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散文詩選粹》序
——詩意,永恒的心靈關懷
愛斐兒/文

愛斐兒(資料圖)
編選這本《散文詩選粹》的過程,有辛苦也有甘甜,我喜歡被這濃濃是詩意籠罩。作為醫生出身的我始終堅定的認為,看似物理的身體所患的疾病,其實都與心靈的隱疾密切相關,可感知的癥狀恰是心靈病理的外現。只有詩意這付藥方可以直通病因,因為只有詩意可以用來入心。每個偉大的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特有的時代病癥,作為感覺最敏銳的詩人群體來說,通過詩歌寫作去關懷、愛護在紅塵中遭遇的苦痛的心靈,則是尋求治愈或救贖的唯一良方。文學反映世界,散文詩就是最好的載體。回顧一下散文詩的演進軌跡,不難發現議論性散文,演化為雜文;敘事性散文,派生出報告文學,抒情性散文與詩歌中堅守傳統風格的流派相結合,造就了散文詩。黑格爾說,把握世界本質有三種方式,散文的、詩的、哲學的,而散文詩是如此巧妙地整合并涵蓋了這三種方式,她整合了詩歌、散文、小說、戲曲、雜文等文體的特征,并成為作者們搭建的詩意舞臺,為讀者展示著道具、背景、音樂、人物、情節、臺詞等元素如何在一篇散文詩中魔術般整合,最終呈現出作者深刻思考后的精神結晶。本年度《散文詩選粹》選取的作品,以更加整合的方式,更具超越的形態,更富美好的感覺,“整合并超越,超越并包容”,給我們帶來了更加豐富、立體、多維的詩意呈現。所以一顆敏銳的心靈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一定會感受到那些來自詩性中的疾病、痛苦、喜悅、感動、恩寵、勇氣和創造,這是來自詩意的關懷,是最好的心靈療愈過程。
一、詩性、疾病與終極關懷
散文詩創作牽涉到一個人的深度、價值、心境和個人特質,真正的詩人懂得聆聽、尊奉心靈所傳遞出的訊息,進行真實記錄和描繪,這種本性的表達,也許更接近于真相與真理。詩人史蒂文斯(Wallace fiction)在《關于最高虛構的札記》中寫道:“或許真理完全維系于湖邊的一次散步”。這些深陷紅塵的詩人們,他們必然在生命中經歷這樣的過程:認識、批判 、改造、贊頌。唯有認識才能了解我們身處何樣處境,唯有批判才能修正那些謬誤和不實,唯有改造才能修復那些紛亂和漏洞,唯有贊頌才能帶給我們希望和勇氣。一個有良知的詩人,一定是一個身陷紅塵,歷經種種的不完美卻不斷尋求救贖的人。我敬佩那些會對文字心存敬畏的真正的詩人,因為文字承載著他們的道德和良知,他們一邊用文字構筑心靈的殿堂,一邊對客觀事實進行冷靜的思考,不斷對自我及周邊環境進行更新、更深層次的探索,這種探索有利于人們接近真、善、美。而作為這個世界智慧的真、善、美三大維度,將科學、道德與藝術進行有機分野,讓我們從世界的不完美之中感受到思想者的偉大與純粹。
美國的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認為,疾病是身體的詩歌,詩人們喜歡從多種角度解讀同一樣事物,而不是滿足于有限的解釋,人們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聆聽心靈的聲音、認識心靈、愛護心靈、關懷心靈。而關懷心靈是一門藝術,唯有詩歌的意象才能表述。神話、美術、宗教和夢境都能提供這樣的意象,顯露和承載心靈的奧秘。我們也可以向不同領域的專家尋求指引,諸如古代的神話和悲劇作家、文藝復興時期的醫生、浪漫主義詩人、現代的內涵心理學家,但是對心靈投注更多關注的還是具有詩人氣質的心靈追尋者。他們都尊重人類生命的奧秘,拒絕用世俗化的標準結束生活經歷。身為詩人,多年的從醫經歷,讓我更習慣用一個醫者的視角去解讀詩人和詩歌,并認真地聽從文藝復興時期的醫生帕拉塞爾蘇斯的建議:一個真正的醫師,必須理解事情的本質,必須能辨認人體之外宏觀世界的病癥,必須對人之本性具有清楚的認識。只有這樣,他才能探究人的內心世界,了解每件事情的歸屬。如果對外在的人性,也就是對天和地缺乏深刻的認識,這一切就絕不可能。
在文藝復興時期,諸如費奇諾與米蘭多拉這樣的智者就教導人們,每個人都應成為自己生命中藝術家與詩人。一個好的詩人,最先要學會的是如何去關懷心靈,而不是被紛繁的外部世界去障目。關懷心靈可以讓我們超越世俗的自我主義,目的在于恢復個體生命的神圣。這種神圣性并不僅僅是“生命的價值”,更是個性的神秘內涵。尋求關懷心靈的人更懂得欣賞人類苦難的神秘,并不是一廂情愿地去追求虛幻的“完美生活”,我很欣賞詩人們用詩意的聲音發出對沉默的反抗,用詩意的觸角去靠近天地之大美與神奇。
二、恩寵、超越與“創造性張力”
近年來,散文詩正以燎原之勢在蔓延,各種文學媒體散文詩專欄的開辟也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成為時代的寵兒。任何一種文體的興盛和繁榮總是和它身處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就像瓜與藤,就像水土與風物。在這個網絡發達與多媒體覆蓋的時代,交流的便捷讓各種訊息得以最全面快速的全方位鋪開,人們借助便利的信息傳播,可以較全面地獲得散文詩創作的各種文本和創作理念,過去對散文詩的各種定義也因為這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有了新的注解。就近年來發表在各種刊物、網絡媒體上的散文詩文本來看,它正以更新穎、更豐富的面貌展示著獨特的魅力。從文學的發展趨勢與規律上看,文體的區分將越來越細,各種風格不兼容的地帶,給散文詩的發展提供了多維空間,并以中國詩詞歌賦為根基,廣泛吸取著來自世界各地文學語言的滋養。
