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記(95——105)
安琪 / 文

95
《鹽堿地》
潘洗塵,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
《鹽堿地》收入潘洗塵2008——2013年間創作的詩作155首,加上他被收入高中及大學教材的兩大名詩《飲九月初九的酒》和《六月,我們看海去》,共157首。這6年是潘洗塵以一己之財力瘋狂編刊編書的6年,初略統計有:《星星》理論月刊,有《讀詩》《評詩》《譯詩》,有《讀詩:1949——2009中國當代詩100首》,有《生于六十年代——中國當代詩人詩選》《生于六十年代——兩岸詩選》,有《詩歌EMS》周刊。僅《詩歌EMS》周刊迄今就已編輯出版到2015年3月第4期總第284期。潘洗塵一人完成了體制內要有多少人才能完成的編輯工作啊!
作為潘洗塵龐大詩歌出版陣營的受益者,說感謝已經太輕,也就只能不說,只能把它默默地埋在心里。掐指一算,和潘洗塵不曾見面已有七年,這七年,我的視線一路跟蹤著他,從哈爾濱,到北京,再到他如今定居的大理,我發現每到一處,潘洗塵都能使該處成為中國詩歌的中心。潘洗塵確乎有這種天賦,讀大二時,就著手編輯第一部全國性大學生詩選《中國當代大學生詩選》(該書編選完畢后被系領導接手,只在后記中帶了他一筆),后來,在黑龍江團省委的支持下,潘洗塵又組建了有來自全國各高校600多會員加入的黑龍江省大學生詩歌學會,并主編出版了全國第一本公開發行的大學生詩刊《大學生詩壇》,1980年代愛好詩歌的大學生大都記得哈爾濱師范大學405信箱,那就是潘洗塵的信箱。潘洗塵的組織能力和個人魅力是他走到哪里就能讓詩歌在哪里發聲發光的原因。
我感覺潘洗塵是個有潔癖的人,體現在外表上是他獨特的白衣白褲白鞋,這的確使他顯得卓爾不群(除了潘洗塵,生活中我沒見過哪個男同胞敢這樣著裝)。“潘氏著裝”已成為他的標志,對此,潘洗塵給出的答案是“我天生喜歡白色”,而其內心驅動力則是“更何況我又是一個把整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經常簡單到以黑白論的人”,這隱約透露了潘洗塵的人生觀——他的非此即彼。潘洗塵絕非中庸之人,也不盲目包容。體現在交友上,他永遠交往著他認可的人,連續8屆天問詩歌節,潘洗塵已形成了自己穩定的朋友圈,這是他不斷篩選的結果,我知道他至少排除了若干他認為不值得交往的人。體現在詩歌活動上,潘洗塵說到做到——除了自己組織的“天問詩歌節”,一年頂多只接受一次正式的詩歌活動的邀請。關于這點我的看法是,1)外出參加詩歌活動如果能激發靈感寫出佳作,也未嘗不可,不應一棍子打死;2)如前所述,潘洗塵既已是中國詩歌中心,則他盡可安坐中心,自有慕名而來的愛詩人與其論詩,客觀上這也是詩歌活動。
事實上自打潘洗塵由北至南定居大理后,大理便迎來了自己的文化“盛市”,他首先為大理拉來了一群中國當下優秀的詩人群體:樹才、莫非、宋琳、李亞偉、野夫、李笠等等,潘洗塵在和我的郵件往來中也召喚我加入大理詩人行列,他的召喚一定不限于我,僅此,大理就該頒給潘洗塵“榮譽市民”的稱號。他其次為大理注入了生猛的文化元素,無論“中國讀詩書院”(前身“讀詩吧”)的開辦,無論一年一度的“天問詩歌節”,無論日常生活中即興而發的詩酒聚會,無不強有力地把大理這枚釘子打進中國文學版圖,型塑著大理閑適、詩意的人文形象。
潘洗塵又一次證明了“英雄造時勢”的可能。
潘洗塵無疑是個有巨大激情的人,但他給人的印象,他實際的本相,卻是沉靜的(漩渦的中心是最安靜的,說的就是潘洗塵這類人)。僅從和潘洗塵有限的幾次見面中,我注意到潘洗塵總是微笑著,在群情激昂的現場,他更樂意充當那雙聆聽之耳而非表述之口。潘洗塵把自己想說的都轉化成詩句,并最終匯集成《鹽堿地》一書。
