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緣
作者:郭偉
七月十六日已過一時,我們沒能吃上午飯,還在扶貧返程途中。因送幾名扶貧干部到另一社的扶貧戶中去,車向相反,我只好與一同事沿公路向回城方向步行,一邊等車。
這個扶貧村是紅四方面軍發動“鑰匙坡戰役”的地方。夏雨之后,碧空萬里,群山疊嶂,山巒堆翠,溪水潺潺,平坦的水泥公路,一塵不染。
轉過一山彎后,在幾座異遷民房聚居點中間,突然,我眼睛一亮,一株壯碩而又挺拔的蘭草,闖進我的眼簾。
這株蘭草顏色深綠,葉片寬厚,身姿直立,我一眼就從雜草中辨別出來,怎么……?
蘭草很嬌貴,喜濕潤蔭涼,常常自生在落葉厚積的腐植土中。這株蘭草位于左側路邊兩座民房之間,斜對面還有一座房子。蘭草離水泥路邊不到一米,三米之外下坎便是農田,離最近的房子不到五米。我首先驚訝的就是這么顯眼的位置,能自然生長蘭草?
路邊離蘭草兩三米處有一根四五米高的青杠樹,太陽稍偏,蘭草便完全暴露在烈日下了。地面蘭草四周只有稀疏的幾根茅草,也不足以為蘭草遮蔭。尤其是地面上泥土少而石碴子多,十分瘠溥的沙土之中,怎么會長成一株蘭草呢?
這是它自主選擇,還是無奈的命運安排?
這苗蘭草高約二十公分,大概是去年春開始發苗的(在地下也可能孕育幾年時間了),屬春劍初生苗。因為今年幾個月長不了那么高。
巴山深處的農村居民也有養蘭的習慣,這里到處生活著村民,下地干活,走親訪友,人來人往,難道就沒有發現?這里到處游走著禽畜,冬寒夏曝,日曬雨淋,牛踏羊踩,蘭草能生存下來?還有當地采蘭愛好者和外地蘭販子,眾目睽睽,梳過篦過,蘭草的生存尚且不易,一年多來,還躲過了成千上萬雙愛慕的眼睛和無數無知的草食動物的啃咬。
這株蘭草居然在那么敞亮干燥、多光多雨的原生地存活下來,沒被撬走,真是奇跡,它完全顛覆了蘭花適生地的常識。
采蘭,是我的業余愛好。在扶貧路上,我曾多次抓住空閑時間,鉆進溪溝、路邊、林中、石下,非常樂意做的一件事,有幸尋得十多苗蘭草,更有幸親切接觸大自然風光。
走山路,我一直帶著搜尋的目光,有意尋找它們。這株蘭草站在光禿禿的地方,似乎深情、執著地在等我。
這不是緣分么?
蘭草主苗兩側各帶一小芽,一長三四公分,一長一公分。它很健壯,除葉尖有蟲啃過的痕跡,沒有腳踩刀割的傷痕。
我一聲驚叫后,兩步跳到蘭草旁邊,由于沒有帶小刀,便急忙在蘭草周圍找到一根樹枝,從十余公分遠的四周開始逐次向中心根部剔土。礫石雜陳,茅根亂竄,生怕傷及蘭根。我扳開一塊約三四公斤的石板,又撬開另一小塊花崗巖石,花費了三四分鐘的時間,才挖出蘭草來。
蘭根也很健壯,龍根長十多公分,還有數十粒白色龍蛋。
我一邊刨,一邊驚嘆,同時向同事解釋,這株蘭草生得奇怪,葉上雖無藝,但開不開好花還難說。就其蘭姿及蘭香,足讓人愛戀。
我雖愛蘭購蘭植蘭已久,可是,能親自從山中采得蘭草,每次都很激動,興高彩烈,更何況是在不宜生長蘭草之地,偶然發現如此健壯的蘭草苗。
真的太令人意外了。
我從公文包里抽出一張紙,將其松松包好,捧在手中,繼續沿公路往城里走,目光幾乎沒離開過蘭草。上車后,我仍然雙手把蘭草苗捧在胸前。
只要深入到農村一轉,個個民居戶院四周,或院壩邊或豬牛圈旁或樓頂陽臺上,到處都能看見幾苗種植的蘭草,可見蘭草與中國百姓之間的深厚情結。
我想,若想讀什么書,可到出版社預訂,可到書店去購買,可到朋友處借閱,現在也可到網上去搜索郵購,這叫有約之緣。我能與這株蘭草不期而遇,則是無約之緣。緣分分為惡緣與善緣,我與此蘭花締結的是一種善緣——蘭草因改善環境而得以良好生長,我因得到蘭草相伴而怡情養性。
