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千鈞 決勝萬里
——毛澤東與“捭闔術”
作者:郭偉
孫武的《孫子兵法》十三篇是戰略層面的偉大著作,王詡的《鬼谷子》十三篇是戰術層面的精彩篇章,其中第一篇為“捭闔術”。
“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
“捭闔術”就是“開或合”,“分化或合攏”,是戰國時期政治或軍事上縱橫之術的精華部分。用現代的話說,捭闔術指用政治手段或輿論工具或間諜技術以及其它遠程技術,拋之以石或投之以餌,對敵營或分或合,或近或遠,或親或疏,或喜或憂,或勞或逸,或苦或樂的策動作用。
“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敵人絕不是那么甘心、容易自認倒霉,自我分化的,絕不甘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捭闔術”屬“腹謀”或陰謀范疇。文中對其意義、方式方法及目標作了很全面和深刻的說明,是那個時代政客或者游說方士的必備技能。當然,對敵人耍耍“陰謀”,人民會視為“陽謀”、以“智慧”稱道的。
敵人與我們必有一道“主義”或利益之墻,這道墻說寬則寬,說窄就窄,不過一摔手,就能讓一塊石頭飛過去。投石也罷,投餌也罷,都需要成本,相對而言,投石的成本要小些。但是,投一拋狗屎要不要成本呢?不要成本或成本很小,但可以讓一群敵人捏鼻而逃,給我們讓出一片地盤來,這不就是捭闔術嗎?當然,扔去一件東西,必有三種反應,一是敵人鼻子有問題,不怕臭,對狗屎沒有反應,或者是嗜臭動物,它反而喜歡;二是扔的是一片雞毛,對敵陣沒有沖擊力;三是誘餌不香,嫩草對羊群沒有吸引力,敵營沒有反應。因此,對什么樣的敵人投什么樣的餌料,什么時候投,如何投,很有講究,要因敵制敵,才能出奇制勝。
“一分為二”是毛澤東對陰陽觀的最佳、最恰當的解釋,也是對辯證唯物主義的一種深入淺出的深刻詮釋。“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分而合之,合而分之,需合則合,需分則分,彼分此合,今分明合,寅分卯合,也是活學活用“捭闔術”的最佳實例。
毛澤東同志十分善于運用捭闔之術,其中最智慧,最成功,最著名的運用至少有三次。他以四兩拔千斤之勢,打破敵我力量均衡之勢,達到千里制敵,萬里制敵的目的,嚇得敵人心跳加快,忐忑不安,聞風喪膽,手忙腳亂,忙人無計,被動逃躥,乃至信念崩潰,人心渙散,分崩離析,軍制不全,軍容不整,陣勢轟然瓦解。
一是“四渡赤水”。從軍事角度來講,它本來是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之后,處于國民黨強敵壓境、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一次次被迫逃跑的軍事行動,卻轉換成了主動調敵,大量殲敵的一次次運動戰。從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開始,到1935年5月9日勝利渡過金沙江為止,在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是40-50萬比3萬的嚴峻困境下,毛澤東以非凡的膽略和智慧,從容指揮中央紅軍六次穿越三條河流,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并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圍剿之間,機智靈活地變換前進方向和作戰方式,迷惑并調動敵人,不斷尋求戰機,積極創造戰機,利用神出鬼沒的游擊戰方式,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
毛澤東氣定神閑、高瞻遠矚、靈活機動的軍事思想和策略,演繹了一出世所罕有,精彩絕倫的戰爭活劇,歷來被視為是毛澤東戰略戰術思想的超常到極致的發揮。“四渡赤水”乃膽略之力,智慧之功,更是靈活運用“捭闔術”的范例——幾個“聲東擊西”湯頭的加減變化,就把親臨貴陽,靠前指揮的蔣介石被嚇得屁滾尿流,調動敵人毫無目標地瞎轉,最后損失4個師、2個旅另10個團,被俘3600余人。毛蔣雙方的戰略水平和指揮藝術,高低立現。
二是“戰爭罪犯名單”。1948年12月27日,中共方面擬定交由《人民日報》刊登了“頭等戰犯”的名單。它囊括了南京國民政府的黨、政、軍、特各部要員,蔣介石、李宗仁、陳誠、白崇禧等43人。
當時,國民黨陣營已經存在信仰淡漠,綱領虛幻,宗旨低迷,觀念落后,體制陳舊,制度渙散,腐敗猖獗,軍閥割據,百業凋弊,經濟崩潰,餓殍遍野,民不潦生。“一石擊起千層浪”,對搖搖欲墜的國民黨陣營造成一次巨大的振動,形成國民黨陣營人心惶惶,江山搖搖欲墮的局面。“牛皮三寸厚,各找眼子鉆”,國民黨陣營內黨政軍,左中右,高中低,各級各類人員,找路子,鉆門子,各自尋找生路。當然國民黨政府官僚自然分化成了左中右派,高度孤立了少數頑固派、反動派,瓦解了國民黨陣營的斗志,瓦解了敵陣的力量,對其戰斗力更是一次摧毀性的削弱,為我們最大限度地爭取其中接近人民的朋友,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機遇。緊接著,起義者,投誠者,不戰而降者,出國者,藏身港澳臺者,從多渠道逃離國民黨陣營者羅繹不絕。僅傅作義率軍起義,一次就帶領北平等地35萬屬員和軍人回到了人民的懷抱。看到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愿望已在蘇區,近在目前得以實現,尚在圈外的科學家,知識分子,開明人士,海外愛國華僑等等,紛紛自覺地選擇光明之路,明顯加速了解放全中國的進程。
三是“三個世界理論”。毛澤東主席1974年2月22日在同贊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談話中首次提出三個世界的理論:“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鄧小平在1974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首次向全世界闡述了毛澤東主席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事實早已客觀存在,但沒有哪個國家、哪個領袖,哪位政客,率先歸納并利用這種劃分理論所產生的撬動全球的巨大力量。正如核反應一樣,全世界各級各類國家,產生了鏈式反應,自覺排隊,自覺認清了自己的朋友和敵人。
毛主席關于劃分三個世界的理論,從國際戰略的高度,區分了國家不同的層次,明確了自身政治、軍事、經濟水平定位,非常高明地、巧妙地明確并孤立了為數極少的帝國主義者,而且貼上“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標簽,打入“獸籠”;明確了我們要團結和依靠的對象——一切社會主義國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和殖民地人民,建立了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壯大了無產階級陣營,極大地鼓舞和提高了各國受壓迫和剝削人民的團結精神和對敵斗志,為反對和對抗蘇美兩霸及其侵略政策,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動力。其結果正如毛澤東同志的一句名言是:“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超預期地達到了策動世界大政治的目的。
“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捭闔術”像是萬金油,萬驗丹,作用非常微妙和顯著,其使用對象、途徑、適用范圍十分廣泛,方式方法非常靈活,充分展現了鬼谷子先生偉大的戰術精髓。但是,我們絕不能簡單地、機械地把毛澤東同志指揮中國革命并取得偉大勝利,歸納為照搬照抄“捭闔術”的結果。事實上,毛澤東偉大的軍事思想更加高屋建瓴,博大精深,運籌帷幄,神鬼莫測,毛澤東因此成為全球萬年難再的偉大謀略家,是中國人民永世敬仰的偉大領袖。
(2015年9月18日)
郭偉,四川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