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際會耀湖湘
——湖南人才群體出現的原因分析
作者:劉文星
近當代湖湘人才風云際會,群星璀璨,賢達云集,是中國近當代史中最亮麗的和最引人注目的奇特現象,他們幾乎注定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在湖南這塊神州勝地,就先后出現了終明瀟湘士子,萬千來學,垂范有王守仁、陳論、周式,皆當朝鴻儒;清季中興將相,十九斯出,昭名者曾滌生、左季高、郭嵩濤,俱一時俊杰;繼之有王夫之、張百熙、徐特立等教育家;周敦頤、胡安國、陶澍等哲學家;田漢、丁玲、沈從文等文學家;魏源、譚嗣同、黃興等一批革命斗士以及毛澤東、任弼時、賀龍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這些優秀人才群體在中國的政治、教育、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等各方面都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推動社會制度的向前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湖湘人才之所以洶涌濤奔,層出不絕,關鍵是湖湘文化的云蒸蔚起,潛移默化,對湖湘人群產生了深遠地推動作用。
所謂湖湘文化,有人概括為“湖湘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它是歷代湖湘民眾在湖湘大地上所創造的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從社會上學得的能力與習慣的總和。”①湖湘文化正式起源于北宋周敦頤開創的宋明道學時期,形成于南宋初年的胡安國和胡宏父子,胡宏的弟子張拭將湖湘學派發揚光大。張拭最早創辦城南書院,主講于岳麓書院,同時他廣邀名師,吸引了大批學子前來聽講,開創了湖湘自由講學的空前盛況。后經由王夫之和譚嗣同等人的傳承和發揚,逐漸形成了有自己地域特色、有自身文化傳統的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對湖南人才群體的影響,具體彰顯在湖湘人的五大性格特征上,亦即五大方面的原因:
第一,儒者不腐。即不以傳統的思想坐而論道,更加注重經世致用。所謂經世致用就是理論與實踐結合以經邦濟世,這是中國儒家的一種優良學風。湖湘人文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造就了湖南人才群體經世致用,注重實踐的求實學風。最先體現這種學風的是先秦漢唐時期的屈原、賈誼等人,自宋代后,張拭將“傳道以濟斯民”作為宗旨貫穿于整個教學中,明代王陽明、張元汴等人都強調經世致用,反對空論,倡導躬行實踐,王夫之也把理論追求與濟世實踐結合,創造了一個典范。近現代,曾國藩將“經濟”與義理、考據、辭章并列,在理論上提高了經世致用的思想。在這種學風的熏陶下,湖湘大地產生了一大批如楊昌濟、毛澤東、蔡和森等在政治、軍事、思想、教育等方面都有不俗表現的經邦濟世的人物。
第二,勇者不懼。湖南曰革命圣城,偉人故里。民風純樸而驍勇,士林好學而尚義。敢于抗爭,不怕犧牲;心憂天下,敢為人先。逮前朝,杜舉義,率流民反晉暴政;黃巢揮戈,引大軍直下瀟湘抗元南侵,無人不祭李潭州;逐俄西遁,湖湘子弟滿天山。壯矣,天國將士血染湘江紅;烈哉,征義鄉勇魂歸青山惻。至近代,革命風起云涌,豪杰虎躍龍騰。②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變法維新流血第一人;唐人常“恨天不成我大事”,武裝暴動舍生取義冠烈士。民國元勛黃克強,有史必有斯人;警世先鋒姚宏業,存名必存浩氣。噫吁兮,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毛澤東橫空
出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十年潛龍星城,終究席卷山河,文韜武略絕前后;劉少奇篳路藍縷,追求真理,矢志主義,二十載奮斗不止,畢竟酬得壯志,安邦定國居偉功。米市起風暴,怒吼動天;秋收策源頭,星火燎原。柳直荀殉難,征人一去無消息;楊開慧就義,長空萬里舞忠魂。四次會戰,倭寇喪賊膽;和平起義,程陳識大義。也正是這種勇武而不怕死的精神一直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湖湘人才群體的性格和行事中。