鹽堿地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潘洗塵何以對鹽堿地情有獨鐘,翻讀他寫于2009年的《鹽堿地》,原來,在他出生成長的北方松嫩平原的腹部,確有大片鹽堿地,它們連草都不長,更不用說長莊稼了,對這樣一片荒漠詩人用“我更愛”來表明心志,因為——
它們亙古不變 默默地生死/就像祖國 多余的部分
答案就在這里。被祖國多余出去的,難道只是松嫩平原上這片鹽堿地?被祖國多余出去的,自生自滅的人民,生生死死頑強地繁衍,無論多么艱難的環境里都要繁衍、活命的人民,才是詩人沉郁的靈魂永恒追隨與關注的所在。
細讀詩集《鹽堿地》的157首詩,潘洗塵竟然沒有一首與風景或曰地理有關的詩作,看來他的不喜詩歌活動有他自己的道理——顯然,走馬觀花的游覽無法提供他靈感。潘洗塵的詩寫對象幾乎都來自自己的切身經歷和體驗。在他的《恰博旗人物志》中,他把瘋乞丐張連祥和南下打工歸來的喬喬請進詩中,前者雖瘋卻能懂得自食其力,靠吃垃圾、睡馬路過活,后者則在小城人們刻毒的目光中隱忍堅韌地綻放自己的落寞之美,無論前者還是后者,詩人均給與贊美與祝福。張連祥和喬喬是廣大中國城鄉隨處可見的典型人物,詩人用詩作為他們畫像,也為真實的中國城鄉畫像。
恰博旗,這個音韻鏗鏘的地名被潘洗塵救活,這個潘洗塵的出生地如今叫四方山村,隸屬于黑龍江省肇源縣肇源鎮。我相信有一天,四方山村會因為潘洗塵執意的呼喚“恰博旗”而回復它的本名。
細讀詩集《鹽堿地》的157首詩,我讀到了一個偏執的潘洗塵,他喜歡窮根究底寫盡一個意象,譬如“秋天”,譬如“雪”,譬如“時間”,譬如“死亡”。潘洗塵的秋天不是豐收,潘洗塵的雪不是干凈,潘洗塵的時間不是現在,潘洗塵的死亡不是未來——如果我的判斷無誤,潘洗塵也是對死亡有所迷戀的人,因此他在博客中自我警醒:一生不可自訣!
2014-7-6
96
《一個人的詩歌史》(第一二三部)
劉春,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劉春的這三部專著和他此前出版的《朦朧詩以后:1986-2007中國詩壇地圖》我均已認真讀過,本質上它們和鐘鳴煌煌三卷本《旁觀者》、柏樺《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以及楊黎的《燦爛》一樣,都是以詩人的眼光來看待并撰寫詩歌史,不一樣的是,鐘、柏、楊把視界定格在第三代詩人這一歷史時段,而劉春則更為開闊,呈現的是朦朧詩及朦朧詩后他眼中的詩歌圖景。
的確,撰寫詩歌史不應只是批評家的權限,身在詩歌現場的詩人其實更有訴說的沖動和理由,作為親歷者,他們置身于活潑潑的詩人群體中,與這個群體一起成長,他們更有切身的體驗和準確的把握,他們筆下的詩歌史與學者相比,另有一番看得見人物表情、聽得到人物聲音的動人。但為什么實際介入詩歌史寫作的詩人很少?這里面自然牽涉到詩人的能力問題。許多詩人除了分行的詩作能寫,不分行的文章寫起來就疙疙瘩瘩,以至于有這么一種說法,判斷一個詩人是不是真詩人,得看他/她寫的文章。因為詩歌這種文體是可以糊弄人的,你文詞不通、你上句不接下句,你就是先鋒;你把大白話分行排列,你就是口語。事實上先鋒和口語有它的邏輯和語法要求,它們的對立面就是亂寫和口水,當我們辨別不出一個人的詩才時,確實可以從一個人的文章中尋找線索加以認證。從這個角度,我服氣第三代詩人群體,這真是早慧的一代,無論是1986-1988現代主義詩群大展的搶先一步,還是1989之后尾隨出國熱潮奔向世界的四面八方,或是1990年代商潮初涌時的紛紛躍身入海,這個群體總是身手敏捷沖浪于潮流之間,新世紀以來又紛紛攜帶各種斬獲回歸詩壇,依舊筆露鋒芒,依舊詩文皆盛,如前所述的鐘、柏、楊就均為第三代詩人。現在,生于1974年的劉春以一己之力,續寫了詩人撰史的傳統,并接二連三出版專著,成為目前僅見的第三代之后延續詩人撰史的接棒人。
