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煙,是人類用溫情與勤勞描繪在天地間的圖騰,是整個村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永不停息的呼吸。從簡樸的爐灶中升騰起來的柴火的靈魂,用最古老的方式祝福和庇佑著善良而淳樸的人們。這種千百年來延續的人間氣息,平淡地述說鄉村往事,牽引著游子的思鄉情愁。
村莊的繁忙與悠閑,都在炊煙的一動一靜中顯現著,當樸素的天被織滿絢麗的晚霞,村落中不約而同地升起了一縷縷裊裊的炊煙,輕輕地從茅屋的上方飄蕩開去。于是,倒騎在牛背上哼著小調的牧童回來了,漢子們扛著鋤頭,載著一肩燦爛的晚霞踏上了回家的鄉間小道,遠遠地就看見了在自己的屋頂上隨風搖動的輕煙。燃燒的松樹枝和干的野草散發出來的清香,木材變成炭火時淡淡的焦味,好像聽到了一個個小水泡頑皮破裂著,稻米輕輕地在水里膨脹的聲音。于是,鍋里開始了滋滋作響的樂曲,那是鮮嫩的帶著水珠的青菜碰到了金黃色沸騰的油,把一個時節的新鮮氣息都滿滿當當地散開來。不同的香味在小小的村莊洋溢著,老人們坐在門檻前靜靜地判斷著里面的進程,偶爾點點頭露出贊許的微笑,手里的煙桿輕輕在門檻上磕著,燃盡的煙灰從煙桿中掉下來,把藏在懷里的煙絲小心翼翼拿出塞進煙桿,一根火柴亮過,老人被包圍在一陣云霧中。孩童們總是能準確判斷出那家今晚做了美味的飯菜,抱著與自己不相稱的大瓷碗,與小伙伴進行交易。鄉里的人總是淳樸,邀著左鄰右舍嘗嘗自己的手藝,在大家的贊美聲中紅了被太陽曬黑的臉。
當這抹炊煙遇上了雨,就是一副精致的山水丹青。霧氣氤氳,點不透、化不開,吹不散。遠處的青山臥在江畔低沉的夜色中,江面上停留的小舟,船篷被雨潤得發亮,雨點敲落在烏黑的船篷上,激起細細的白色水霧。隔江的不遠處,茅屋上的炊煙,到底是被風飄散而成的,還是風被雨擁抱而成的,美得讓人琢磨不透,猶如淡淡的憂愁彌漫在空中,某種微妙的情愫在瘋狂滋長,或許是孤獨,或許是鄉愁。煙雨籠罩,朦朦朧朧又一朝,看不清,也不想看清,所以安心地在雨的縈繞中行走,偶爾碰上晚歸帶著斗笠,穿著蓑衣的的漁夫,他叼著的煙桿,在雨中升起了一縷輕煙。
對于一個疲倦的趕路人來說,看到那一縷縷裊裊的輕煙,就是一種心靈的寄托,至少他感到不再孤獨,在這條路上,還有人相伴。因為在遙遠的地方,也有這樣的期盼在等著他,就算天再黑,再疲憊,也要趕回去。在很多羈人的旅途中,他們已經很難看到記憶中那抹溫暖的炊煙。到處是陌生的人群,說著陌生的語言,在厚厚的鋼筋水泥混合的建筑內,抽油煙機的監督下,煮著平靜的晚餐,生活的詩意,就少了。游子的腳步在不停歇地奔跑著,為了微薄的薪水維持生計。有一天,他想回去看看,那個遙遠的牽動他心的名字,故鄉。當他的腳踏上了軟綿綿的土地,他看到了無數的炊煙,但他準確找到了魂牽夢縈的一縷,恍惚闖進他夢見了無數次的場景,連空氣中的牛糞發酵的味道,都特別親切,脫下所有的功名和枷鎖,奔向炊煙下安靜存在著的溫暖的一切。
也許是根植于血液中的鄉土情節,寄托在那一縷永不停歇的炊煙,在風雨里久經不散,與尋常人家的喜怒哀樂連在一起。那種千百年來追求的安穩與平靜的生活,當我們在異鄉想起的時候,仍會滋潤我們生命的根須,隔著千山萬水呼喚羈旅的游子,當靈魂踏上歸程,驀然回首,又見炊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