第三,仁者不辱。“士可殺而不可辱”。湖湘地域的愛國主義傳統形成了湖南人才群體心憂天下、舍生取義的情懷。愛國主義是人民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它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基石,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原動力。湖湘文化中的愛國主義傳統有著自己獨特的背景和必然。最早的愛國主義精神代表是屈原。屈原的主張雖然得不到實踐,但他不愿同流合污,為后人留下了《天文》、《離騷》等表達自己深厚的愛國主義理想的詩歌。隨著南宋時期湖學派的創立和傳播,湖湘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胡安國、胡宏、張拭等都積極主戰,反對投降,表達了崇高的民族氣節。近代的魏源、左宗棠、譚嗣同等人為挽救國家民族危亡,維護祖國統一,浴血奮戰,表現了大義凌然的愛國情懷。五四運動后,毛澤東、彭德懷、蔡和森等一批愛國志士不斷尋求愛國救國的真理,把反帝愛國與共產主義理想結合起來,將愛國主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第四,智者不惑。近代中國國學大師梁啟超說過:“可以強天下而保中國者,莫湘人若也”。湖南人敢闖敢試,善辟蹊徑,勇開先河,韜光養晦,眼光與智慧都高人一籌,動作與舉措均先人一步,這就是敢于創新、敢為人先的品格,“敢為人先就是要勇于探索、追求創新,這是一種強烈的求新求變、大膽革新除舊、追求新生事物的首創精神,是一種獨立根性和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責任感。”③胡宏首先提出“日新不息”的思想,王船山進一步倡導“造化日新”的思想,從此,“日新”的思想激勵著湖南人自強不息,隨機而發,把握大局從而勇立潮頭。魏源在他的《海國圖志》中提出“睜眼看世界”的思想,是最早提出學習西方的中國人之一。曾國藩、左宗棠進一步把魏源的思想付諸實踐,倡導了歷時30余年的洋務運動。譚嗣同所著《仁學》中提出“沖決網羅”,成為湖南近代以來維新和辛亥志士的整體精神代表,更是辛亥革命英雄群起的深層原因。湖湘文化中的求索、創新、實踐的精神在毛澤東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毛澤東在《講堂錄》中寫道“有獨立心,是謂豪杰。”④毛澤東所推崇的“獨立根性”是湖南人的思想精髓,它反映了湖南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豪邁氣概和高度政治責任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傳統。
第五,實者不虛。湖湘楚文化的影響形成了湖南人才群體實事求是、勤勉篤實的行事作風。在岳麓書院講堂的上方懸掛著一塊匾額,上面刻著“實事求是”四個大字,昭示著湖湘人才歷來都以此作為湖湘文化的優良傳統。湖湘文化的求真務實精神是由楚文化發展而來,講求認識事物要根據前人的經驗和實踐來判斷真理是非。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湖湘學人實事求是精神的最好體現。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將所學的理性認識與實踐緊密結合,成就了偉大的成就。湖湘文化的務實求新,倡導實事求是的精神影響了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強調知行統一和力行的重要,在革命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書本知識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不但繼承了實事求是的學風,更超越了它的原本涵義。
清湘北去意悠悠,千載光陰付碧流。多少輝煌成往事,還將壯志寫春秋。從湖湘文化的發展歷史來看,湖湘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文化的影響。湖湘人才的涌現絕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有著自身的文化積淀。因此,我們需要深入地研究發掘湖湘文化中的思想精華,要大力吸收符合現代化建設的思想智慧,結合湖南現代化的實際,實現湖湘文化的現代轉換,為湖南現代化建設提供豐富的精神動力。光陰荏苒,日月如梭,歲月磨礪青春的容顏,但湖湘流淌的厚重人文卻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①聶榮華、萬里:《湖湘文化通論》,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頁。
②廖靜仁:《湖南財富地理》,省文聯,2007年,第2期。
③薛學共:《湖湘文化與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頁。
④《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81頁。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