劉春的“詩歌史”不是通常我們理解的教科書的詩歌史,他以人物為關注焦點,選取了顧城、海子、于堅、歐陽江河、西川……伊沙、藍藍、朵漁總28位不同年代的詩人,經由對每個詩人“充滿經驗血肉的敘述”(王家新),把我們帶到每個詩人成長與寫作的時代語境里,每個時代語境的聯結遂成為從朦朧詩到新世紀這一大時間跨度的“一個人的詩歌史”。
柏樺在序言中抓住了劉春《一個人的詩歌史》的兩個關鍵詞:“人”和“詩歌”。在我看來,寫人體現的是劉春的敘述能力,分析詩歌體現的則是劉春的評論能力,每寫一個詩人劉春均大量閱讀與該詩人有關的種種資料,他筆下的每一個詩人因此有了自己的“詩人史”。
1998年我在福建老家捧讀愛倫堡《人·歲月·生活》時沒有想到,2011年有一個中國詩人劉春寫出了堪比于愛倫堡彼書的《一個人的詩歌史》。
2016-12-9
97
《佛教一百句》
劉以林,編繪。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
讀了劉以林接受花語的訪談后心有所動、所感,遂翻尋出2012年劉以林送我的《佛教一百句》一書,補課讀完,坦白說,此前只是大略瞄了一下。如書名所示,全書收入“佛教一百句”,每一句均有注釋、譯文和解讀,并輔之以禪意十足的插畫。第一次見到劉以林當在2006年,時我供職于中視經典,老板老巢在藍月亮酒家宴請安徽同鄉劉以林,這就都認識了。那天宴席的主要話題是劉以林突然之間成為鋼筆畫家了,劉以林拿出隨身攜帶的鋼筆畫本讓大家逐一欣賞,據其所言,此前從未學過繪畫。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并見過沒有繪畫基礎的人突然繪畫的第一個案例,所以頗為驚奇并羨慕。我追問著劉以林到底如何才能“突然會畫”,劉以林答,隨心所欲就是了。后來再見劉以林就聽說他又畫油畫又做雕塑并且已在法國等世界各地巡回辦展,真是聽得如讀天方夜譚。無論你信與不信,活生生的這涵蓋鋼筆畫、雕塑、油畫、建筑、編織、中國畫、書法等等藝術的所有方面的上萬件作品就在那里,挑戰著你的邏輯。對此劉以林是這樣解釋的,“中國佛教禪宗認為,人的精神深處的智慧和能量是無限的,只要放下貪、嗔、癡三種東西,這種智慧和能量就會閃現出來,即便出現任何超人的能量,也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也就是,劉以林把他的這些不可思議的成果歸之為放下一切世俗干擾后所達到的“超能量”。說實話,近期我不坐班靜心讀書寫讀書記,也是迫切感受到自己年近50,所做雜事太多,而每做一件雜事都會帶來相應的心態不平靜,都會有所期待,簡單如發布一條微信公眾號都會注意點擊率,長期下來能量勢必渙散,如今劉以林又一次現身說法,讓我看到一個又一個我眼中的“神人”是怎樣守住自己。當然,這個世界也有一些人命定要服務別人,他們編書做活動,應該也是一種修行,只是在個人的成果上,未免稍遜一心“做自己”的人。本質上我更想當劉以林這類人。
2016-12-14
98
《白話莊子》
張玉良,主編,
三秦出版社1991年。
查了一下微信,12月2日翻出《白話莊子》預備重讀,至今日讀完用時16天,固然這一陣雜事頗多,但也不能排除讀古書于我總是一種磨練。當日曬出此書時易彬博士在貼下留言,“這就不叫讀莊子了”,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讀莊子,白話不行。其實這個版本不僅白話,也有原文。逐一細讀此書,才知此前我零星閱讀的各種“莊子”都非全本,乃是節選。鄭敏先生在多篇文論中對胡適、陳獨秀的白話文運動多有微詞,主要是胡陳二人嚴重割裂古典與白話,造成今日中國人讀不懂繁體字、讀不來豎排書。我深以鄭敏先生此言為然,不僅對繁體、豎排有隔閡,連古文都隔膜得不行。