打獵,所獲野兔山雞;打漁,所得鯉魚鯽殼,或換成現錢,或送與朋友或滿足一時之口腹之欲。而尋蘭采蘭,則是為了種植觀賞——購買蘭盆,植料,肥料,還得天天侍弄,控光控水,防熱御寒,防旱避澇。除葉藝之外,開好花的蘭草葉上不一定有特征,但必須養得健壯,蘭草才能開出花來,最終得以觀賞,愉悅眼鼻,或從經濟角度判定其價值。
可見,養蘭如育雛,多為付出,多有辛勞。中途一旦傷水傷肥,光照太過,干旱帶病,便蘭死緣滅——只有剩牽腸掛肚,遺憾終身,叨念終生。
愛蘭,猶如樂于自找麻煩。
初生苗在一兩年未必開花,養得好,一般要三四年,發三四根健壯苗方可開花。但是,服侍不周,營養不良,蘭草不開花,氣死人也不能界定蘭品如何。心有不甘,還得辛苦你——得法,再養一兩年,不得法,再養三四年。也就是說,三十六到四十八個月的付出,才能享受到對蘭花一個月左右的觀賞;若沒有好花,也只能聞到十天半月之蘭香。
正因可享受的時間短暫,才彌足珍視。
哎,何苦呢?
當然,蘭花婀娜多姿的身姿也是極佳的一個欣賞點,這是很直觀的。尤其是迎風起舞,縵妙多姿之神韻,如曲項彎腰仕女,隨風舞袖,令人心蕩神逸。
聞蘭之香才是核心享受。春劍蘭一般在春節前后開花。正午前后,也就是一天中氣溫達到一定高度時,是蘭花釋放香氣的高峰時節。一股風吹來,帶來一縷蘭香,迎風而吸,立時沁人心脾肺腑,直達顱頂,如醍醐灌頂,大腦為之一醒,精神為之一振。
更奇妙的是,湊近聞過蘭香后,花蕊中的微小顆粒會黏附在鼻腔內的粘膜或纖毛上,五六天都能在沒有蘭花的時空,聞到蘭香。
那種香氣,絕無僅有,十分獨特,一聞之后,經久難忘,終身不舍。
美好的蘭緣是一份重托,是一份責任,我希望它能開出美麗的花來。
另一緣分也得到良好結果。三年前,我有幸結對幫扶鑰匙坡村馬洪瑞一家,結下不解之緣。這里當年曾是紅四方面軍戰斗過的地方,到處灑滿紅軍戰士的鮮血。馬洪瑞他家當年還是一個十多口人的大家庭,五人參加紅軍,其中四人失蹤。留家老幼四五人均被還鄉團殺害,在戰斗中受傷身殘的馬德良應急回鄉安葬家人,從此與北上抗日的紅四方面軍失去聯系而幸存下來,僥幸延續一脈。我利用扶貧空閑時間親自采訪馬洪瑞及其族人、鄰居。他們寧愿身受因地理條件惡劣而貧困也不肯離開故土,背井離鄉,一生堅守紅軍戰士的墳塋,這種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認真挖掘整理出那段光榮的歷史,寫成《扶貧路上結紅緣——馬德富、馬德貴、紅二姐、馬德良、馬洪熙五名紅軍戰士軼事勾沉》一文,發表在《巴中文史》等雜志和《中國作家網》上。也算滿足了馬洪瑞一家“固定歷史,傳承歷史,幫助尋親,弘揚紅軍精神”的微心愿。
美麗的緣分已定格為歷史,成為永恒的記憶,也值得永遠珍惜。
扶貧工作馬上要收官了,而我們與這些新結識的親戚卻越走越親,難舍難分。我相信縣醫保局的全體黨員干部會與各自的扶貧聯系戶一直保持友好往來,直到“振興鄉村”的順利實施,徹底改變農村舊貌,村民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世間事,多類同,有緣分,必相逢。只有情真意切,才會不辭辛勞,不畏煩難,雖苦猶樂,無私奉獻。
2020-7-18-17時
作者簡介:郭偉,四川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