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史話(連載之六)
作者:張雙鎖
第六章 春秋戰國時代(前770——前220)
東周末期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前221年)之前,史學界稱之為春秋戰國時代。這一時期,與莊浪有關的歷史線索有兩條,一是西戎的興潛,一是先秦的崛起。
東周方國朝那國
公元前770年,因周平王東遷,義渠國崛起,進而兼并“西戎八國”。居住于都盧山(今六盤山)一帶的盧國,亦被其兼并。其族人,一支遠徙湖北襄陽;一支移居莊浪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進而演變為朝那國?!墩f文解字》“那,西夷國”,明代《平涼府志》“盧彭在西北,后為戎那”,皆言其國源流。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其國被秦國兼并。
朝那湫之名的由來。朝那湫是莊浪歷史上繼龍首山、雷澤之后的第三個地名。朝由桃木山東部的皛然山演變而來,它是一座山的名稱,也是一個方位的名稱,意為晨曦出露的地方。那為民族名、部落名和方國名。湫為水池、水潭。就是說,朝那湫之名因方位、方國和地形而得。
原生朝那湫與次生朝那湫。關山一帶共有9個朝那湫,甘肅的莊浪、華亭、靈臺、鎮原、涇川、崆峒有朝那湫,寧夏的彭陽、原州、隆德有朝那湫。其中莊浪朝那湫是以義取名,為原生的,因為其湫就在朝那國都地。其余朝那湫則是以類取名,皆為次生的。如華亭朝那湫,明代《平涼府志》就說得很清楚,那是為了方便當地民眾祭祀而仿建的。秦漢時代,有朝那縣之名,亦因朝那國而得。因為朝那國之名出現得早,而朝那縣之名出現得晚。
秦人發祥地
秦人崛起于“汧渭之間”。其汧包括千水之源所在地華亭五臺山一帶,也包括秦人祭天祭川之地莊浪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一帶,也包括秦人的第一個都邑張川秦亭一帶??梢哉f,莊浪、華亭和張川三縣市交匯的關山之巔,是秦人發祥地。
秦亭為秦人的第一個都邑。秦人先后有秦亭、犬丘、平陽、雍、涇陽、櫟陽和咸陽7個都邑。其中第一個都邑秦亭,就在關山之巔、張川縣境內。周孝王十三年(前885年),有贏姓之人非子,因其善養馬,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在秦亭建邦立邑。《后漢書》說:“漢陽郡有秦亭,秦之先封起于此。”由此可見,秦人始封之人為非子,始封之地在張川秦亭,所謂秦人之稱亦由此而始?!端涀ⅰ氛f:“水出大隴山秦谷,二源雙導,歷三泉而歷秦川,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秦之為號始于是?!边@里的秦谷為后川河和清水河谷地,二源為前兩河之源,秦川為前兩河流經之地,故秦亭在張川縣城所在地張川鎮瓦泉村,秦仲為非子后裔。這里以兩河之源及其流徑為坐標,非常具體地點出了故秦亭所在方位。再者,瓦泉村一帶還發現秦人的一座長方形古城遺址,長250米,寬150米。周邊還有一些秦人的墓葬,出土秦人的鼎、壺、銅矛、半兩錢、銅柄鐵殳和車馬器具,這為秦亭的存在進一步提供了佐證。
朝那湫為秦人祭天祭川之地。地處關山之巔、莊浪縣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秦漢時代為國家所祭之名川?!妒酚洝し舛U書》說:華山以西名川四,“水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那;江水,祠蜀?!逼渲袖袦Y即莊浪朝那湫。朝那湫是先秦始祖祭天祭川之地。北宋治平年間出土于其湫的先秦石刻《詛楚文·厥湫》說:楚王熊相“不畏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之光烈威神,而兼背十八世之詛盟?!庇纱瞬浑y看出,這里是從秦穆公到秦惠文王18代祭天祭川之地。