坦白說,讀先秦詩文,若無白話真是誤讀連連,往往它們的四個字翻譯成白話要一長句。此番重讀《白話莊子》,不管懂不懂原文,還是認真把原文讀了一遍,培養語感。讀完《白話莊子》,不禁又讓我想到了董仲舒的可惡,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硬生生把諸子邊緣化了,倘若有時空隧道能帶我到春秋戰國時期,我要去拜訪莊子,要跟他說,我真喜歡你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真喜歡你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這兩句一直是我的處世之道,也因此我跟人的交往一直不親,一場活動下來,有的人很快交了一群朋友,我卻是依然故我,朋友不見增加一個。本性如此,也就一切隨心了。莊子經常拿孔子說事,把孔子樹為“反面教材”,不知孔子作何感想,孔門弟子作何感想。總體上我推崇莊子的人生觀,如果全社會都來讀莊子,人心會單純些,人事會簡單些。先秦諸子的書都應一讀再讀,每個人都能提供你獨異的思維,莊子尤其如此。黑格爾和德里達都曾發表觀點“中國沒有哲學家,只有思想”。因為《白話莊子》,我配套也翻了楊國榮先生專著《莊子的思想世界》,赫然看見開篇即言,“在中國哲學史上,莊子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楊先生進而闡述,“《莊子》作為一個整體構成了具有原創性的哲學系統并對思想的衍化產生了實際的制約作用,都已為哲學歷史本身的演進所確證,不可置疑。”作為中國人,我自然站在楊先生一邊。
2016-12-18
99
《一本正經》
趙思運,著,
云南美術出版社2016年。
2003年我在北京大興縣祁國和遠村開辦的文化公司編《中間代詩全集》,公開征稿時讀到一個署名“掰成兩半的男人”貼到論壇上的一組詩《毛澤東語錄》,點開一讀不禁叫絕,此組詩把毛澤東不同時期的講話分行排列,再冠上題目,便是五味雜成的后現代詩作。于是便向作者要到真實名姓:趙思運,時在華東師范大學讀博。趙思運的組詩《毛澤東語錄》成為當年我唯一能記住的一組詩,此詩之后,便有跟風之作《魯迅語錄》《瞿秋白語錄》出來,但都未能像趙思運原創所引發的震撼大。2003年這個因詩結緣的相識將成為我回憶趙思運的開場因為它如此純粹。組詩《毛澤東語錄》如此鮮明地呈現出趙思運持續至今的詩寫風格:經過作者思想瞄準的抓取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能力。趙思運首先是個思想者,是個對現實有自己冷靜的思考和強烈批判意識的思想者,他的詩歌之眼才能掃向眾多被抒情詩人忽視的不抒情也不唯美的角落。《一本正經》里有讓你不舒服的詩、讓你讀得難受的詩,譬如寫太監的《閹,或去勢》、寫被性侵的小女孩的《麗麗傳》,你在對這些詩的閱讀中體會到作者的現實關懷,這類詩在趙思運這部詩集里占了大部分。另有一小部分比較溫情,當趙思運把筆觸轉到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時,他的心就柔軟下來。我相信趙思運詩作《一個人在南京》會成為親情詩的名作,當那趟思念的火車一路“況且況且……況且”開到“兒子趙大路和他的媽媽”身旁時,我們看見了再犀利的詩人也有他的暖心腸。1967年出生的趙思運保留有對鄉村生活、對文革那段特定歷史時期的清晰記憶并有呈現記憶于詩中的本事,他的詩因此成為一個時代的歷史存證,譬如《傳奇》中鄉村迷信的神秘應驗、《膠片》中的童年往事、《民間藝人開篇詞》的語錄化用。在博士、教授詩人隊伍中,趙思運的《一本正經》在選材和語言表現力上,因為注入“良知的洞察”(陳仲義),而令人難忘。
2016-12-19
100
《書寫之辨》
