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劉秉政中短篇小說集《對稱軸》出版發行
近日,作家劉秉政中短篇小說集《對稱軸》由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
小說集收錄不同時期作品13篇,題材涉及人生價值、青春、愛情、婚戀以及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和思考。每一篇都呈現著嚴肅與堅硬的文學質地。古典意象和現代主義元素的有機融合,神話、科幻、寓言、象征與后現代主義的介入,同時以豐富的想象力作為文學探索的有力觸角,是作品的鮮明特色。
本部小說集亦可看作是作者致敬青春之作,是作者前半生的一個文學小結。作者立足于自己和當代青年的心路歷程,完成了對愛情精神的崇高解讀,兩性關系的另類探索以及存在意義的深度靜觀。
附:創作談
踽步在對稱軸
——小說集《對稱軸》創作談
作者:劉秉政
這部小說集里收錄了十三篇小說,有短篇,有中篇。從創作時間來看,最早的一篇《一個幽靈的日記》創作于 1999 年,最晚的一篇《對稱軸》完成于 2022 年。
《一個幽靈的日記》中兩個同樣找不到出路的年輕者,一個是人,一個是鬼,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交集。然后就是愛情主題了。說愛情也不是很確切,這里只有失敗的男女關系。是關系失敗后身體的割裂感和不完整感,乃至整個宇宙秩序的傾斜感?!短抑藏病肥沁@個系列的第一篇,完成于 2002 年初。當時我兼具劇中人和觀察者雙重身份,想讓全世界和我“共情”。這個作品差不多是一種平移,一種從人生舞臺到戲劇舞臺或藝術舞臺的平移。這個故事像一個夢一樣,不知是從什么地方忽然一下子注入我腦子里的。題記中所提及的“儀式”指的就是婚姻。我用一種寓言的方式詮釋了婚姻的價值指向。父母(文中花母就是待嫁女兒母親的化身)大多希望女兒嫁給有錢有勢之人,以為這是最好的歸宿。這篇作品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在探討“不擇手段式的自我完成與恪守善良式的自我完成”這一亙古話題。婚姻,在這里只是作為一種外在的價值考量。毫無疑問,世俗的婚姻只會選擇前者。因為前者更有利于取得生存與發展資源。只是為了生存。悲劇一直在完全重合般輪回著。
《后園》是我好幾年沒動筆寫作之后的一個大動作,是經歷身心飄蕩,安全上岸后一次時間、空間、思想、情感的大梳理。寫作的那段日子里,我長時間地徘徊在那些留下印記的漂泊之所,一遍遍傾聽并記憶著那教父般和我對話的聲音。那聲音不知來自何處,卻使我欣慰、寧靜,一步步地靠近崇高。后來我才發現,那個聲音的節奏,就是《后園》里不折不扣的感情基調與思想脈絡:“后園真正的主人是一群野鴿子,我其實不知道它們的真實稱謂,似鴿又比鴿稍小,全身深灰色,不見作長途飛越,只是悠閑地滑翔而過,從一個枝頭落到另一個枝頭,讓人眼睛里布滿了眨不去的灰影……”自此,有一個地方永遠為我荒蕪著,平淡著。直至“在一個有限的空間里靜靜地感受著無限的時間……而這個空間對于我來說,又將是一個大雪飄落、野鴿紛飛的后園。”如此完成了我自己。
《潮白河邊的女人》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寫家鄉性格的,或者說是寫地區性格的。這種性格是設定在“存在主義苦難” 抑或稱為“原苦難”的背景下展開的。潮白河是流經我故鄉的一條河流,評劇是我們那里的地方劇。我在故鄉一共生活了十二三年,我熟知的那些長我一輩的女人們都已老去,甚至死去,像我的母親一樣。但是她們的言語,她們的神態,她們的性格,我至今難忘,就像評劇女主人公唱腔里的吞言吐字的一板一眼,鏗鏘有力中表現著一個女人的不屈不撓、有理有據,構成家鄉性格中非常典型的東西。