蓮花山為秦人祭祀黃帝、炎帝的地方。地處關山之巔、華亭境內的五臺山,古稱吳山、虞山、汧山……為千水之源所在地。而地處其山腳下的蓮花山,黃帝時首建武畤以祭天神。秦靈公時又建上畤,祀黃帝;建下畤,祀炎帝。五臺山,黃帝時稱吳山。大禹時稱岳山,為四岳部落所在地。殷代稱虞山,為虞國所在地。周代稱吳岳,《史記·封禪書》說:“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這里的吳陽指吳岳之南——今華亭境內的蓮花山,其上畤、下畤皆在其山。按照《史記索引》“蓋天好陰,祭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的說法,以五臺山為背景,在蓮花山建畤,正好與此相符。秦漢時代,吳山為秦漢王朝每年所祭之名山,被譽為華山以西“七大名山”之一。《史記·封禪書》說:華山以西名山七:“曰華山、薄山、岳山……”,其岳山便是吳山。唐代稱青龍山,因抗擊吐蕃入侵而更名?!杜f唐書》說:“九月丁巳,吐蕃大掠汧陽、吳山、華亭界民庶,徙于安化峽西?!庇纱丝梢?,唐代吳山為縣,與華亭、安化(涇源)相鄰。
隴上“石刻之祖”《厥湫》
北宋治平年間,“渭之耕者得之于朝那湫旁”的《厥湫》,為先秦《詛楚文》三塊石刻之一。它是甘肅歷史上最早的一塊碑刻,被譽為隴上“石刻之祖”。但自出土以來,由于對朝那湫知之甚少,對其文史價值未作定論。而隨著對朝那湫研究的逐步深入,其文史價值便隨之而彰顯:它是中華民族發祥地的標志,是秦人發祥地的標志,是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標志。
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因秦國使臣張儀欺騙楚國,楚王熊相惱羞成怒,率兵攻伐秦國的新隍及鄔、長、親等地,但戰爭的結局卻以楚國的殘敗而告終。接著楚國傾其精銳之師,發動了更大規模的藍田之戰。此戰以扼住秦國咽喉“商於通道”為突破口,使其處于生死存亡之地。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一方面加強軍事戒備,一方面祈求天帝和山川神靈保佑:除在雍城投放石刻祭天文告《巫咸》、在洛陽投放石刻祭川文告《亞駝》外,在莊浪朝那湫也投放了石刻祭天祭川文告《厥湫》①。其文曰: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愍,告于丕顯大神厥湫,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實戮力同心,兩邦以一,絆以婚姻,袗以齋盟。曰:葉萬子孫,毋相為不利。親仰大沉厥湫而質焉。今楚王熊相,康回無道,淫佚甚亂,宣侈競從,變輸盟制。內之則暴虐不辜,刑戮孕婦,幽刺親戚,拘圉其叔父,置諸冥室櫝棺之中;外之則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之光烈威神,而兼背十八世之詛盟。率諸侯之兵以臨加我,欲刬滅我社稷,伐滅我百姓。求蔑法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之恤,祠之圭玉、犧牲,求取吾邊城新隍及鄔、長、親,吾不敢曰何。今又悉興其眾,張矜億怒,飾甲底兵,奮士盛師,以逼吾邊境,將欲覆其兇跡。唯是秦邦之羸眾敝賦,鞟?棧輿,禮使介老,將之以自救也。亦應受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之幾靈德,賜克劑楚師,復略我邊城。敢數楚王熊相之背盟犯詛,著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span>