林丹婭,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
2013年6月,曾有機會和林丹婭等廈門作家團一起赴韓參加中韓作家筆會,嬌美清秀的林教授一路興致勃勃,舉著她的單反相機,隔著長途大巴的玻璃窗攝下沿途所見,無論漢江,還是道路兩旁繁茂的植被。有一次主辦方組織我們參觀一處古民居,我看見林教授離開眾人,獨自背著她的相機房前屋后拍下許多邊邊角角景致。林教授話不多,每到一地必細心觀察,我至今記得車過漢江她說,漢江上隔一段路就有一座橋,她還說,判斷一個地方經濟發不發達看橋的密度就知。我暗自慚愧自己根本沒注意到漢江的橋。此番讀她的《書寫之辨》,我同樣暗自慚愧自己的閱讀總是停留在膚淺之處,并未對所讀的文本進行文本之后的思考。林丹婭從分析《傷逝》、《白毛女》、《青春之歌》等幾部小說中得出了中國女性形象從“私奔”所必然遭遇的悲慘結局到“公奔”后的幸福生活,其實質依然是女性尋求被拯救的身份不變。其“公奔”一詞的首創頗具形象性和經典性。所謂“公奔”,即是尋求強大的政治勢力作為社會背景來成全女性“私奔”的合理性。以《青春之歌》為例,林道靜因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卻陷入絕境,此時余永澤以同居方式拯救了她,這是一種傳統私奔模式的現代表述——反抗婚姻的林道靜還是得依憑同居求得生存。不一樣的是,林道靜并不是魯迅筆下的子君,她不滿足于和余永澤一起生活時自己家庭婦女的角色,在共產黨員盧嘉川的指引下她走上革命道路,盧嘉川犧牲后另一革命黨人江華適時出現,繼續引導她成為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經過林丹婭層層剖析,我們不得不承認男性在婦女解放運動中一直扮演著強力角色。《青春之歌》的作者楊沫自身也是女性,想來她自己都沒有林丹婭這么深刻地了解到自己潛意識中依然存有的男尊女卑觀念,整部《青春之歌》,宣揚的依然是“男性在性別關系中一直處于強勢地位”的事實,只是披上了一層革命的外衣,立刻由“私”轉“公”獲得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成為紅色經典中的經典。讀林丹婭的《書寫之辨》,讀她對我們習見的小說從性別角度給予毫不客氣卻又在情在理的解剖,真是大長見識。林丹婭是著名的女性主義學者,對女性一直葆有最深的理解和推助,本書中收有一篇題為《在她們與作品之間》,研讀了殘雪、徐小斌、王安憶、斯妤、陳染、葉夢、劉思謙七位女作家,自然,本書涉及到的女性作家不止這七位,在此就不一一列舉。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后廈門大學舉辦了一次莫言作品研討會,“薈集當代文學一線學者”,林丹婭注意到,整個會議論文與發言幾乎無涉性別研究,是研究者的無意識還是思維習慣使然?林丹婭如是問。
2016-12-20
101
《做一只充滿細節的蝸牛》
舒羽,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讀舒羽這本隨筆集的感受,我用“吃驚”,再加一個詞,我加“沒想到”,沒想到舒羽的隨筆寫得這么好,好到讓我吃驚的程度。此前吳子林曾網購有舒羽隨筆集《流水》,除了買來時我翻看了一下書中穿插著的作者美照外,委實一字也不曾讀。今天把《做一只充滿細節的蝸牛》讀完后,急急地找出《流水》,補讀了未收入《蝸牛》一書的其他文章,主要是訪臺手記,這才算過了癮,著實對舒羽佩服不已。《做一只充滿細節的蝸牛》大體上分三輯,第一輯生活紀事,第二輯四海行游,第三輯藝術感悟,每一輯后面附錄若干首詩作,一冊在手,可窺舒羽詩文成就。其中我更喜歡的是她的文。舒羽之文,見性情,見生機,見智慧,見學識。