《愛情實驗》是思念成疾之后痛苦的私生子。美是深情。當思念以回憶和想象的方式形成了與現實生活并列的一條平行時空后無法再進行下去,或者達不到預期的結果時,科幻再次登場了,它的作用和神話別無二致,是一個飽受離別之苦的癡情人能想到的,以最樸素的方式,完成生命中最鄭重的自我救贖。思念是我經常所處的情感狀態。前幾年的一個深冬,我走進一條雜亂的街道去上課(就和故事開頭男主人公所經歷的一樣),那些關于愛情的理論忽然在腦子里成型了:肉體和精神高度契合的有情人分開后,其“情熵值”會很低,并且會遺傳下去,現代人的情感純度和質量,相比古人,有較大幅度下降……于是,拯救者也是自救者來了。
《對稱軸》是這部集子的最后一篇。有些終極意義,也有些終結意義。這個作品其實源于一個老命題:前世修好修善,來世就會有一個好的歸宿。沒錯,這是對彼岸的一個探索。我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想過甚至終其一生都在想的問題。二十年前,我因為考研去一所大學的學生宿舍見一位大學生,他那里有我需要的復習材料。他比我小好幾歲,卻顯得異常穩重和冷靜。當時不知為什么談到了那個問題。他搖搖頭說:“我看不會,來世會和此生一樣,會照搬此生的命運狀態?!边@讓我心頭一震。明知我們的問答可能都屬于無稽之談,但他的回答還是給了我很大的不安。從此,對稱觀念,即此岸與彼岸的對稱性夢魘般籠罩著我。
我沒搬家前的那個住所旁有條廢棄了幾十年的鐵路,是一條運輸內線。我每次上下班都會沿著這條鐵路走一段時間。望著長長的鐵路線,便形成了“對稱軸”這一意象。我們每天走在“對稱軸”上。《對稱軸》中,貫穿一個個透明格子間的那條長長的金屬線是對稱軸,那個“中轉站”是此岸和彼岸的對稱軸,活著或者說有意識的任何一個瞬間,都在對稱軸上。這部集子每一個故事中的人物何嘗不是孤獨地行走在對稱軸上?也正如現在,我活著,我有意識,我正在對稱軸上寫著文字,所以不妨以此篇的名字命名整部書——《對稱軸》。
附:評論
人與命運的對稱
——簡評劉秉政小說集《對稱軸》
作者:趙卡
在這本小說集正式出版之前,我已提前讀完了。應該說,讀完后我有點無話可說的感覺,因為作者劉秉政在小說集的自序中把他這十三篇中短篇小說基本說明白了,核心意思只有一點,人與命運的對稱。所以,我認為拿“對稱軸”這三個字做書名再恰當不過了。
《一個幽靈的日記》最后一句把我震驚了——“我又把自己殺死了一次。”這篇小說據作者說寫于1999年,那時他剛20歲,就寫出了意識和技法如此老練的作品,有點胡安?魯爾福在他的傳世之作《佩德羅?巴拉莫》里的那種恍惚感?!短抑藏病肥且粋€以花言志的架空題材的小說,有點像現在流行的古言網文,其意思作者在自序中已經說清楚了?!队裆鸁煛菲蹋形钠嗝郎踔两^望,寫了一種對命運控制的象征物,有審判意味?!栋兹铡返钠埠芏蹋兹侦陟趨s調子陰冷,寫一個人為了愛而悲壯赴死,像神話故事一樣具有神秘感。《天鵝之死》寫得太凄涼了,完全是童話和神話的路子。《化異》完全是網文的寫法,不是神話,是神幻類的小說,講的是一個拒絕被同化也拒絕被異化的故事,主題好,語言也非常精致,我有一種設想,如果作者能將這個故事拉長5倍,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中篇網文小說?!稊啾泛芏蹋瑢懹扇说今R的輪回,還是神話式的,標題給人一種山崩地裂的感覺?!夺劽邸犯蹋适伦屓擞悬c匪夷所思。
