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圣井山
作者:肖勁風
浙南瑞安飛云右岸曹村鎮(zhèn),為閩東福建人遷徙的要沖。南宋王朝以臨安為京都后,中原文化南移,使東海之濱閩越文化與甌越文化在瑞安河海沖擊平原交融升華。
瑞安的曹村鎮(zhèn)文化便是此文化升華的代表。南宋曹姓由閩入浙后,曹氏先祖曹仁貴在溫州任職兵馬司。曹仁貴雖然為武將,但深諳“學而優(yōu)則仕”的古訓,于是把其孫輩曹逢時送入樂清私塾,拜一位經(jīng)學名師為師傅。曹逢時登科及第考取了進士,并成為朝廷官員。800多年歷史長河中,曹村鎮(zhèn)考取了82位進士,被后人譽為“中華進士第一村”。
曹村鎮(zhèn)不遠處,便是圣井山。山下是幽靜祥和的古村東岙村,國務院總理李強就出生在這個村落。
圣井山海拔794米,在山巔平坦處,一座全部用石料仿木構(gòu)的石殿矗立了千余年。圣井山石殿坐西朝東,山門、回廊、前后進院等建筑皆為石料構(gòu)成。殿宇古樸莊重,結(jié)構(gòu)巧妙而堅固。
石殿神座后有一口泉井,終年不溢不涸,水位不變,清澈甘甜,被譽為“圣泉”,圣井山也因此得名。
圣井山現(xiàn)存的石材建筑群為明朝萬歷、清代光緒年的建筑,無一根木料構(gòu)建,完全是石材與石材的完美契合。
圣井山初為道教“四大天師”西晉凈明派祖師許遜真君煉丹、修行成仙的道場。元朝全真派道士、畫家黃公望,在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圖》畫作時,早期在圣井山潛心臨摹創(chuàng)作。其留史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藏存臺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藏存浙江博物館。黃公望創(chuàng)作的整體畫卷中,主題為富春江的山水景致,但據(jù)專家、學者考證,整部畫卷之中,飛云江右岸,作為其故里圣井山色的風韻不時躍然在畫卷之中。
2011年6月間,浙江博物館聯(lián)手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了“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此次展覽在華人世界產(chǎn)生了轟動和共鳴,一副畫作行走中國文化史八百余年。乾隆皇帝、董其昌等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們爭相傳承珍存,即說明畫作的上乘,更說明人民對美好江山的愛戴。破損的畫卷最后在臺北合璧展出,更說明本為一統(tǒng)江山,即使出現(xiàn)歷史上區(qū)域的暫時分隔,但其中華文明、文化史為一個整體,最終是區(qū)域版圖的江山一統(tǒng)。
黃公望道士絕對不會想到,他畢其一生創(chuàng)作的《富春山居圖》不僅是一幅留史的絕美畫作,更是八百年后海峽兩岸統(tǒng)一的文化號角。
圣井山巔的石殿,初為木構(gòu)建筑,南宋元年肇建石殿。許遜真君、黃公望道長等道家在圣井山都經(jīng)歷了不尋常的人生。
石殿內(nèi)多處保留著宋明時期百姓在此“求雨”的碑刻,為圣井山留下玄妙的色彩。
石殿建筑群,正殿3間,偏殿6間,廂房內(nèi)石床12張。傳聞夜宿石殿,若夜晚在石床上過夜,便能祈得一夢。因此,喝圣井泉水,睡石床祈夢成為游人、香客朝圣圣井山的主要夙愿。
明世宗首輔內(nèi)閣大學士、永嘉人士張璁,年少時為求取功名,多次赴圣井山石室尋夢。一次尋夢中,張璁在石床上睡至三更天,忽夢見一只眼睛被惡煞挖出被釘?shù)介T前大樹上,驚出一身冷汗,清晨便匆忙離開石殿。待到張璁管至內(nèi)閣大學士、吏部尚書時,因挖眼之恨,他便帶兵剿山上之“惡煞”。兵至山腰時,一鶴發(fā)童顏老翁攔住張璁,盤問剿山緣由,張璁言畢原委后,老翁哈哈大笑,“大學士”這一木加目不就是“相”字嗎?張璁恍然大悟,此時,老翁已飄然消失在山間茂林中。
張璁此時既悔悟又茫然,于是,他出資在圣井山建造石牌坊,并把皇帝御賜的寶物“烏梨木橋架”捐獻圣井山石殿。
圣井山石殿從此名聲遠播,成為浙南,閩東地區(qū)求夢,祈夢和圓夢的重要場所。
我們一行喝完圣井泉水,在大殿東側(cè)石床上也各居一室尋夢。
石室內(nèi)東西共有6張石床,被褥下三張東向窗相連,類似北方農(nóng)村的土炕;西向三張石床也類似為一個整體土炕,中間為兩米左右寬的過道。
此時已過午時,又逢陰天細雨霏霏,游人了了,我們各居一室,白日尋夢,權(quán)作心靈的慰藉。
靠近圣泉一側(cè)的西室,背靠床上疊起的被子面向東方半蜷半臥,闔眼小憩。十幾分鐘過去,未能尋到夢境。轉(zhuǎn)而在東側(cè)石床上面向西方閉眼小憩片刻,只有一些意念,未得夢境。于是與同行友人相商,換置中室繼續(xù)尋夢,仍然未獲夢境。
做成白日夢確有難度。看來做夢需求特定的時間,方可能有所收獲。
子丑時尋夢,為陰極漸陽時,神交太虛而成夢,多美夢;午未時尋夢,為陽極漸陰之時,很難美夢成真!中國古圣賢,尤其道家對夢境有著很深的理解。
古人祈雨處尋夢,自然有玄奧的道理。圣井山石殿是否受到地球磁場影響,而使人產(chǎn)生夢境,史料、文獻尚無查閱到記述。
細雨微風中感受一下嵐氣繚繞出山岫,摸一下石殿壁上留承了千余年的雕像,雕像在歷史長河無情的風雨侵蝕下,已分不清雕像人物是佛教人物還是道教人物,或者為儒家先賢。總之,這些或現(xiàn)實、或被神化的人物都是華夏神州的筑夢者、尋夢者和踐夢者,這些先賢亦或就是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從遠古到現(xiàn)實最早的論道者。
既然白日不能造夢,我們一行只能匆匆下山,還是在現(xiàn)實中腳踏實地的筑夢踐夢,才能彌補三年疫情給我們帶來的不安,失落和遺憾。
2023年4月仲春北京大成路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