她寫父親,就讓父親站到了讀者面前,我們真想去認識一下這樣一個聰明率真不落伍于新生事物的長者。僅從舒羽鮮活的刻畫人物的能力,我就覺得舒羽有寫小說的本事。她寫景,我們便跟著她游歐洲、下江南、行富春江。我甚至認為,即使我親自去了舒羽筆下的那些地方,看到的實景一定不會比讀她的游記精彩,舒羽的觀察力和她文筆的表現力都太超凡,更兼她的學識在她所描述的物事中游走,給予讀者如我多了一層閱讀的開闊。本書的第三輯是舒羽評論才具的展現,她欣賞了“絲綢之路”音樂會后就會把抽象的器樂演奏一一抓到紙面上來,生生地在紙上演練出一場音樂盛典,其現場復原能力堪比白居易《琵琶行》;她讀彼德魯舍夫斯卡婭《夜深時分》后一路揮灑她的余緒,分明就是一篇學理與感情兼備的學術論文。她爛熟《紅樓夢》于心,行文中經常恰切閃現出紅樓夢中人、紅樓夢中事。舒羽自幼習古箏,對中國傳統文化當極其熟稔,但她又是一個愛美食、善品茗,對生活有極度熱情的現代中人,這便形成她寫作語言的典雅、俏皮與野馬脫韁式的灑脫相交和的龐雜,舒羽隨筆最吸引我的正是她的語言!舒羽2009年開始寫詩作文,起步不算早卻起點非常高,一出手即有這樣一部高質量的隨筆集,顯見她的天賦異秉。就我所見到的舒羽,確實是個智力和顏值均能得高分的稀罕人,難得的是她又是可親可近的。
2016-12-21
102
《追憶》
[美]斯蒂芬·歐文,著,
鄭學勤,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本書有一個副標題,“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書很舊很薄,塞在書架某一層空出的縫隙處,我想這么薄的書可以一口氣讀完好寫讀書記,遂抽取出來,這就讀到了宇文所安這么一本值得推介的好書。不錯,斯蒂芬·歐文就是詩歌界沒見過也聽說過的大名鼎鼎的宇文所安,家里已有署名宇文所安的四本書:《初唐詩》《盛唐詩》《中國“中世紀”的終結》《迷樓》,吳子林每每把它們推到我面前要我學學人家是如何讀詩讀書的我就以“我要讀原典”為由把宇文所安推開,此次自己瞄上了吳子林購于1992年3月8日的斯蒂芬·歐文,也算機緣到了,那就讀吧。三天時間零星讀完必須說,斯蒂芬·歐文首先是一個優秀的作家,然后是一個優秀的學者,《追憶》一書用的是非常富于詩意的文學筆法來演繹作者的學術觀點和分析推理,譯者鄭學勤無疑也是優秀的翻譯家,他的譯筆準確地傳達了作者的文學性。《追憶》全書由8篇文章構成,僅從書名和副標題我們便能知曉此書指涉中國古典文學中與往事有關的詩文,我愿意逐篇做個介紹。第1篇讀的是《黍稷》和峴山羊祜碑。第2篇題為《骨骸》,抽取中國古典文學中與骷髏有關的詩文如莊子《至樂》、如張衡《髑髏賦》、如謝惠連《祭古冢文》、如王守仁《瘞旅文》。第3篇以“繁盛與衰落”為主題,選取了杜牧《赤壁》、鮑照《蕪城賦》進行論述。第4篇從“斷片”入手,作者認為,斷片是能“把人的目光引向過去”,是“某個已經瓦解的整體殘留下的部分”,本篇選取《論語》《易經》以及李賀、白居易、李商隱、李白等人的詩作為例,此處不一一點出詩作題目。第5篇以李清照《金石錄后序》為分析重點,近乎是對李清照與其夫趙德父(通稱趙明誠)的愛情敘述,這亂世中的愛情也并非十全十美,此篇讓我感懷最深。第6篇從“復現”的角度以沈復《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為例,讓讀者重溫了沈復對陳蕓的情感憶念。第7篇的主角是南宋詞人吳文英和他的詞《鶯啼序》,這是宋詞中最長的一首。第8篇也非常妙,以張岱在《陶庵夢憶》的書寫達成“從絕望中逐漸產生被人回憶的希望”的實現,其實已經回到了本書導論《誘惑及其來源》的命題,“中國古典文學滲透了對不朽的期望,它們成了它的核心主題之一”,這確實是中國文人的千古夢。而我對本書最大的感慨是它曉暢干凈、智慧深情的文筆,它在每一篇的敞開論述中穿插著的與此主題相關的其他詩文的繼續追蹤。讀完本書后,我覺得我應該把這8篇文章中涉及的詩文都找出來讀,它們,在斯蒂芬·歐文筆下發出了值得留戀的氣味。
