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山歷海(下篇)
作者:安玉琦
我們跟隨導游在桂林市區(qū)游走著,
總覺得桂林山水就在身邊——
漓江、桃花江穿流于桂林市區(qū),
而那些舉目可見的座座青山翠峰,
令人疑心莫不是天下的奇山異峰都集中到這里,
讓造物主使著性子雕琢出一個“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一)
4月2日凌晨5:20到達賀州火車站。接站的姓吳,中年婦女,個兒不高但很靈巧。她把我們帶上大巴,天突然下起暴雨,瓢潑似地往下倒,雨簾瀑布般順車窗而下,外面什么景物都看不清,這下可是考驗司機了,其實,我們都為他捏著一把汗。
到了平樂縣景區(qū),雨不下了,但天陰著,空氣清新又清涼,是個游覽的好天氣。雖然平樂縣也在漓江景區(qū)范圍內,但與行程上介紹的“漓江精華”景點大相徑庭。我們游覽的這個漓江景區(qū)好像剛建成不久,碼頭嶄新,游船漂亮,但游人不多。我們乘船在漓江上一個來回,對照著曾在電視上或畫冊上看到的“漓江山水”不是這個樣子,就跟我們平常見到的“山水”沒多大差別。后聽來過漓江的游客說,這是去年才開辟的景區(qū),真正的“漓江精華”在中游……這可了得,到了車上,七嘴八舌地跟吳導理論起來,好不熱鬧;吳導見如此眾怒,只好打手機請示旅行社,答復補個“竹筏游”,方得息事寧人。
所謂“竹筏游”,就是坐著竹筏游覽“荔江灣”,這是荔浦縣的地盤,古代上貢的荔浦芋頭就出于此。這里山水不錯,比之前面看到的山水靚麗多了,還真有點想象中桂林山水的韻味,“單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別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為清晰;而且因為水的流動,山也仿佛流動起來。山的姿態(tài),也隨著船的位置,不斷變化。”(方紀《桂林山水》)荔江灣的山水之美,使得大家那么暢然、欣然、舒然起來,自然而然對吳導也友好起來。
(二)
去“天宮巖”溶洞的路上,有座靈芝仙女山,一眼望過去,仙女作飄然狀,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像要朝你飛來一樣,誰人不得駐足歡心迎迓呢!此時這窄道上站成一道長長的男人墻,或許人世間不乏“愛江山,也愛美人”的情種吧?
“天宮巖”溶洞,非常獨特,像水上公園,大多巖石像是長在水里,所以倒影十分漂亮。里面地形平緩,沒有大起大落,走起來不會使人勞累。我觀賞過不少溶洞,第一回見到這么好走的溶洞,從內心里贊嘆造物主的神奇與驚世。
而“豐魚巖”溶洞呢,則是另一番景象,氣勢宏闊,巍然壯觀,號稱亞洲第一洞。除了不同凡響的溶巖、溶石、溶柱以外,最令人驚嘆的是那條山中暗河,蜿蜒3.3公里,嘩然之聲充耳可聞,湍急的河流載著皮筏順流而下,給人穿越時空之感,而且誰也不會忘記“世界第一漂”的那種刺激與挑戰(zhàn)。
從豐魚巖乘坐小火車觀賞田園風光,興意盎然,別具趣味。小火車單軌行走,僅靠電機驅動,每兩個車廂(乘坐4人)之間就按一個電機,轟鳴如雷,越跑越晃悠,這一路有七八里吧?頭一次坐這種小火車,說不害怕那是假話,因為它的輪子好像走索道,但比索道晃眼。它一溜幾十個車廂,前不見首,后不見尾,特別到了沒有護欄的路段,它晃晃悠悠像個醉漢,真是叫人捏著一把汗呢!好在有驚無險,我們順利到達目的地。不過,車觀田園風光好像誤會了,只好來到廣場公園里四處轉悠,以此彌補“田園風光”的遺失。
午餐于荔浦定點旅游飯店,幸運的是吃到了荔浦芋頭,據說古時上貢就是用的這種芋頭。我嚼著品著,真嘗不出皇上“胃口”;如是想,過去的皇上也沒什么了不起,吃的不就是像現在咱們的農家飯嗎?
