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悶悶新作《咸的人》出版
陜西省90后作家王悶悶新作《咸的人》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一部講述傳統制鹽的特殊勞動人民生活的小說,包含對傳統制鹽工藝的介紹,以及陜北風土人情和當下農村存在的問題等等的進行了詳略不等的描寫。
主要是七家人的生活,父輩們在做鹽的同時,很自然的引出對兒女們將來的期盼,將來做什么、婚姻大事一系列的有著自己心中的規劃。生活總是千變萬化的,時時刻刻做著出人意料的決定,人怎么能琢磨透。時代變遷,國家修路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制鹽營生很顯然不適合存在了,父輩子女的想法各異。子女們的反抗,各式各樣。有的過一天是一天的整天無所事事,有的要上進走出去,有的逆來順受,有的默默的奮斗無聲無息……之間產生的愛情,又該何去何從,糾纏不清。
關于《咸的人》
——作者的話
首先只是一個開始,然后也是一個開始
新書《咸的人》經過幾個月的蒸煮,至于模樣、顏色、味道、形狀、內涵怎么樣?我想說好。
我一向欣賞熱愛的前輩路遙,在他《早晨從中午開始》里寫到:在《平凡的世界》寫完后,記起了杰出的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幾句話:……終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在這里,感謝一路給予我支持的親人、愛人、朋友和讀者們!
關于《咸的人》
——作者自白
我叫王震,筆名王悶悶,一九九三年生于陜北的一個小村莊。陜北是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我很榮幸自己能生于這片土地上,那一抔抔黃土,讓我的心身舒暢,迷戀不已。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來到了大城市,現在是為了讀書。在繁華的城市,我不斷的思念那片貧瘠而又荒涼的土地,我意識到,它才是我一生的留戀,離不開,更是我最好的生活地。
作為90后,我覺得“90后”這樣的標簽什么的,對我沒有任何影響。社會是很浮躁,但我完全可以選擇不浮躁。我做自己的事情,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專心致志,我的生活態度就是這么簡單的詞匯。因為我喜歡文學,也就有無限的熱情對待文學,我不求我的文字給你帶來震撼,只求能給你帶來一股樸素真實的感覺。我沒有出版過書,這是第一部。覺得文學已然成為了我身體和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擁有它,我才能活得快樂活得自在活得充實。
我是農村孩子,我感覺很幸運。來到大城市后,我才曉得什么是真正的貧瘠。城市的土地上只能生長起高低不等的樓房、縱橫交錯的馬路,帶來了擁擠的人群、車流,熱鬧喧嘩的生活,卻讓人們忘記了一些本質的東西。我懷念我的家鄉,家鄉的土地,土地上的人們,人們之間的情意。我要用文字表現出來。
我一直都在
對文學,活著,寫著,愛著。
作者簡介:
王悶悶,真名王震。1993年生人。陜西子洲縣人。在校期間曾獲數十項大小不等的文學類獎項,有長篇《咸的人》《活人》《米粒》《寂》《靜》等;中篇《高四生活活了誰》《活著就為那口吃》《戴面具的列車》等。作品在各大網站發表。現就讀于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
書籍小貼士:
書名:《咸的人》
作者:王悶悶
出版: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
頁數:298
書號:ISBN978-7-5513-0762-8
相關評論:
為人群畫像,為生命畫魂
——讀王悶悶的長篇小說《咸的人》
文 / 安 黎
王悶悶是我在網絡中結識的一位文友。從虛擬世界的互動,延伸至現實世界的走動,我和年紀尚幼的小友王悶悶,曾有過數次面對面地交談。作為九零后出生的一名大學生,王悶悶顯現出了與其年齡不相匹配的老成持重,也嶄露出了令人驚異與欣喜的文學才情。初涉文字,他便出手不凡,寫出了一部名為《咸的人》的大塊頭長篇小說。這部數十萬字的長篇,不論其生活的包容量,還是藝術的表現力,都可圈可點,可稱可贊。
在閱讀《咸的人》之前,我對“鹽民”聞所未聞,只知道世間存在著播種收割的農民,放養牲畜的牧民,和撒網捕撈的漁民。這個民,那個民,反映的只是人與人謀生手段的殊異。靠什么謀生,就被稱作什么民。以此類推,鹽民就是依靠掏挖鹽提煉鹽而討得生計的一個群體。但這個群體,過于沉默,似乎從未發過聲,他們隱匿于社會的幕布之后,在無人留意的縫隙中,艱難地蠕動,辛勤地勞作,默默地來,又默默地去。一個群體如此地寂然無語,很是令我錯愕。究其原因,還在于這個的群體既沒有自己的代言人,又無人主動站出來替他們代言。于是,他們的生存,他們的命運,他們的歡悅,他們的苦痛,都像是密閉于罐頭瓶中,無法傳達給外面更為廣闊的世界。
作為鹽民的兒子,王悶悶對這個群體,不但異常熟悉,而且懷有濃郁而炙熱的情感。除他之外,鹽民的子嗣有無人考上大學,有無人有大的作為,我未經查證,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王悶悶是鹽民中第一個涌現出的筆桿子,是第一個用筆來再現鹽民生活和表達鹽民心聲的作家。他用飽蘸深情的筆墨,為自己的先輩與同輩畫魂,為那個鮮為人知的群體畫像。
