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期待,有辛酸,有萬千無奈
——一位陪考家長關于教育的肺腑之言
作者:倪章榮
此文寫于兩年前,兒子剛剛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這是一個家長的期待、心醉與無奈。然而,高考卻是最接近公平的一項制度設計,也是孩子們最后一個美夢。謹以此文祝愿所有的高考學子美夢成真!
收到兒子大學收取通知書的的一刻,懸在我心頭六年的一塊石頭終于落地。我輕松了,卻并不那么高興,盡管考取的是一所“985”大學。我清楚,他是完全可以上更好一點的大學的。并不是說必須要考上多么好的大學我才高興,而是中學六年來,他從來沒有認真學習過,學習對于他似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副業。六年了,他沒有一次完成過寒暑假作業,完成的小部分都是臨開學前急急忙忙從手機上抄來的。不僅如此,他還經常上課看小說,考試不交卷……我多次對他說過,你要是認真學習了,即使考差了,我也不怪你。人的智商有高低,天賦有差異,努力了就好。努力之后,不管結果好壞,都對得起自己、老師、父母。否則,就有點浪費青春和時光了,也讓父母惋惜。當然,我也沒有理由痛苦,畢竟結果還不錯。
兒子倒是有一個不少小孩都缺乏的優點,就是心理素質特別好,考好考壞似乎都無所謂。因此,每次重要考試他都是超常發揮。剛進初中時分班考試,我以為在那個集全省乃至外省各地的優秀學生于一校的學校,他分不到什么好班。誰知,他竟然考到了全校最好的試驗班;中考時,他那段的成績只是100名左右,之前該校考到長沙高中四大名校的學生也不過60多個(學生只有400多人)。以他的表現和成績,是不可能進四大名校的。可是,中考時他竟然考到了四大名校之一。高考前他還在玩手機、看課外書籍,隔那么兩三天要到網上購買點什么東西。我十分擔心,怕他連一本線都上不了,可又不敢說太多,只能聽天由命了。結果雖然說不上很好,但已經是他進入高中以來最好的成績了。以他的付出來衡量,他已經得到了最高的回報。我常常跟他媽媽說,他是學校讀書最輕松的學生了,至少是班上最輕松的,無論初中還是高中。
我并不是一個要求孩子拼命讀書的家長,相反,我特別反對給孩子繁重的學習任務,沒完沒了的考試,起早貪黑的泡在教室。小學時,除了上了兩年的小星星英語(一二年級時)以及學習鋼琴(純粹是讓他的涉獵范圍廣泛一點)之外,沒有給他補習其他文化課。他媽媽多次責怪我,說別人的孩子都在學奧數,準備考名校,而我卻堅決不讓他上補習班。初中也幾乎沒補什么課(初三最后一期補了一段時間數學)。我是這么認為的,小學階段都要補習文化課,上了高中怎么辦?孩子的天性是玩樂,是輕松地學習和生活,不能給他太大的壓力。至于學習英語和鋼琴,則是為了培養他的興趣和拓展他的知識面。也是以他感興趣為原則的。事實上,他很喜歡鋼琴和英語。鋼琴還考過了十級。孩子一直比較內向、不善表達,又有些小調皮,不討老師喜歡,也很少得到老師表揚,雖說小學時他的成績還不錯。可他的小學班主任不止一次對我們說過,孩子上課只用了不到15分鐘在聽課,其他時間都在開小差。他現在成績好完全是靠一點天賦,等到上了初中、高中就不行了。鋼琴老師是孩子最喜歡的老師,給了他最多肯定和鼓勵,老師一直都說他聰明、天賦好(我特別感謝鋼琴老師,她的鼓勵很重要。否則,孩子的情況可能更加糟糕)。鋼琴老師一直認為孩子在音樂上會有作為,希望他將來選擇音樂這條路。但我的態度很明確,我只是希望孩子懂一點音樂,把它當作事業太難了,不是一點天賦就能成就的,必須是天才才行。顯然,我孩子不是音樂天才。然而,我兒子放松得過了頭,好像忘記了他是一個學生。他媽媽把責任都推到我身上,說就因為我的縱容,讓他成了現在的樣子。我還是了解自己孩子的,即使我不縱容,他也一樣不會成為勤奮學習的榜樣。我之所以“縱容”他,除了我一直以來的教育理念與眾不同外,還因為我在他小的時候沒有更多地陪伴他。由于我經常加班,他媽媽又在外地上班,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寄宿或托管,還遭受過別人欺負、打罵。想想便覺得有愧于他。他姐姐就因為我陪伴得少,影響了學習,沒能上一個好的大學,吃盡了苦頭。我不想再次欠帳。
