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看電影,既是一種精神享受又是一種物質享受。環形映廳,高級雅座,立體音響,高清晰度,坐著絨面沙發,享受著徐徐吹來的帶著果香味的空調風,一邊看電影,一邊品嘗影院“饋贈”的美食,溫馨幸福感油然而生。而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兒時觀看露天電影的情景。
平生看的第一場露天電影,是在村頭小學球場上放的《上甘嶺》。
老師提前放學。讓全校同學將球場內外認真地清掃一遍,又在球場內重重地潑水,直到把地上的浮塵膠個結實才罷休。生產隊下午似乎不派工,家家戶戶早早冒起了炊煙。父親特許我們全家當晚吃一頓干飯。
天剎黑,全村閉門空戶,扶老攜幼涌到學校。球場內外一片黑壓壓的人,有本村的也有鄰村的,除了前面有座位坐著的,其余全是站著,不少大人還讓孩子騎在脖子上。東面圍墻上站著一溜人,幾株相思樹上也扒著或攀著不少“猴兒”。
放映員也特能理解觀眾的心情,準備就緒就開機放映。銀幕上一顆嵌著“八一”的五角星光芒四射,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中向整個銀幕輻射。場上一片歡聲雷動,但頃刻間就肅靜下來,只聽到銀幕上畫面的配音和兩個膠片輪子細微的轉動聲。
我的位子剛巧處在放映機前。投影光束越過頭頂在銀幕上變幻著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高射炮,戰斗機,佩帶胸徽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頭戴鋼盔,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士兵,一切的一切都是平生第一次在銀幕上看到。那時刻我的心潮也隨著那些畫面波瀾起伏,為志愿軍的義勇振奮,為志愿軍的鏖戰感動,為志愿軍的勝利歡欣。而當看到防空洞里志愿軍戰士嘴唇干裂的鏡頭、強忍干渴謙讓著僅有的半茶缸子水的情景和齊聲高唱《我的祖國》的場面時,我喉嚨里分明感到一股咸澀味,眼睛也模糊看不清銀幕上的形象。那些鏡頭和情景至今不忘。
難忘的不僅這些。第二天上學,同學們談論電影中那些感人場面和動人鏡頭的同時,也帶來不少噱頭:銀幕上戰斗一打響,玉秀的奶奶就渾身打顫,直想半途退場回家,待到膽戰心驚地看完電影,緊抓玉秀的手已經是滿把冰涼的汗水;秉泉的爺爺倒沒有半途退場,可就在放映員換片的間隙,一個人悄悄地跑到銀幕后,“看看銀幕是不是被子彈打穿了”;金武的奶奶看完電影一個勁地問家里人,“這一仗離我們村還有多遠”。她一夜睡不安穩,第二天一大清早問金武他媽說,“昨天晚上那么多隊伍住在哪里?”……直到現在,每每想起那些噱頭都讓我忍俊不禁。
縣里的電影隊也不時來鎮上放電影。農忙時少些,農閑時多些。有時是公映,有時要收費。收費電影都在公社后院放,每票五分。我們經常買不起票,多是趁著入場高峰時混進去;混不進去就跟守門員軟磨硬泡。年長點的守門員好講些,多在電影放了一卷膠片或者更多一點時就讓我們進去,年輕的守門員卻很兇,連嚇帶斥把我們趕走。無奈之下,我們只好在圍墻外聽電影了。但很多時候是不老實的?;蚍瓑M去,或買一張票,進去了的人想法把票往外送,第二個人進去如法炮制,第三個人也就進去了。但這樣做常有風險。一次看《鄂爾多斯風暴》,我從神秘的墻縫把電影票順利地傳給了金武,金武進來后正要把票傳給秉泉,讓巡邏隊發覺,把票給沒收了。秉泉在圍墻外白等了兩個小時?;丶衣飞?,我和金武都愧疚得不敢說話。
露天電影通常是秋冬時節放得多。每次看電影,擠在人堆里,身上并不感到涼意,但電影散場后卻出奇的冷。而每場電影似乎很少能順利放映到終場,不是斷了膠片就是發電機出故障。有時候正看在興頭上,銀幕上突然好像墨汁在宣紙上漬開一樣,繼而一片漆黑,待放映員手忙腳亂好一陣子后,才能繼續往下看。有時候剛看到引人入勝的情節,銀幕上的影像卻漸變漸黃,漸黃漸暗下去,場上一片嘩然。放映員馬上打著手電,排開擠壓壓的觀眾趕去和看護電機的隊友給電機會診、檢修。有時故障只一會工夫就排除了,有時卻折騰大半夜,電機還不能“起死回生”。這時候露天電影場上就像燒開的鍋,騷動不安。尖叫聲、指嘯聲、罵娘聲不絕于耳。其中也不乏惡作劇的人合伙搗鬼,后面的人捶打前面人的脊背,發出卟卟響聲,混亂中乍聽到好像發電機的引擎聲,人們信以為真,霎時安靜下來。但很快就知道這是人在搗鬼,四下里竊罵聲不絕于耳。待到他們故伎重演時就再也沒有人相信了。運氣不好的晚上,一場電影發電機發生好幾次故障,看完電影回到家雞叫頭遍了。若是大冷天,又餓又冷又乏,站得腿發麻,電影散場,雙腳幾乎邁不動了。強打精神跑了一二里地后,整個人才熱和起來,雙腳才靈活有勁。
看露天電影雖然又苦又累,但苦中有樂,苦中有得。那年代只有露天電影場才能讓人們看到電影。我們幾個腿腳勤,就都比村里人看到的電影多。印象最深的有《董存瑞》《英雄虎膽》《狼牙山五壯士》,有《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洪湖赤衛隊》,還有《雞毛信》《小兵張嘎》等等。電影里鮮活的形象,感人的故事,動人的情節,至今不忘。特別是那些不朽的英雄,他們從銀幕上走進我的心坎,在我年少的心靈里注入陽光,播灑甘霖,催生我人生理想的胚芽。他們讓我懂得了英雄,懂得了愛國,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生活……
文化大革命十年,電影銀幕一片荒蕪,只有那十個電影不像電影京劇不像京劇的樣板戲,我們也就懶得翻山越嶺地去受那份苦了。
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我先是買了臺十四寸的金星牌黑白電視機,接著買了臺二十一寸的日立牌彩色電視機,從此再也不屑出門看電影。老家的人也一樣,依靠種養富裕起來,家家產戶也都從小銀屏的黑白電視機換成了大銀屏的彩色電視機。村里文化室一樓還專門辟出一間寬敞的放映大廳,年節日村民租來好片子自個放電影,再也不像我們當年那樣翻山越嶺、費盡心機,飽受露天電影的艱辛了。
露天電影遠逝了,同時遠逝的還有——窮困的生活,貧赤的文化。
難忘露天電影。它讓我更加熱愛我們的時代,熱愛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