基于鹽民生活的獨特性,王悶悶的這部長篇小說所書寫的生活,給人罕有的陌生感與新奇感。這種新異的閱讀體驗,足以吸引人將洋洋數十萬的文字,一口氣讀完。小說以一種時而相互交錯時而獨立并行的復式結構,以一種近乎于照相機快門閃爍的急不可耐的敘述節奏,呈現了兩代鹽民的生活態勢和情感圖譜。不一樣的生長背景,不一樣的生存模式,繁殖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與靈魂圖案。但相同的是,人性的善良,生命的堅韌,脊梁的挺拔,性格的倔強,都通過一個個的細節描寫,宛如朵朵漣漪,叢叢菊花,悄然彌散,迎風綻放。生存的壓迫,生計的困窘,青春的迷惘,理想的飄蕩,以及愛情的甜蜜與苦澀等等,都一一躍然于紙面,浮現于讀者的眼前。
蒼生,是我閱讀這部小說時,腦際不斷閃現的一個詞。蕓蕓蒼生,在大地的褶皺里潛伏,為生計勞碌,為生活奔波。他們像草芥,像微生物,與社會潮流隔膜,與主流人群隔閡。這些所謂的老百姓,盡管被媒體美化為主人翁,但實際上,他們連配角都不是,甚至連觀眾都當不了。他們一直處于自給自足的姿態,為活著而活著,為安妥肉體而摧殘肉體,在一種混混沌沌的無意識當中,自生自滅。
這部小說的敘述,有著賽場上競走般的急促與快速。這樣的敘述方式,是王悶悶表達欲望之強烈之迫切的直接體現。王悶悶宛若一個被禁言多年的人,突然遇到了一次傾訴的機會,他便恨不能一口氣將滿肚子的話,一股腦兒地和盤托出。這樣的敘述,仿佛疾風暴雨那般,很是酣暢淋漓,但也容易出現樹枝被掰斷之后的那種明晃晃的“硬茬”。王悶悶的語言,用九零后的標尺對其衡量,已有模有樣,但按一個成熟作家的標準來要求,仍有待于磨礪和提升。
《咸的人》只是王悶悶邁步的第一個腳印。年紀尚幼的他,還有千里萬里的長路等待踩踏。但我相信,不俗的開端,一定會引領他進行更有深度與更有高度地勘探與攀登。要蓋高樓,打好地基是關鍵中的關鍵。我希望王悶悶不要受浮躁世風的引誘,不要沉溺于對“一夜成名”的追逐與期待之中,而是以敬畏之心真誠面對文字,以理性之心審視自己的內在世界,以敏銳之心捕捉與解析自己之外的繁復社會,以平常之心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善待學業,善待天下所有的人和事。
文學非一日之勞就能成全其美,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積累和修煉過程。只有扎實為學,苦練內功,才能水到渠成,開花結果。
名家推薦:
將文學視為生命的一部分,用文學的吶喊講述鹽民的故事,將讀者帶入鮮為人知的“咸的人”的心靈世界,悶悶進行了大膽嘗試,路子可取,精神可嘉。祝賀悶悶,相信你會在文學的道路上不斷迎來新的曙光!
——蔣惠莉(原陜西省文化廳副廳長。現任陜西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誰說陜西鄉土文學斷代,90后王悶悶站出來了。作者傳承并突破傳統文學精神的懷鄉路徑,試圖勾勒出嶄新一代心中的田園面孔,關注并痛心疾首地善待人和土地,值得點贊。
——和谷(國家一級作家)
能寫長篇小說的人已經了不起了,水淋淋的年齡更令人震驚和欣喜。陜西文學后繼有人,多么值得慶賀啊。粗略的瀏覽了他的長篇小說《咸的人》,洋洋灑灑二十多萬字,對于精力旺盛成名成家的專業作家不算什么,而對于初出茅廬的王悶悶來說,簡直就是奇葩和驚艷,后生可畏啊。還何況,叫一個悶悶,取這樣名字的人要么沒什么文化,要么內心強大,大俗即大雅。顯然,這個讓人敬畏,心生歡喜的少年,或者小伙子,絕對是后者。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相信年輕讀者也應該喜歡,因為他向我們展示出一幅幅陌生的場景——鹽民的生活。
——杜文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一個90后作者將長篇小說寫的這么老練,使我十分驚訝,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對農村生活十分熟悉,有較高的藝術修養,有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作者能夠貼住人物寫,按住人物寫,筆觸始終不離開著力塑造人物,而且敘述得有層次,有節奏,有質感。其作品結構和講述的故事結合的緊密,恰到好處。作品充分地展示了陜北農村時代生活的一個側面,給讀者展示了幾個有面目、有血肉的人物。作品的語言幽默而有張力。作者畢竟很年輕,對人生。對人性、對時代的理解能力有限,使作品洞察力不夠。
——馮積岐(陜西省作協副主席)
《咸的人》,鹽民的故事,展開了一個特殊行業群體的酸甜苦辣。特異的謀生,辛苦的勞作。生存,寂然,歡樂,苦痛,善良,堅韌,奔波,勞碌,被作者以年輕人特有的創作思維表達呈現。蒼生,眾生,草芥,人可以被邊緣化,但生命不可以邊緣。初涉文學,作者即展現出極少見的老成和表現力,從結構到語言,有模有樣,可贊。當然,文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成熟的寫作者,需要磨礪,包括文字,架構,精神,形而上的提升。愿新人作者,有個璀璨的未來,又有著平實健康的生活。
——唐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為人群畫像,為生命畫魂
——安黎(美文雜志副主編,陜西作協理事)
身為90后一代,能從虛幻的想象中回到堅實的大地,去關注鄉土的變革,關注現實的生存,關注普遍人的命運,實屬難得。
——何弘(河南省作協副主席)
駕馭文字,悶悶不悶。
——鄭彥英(河南省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