中國散文詩有著自己的創作特點和民族精神,它是漂浮在沙漠上的一片綠洲,飽含著豐沛的人文精神和靈魂高度,帶給人身心靈的滋養。隨著時代快速發展與該文體的多年演進,經過許多作者前赴后繼的構思和排練,因此,我們不得不用整合理論(Integral Theory)的視角再度對散文詩的寫作給以更多關注和審視,揭示它魔幻迷人的一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肯·威爾伯在《整合心理學》中提出“創造中的靈性”,認為從前現代、現代到后現代,從物質→身體→心智→靈魂→靈性的上升,以“我、我們和它”為主體的藝術、道德和科學的分類,構成了人類文明的主軸,其核心就是超越并包容,這個哲學觀為散文詩提供了新的安身立命的方式。
一個人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在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她。詩歌亦是如此!好的詩歌,不是對世界的平面描述,而是對宇宙萬物秩序的立體構建;不是故弄玄虛、主客分離,而是虛實結合、情景交融,應是在過去、現在、將來,前世、今生、來世,宏觀、中觀、微觀,主體、客體、第三者之間打造一種“創造性張力”,通過靈性、理性、感性與現實之間的“結構性沖突”讓每個讀者能體會到其中思考的超越與靈魂的飄逸、解脫和放下。散文詩人們是通過詩歌寫作保管各種意向的方式關懷人類的心靈。這本《散文詩選粹》中的優秀散文詩文本就是對這種整合理念的最好注解。
三、去粗取精,披沙揀金與“隱形”的新生
借編輯此書的機緣,讓我得以接觸到更多散文詩文本,可以從大量的閱讀、思考中體會當前散文詩作者們對詩意的理解和創造,以及眾多心靈的萃聚和展現。長期以來人們對散文詩還存在諸多誤解和偏見,豈不知,散文詩作為詩歌之樹上的一根兩枝,或一枝兩花,是同樣深深根植于詩意的泥土,只是在自己的成長發展中長成了不同的樣貌和形態,毫無疑問,詩意是他們共同的根系,而所謂的詩意,就是你愿意用一種更清醒的態度去生活,喜歡從多維度解讀同一事物,而不是滿足于有限的解釋和世俗的認知。詩人必須給想象力以足夠的自由,讓它不斷去探索更新、更深層次的場域,為我們提供理解、內涵、智慧、遠見、語言和音樂。散文詩人的清醒就在于他知道自己該如何努力在心中留下這暫時的、正在崩解的世界的烙印,此過程是如此深刻、如此痛苦、如此激情澎湃,以至于整個世界都在我們心中重獲“隱形”的新生,并借由思想的深度拉近我們與諸神的距離。
編完這本散文詩選本時,音樂人鮑勃·迪倫,其“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正鋪天蓋地,這說明“詩意”依然是人類藝術審美高度的重大標識。我一邊聆聽鮑勃·迪倫的經典音樂,一邊整理本書的一些章節,像一個行者心滿意足地看著這些詞句變成一片片心靈的風景,在我眼前一幀幀展開。誰經歷過像園丁一樣從眾多的稿件中一遍遍精挑細選的辛苦,誰才能體會詩章水落石出般呈現于眼前時的快樂。這些詩人雖然寫作的層次不同,或飄逸、或內斂、或深刻、或清新,我感受到大家的靈魂在努力掙脫紅塵引力的束縛,努力朝自己向往的靈性世界攀升,謹此,我對他們充滿敬意。
今年《散文詩選粹》選稿和評論時間只有兩個月時間,對每首散文詩的簡評內容占據了很大的精力、篇幅和版面,這樣就使得我們的選稿既要保持其豐富性、多樣性,又要精而又精、簡而又簡,所以不得不在大量來稿中反復篩選,盡量保證更多更有代表性的精品入選,因此會有很多優秀的作品無緣進入2016年選粹行列,這也是每年編輯年選時存在的遺憾。不過沒關系,如果你真的是在文字的砂石中淬煉金子,那你遲早會以金子的面目呈現在讀者的視野。今年的選粹,特別邀請了幾位著名詩歌評論家加入評論的行列,為選本增加了更加專業的力量,在此,特別感謝蔣登科、孫曉婭、薛梅、羅小鳳教授、散文詩研究中心主任簫風、范云晶博士以及為此年選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的師友們!時間最強大的力量,莫過于向人們展示他們的心靈。感謝這些捧出自己心靈的詩人們!
2016.11.22
附:
愛斐兒簡介:
愛斐兒,現居北京,就職于北京一家綜合醫院。作品長篇散文詩《非處方用藥》(2011年9月 )1984年開始詩歌寫作,1986年用筆名“小雪”在《城市文學》發表處女作。同年在《山西文學》發表詩歌作品。1988年之后中斷寫作。1999年再度開始詩歌寫作,2004年出版詩集《燃燒的冰》,并在《詩刊》、《山西文學》、《詩選刊》等刊物使用本名發表作品。 2009年秋轉入散文詩寫作,部分作品入選《中國網絡詩歌前沿佳作評賞》、《2008—2009年中國最佳詩選》、《大詩歌》、《最適合中學生閱讀詩歌2009年選》、《2009中國年度散文詩》、《河,是時間的故鄉--河南散文詩選》等多種選本。
來源:愛斐兒新浪博客
作者:愛斐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