一口氣讀完以上這8篇寓言式的小說,除了《一個幽靈的日記》《釀蜜》,其余6篇的內容都和愛情有關,都寫到了死亡??梢钥吹贸鰜恚髡吆茉谝馕谋镜男问礁泻蛯φZ言的考究,而故事本身,似乎處理得有點簡單了。還有一點我不得不說,作者雖然寫得短,但不克制,因為要展現人格化或神格化的靈魂,就難免要煽情,卻又無不彰顯著堅硬的文學質地。作者曾在私下里跟我講過——他應該是自謙——這本書的前半部分展示出來的作品略顯不成熟,我為這是作者對自己的略顯粗糲堅硬的指控和審判,他在憋著一股不服的氣。
小說《后園》其實不是一個小說,準確說是一篇令人動容的散文,在氣質上有點像史鐵生那篇不朽的《我與地壇》,情景思合一,作者思考了貧困、疾病 、厄運、愛情、死亡等問題。我之所以說《后園》不是一個小說,在于作者對敘事保持了一種非??酥茟B度;我覺得《后園》的整體敘述還是很不錯的,作者努力在點點滴滴的記憶片斷上建立了一種重現的表述,使我們能適應這種文字的細膩?!冻卑缀舆叺呐恕肥且黄尸F地方性風俗又飽含深厚現實主義的作品,白描了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諸如人際、婚嫁和不斷貶值的日常經驗等社會問題,付諸于作者筆下的故事悲傷而陰森,尤其是女人們艱難而悲慘的命運令人心有戚戚然;我中意作者極其老辣地道的具象化敘事語言,顯然十分契合這種題材的小說。
不可否認,或者說我完全沒有料到,《愛情實驗》是一篇帶有超現實主義元素的先鋒性小說,主人公的愛情記憶在一個神秘機構的物理、醫學和心理學實驗的加持下,交纏于現實和夢幻之中;作者啟用并結合了賽博朋克的形式,虛實的角色在虛實的空間中出入,這種介入時間的結構方式令人感到非常驚艷?!肚啻浩凇肥且黄接懠彝惱淼男≌f,展現了偷窺、性欲和背叛的人類通?。灰粋€美麗的少女長著一個尾巴似的的尾椎骨,醫生從生理生殖學角度分析后斷定,這是一種返祖現象——不由讓人想到馬爾克斯在他《百年孤獨》里的那個豬尾巴梗,但女孩出于對家庭的不信任而拒絕手術。這篇小說大膽而獨特,作者似乎有意放任語言的泛濫,給人一種饒舌式炫技的感覺。
《對稱軸》這篇小說放在這本小說集的最后,的確起著壓軸作用。這是一篇充滿了隱喻卻又怪異的亡靈敘事之作,通讀下來給人一種強烈的卡夫卡式小說的感覺,既荒涼又荒誕,荒涼的是命運,荒誕的是意識。作者在故事里為自己精心設置了一個對稱面,生與死的二元對立意義在細節中不動聲色地展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說,作者僅以此一篇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敘事性風格。
就劉秉政目前的小說看,他絕大多數作品是青春期似的抒情寫作,據我私下了解,源于多年前的一個女人給他生命留下的深深刻痕甚至死穴,他努力去消解,用時間,用文字?!冻卑缀舆叺呐畠骸贰肚啻浩凇贰秾ΨQ軸》這三篇是敘事的,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劉秉政在初始寫作時就試圖不落入他人的窠臼,但也造成了他自己的風格困境,所以到了2022年的《對稱軸》這篇小說,他的風格上的一致性才算中斷。這種中斷,我不認為他是在做自我糾正的努力,而是他要檢驗他在小說上一種信念,就是小說里作者和文本的互文性,就是要在小里發現人的命運。
劉秉政還年輕,未來可期,我真心祝愿他今后的小說越寫越好。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