2016-12-24
103
《閑書》
郁達夫,著,
上海書店印行1981年。
打掃衛生,竟翻出一本老書,說老也不對,再老也沒有《論語》老,我說的是它的出版時間,1981年。版權頁打了一行字,“本書根據良友圖書公司1936年版復印”,一說到良友,腦海先浮起的是那個大眼卷長發的香煙美女。不多想了,讀書,書不厚,一天一夜可以讀完。我不是郁達夫研究專家,不想知道他洗澡、購書、寫信等生活瑣事,就把后面五篇日記略過不讀。本書名為“閑書”,按夫子自道,“凡一個人到了拿筆管寫寫的時候,總是屬于閑人一類的居多……同樣想拿起一冊書來讀讀的人,必然地也非十分有閑者不可”,此話大抵不差,譬如我這陣讀書寫讀書記自娛自樂,也是不坐班的緣故。郁達夫《閑書》其實是他的隨筆集,間或有幾篇評論,談清貧、談肥瘦長短、談沉默、談姓氏、談結婚、談杭州、談浙江、談屠格涅夫、談詩、談幽默、談勞倫斯……內容真豐富,郁夫子博才高學,方才能閑閑寫來,我輩來寫,絞盡腦汁恐也得棄筆繳械。郁達夫浙江富陽人,《閑書》中與浙江風物有關的篇什便多些,所以一地出產什么也比不得出產作家來得好,尤其是出產郁達夫這類愛寫會寫的。反觀自身,并未給故鄉漳州寫過多少詩文,感覺很羞愧。幸好吾鄉鄉賢林語堂有文《我的故鄉》、楊騷有詩《福建三唱》,讀者可自行閱讀。我注意到郁達夫《閑書》有一篇《記閩中的風雅》,約兩千來字,說到“福建的文化,萌芽于唐,極盛于宋,以后五六百年,就一直得傳下來,沒有斷過”,還列舉了吾省諸多詩人并得出一結論,“致詩中有閩派之幟”,顯然“閩派詩歌”一說其來有自。百度有一文說到,“抗戰初期,郁達夫應同鄉暨好友、時任省主席的陳儀邀請來福州,委省府參議兼省府公報室主任。任內過得悠閑自在,作為浪漫文人喜旅游、且好飲的習氣難改,日常除處理公文演講寫作號召抗日外,余暇經常呼朋喚友游山玩水,觥籌交錯”,除了《記閩中的風雅》,郁達夫還寫有多篇與福州有關的“閑文”,可惜未收入此書。
2016-12-25
104
《文學概論講義》
舒舍予,著,
北京出版社1984年。
要不是無意中翻尋到,并不知道小說家老舍用他的字(本名舒慶春,字舍予)寫有這樣一部理論專著。按出版說明所言,本書是“老舍先生1930年至1934年在齊魯大學文學院任教時編寫的,沒有公開出版發行過,最近(也就是1984年吧?——安琪)由張瑞麟同志發現,并作了校訂和注釋”。昨天(2016年12月27日)在十月雜志社主辦的“西川《唐詩的讀法》研討會”上我的發言即從老舍此書說起,我發現作為作家的老舍和同為作家的西川在做學術文章時有兩個共同點,1)他們的敘述語言都有一種抓住人心的力量,表達上不拘一格,經常冒出樸素的大白話讓人會心一笑(譬如“這時代的文學作品要算賦最出風頭”),很明顯不是學院訓練出來整齊劃一的那種(語言的邏輯和句式的構成都很相似,遮上名字看不出誰寫的),讀他們的論文就像讀文學作品一樣感受得到他們的心理活動和各異的文采;2)他們都是不迷信古人,敢于下斷語給出自己的論斷和見解,作家本質上都注重原創力、都要發人所未能言,諸子百家的每一家就是很極端地把自己的觀點推到極致,如果都用辯證法這也可以那也可以的話,又何能成一家之言?體現在老舍的《文學概論講義》,作者大膽地對《論語集注》《文心雕龍》等經典文論提出批駁,因為,“古人怎能都說得對呢?都說得清楚呢?都能預知后事而預言一切呢”?
相比于西川的《唐詩的讀法》所研討的主題是永恒的唐詩,老舍的《文學概論講義》所作為論據的文學作品只能局限在他寫作這部專著的時代,之后出現的文學作品自然無法成為他舉例的對象,這也就注定了會有新的“文學概論”來取代它,興許這是許多人包括我不知道老舍寫有這樣一部《文學概論講義》的緣故?