自兒子初中開始,我一直處于緊張狀態,特別害怕來自老師的電話尤其是深夜的時候。初一上學期,兒子的表現還不錯,年級前20名、英語單科王,讓我還有點沾沾自喜,以為學習的事不用父母操心。誰知一學期還沒完,便接連接到老師電話,又是擅自離開教室,又是考試不交卷,又是上課看課外書……到初一下學期,兒子兩次從學校逃跑(全封閉寄宿制學校),我在外地工作,鞭長莫及,可一直提心吊膽。好在兒子初二的時候,我便回到了長沙。但心一直懸在空中。記得我剛搬到新房子后不久,那天晚上下著瓢潑大雨,大概快11點鐘,我突然接到班主任老師的電話,老師要求我馬上趕到學校,將兒子接回來,因為他逃離教室,同學們放下學習找了他一晚上才將他在校園的一個角落里找到。我住的地方交通不方便,我又不會開車。只好冒著大雨走出四公里出來打車(衣服被淋得如同水里撈起來一般),其間,班主任一直電話在催。我趕到學校時,已經過了12點。
由于不安心學習,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從年級18名降到280 多名。班主任老師幾次打電話給我,希望我給孩子轉學。最后一次要求我轉學時已經是初三上學期快要結束了,老師說還是轉學算了,學校怕出事。那個時候要求孩子轉學,讓我有點生氣,唯一一次向班主任老師發了火,我說:別的學校就不怕出事嗎?初中不是義務教育嗎?老師說他們是民辦學校。我說民辦學校也要遵守義務教育法吧?也不能怪班主任,是學校的要求,他其實對我兒子很不錯,是我孩子不懂得珍惜。我還是了解自己孩子的,知道他性格內向,不善表達,常常有意料之外的言行,讓老師害怕,但他的本質是善良的,不會做出不可收拾的事情出來。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不管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乞丐,他總會給他們一點錢(沒有就向我們要);看到他媽媽與小販討價還價,他總是勸媽媽別跟人家計較;我們要是在家里說別人不好,他總是不高興;常常將地上的垃圾撿起來丟進垃圾桶;堅決不允許我和他媽闖紅燈;與人交往中寧愿自己吃虧也不讓別人吃虧……這樣的孩子即使有些行為出格,也不會不可收拾。我認為,他是因為太脆弱、太敏感、太缺少關愛才這樣的。
上了高中之后,開始一兩個月還可以,后面就不行了,亦是常常被老師叫到學校接受批評,然后把他領回家(我很不理解,為什么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要家長領回家,在學校接受老師教育、認真反省不是更好嗎?)。事情還是那些:上課看課外書、自習時間跑出教室、不尊重老師、不承認錯誤……高一結束前,學校不讓他住校了,也是說怕出事。我向老師陳述了很多不會出太大事的理由,可學校堅決不同意他繼續住校。于是只好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本來想讓他與全校其他同學一樣到學校上晚自習的,可他不愿意。對于他,勉強是毫無意義的,于是只好作罷。多少個晚上,別人家的孩子在學校埋頭苦讀,我和他媽媽帶著他在步行街逛街、購物或在湘江邊散步。我們也想他在家里學習,可他在家只是玩手機,聽音樂,不如帶他出來放松放松,寄希望于以后的日子他能靜下心來學習。我常常對孩子說,你們學校像你這樣讀書的學生,可能就你一個了吧?事實上,我們的舉動并沒有讓他感動,他還是依然故我。剛進高中時,學習成績還馬馬虎虎,尤其是英語成績。后來,成績是越來越差,全校1400多名學生,他的成績經常排到1200多名,特別是數學,從沒有及格過,一般都是40分上下。我很著急,便讓他去補習一下數學,他補習了一段便不去了。不過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他還是去補了數學。讓我感到意外的是,他的語文成績也下降厲害。讀小學和初中時,他的語文成績是很不錯的,作文寫得幽默風趣,常常被老師當作范文。小學時,有一篇文章還被老師拿到報紙上發表過。他也曾經獲得全國和省市小學生作文競賽獎。可是,上初中后他一次也沒有參加過語文競賽活動。上高中后,除了參加過一次省里的英語競賽外,什么競賽都沒參加過。我一直以為他的語文成績還不錯,考試成績不理想,只是發揮失常而已,直到高考前夕,我看了他兩篇議論文之后,才發現他的寫作水平下降得很厲害(我從來沒有輔導過他的作業包括作文,他不聽我的)。什么原因我不清楚,或許與他的厭學情緒有關吧。他以消極的姿態出現在校園、出現在家庭,讓我們特別揪心,我經常睡不著覺,整夜整夜失眠。如果他沒有一點天分,不是讀書的材料也就罷了。可是,他還算比較聰明的孩子呀。我害怕他因為任性和不懂事毀了自己。說他完全不在乎成績也不準確,高考成績放榜的時候,我看到了他的緊張。我想,他只是不愿考慮太長遠,覺得自己還年輕,以后有的是時間吧。當牌底攤開時,他還是在乎的。可惜,這個時候在乎已經晚了。
