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夢松堂
作者:丁會仁
作者:丁會仁
我的故鄉在鄱陽湖畔的丁家村,村子又名黃響垅。都昌有四十八都,還有“一個'白都',一百垅”的美譽。聽父親說,故鄉的著名古建筑四井廳已經完全拆毀了,殘墻斷垣全抹平了。那棟老屋,見證了丁家村歷史的滄桑,經歷了歲月的變遷和時代的洗禮,己慢慢成為夢中的記憶。回不去的故鄉,沒有了的老屋,卻恍惚是昨天的故事。
丁家村位于鄱陽湖邊上,原來沒有龍潭壩之前,村莊前面離水位不遠,門前就是一眼無際的鄱陽湖的水,圍堤攔壩后,其水位已經在很遠的下黃響垅了,至少到水沿邊要走上2里路,丁家村的祖先自從宋代搬遷到此風水寶地后,從沒有遇到過水淹的時候,歷史以來未有過,那時候鄱陽湖生態環境好,沒有大規模圩堤,洪水期時會擴大面積,湖面自然而然的就大,水連著天,天連著水,一旦到了枯水期,湖面面積就縮小,那是侯鳥的天堂,鄱陽湖的水養育了一方水土,孕育了生命。
丁家村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四井廳,據查證,四井廳建于清代道光年間,距今很多年了,古建筑四棟樓一棟挨一棟緊密相連,各棟建筑之間互不相同,各有特色,四幢之間緊密接口處是天井,有四口天井,古屋從下往上分為四進,有的房屋曲折有致,轉折生情,有的房屋爽氣環軒,有的房屋秀中帶點神秘,整個外形帶有明顯的江南徽派傳統建筑風格,頗有實用性和觀賞性的大院,其古樸典雅氣質,宏偉的規模,保存完整的藝術雕刻品,畫棟雕梁,花格門窗,多處浮雕,工藝精湛,堪稱建筑藝術中的精品。在江西的古建筑中,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了三重井,而很少能發現四重井的建筑。據村中有文化和年長者說,很早以前,丁家村里最有名的堂號叫夢松堂,據考證,夢松堂是丁氏家族的代表堂號,丁氏最初在北方,隨著北方戰亂,逐漸南遷,他們辛勤耕耘,耕讀世家,傳播農耘文明和海田文化。我不知道四井廳的設計和夢松堂有何淵緣,這有待進一步考證,但丁家村的房屋都是建在一個制高點,依山傍水,背后就是一塊風水寶地,站在頂上制高點,府視整個村莊,仿佛是一塊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碧波蕩漾的鄱陽湖邊上。
丁氏家族人才輩出,常言道,秀丁秀才之丁,詩書禮樂樣樣精通,耕讀世家,遠近聞名,往遠的說出過大秀才和進士,往近的說,出了一位副縣級領導,有4位博士生,數十名大學生,更多的人闖江湖,掙大錢的就更多了,能人輩出,有人說,姓丁的人姓好,筆劃簡單,排名時永遠靠前,丁與釘同音,更多的讓人聯想到釘子,釘住,做一個螺絲釘,無釘不穩,有時候,在工作崗位中發揮螺絲釘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丁家村,我己經好久沒有回去了,回不去的故鄉,對我而去,猶如斷線的風箏一樣,離開了故鄉就是遠離了故土,老屋漸漸成為夢中的印象,老屋老了,主人離開了,磚瓦結構的木質屋是經不起雨水沖刷的,老屋變成危屋,隨著農村的變遷,農業人口大規模陸續進了城,城市化讓鄉村變得空心化,鄉村居住的人大多是老弱病殘幼,農村的土地也大量的荒蕪了,歲月的痕跡留在這片耕讀世家的土地上,就此轟然倒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于我而言,故鄉是抹不去的痕跡,我愛故鄉,深愛這片黃土地,這片土地雖然貧瘠,但是這是根基之地,對于故鄉,雖然呆的時間不長,那是我出生和求學成長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童年,那里有我的夢想的源泉,那里有我偉大的母親,記憶中的故鄉,有一種淡淡的親切,如春風拂面,如秋風化雨。
故鄉離得很遠,但心靠得很近!我雖然遠離了故鄉,成了故鄉的客人,但是故鄉和那個夢松堂,會永遠在我的夢中!

丁會仁,博士,中央財經大學訪問學者,獨立作家,高級會計師,高級經濟師,著有暢銷書《大國企業》、《口碑-雷軍和他的小米之道》,曾創作詩歌《武漢,挺住!》、《鐘南山,您就是那座山!》、《北京的初冬》等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