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八大山人的魚和鳥,會讓我想到卡夫卡的眼睛,一樣凝神的透射目光。偏偏是二者在宗族社會發(fā)展到毫無生氣和工業(yè)大爆炸的晦暗世紀中,給時代刻下清晰的印象。在教人平庸的時代,冷漠或狂放都是反叛,一種擺脫常規(guī)的姿態(tài)。“否定”是懷疑,“肯定”易入偏執(zhí);我們能確切指出那已經(jīng)錯的,但不知道暫時對的何時會走向它的反面。否定比肯定容易,但難在堅持,前面提到的二者做到了。
二
藝術家往往是完美主義者,他們想一夜把世界扳到合乎理性的軌道來,殊不知現(xiàn)實世界才是它本來該有的樣子。若真如他所想,便又沒意思了:阿基米德手拿王冠,并沒把它看得比石塊更好玩。宗教的童年也是天真爛漫的,象征先民對生的熱望、對天國的理想,你看海亞姆那熱情詩篇,和敦煌石窟的佛教壁畫,絢爛如珠!漸漸的失去生氣,為世俗利用;漸漸的入了“異端”了。
三
讀帕斯卡爾像是和上帝本身對話;讀蒙田是聽智者坦陳肺腑;培根呢,售賣社會哲學的講師。喜讀前者的逸趣精微,繼之是去功利的,喜讀末者的重現(xiàn)世行動。調(diào)換讀者的菜譜,取有余以補不足?不可,那便是對不起讀者,亦對不起著者,還是由他們自去搭配。若沒時間,讀懂自己即可,比前面都好。
四
直覺是詩,是激情。我們感官觸及的世界才是對人有直接影響的,但也不能忽視知識、科學對感知判斷的左右,利用這些觸須,我們似乎觸及更為廣闊的領域;科學加長了我們的手臂。我們對科學的依賴、確信不疑,有可能將科學推崇成一種新宗教,這種“宗教”以比之前任何宗教都強有力的“犧牲”精神,攫取人類的身體、欲望、信仰,它廣泛的存在漫延到生活的所有細胞,直至你被牢牢縛住,竟懷疑起直覺的真實。
五
博爾赫斯在《兩個國王和兩個迷宮》中講到,沙漠才是比層墻更可怕的迷宮。那么城市也是個迷宮,建筑的、思想的,里面布滿環(huán)形隧道,站在天空的高度才看得明晰。在某自然博物館,仿真“樹架”上插滿各種鳥獸標本:鷹、豹、山貓、蝴蝶,水下有鱷魚、海星,游人圍著盤旋樓梯上下,透過玻璃罩攝影參觀,母親教孩子認各種生物。我聽見它們的吼聲、咆哮聲。人類會造出安徒生的機械夜鶯,對此,時間和我都不懷疑。
六
此時我正在石柱的走廊散步,腦子里抓著幾條思想線索爬行;如果像藝術家那樣追求完美,此時的語言就無法準確反映思想。好吧,告訴你我眼前的景物:廊檐左側(cè)是漸呈衰落的鋼鐵工廠,綠皮屋頂,狹長矩形的白墻;走廊末尾草地上躺著個碎了半邊的陶罐。對于我,這是些“現(xiàn)代自然”,我受不了封在玻璃或墻內(nèi),而寧愿聽機器嘈雜的噪音,它們讓人感覺到存在。
那些了解生活熱情、深趣的人,是善于將身邊單調(diào)風景、人事陌生化的人。
七
帕特農(nóng)神廟的廊柱如今還余幾棵?傾圮、剝蝕,青草爬滿雕像?古希臘的淵藪流至今日,大概像羼三份水的葡萄酒一樣,味道極淡了吧!其它古國呢,更淡了吧;越來越淡,然而淡不盡是壞事,只是要把“酒”改喚作“水”。
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所羅門在幼發(fā)拉底河畔喊出:這一切都會過去。在哪條河川并不要緊,這乃是無所不在的時間之河啊!在遠古時代,時間被像蛋糕一樣按年月切碎之前,古民們抓不住時間,能明確指出的只有“現(xiàn)在”。但那才是純粹的時間,教人陷入絕望的時間,像荒蕪無盡的空間。我更愿把時間比作奔流而下的瀑布:“過去”已然流走,“現(xiàn)在”永不平靜,抓不牢,“未來”正向現(xiàn)在俯沖。
九
我沒到過海邊,但童年記憶中,那次姨夫家水庫里坐船的印象,就是海。漸次開闊的河灘,到極緩處,便是耒耜狀的水庫。兩岸隨視線朝相反方向愈隔愈遠了,盡是青蔥的松林;右側(cè)山腳下掩映的盤山路,黃土如帶。一切都俯身到碧水里了。漁船晃蕩,水波、清新的風蕩開了——我才七歲,我以為看不見的海那邊有著美好的一切。我想表達什么?印象!它們刻在時間的巖岸上。未來見到真的海時,我仍將以那印象為最初的海。
十
中國小說的主角往往是文人,于心思冥想中現(xiàn)情之深入;西方的小說主人公喜歡是醫(yī)生,以身體體驗為基礎,照見靈與肉之高。
十一
我們這樣漫無邊際的走著、談著,長廊將引向何處?不要為此煩憂,重要的是抓住靈感突現(xiàn)般的意象,生活整體我們無能為力;就像中國古代的筆記、小品,冷不防地將你從牽牛星帶到西泠印社,又驀地指給你看堂前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