高考結束后,我從老師那里看到他的一份檢討書。檢討書上說,他不配在這個學校上學,因為是我通過不正當關系讓他上了好的小學、初中,才得已考上這所高中。他為我的不當行為而羞愧。這個時候,我才知道,他總是反叛、總是與我作對、總是不愛學習的主要原因。看來,我還是不那么了解他。可能也與我和他溝通不夠有關吧。其實,他進入比較好的小學、初中學習,我走的是正當渠道,尤其是讀初中,那是一所民辦中學,以他的成績是可以進那所學校的。我是一個不喜歡也不善于求人的人,更不會有特別出格的行為。讓他去讀那個初中,主要原因還是我要去外地工作,他媽媽也在外地上班,原先錄取的那個學校不能寄宿。當然,嚴格說起來也算不那么正當。當看到這封檢討書時,我并沒有氣憤,相反,倒有一絲欣慰。說明他善良、正直,愿意相信社會是美好的。然而,生活在這個社會,誰不為自己的孩子能上一所好一點的學校去努力呢?你不努力,縱使有一定天賦也會淹沒在內卷的汪洋大海里。他根本不了解這個社會,也不知道天下父母的一片苦心。我何嘗不想社會更公平一些,競爭更有序一些?
小時候,我與兒子交流是比較多的,我們還經常討論一些問題,歷史的、政治的,他喜歡看書,也喜歡看電影,于是便有了很多困惑或問題需要我解答。那個時候,我們相處是愉快的充滿樂趣的。自從進入初中以后,他像變了個人似的,處處與我作對,尤其進入高中之后,我說什么他都要反駁甚至大發脾氣。比如當我送他上學途中看到乞討的殘疾人時,會發一些感概,政府應該將他們收容起來之類。他聽了特別不高興,說哪個國家都有乞丐,都有生活不好的人。比如有一個冤案真兇出來十來年了才平反,我說這樣太可怕了,他也不高興,說我抹黑國家,還說有我這樣的父親感到恥辱。高考結束后,看一部納粹屠殺屠殺猶太人的電影時,他媽媽問我納粹是個什么組織,我說是個政治組織,與一些黨一樣的政治組織,他立即便變了臉,并關了電視。我也生氣了,把杯子都砸了。我又沒說錯什么,納粹就是一個政黨,這是一個常識。他是那種有愛國情懷和“正能量”的小孩,不喜歡西方和美國,也反對別人說中國不好。高一暑假時學校組織去美國游學,他開始是堅決不去的。我和他媽媽做了很長時間的工作才終于同意。去的時候還是一臉的不高興。我之所以執意讓他去,是因為看到他受一些固有意識影響太大,沒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我認為這個問題很嚴重,想讓他出去看看,長長見識。希望他能夠理性思考。但是,美國之行并沒有讓他改變什么,回來后依然與我作對,依然還是原來的思維方式。今年初因為新疆棉的事情,國內不少人抵制國外產品,他有幾雙屬于抵制范圍的鞋子,突然就不穿了,還到網上買了雙國產貨。我說,抵制產品沒什么用的,人家的產品是通過正當渠道進入中國市場甚至就是在中國生產的。有問題政府會出面解決,政府也沒有號召大家去抵制啊。他聽了很不高興。因為經常看到學校附近的老年人包括青年人,闖紅燈過馬路,我說了句這些人特別是老年人素質太差。他認為我在侮辱群體,滿臉的憤怒。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讓他脫胎換骨了,小時候他經常向我請教、討論問題的,記得他曾經還說過這樣的話:為什么國民黨、共產黨老是打來打去的,都是中國人,有必要嗎?我只能認為,我們的教育實在太厲害了,讓他變成了一個標準的“正能量”中學生。對于自己的兒子,我是越來越困惑了,說他求進步吧,可他又從來沒有遞交過加入青年組織的申請書。說他不求進步吧,他又容不得半句對社會、集體甚至民眾的批評,“正能量”滿滿的,愛國之心特別強烈。后來,當我看到他那份檢討之后,我又在想,或許是因為他的善良,總希望國家好、社會好、大家都好。