(三)
下午有重頭戲——觀賞陽朔西街,其名聲,并不亞于上海“十里洋場”,因此被譽為“充滿西方色彩的中國洋人街”。聽吳導說,西街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唐代詩人沈彬賦詩贊曰:“陶潛彭澤五株柳,潘岳河陽一縣花。兩處怎如陽朔好,碧蓮峰里住人家。”而今百年以來,不光是中國人,外國人也蜂擁而至:這里曾是孫中山先生演講的地方;這里曾居住過藝術大師徐悲鴻;這里曾是150多個國家的總統(tǒng)、首相、總理、部長造訪的地方,如克林頓、基辛格、撒切爾夫人、胡志明、西哈努克等等世界要員,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中國歷史印記,故此成為中國第一條洋人街,發(fā)展到最大的外語角,成就名副其實的地球村。
我們來到西街才3點多鐘,可街面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尤其那些西方各色人種勾肩搭背、攜妻帶女,還有背包客游走在街面上,毫無生疏之感,好像是他們自己的家園一樣。
真沒想到,在這么偏遠的地方,竟然出現如此繁榮的景象,它的“葫蘆里究竟裝著何等‘良方妙藥’?”我顧自一人急不可耐又馬不停蹄地走街穿巷,急著看透這個“西洋景”——其實,西街并不大,寬約8米,長近800米,路面是用檳榔紋大理石鋪成,暗青油亮,古舊質樸,兩旁是清代遺留的低矮磚瓦房,白粉墻紅窗,透著嶺南建筑的古樸典雅。而那些仿照西洋風格建造的小洋房,高不過三四層,樓頂建有鐘樓和古堡,騎樓的柱子是圓的,門和窗也是半圓拱頂,色彩五花八門,有紅有綠,有青有紫,遠看像一個個藝術雕像,近觀似一座座工藝品,美不勝收。
(四)
西街是一個濃縮了華夏精華的中式小鎮(zhèn),攤鋪店門都擺掛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飾物,如景泰藍色圖騰的布染,人工刺繡的荷包、掛帶、不同式樣的中國結和平安福,這種喜慶的裝飾營造出迎接盛大節(jié)日的氛圍,令人喜不自禁。我信步游走在街面上,不經意間如入異國他鄉(xiāng),兩側的酒吧、網吧、飯店、咖啡館、工藝品、書畫店,有不少打著外語招牌,而那些高光的門牌:好時光、花樣年華、西街往事、西街一百……無不顯示著國際情調的人文景觀。而且,即使在這里賣水果的老太太,也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就使得西街更具異域色彩。
是的,西街處處充斥著“西洋味道”,從最新外文報紙到剛出版的英文雜志,從滿墻時尚涂鴉到街頭爵士樂隊,從好萊塢到法國浪潮電影,從拉丁迷情到藍調爵士,從純粹的日本料理到地道的比利時咖啡……盡情渲染著小資情調,真事的,令人欲壑難填,難舍難離。“時間怎么過得這么快呀!日頭真不義氣,說落就落了。”我在心里嘀咕著,如同別離久違的好友,一步三回頭地走著……
在陽朔吃晚飯的這個地方,周邊都是拔地入云的青山,仰望著讓人驚奇,“只好用‘仙境’二字來形容。那山比起桂林來,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靜得多了。一座座的山峰,從地面上直拔了起來,陡升上去,卻又互相接連,互相掩映,互相襯托著。……這使得人在一片幽靜的氣氛中,能生發(fā)出一種熱烈的情感。”(方紀《桂林山水》)
晚飯后,冒著滂沱大雨趕往桂林。
晚住桂林“寶豐”賓館401房間。
(五)
4月3日于桂林。
早飯后,雨停。天助我也,一掃悶熱,又是一個出游好天氣。所以,集合之前,大家都急著走出去,來個先睹為快,總覺得桂林山水就在身邊,“無論走到什么地方,有時是轉過一幢房子,忽然一座髙倚天表的山峰,矗立在你面前。有時是坐在樹下,透過茂密的枝葉,又看到它清秀的影子。或者在公園的亭子里,你剛探出身,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張掛在亭子的飛檐上。如果站在湖邊,它那粼粼波動的倒影,常常能引起你好一陣的遐想。”(方紀《桂林山水》190)
正好,我們就跟著導游去游覽兩個湖,一個叫杉湖,一個叫榕湖,另有兩個叫桂湖、木龍湖。顧名思義,這四個湖都因樹木而得名。還有兩條江——漓江、桃花江穿流于桂林市區(qū),而那些舉目可見的座座青山翠峰,令人疑心莫不是天下的奇山異峰都集中到這里,讓造物主使著性子雕琢出來“山水甲天下”的這個桂林。
我游走在杉湖,低頭看水,它柔韌低調,華育萬物,處眾人之所惡而不爭,靜觀湖水,人何其丑陋?
