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瑟瑟英漢對照詩集
《鷓鴣與木梯》出版
想象奇崛,獨出心裁
近日,周瑟瑟英漢對照詩集《鷓鴣與木梯》由新世紀出版社出版,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翻譯系主任、中華詩歌翻譯中心主任張智中翻譯,詩人、評論家路云作序《以“即興的方式”創造“新的綜合”——周瑟瑟的抒情方式》,附錄有詩人、評論家金忠龍坤的評論《把美學、獨立人格、君子豹變調和的詩人》,張智中教授譯后記《漢詩英譯的當代化與新詩創作的古典化》。全書共收錄了周瑟瑟詩歌72首,創作時間跨度40年,包括長詩與詩劇。
古老與現代共同構成其詩歌聲音的試金石
墨西哥詩人、學者馬加里托·奎亞爾在詩集封底撰寫了推薦語,他如此評價:周瑟瑟的詩歌中流淌著一種凡世的神秘主義,傳統、思想和日常生活與不斷變幻的現實交織匯融。古老與現代共同構成其詩歌聲音的試金石,他的詩扎根于祖典之制,并由此來構建屋廈之基:不是隱喻之屋,亦非瞬息之廈,而是世界的廟宇,結構固實,端然而立。其詩并非簡單的語言探索,而是一種堅實的表達,自內心林木深處涌向多重命名的原始森林(當今世界),通過靈性的武器,抵達和諧安寧之通途。《鷓鴣與木梯》不僅僅是詩人周瑟瑟四十年的佳作精選,今天和未來的讀者,本書帶你登上當世之山的頂峰,舉目眺望一片廣闊而又深邃的內心風景,不斷飛向遼遠世界的地平線。周瑟瑟的詩歌,尤其是本書收錄的詩作,是對生命的敬意。
對抒情表達的探索
路云在序言里認為:自1983年寫詩至今,周瑟瑟從未放棄對抒情表達的探索。他一方面站在反浪漫主義的立場,不斷作出“自我意識的修正”,另一方面深入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以“即興的方式”來把握“與情感深度關聯的物象”,將抒情詩的寫作從“簡單投射”和“空洞虛假”中拉出來。周瑟瑟的寫作即是在此過程中創造出的“新的綜合”,從認識論角度來看,就是“新的認知”,包括自我、抒情與創造的觀念,也包括語言和思維方式。
達到唐詩境界的人
金忠龍坤在評論《把美學、獨立人格、君子豹變調和的詩人》中寫道:初次接觸周瑟瑟老師還是被他的詩歌藝術和早期的青年氣質吸引,看他早期青年照片讓我想起了我印象中的八大山人朱耷,從他的詩歌藝術中我感覺他是我遇到的最早達到唐詩境界的人之一,區別于一般單純的從美學向詩神攀登,他把美學、獨立人格、君子豹變調和得比較好,才華具備全面性,令人不得不驚嘆。
沒有古詩的積淀,寫不出這樣的詩作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翻譯系主任、中華詩歌翻譯中心主任張智中在譯后記中認為:我發現周瑟瑟先生的詩歌很有質感,頗耐回味;有時,其創新的意象和意境,令人讀之難忘。例如《倒退著回故鄉》,令人想起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中的詩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漢語中,鄉愁之詩,多矣;此詩卻想象奇崛,獨出心裁,終于好詩。周瑟瑟的《月亮的重量》首行“大海承受月亮的重量”,令人想起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以及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月照江海——大海不可承受月亮之重。沒有古詩的積淀,寫不出這樣的詩作;沒有古詩的底子,讀不懂這樣的詩作。含標題計73字的短詩《月亮的重量》,當為新詩之杰作。
豈有文章驚海內,欲回天地入扁舟
詩集中還收錄了周瑟瑟的書法作品“豈有文章驚海內,欲回天地入扁舟”、“出山晴滴雨,遠水綠生煙”、“古石生靈草,長松棲異禽”、“枯腸得酒芒角出,落花如雪春風顛”、“獨將詩句擬鮑謝,力扶風化成唐虞”、“寄身阛阓成高隱,雜佩珪璋挹古香”、“石影銜珠閣,泉聲帶玉琴”等七幅。
周瑟瑟生于湖南岳陽湘陰栗山,當代詩人、小說家、藝術批評家、策展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栗山詩歌學會會長。著有詩集《暴雨將至》《犀牛》《種橘》《屈原哭了》(繁體字版)《向杜甫致敬》(多語種)《鷓鴣與木梯》(英漢對照),評論集《中國詩歌田野調查》《當代詩歌語言啟蒙》《當代詩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批評的盛宴》,長篇小說《曖昧大街》等30多部。作品譯為英語、西班牙語、瑞典語、日語、韓語、蒙古語、越南語等在海外出版。獲“2009年中國最有影響力十大詩人”、“2014年國際最佳詩人”、“2015年中國杰出詩人”、《北京文學》詩歌獎,“2021年度全國十佳詩歌評論家”等。主編《中國當代詩歌年鑒》《中國詩歌精選》《卡丘》詩刊。編選有《新世紀中國詩選》《那些年我們讀過的詩》《讀首好詩,再和孩子說晚安》(五卷)《中國當代詩選》(中文版與西班牙文版)等中國詩歌田野調查小組組長、栗山詩會與卡丘·沃倫詩歌獎發起人。擔任新加坡國家藝術委員會金筆獎評委。
周瑟瑟近影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