可是,即使愿望再好,你也要正視現實啊,不管什么人都要按邏輯思維、用事實說話吧。我特別希望他能與我心平氣和地探討問題,像小時候一樣,我做過多次努力,然而,都失敗了。希望他在進入大學之后,隨著閱讀的深入和閱歷的增加,能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基本的判斷能力。正常人誰不愛自己的國家和集體,但真正的愛就應該要讓她變得更好一些。變得更好的方式有很多,批評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現在的不少年輕人,缺乏基本常識和理性思維,以為有了立場就可以不要一切。我很擔憂,不知道他能否有所改變。
從進入小學到高中畢業,整整12年時間。孩子上的小學、初中和高中,都是很不錯的學校,有好的老師,好的同學,好的學習環境。我從心底感謝這些學校和學校老師,包括同學和家委會。他們是敬業的也是勤奮的,沒有他們的付出,也不會有包括我孩子在內的學生們的今天。我和他媽媽經常教育他,要尊重老師,和同學搞好關系。我一直認為,尊重老師并不是因為他傳授了知識,傳授知識是他的職責,就像清潔工打掃衛生、公務員辦理批文。尊重老師是因為他是一個時期內絕大多數時間與你打交道的人,更是你的長輩。我希望他學會尊重每一個與他打交道的人。每次,他在學校犯了錯誤之后,我們都是耐心地告訴他,要體諒老師,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們從來不誤以為我們的孩子很循規蹈矩。我們知道他有問題,老師批評甚至處分,我們不說二話。但是,我特別不喜歡有的老師,在我面前對孩子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甚至還辱罵孩子(如果我只有十六七歲,我會被某些老師嚇得魂不附體)。我曾經忍不住與老師發生了爭執,不是護短,而是覺得老師的方式太粗暴。我曾經寫文章談過,世界上有兩種職業是不能滲假和馬虎的,一是教師二是醫生。絕大多數孩子都不是敵人,沒壞到那個程度。當老師的應該有耐心,好好與孩子溝通,批評是必要的,但批評必須要講究方式。現在,全國各地時常發生學生自殺事件,盡管原因很多,但也有因為老師不當方式造成嚴重后果的個案存在。對學校因為他上課時違反紀律,取消他的寄宿資格,我特別不能理解。寄宿是為了方便那些離校較遠或父母不能陪伴的孩子學習的,又不是一項福利。因為他違反了紀律就不讓他寄宿(況且違紀還不是發生在晚上),有點荒唐可笑,如果不是寄宿生呢?學校會加倍處分嗎?我據理力爭,但毫無作用。孩子處分背了,寄宿資格也沒了。我發現,現在的老師,把家長當成學生或下級了,尤其是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后,老師的語氣、態度,讓人特別不舒服,因為孩子犯了錯或者有些特殊情況,打個電話尋問一下也是兇巴巴的(我知道老師很忙很辛苦,不是萬不得已,從不打電話騷擾),不說給家長倒杯水讓個坐,就連正眼都不愿瞧一下,好像家長欠他好多錢沒還似的。又不是家長犯了錯,就是家長犯了錯也輪不到老師批評吧?大多數家長都是有工作的,不見得別人的工作就不重要,別人的成就比你小。不管什么人,人格都是平等的。就算一個打工人、一個清潔工,你也應該對他有起碼的尊重啊。不能要求你像對領導一樣滿臉微笑迎接家長,但像對待你的同事一樣對待家長應該不算過分吧?這種現象很普遍,并不只是哪一所學校,某幾個老師。我不知道,是不是老師職業特殊,平時比較辛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或許,是因為平時管幾十上千個學生,“君臨天下”的體驗無法抑制?然而,不管什么理由,我都認為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因為兒子的事,我曾經與一位校領導聯系過,他的語氣、態度、對孩子的關心,與部分老師判若兩人,讓我很舒服,也有點感動。更加證明了我之前的判斷:大多數領導之所以成為領導,是因為他們有能力、有水平、有親和力、有充分的人性光輝。
