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女作家張葉長篇新作《危信》面市
信任危機無處不在,你將何去何從?
新年伊始,青年作家張葉的長篇小說《危信》由萬卷出版公司出版。該書由著名作家余耕、影視導演兼編劇楊哲、戲劇導演王翀聯袂推薦。
《危信》以女主人公許迢迢的遭遇為主線,以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人際關系信任危機為背景,挖掘了她為成長付出代價背后的心路歷程。
小說從緊張又不無懸疑的情節開啟了故事的開端。戲劇學院文學系畢業后在一家劇院研究部任職的女孩許迢迢,突然吞下大量藥物,被送去醫院搶救。許迢迢周圍親友對她的一時沖動雖無法全然共情卻也紛紛表示出一定的理解,畢竟她剛剛遭遇愛人背叛,又遞交了辭呈。然而在搶救的過程中,記憶深處的秘密借著生死攸關的契機浮現,模糊地映照出許迢迢由來已久的心結。也正是那些秘密的閃回片段使她在醫院醒來,重新面對現實。
蘇醒后的許迢迢開始不斷地懷念童年的玩伴肖亮,她記得他們一起觀察螞蟻的快樂,以及肖亮在破解電腦程序方面異于常人的天賦。肖亮對此時的許迢迢來說,像一塊蒙塵的金子,她要讓他重新閃光。實際上,幾年前她就試圖以肖亮為人物原型去創作劇本,卻半途而廢。如今她的表達欲再次繞著肖亮打轉,可精神與肉體的雙重虛弱使她沒能妙筆生花。當她喪失了方向感、挫敗而看不到自身的光亮時,她在手機交友軟件上認識了名叫“第零號”的網友。網上的“第零號”急于化身為現實中的吳建,誘惑許迢迢步入欲望的羅網,并將虛假的愛情與金錢攪合在一起,讓她本就困惑的生活變得更渾濁。
當許迢迢意識到必須用力掙脫情愛構造的陷阱時,她以為自己不算孤立,盡管周圍有著親朋好友的關心,然而與父母之間代溝帶來的情感疏離與尷尬、昔日同窗的勢利心機、各種人來人往之間向她拋擲過來更多的理解溝壑和信任問題,卻無益于解決她眼下的困境。相比之下,給予她溫柔與關懷的竟是剛認識不久的神秘女孩雙聞。終于,轉機似乎降臨,許迢迢被有過一面之緣的民警劉弋勸說去報警,力圖挽回吳建給她造成的經濟損失。寫供詞和做筆錄的過程像是精神鞭笞,而與吳建的對峙又觸發了對方更深的惡意。真相的殘酷猛然被揭露令許迢迢猝不及防,她盡力反擊,卻墜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雙聞和她的男友,程序員小野陸續帶給許迢迢的幫助,使局面變得更加復雜。小野開始在網上尋求援助。一位名為“獵刀”的網友回應了小野并幫了許迢迢一把,同時喚醒了許迢迢最真實的記憶,使她能夠誠實地回顧當年與肖亮的不歡而散。許迢迢終于確認,“獵刀“正是從小就想成為白帽黑客的肖亮。含恨的過去與羞憤的現在交織,在肖亮留下的信中被濃縮概括,肖亮的一字一句提醒著她,那些狂暴而痛苦的經驗,她可以如何發揮其價值,又如何從中獲得解脫。
《危信》講述的故事表現了現代都市生活中,青年一代面對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隔閡、冷漠、算計以及網絡社交中欺詐陷阱不勝防的生存境況。不論親情、友情、現實生活中的愛情還是從網絡延伸至線下的親密關系,都會在不經意間埋藏著人性的考驗和善惡的反轉。許迢迢作為具有一定思想、認識能力的文學系研究生,卻在命運的漩渦中屢屢將自己置于危難的境地,令人唏噓不已。小說的人物性格塑造鮮活、人物關系復雜、情節一波三折。在形形色色的人物關系中,不斷折射出人性真相中的矛盾、無奈與光亮。結尾處更點出了文化傳播與個人的痛苦之間的積極關系,使整個故事從一開始的個體事件的切入,最終走向具有社會普遍意義的升華。
《危信》的作者張葉,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英國約克大學藝術史系。文章發表于《人民日報》《戲劇文學》《民間文學》等,出版過長篇小說《第十子》《四樓的玻璃柱》。她的小說作品以人物心理描寫見長,并具懸疑性,在對現實生活進行書寫的同時融入人與人之間細膩敏感的交流,從而揭開當代社會中人性復雜而矛盾的層面。
著名作家余耕評價該書:“世界的模樣在于你看它的角度。以《危信》的角度看世界,透視親密關系中的陰影,更探究了某種披著愛情外衣的兇險動機。主人公在察覺到威脅后的應對并不循規蹈矩,而是在不斷的質疑中把探尋的重心從對手的罪惡轉移到自身的救贖上來。我們如何走出陰影?如何在愛中幸免于難?《危信》的每個章節都在尋找答案。” 編劇、導演楊哲則認為:“張葉這幾年寫的小說各有特點。《危信》不僅僅是一部女性情感小說,其中的懸疑設置和布局是值得關注的,以及復雜的情節和人性刻畫都非常有意思,很值得一看 ”。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