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文化(連載之三)
作者:張雙鎖
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帝王世紀》
第三章 朝那湫與朝那國
地處關山之巔、甘肅莊浪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山海經》稱之為雷澤①。這里為華夏第一國華胥國都地,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華胥、伏羲、女媧的祖居地和誕生地②。正因如此,朝那湫遐邇聞名。
但對朝那湫之名的由來卻說法不一。有人撰文說,由羌語演變而來:朝那讀侏諾,意為龍。有人撰文說,由秦漢以來的朝那縣演變而來。其實既非由羌語演變而來,也非由朝那縣演變而來,而是由朝那國演變而來。朝由桃木山東部華亭境內的皛然山演變而來,它是一座山的名稱,也是一個方位的名稱,意為晨曦出露的地方;那為方國名、部落名和民族名;湫為水池、水潭。由此而言,朝那湫之名當由方位、方國和地形所組成。
涉及歷史問題必須有根有據,容不得主觀臆造。如其中的“那”字,是有特定涵義的,豈能以侏諾附會?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那,西夷國。從邑,冄聲。安定郡有朝那縣。”這里有兩層涵義,其一為“西夷國”。西周都地在鎬京,治地在陜西咸陽之北。而那時專稱隴山西部的少數民族為“西夷”,所以其國治地必然在隴山西部。其二為安定郡和朝那縣。安定郡為西漢所置,治地在甘肅涇川。朝那縣為秦代所置,其治地歷史文獻指向“華亭西北”,東漢末因羌人之亂而僑遷涇川,歷史文獻指向“涇川西北”。
當今莊浪與歷史上的安定郡、朝那縣似乎沒有什么關系,但華亭卻關系密切。而朝那湫歷史上歸華亭管轄,是 1957年才劃歸莊浪的,所以涉及其湫歷史,就必然涉及華亭。明代《平涼府志?華亭卷》說:“盧彭在西北,后為戎那。”這里的“西北”是以華亭為坐標而言的,“盧”為殷周方國。
殷周時代,稱六盤山為都盧山,其山腳下有個盧國,治地在彈箏峽。從甲骨文“盧”字推斷,這是一個以“以青銅器鬲燉虎頭或獸骨”的方國,部落首領多為女性。又從殷墟甲骨文可知,殷王曾以盧伯頭蓋骨刻字,由此而言盧國在殷代為方伯,也就是諸侯國。據《中國通史》記載,當周武王率領“西戎八國”伐紂時,盧國義無反顧地參與了牧野之戰。
東周初因周平王東遷,義渠崛起,進而兼并了“西戎八國”,其中就有盧國。據《隴右名物大觀》記載,其族人一支遠徙湖北襄陽。據《平涼府志》記載,其族人一支移居莊浪桃木山西麓,進而演變為朝那國。據實地考察,其都地在朝那湫,王宮為湫后懸崖之巔的“馬槽槽”。有《朝中措?朝那國》詞曰:危巖絕壁倚晴空,云幕煙紗有無中。池水千般剔透,草山到處蔥蘢。唱支牧曲,放支獵隼,隨霧升騰。一派夭桃雅韻,滿山白露清風。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先秦兼并“西戎十二國”,其中就有朝那國。從此,朝那湫便成為先秦祭川祭天之地③。
問題是,關山一帶共有9個朝那湫,如甘肅的莊浪、華亭、靈臺、涇川、鎮原、崆峒有朝那湫,寧夏的彭陽、原州、隆德也有朝那湫,這又當怎樣解釋呢?答曰:莊浪朝那湫是以義取名,為原生的,因為其湫就在朝那國都地。而別的朝那湫則是以類取名,均為次生的。如華亭朝那湫,《平涼府志》就說得很清楚,那是為了方便當地民眾祭祀而仿建的。至于從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關山一帶的朝那縣之名也因朝那國而得,因為朝那國出現得早,而朝那縣出現得晚。
注釋:①詳見筆者《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載于2021-6《甘肅政協》。②詳見筆者《“羲皇故里”考》一文,載于2019-14《西部學刊》。③詳見筆者《<厥湫>考釋》一文,載于2022-5-4《書法導報》。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個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文史》《西部學刊》《文史雜志》等刊。曾獲中央政研室征文優秀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