用衛星之后又一個新的科學里程碑。九天攬月,蟾宮曼舞,逐夢太空的理想詩意祥和。積力之所舉,眾智之所為,中國人探月的意義重大深遠。讀者評價《月上》內容大氣、厚重、溫馨,故事跌宕起伏,文字張弛有度,情節細膩動情,有小說的耐讀,散文的韻味,詩歌的凝練。
月球探測貌似離我們很遠,其實并非如此。我們今天幾乎家家都有電視,人人都有手機,你知道電視、手機與月球探秘之間有著怎樣的必然聯系嗎?其實電視、手機都是因人類探月工程產生的。除此之外,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尿不濕、育嬰箱、心臟起搏器、保暖內衣、防劃痕太陽鏡、家用凈水器、核磁共振、污染物檢測及防控、建筑物探傷、探礦、生物制藥、生物及醫學影像處理及增強、腫瘤探測和治療等等東西,都因人類探月工程而產生……《月上》在還原中國探月故事的同時,解讀了中國探月工程與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之間了這些密切關系。
中國探月工程長篇報告文學書名《月上》,也挺有意味。我們知道“北上”意思是“向北登上;向北去”,如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月上”也便意指“向月去;登月”之意,意指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可上九天攬月”。
除此之外,佛教傳說月光童子之妹。“月上”還是佛教傳說毘摩羅詰之女,又稱月上菩薩。因為其母無垢生出她時,她身上出現明亮勝于月照的圣光,因而給她取名“月上”。不僅如此,月上姑娘“生未幾,即大如八歲之女,容姿端正,求婚者不絕,女告之當自選擇。期日,會城內士人,月上女當眾升虛空說偈。大眾聞已,各止淫心,頭面頂禮于女下。自爾月上女詣佛所與舍利弗對揚深義,后轉女身為男子”。這個故事見諸《月上女經》。
因為這個美好的故事,在我國古代,“月上”也時常用作女兒的美稱,用作美女的稱呼。例如唐朝詩人白居易的《病中看經贈諸道侶》詩云:“何煩更請僧為侶,月上新歸伴病翁。”
故而,“月上”既意指登月,也喻指“嫦娥”,更寓指人類未來的希望。
書寫國之重器,弘揚家國情懷
從50多年前中國成功發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嫦娥五號首次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太空世界,中國人用堅實的腳步書寫著成就夢想的軌跡。
中國探月,拓展了新時代航天科技的高度,踐證了中華民族追星攬月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中國向世界航天強國目標跨出了一大步。
為了寫好中國探月團隊的奉獻精神,弘揚家國情懷,作家陳新十多年來一直跟蹤采訪中國探月團隊,并于2015年8月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長篇報告文學《嫦娥攬月》,《嫦娥攬月》是國內第一部書寫和揭秘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奔月前后過程的報告文學,被中國作家協會評審為重點扶持作品。
《嫦娥攬月》出版之后,先后被國家教育部評為“2015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之一,且是“人文社科類”15本圖書之一;在清華大學舉辦了講座及媒體、讀者見面會;由中國作家協會獨家出資主辦在北京召開了作品研討會;榮獲浩然文學獎一等獎;榮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提名獎;同時先后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華讀書報》《中國藝術報》等媒體宣傳報道;已故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在《光明日報》發表評論認為“結構新穎,可讀性強”、“人文含量濃郁”、“視野開闊,知識性強”、“在品格及境界方面有高追求,能使讀者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時時有一種仰望星空的感覺。”
相比于《嫦娥攬月》,《月上》內容更凝練更豐富,擴大了內涵與外延,可讀性更強,細節更感人,品格與境界更高。
《月上》作者陳新,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大通鎮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重特大題材報告文學簽約作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主要創作方向為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劇本。擅寫國家重大題材,在我國科技領域“可上九天攬月”之“嫦娥”探月工程方面,“可下五洋捉鱉”之“蛟龍”探海工程方面,在中國大型客機C919研制方面,都書寫了全國首部長篇報告文學。
曾發表和出版小說、報告文學、散文集《鏡像》《由淺入深的寂寥》《蝶變》《探海蛟龍》《云上光輝》《蛟龍逐夢》《九寨祥云》《綿延的光芒》等。
曾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北京文學獎、浩然文學獎一等獎、兒童文學金近獎、四川“五個一工程”獎、四川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提名獎、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長篇特別獎等。
散文《江凡》入選北京師范大學版全國小學《語文》二年級課本。
受邀為中宣部創作,展現我國文藝家取得輝煌成就的四集紀錄片《召喚》,在央視各頻道播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