此文與其說是一篇祭神文告,還不如說是一篇戰爭動員令。而當秦國面臨戰爭危機之際,秦人為什么要在莊浪朝那湫祭祀?答曰:那是祈求中華民族人文之祖和秦人之祖的保佑?!渡胶=洝贩Q六盤山為女床山、米缸山為高山、桃木山為龍首山、五臺山為吳山,此即太古“四岳”。其中龍首山,《山海經》以汭水之源為標志,直指莊浪桃木山。而地處其山西麓的朝那湫,《山海經》以吳山為坐標,稱之為雷澤。《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羲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背杉o為漢縣,治地在甘肅靜寧治平鎮劉河村。這里以成紀、雷澤為坐標,把中華民族人文之祖伏羲的祖居地和誕生地說得很清楚②。進一步講,這里亦為華夏第一國華胥國都地,為中華民族人文之祖華胥、女媧的祖居地和誕生地。歷史上稱伏羲為“天皇”、“天帝”。秦漢時代,莊浪朝那湫為國家所祀之地,被譽為華山以西“四大名川”之一,與黃河、長江、漢水齊名③。用普遍聯系的哲學觀點來看,秦人戰前所祭“皇天上帝”,當為中華民族人文之祖伏羲。殷周時代,頡水流域有寓知國,六盤山東麓有盧國,胭脂河流域有焉支國,涇水之源所在地有奚國,汭水之源所在地有芮國,千水之源所在地有虞國,朝那湫所在地有朝那國,秦人正是在兼并這些方國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的。而秦人在戰前之所以在朝那湫祭祀,那也是祈求秦人之祖的保佑。
《厥湫》從一個側面記錄了秦楚丹陽之戰和藍田之戰的一幕。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來說,秦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大一統的策源地,而秦楚之戰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轉折點。不論怎么說,實現中華民族大一統,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因而其史料價值不能低估。《厥湫》立論明確,語言樸實,敘述清楚,就是到了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一般人都可大致讀懂。古人云:“文宗秦漢。”《厥湫》之文風:準確、鮮明、生動,則是秦漢之文的典范。《厥湫》為大篆文字,結構方整、筆畫勻稱,這與金文的結體錯落、筆畫野逸有較大區別。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大篆過渡為小篆的紐帶,是中國漢字由圖像化過渡為符號化的橋梁,是中國方塊字的奠基石?!敦输小分畷?,蒼勁雄渾,豪氣干云,呈現出一派正大氣象。米芾《自敘帖》說:“篆最愛詛楚、石鼓文?!壁w明誠《金石錄》說:“其字法精工于彝鼎款識,別具一種筆意,與石鼓文可以抗衡,秦漢碑俱當讓一頭地。”
陶器和青銅類文物
莊浪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不論進入中原的民族,還是滯留于這里的民族,都是伏羲、女媧部落的后裔。春秋戰國時代,從莊浪境內出土的大量文物來看,滯留于這里的民族亦不甘落后。矮檔鬲,為細泥灰陶,器腹滿飾繩紋,敞口,袋狀足,出土于水洛鎮何馬村和南坪鎮王家溝。折肩繩紋罐,為細泥灰陶,頸部飾弦紋,下部飾細繩紋,凹底,出土于水洛鎮何馬村和南坪鎮王家溝。銅鈴,呈扁圓形,腹部飾乳釘饕餮紋,兩側飾龍紋耳。銅戈,尖削狀前鋒,上刃斜直,中脊起棱,出土于韓店鎮西面塬。銅矛頭,青銅鑄造,前鋒銳厚,寬骹狹刃,兩側有血槽,中起脊,出土于韓店鎮西面塬。銅削,通體較直,柄扁平,列飾雙馬頭,出土于盤安鎮王福家上莊村。銅車馬飾,一端圓直,一端呈弧形,中起脊,出土于南坪鎮劉堡村。銅鎏金人駝牌,為長方形,駱駝跪臥狀,有一人爬伏駝峰之間,露出手足,出土于良邑鎮良邑村。銅鹿,呈跪臥狀,昂首,豎耳,張口,出土于南湖鎮馬家灣。
注釋:①詳見筆者《<厥湫>考釋》一文,載于2022-5-4《書法導報》。②詳見筆者《“羲皇故里”考》一文,載于2019-14《西部學刊》。 ③詳見筆者《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載于2021-6《甘肅政協》。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個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文史》《文史雜志》《華夏文化》等刊。曾獲中央政研室征文優秀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