我游走到榕湖,抬頭望山,它挺拔聳立,袒胸敞懷,滋生包容著花草樹木,面仰高山,人何其渺小?
進入“劉三姐觀景園”,那種濃郁的壯族風情迎面撲來,讓人新奇又驚奇——可惜,只是匆匆而過,不但看花了眼睛,而且追步出了一頭熱汗。這會兒,蘇軾的詩也有了味道:“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真是幸運,接著就去“茶苑”品嘗南溪茶……該茶清淡甘甜,柔和綿長,五味雜陳,回味無窮。它在愛茶人的心里,早已不僅僅是茶,更像是百態(tài)人生,譜寫出飲茶者不同的狀態(tài)與情感……
(六)
下午游覽漓江,但無緣坐游輪,只好三五成伙的在岸邊轉悠。岸邊看漓江,“正像一條青絲羅帶,隨風飄動。而周圍的山峰,在陽光和霧靄的照映中,綠的碧綠,藍的翠藍,灰的銀灰,各各濃淡有致,層次分明;正像是美人頭上的裝飾,清秀淡雅。”(方紀《桂林山水》)上善若水,心止如水,此乃漓江之水教人醒悟。岸邊望青峰,那“陡峭的石壁,直立在岸邊,由于千百萬年風雨的剝蝕,巖石輪廓分明地現出許多層次,就像是無數山峰重疊起來壓在一起。這些輪廓的線條,層次的明暗,色彩的變化,使人們把它想象成為九匹駿馬,……矗立在漓江岸邊的石壁上,或立或臥,或仰或俯,或奔騰跳躍,或臨江漫飲,看上去確是極為生動的。”(方紀《桂林山水》)不過,最引人入勝還是“象鼻山”,聽導游說不到象鼻山等于沒來桂林。近前望過去,果不其然,整座大山形似一頭駐足江邊飲水的大象,栩栩如生,令人喜不自禁。我們坐在臺階上,好久不愿離開,有大象陪著,觀賞起漓江景色,更有別樣情致——豪華游輪在江中平緩行駛,就像高貴的麗人從畫中走來,真想上去來個擁抱才心滿意足呢!而那些摩托艇載著三五個游人穿入“象鼻”而過,那種乘風破浪的氣勢真得讓人仰天長嘯啊!不過,很遺憾,在桂林,我們錯過了“乘風破浪會有時”。
那就走吧,再去摩拜“漓江的守護神”——伏波山。這里有宋代摩崖石刻佛像群、米芾自畫像,還有上大下小、與地面石基相距一寸卻并不相接的試劍石奇觀……《還珠格格》也有這里的影像。特別那座“將軍”立像,向世人展示著“橫馬立刀”的威嚴與氣勢!可惜,我沒來得及讀那些傳奇的文字。
在桂林,行程急促,晚飯自理,大巴急著趕往湖南永州,火車等在那里。一路順風,一路放歌,21:30 到達永州,23:30上火車赴長沙。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