2016-12-28
105
《新世紀十佳青年女詩人詩選》
詩刊社,編,
時代文藝出版社2006年。
接張德明教授微信,詢問“新世紀十佳青年女詩人”為哪“十佳”,遂抽取出此書,一一報上:藍藍,路也,娜夜,魯西西,杜涯,李小洛,海男,安琪,榮榮,林雪。想想已是10年前的事了。今日看來,這10人中除我之外,其余9人創作力皆未曾衰竭,顯見當年的評選頗具遠見。在我看來,獲得這種群體獎都有一種幸運元素在里面,講究的是正當其時。如果這個獎放在今年評,一定是另一批人上榜,因為會有寫作狀態及影響力更卓著的另一批人等候著。本獎由《詩刊》下半月刊動議,得到福建晉江市文化館和山東濟南《都市女報》及在婦女界有深遠影響的《中國婦女報》加盟,是為四家聯辦,具體評選由詩刊社承辦。
2006年1月,詩刊社向60位45歲以下的女詩人發出參評邀請函,截止2月中旬,收到53位女詩人回復表示愿意參評,7人未回復經分析其原因為:1)3人年齡超過45歲;2)3人可能未收到邀請函;3)1人拒絕參加。2006年2月20日,主辦方向選定的100名專家評委發出活動說明及評選表格及候選女詩人名單并附信一封,請評委們投票他們心目中的“十佳”并對每一個被推薦者作出一句話評語。79位評委回寄他們的選票結果。經主辦方統計票數,得出“新世紀十佳青年女詩人”最終名單。
2006年5月,《新世紀十佳青年女詩人詩選》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同年8月,《詩刊》下半月為“新世紀十佳青年女詩人”做了一期專刊。
以上簡短回顧來自本書的編前說明。
而我記憶最深的是2006年5月我們10位女詩人一起出席頒獎儀式的點滴故事。那天我們是在北京站統一集合一起上的高鐵,我們的第一站是主辦方之一,《都市女報》所在地濟南。高鐵上,許久未見的魯西西表現出基督教信徒的熱誠一路情緒激昂敘述她的信教體會。到濟南后,我和杜涯同住一屋,彼時我生活境況不佳,一路沉默哭喪著臉,而杜涯也是不善言辭之人,兩人同宿幾夜竟沒有什么交流。依稀記得護士出生的杜涯極愛干凈,隨身帶著床單包裹自己睡在賓館的床上。在濟南第二個晚上記不得是到那所大學,得票第一的藍藍代表我們10位女詩人上臺講話,白色拉鏈夾克衫、藍色牛仔褲、黑布鞋裝扮的藍藍扎著半長不長的馬尾巴大咧咧地走上臺,開口贊美濟南說這地方“很干凈”,全體學生哄然大笑,藍藍笑問,我說錯了嗎?學生們又笑,氣氛極為活躍。
在濟南自然要參觀趵突泉,自然要參觀李清照故居。在李清照故居,10位女詩人依次朗誦此前已經寫好的與李清照有關的詩,然后把詩作交給葉延濱老師,葉延濱老師就在李清照故居前的石凳上當場拆解組合10位女詩人的詩作形成新的一首詩并當場朗誦。遺憾當時沒有把葉老師的詩記下來。
濟南之后我們奔赴福建晉江,晉江是福建最富裕的縣級市,把個頒獎儀式整得像瑞典皇家學院頒諾貝爾獎一樣,在這歡慶的場合,突然,魯西西說她的詩稿丟了,此處省去77字,后來主持人說,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魯西西的詩稿找到了。全場掌聲響起。在晉江的第二天是十佳女詩人研討會,陳仲義老師在自己的寶地福建果然不負眾望,逐一點評每位獲獎詩人,用語絕不重復顯見其深厚的學術修養,此點評后來以文字的形式刊登于《星星》詩刊及各大網站,百度當能找到。本次評選的主要策劃人林莽老師代我念了獲獎感言,真的在故鄉面前一個執意北漂卻被生活撞得頭破血流的失敗中人就像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項羽一開口就會掉下淚來。感謝林莽老師關于評選“十佳”女詩人的創意及行動,這個榮譽成為當年頻臨絕境的我一個夜深人靜時自我安慰自我勸勉的力量。
一周的同行,我認識了善解人意的林雪、作品強悍體格嬌小的海男、知心姐姐一樣的榮榮(她告訴我,婚姻也得像寫作一樣用心經營)、發言中妙語連珠機鋒閃射的路也、嫻靜優雅的娜夜、俏皮的李小洛……久違了,姐妹們!
201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