我多次說過,上學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早晨7點到校,晚上11點下自習。進入高二之后,寒暑假基本上都在學校自習。雖說是采取自愿原則,可大家都在學校,你不去說不過去吧,在學校自習至少精力可以集中一些。其實,高二上學期,所有的高中課程都已經學完,余下的時間都是在復習,不斷重復那些學過的知識,這樣對于考試當然是有好處的,熟能生巧,多練習才更有把握(可是,對于有限的生命,這樣做是不是在浪費呢?)。這也是不少成績很好的學生依然要在校外補習的原因。孩子的學校領導,一直不提倡校外補課。可是,家長們為了孩子的前途,能聽學校的規勸嗎?你不補別人會補啊,補比不補總會要好一些。雖然學校強調不要補課,但學校辦的那些競賽班、試驗班,用最好的師資、擠出孩子們所有的節假日時間,集中在學校學習,依然是在補課,而且是更加突出的補課。這個現象不是那一個學校,哪一個地區,幾乎所有的學校都這樣,特別是那些名校。不說一個學校無法改變,就是一個地區也無法改變。可是,一個省是可以改變的。中國政府是一個能力很強的政府,辦什么事都是雷厲風行,一夜之間就落實了。可是,不許補課喊了幾十年,補課之風卻逾演逾烈。將校外的文化補習機構取消不就完了嗎?我倒認為,既然可以校外補課,老師補課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老師也要養家糊口。只要他們認真講課,不有意把課堂內容放在補習班上就行。我說這話的前提是,社會上的文化補習班合法存在的情況下。其實,補習也加重了家長負擔,現在上高中政府收費很便宜,可租房(我不明白高中為什么不能建成寄宿制)、補課、交通等等費用卻貴得嚇人,一年開支近10萬甚至更多。那些農村家庭如何負擔?
現在的高考以省為單位進行。有名的沒名的大學在每個省的錄取名額都是固定的,你一個省就是有一萬名考生考到了750分,清華北大也只能錄取二三百人。激烈的學習競爭,苦的只是孩子和老師,當然還有忐忑不安的家長。不過,我一直堅持認為,現在的高考制度,是中國最為公平的制度。自鄧小平取消政審,以分數為唯一錄取原則以來,無數底層人家的孩子從此改變命運。當然,因為只有一次考試,難免會有孩子因為發揮不好而失去機會。然而,游戲規則就是這樣,有溫柔的一面,也有殘酷的一面,如同體育比賽,不少運動員因為發揮失常失去了冠軍和名次,可我們只認比賽結果。近些年,靠高考成績考取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小,據有關方面統計,完全靠高考裸分進入北大清華的學生,只有十分之三四。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好現象,有違公平原則。哪有那么多創新人才、拔尖人才,都是車輪戰術的結果。
我常常想,我們的教育為什么把學生、老師、家長弄得這么緊張呢?中學階段掌握一些最基礎的知識就夠了,有興趣欲在某一領域奮斗的學生,上了大學后自然會努力去學(真正感興趣中學也可以努力去學,但不要強迫所有學生去學那些深奧的他們又不感到興趣的知識)。中學學的許多知識,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不會去用,而且近兩年的時間都是在重復學習。有這個必要嗎?此外,課本和課堂都是標準答案,留給孩子們的思考空間幾乎沒有。老師說戰馬嬌健如虎,學生最多也只能說勇猛如獅。你要是說一匹戰馬畏縮如刺猬、可惡如蟑螂,你就犯了大忌,就可能會得零分。可是,如果沒有超常的想象力,何來創新,何來世界一流人才?記得著名學者、清華校友資中筠說過:清華大學是集天下英才齊毀之。雖然說得刻薄了一點,但也不是信口開河。如果中國真正想成為世界一流強國,中國人民真正想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不改變這樣的教育模式,無論孩子們考多高的分數,都是無法實現這個偉大夢想的。鐵的事實已經證明了并且還將繼續證明這一點。這個問題,與學校、老師無關,在這里就不展開論述了。
盡管我們的孩子接受的是全世界最標準最正確的教育,盡管那些大人物以及規劃和制定教育政策的人,犧牲自我,將接受社會主義教育的待遇留給我們這些工人、農民的孩子,但是,我還是覺得孩子們有委屈。
(2021年7月23日)
(倪章榮,筆名楚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