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月何時了
作者:贠靖
不知什么時候,墻角的一片虞美人開了,在七月的艷陽里裊裊娉娉絢爛到了極致。
虞美人的莖稈纖細,花冠輕盈,其花瓣有四五片的樣子,輕薄如羽,又如張開的少女的裙,在陽光下搖搖曳曳。
記得清代詩人吳嘉紀寫過一首《虞美人花》:“楚漢今俱沒,君墳草尚存。幾枝亡國恨,千載美人魂。影弱還如舞,花嬌欲有言。年年持此意,以報項家恩。”意為虞美人與“霸王別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據說秦朝末年,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項羽自知難以突出重圍,便與虞姬夜飲。忽聽得楚歌四起,不禁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深感大勢已去,含淚唱著《和垓下歌》起舞:“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頸一橫,頓時香銷玉殞,令人唏噓不已。
后來,在虞姬的墓頭長出了一種草,形似雞冠花,葉片對生,莖軟葉長,無風自動,似美人翩翩起舞。于是人們就把這種草稱為“虞美人草”,其花稱之“虞美人”。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更名噪一時,為世人廣泛傳唱:“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我不知道,為什么虞美人會與這些悲壯的故事聯系在一起,或許是她纖細的莖稈中流淌著多愁善感的汁液吧,以至于那嬌美的花瓣上也帶了幾分愁容。
有人說李煜作為一個皇帝是失敗的,但作為一個文人卻是大放異彩的。特別是在詩詞方面的成就,對宋之后的詞作影響深遠。雖然他在政治上不是一個好皇帝,對于朝政、國家大事樣樣都處理不好,而且貪圖享樂,葬送了大唐數百年基業。但在才華上他絕對是受到后世極其推崇的一位文學家和詩人。
李煜的人生出場堪稱華麗。他出生那年,公元937年七月初七,他的爺爺李昪正式稱帝,創建南唐。這位生于深宮的少年,眼中看到的是南唐三千里河山的富饒與遼闊。
按照立長繼承的順序,他原本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然而造化弄人,當朝太子李弘翼為了皇位派人毒殺了他的親叔叔,事后晚上就開始做噩夢,不久便一命嗚呼。而李煜的其他幾位兄長也都相繼早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李煜天生重瞳,被視為有帝王之相。就這樣,最不想當皇帝的李煜,被命運推上了皇位,開始了他錯位的一生。
李煜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亂世。北方雄才大略的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其一直對南唐虎視眈眈。此時的南唐早已是積貧積弱,國力大不如前,只有對宋唯唯諾諾,俯首稱臣,為的是免于兵戎相見。
公元954年,是李煜生命中最快樂的一年。這一年,十八歲的他迎娶了才貌俱佳的娥皇為妻。娥皇不僅相貌出眾,且精音律、善歌舞、通史書,與李煜有著相同的喜好。她進宮后與李煜形影不離,二人珠聯璧合,一同修復了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原本因政治而締結姻緣的兩個人,其幸福是極其短暫的。李煜即位的第四年,娥皇患了重病,久治不愈,他們年僅四歲的小兒子又在此時意外離世。愛子之死令娥皇悲痛萬分,病情更加嚴重。李煜遂派人將娥皇的母親和妹妹接到宮中,本想給娥皇以撫慰。沒想到妹妹入宮后卻與姐夫有了瓜葛,親情和愛情的雙重打擊加重了娥皇的病情,29歲這一年娥皇去世。
三年后,李煜又迎娶了娥皇的妹妹,容貌美麗,神彩端靜的小周后。面對著南唐江河日下的國勢,從即位之初李煜就立下了對宋朝恪守臣道的國策,他不停地向宋朝低頭示好,意在茍安。為表誠意,他把弟弟送到宋朝做了人質,更是把江南州軍的山川形勢圖上交。
此時,北宋已一步步掃清了南方的割據,統一大勢不可阻擋。公元975年,趙匡胤說出了一句流傳后世的名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耶”!同年十一月金陵城被攻陷,李煜率親屬官員到城外肉袒投降,他用這種方式向趙匡胤表示徹底認輸,同時也宣告南唐正式滅亡。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花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南唐開國四十年,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宮殿高大雄偉與天際相接,宮苑內珍貴的草木茂盛,鮮花遍地,藤蘿纏蔓。何時經歷過刀槍劍戟、戰火烽煙呢?自從做了俘虜,心中憂思難解,已是憔悴消瘦,兩鬢斑白。記憶最深的是慌張地辭別宗廟的時候,樂隊還在演奏著別離的悲歌,這種生離死別的情形,令我悲傷欲絕,只能面對宮女們垂淚。
此時的李煜落魄無奈可見一斑。在這首詞里,我們看到了李煜與歷史上另一個“重瞳”的項羽驚人的相似之處,只可惜李煜沒有項羽烏江自刎的魄力,他的手只拿得起筆。公元976年,李煜到達開封,在受降后被封為違命侯,趙匡胤以此來表達對他的羞辱。但趙匡胤對他還算不薄,給他建造了豪華的居所,日常供給也非常豐厚。但李煜的世界不再有花月春風,他被囚禁在府邸里,不得私自會客,“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這一年十月,宋太祖趙匡胤突然暴斃,其弟趙光義迫不及待即位。趙光義繼位后不僅大肆削減李煜的吃喝用度,更是頻繁地傳召小周后入宮,一住就是好幾天。回來后小周后對李煜又哭又罵,而李煜只能選擇沉默。國破家亡,難以啟齒的凌辱,尊嚴被一次次地踐踏,血淚化作詞章,李煜的創作進入了巔峰狀態,寫下了那首感天動地的絕筆之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趙光義聽到“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勃然大怒,認為李煜有反叛之心,于是緊急召其弟趙廷美入宮,命他帶著御賜的毒酒去給李煜祝壽。公元978年,年僅42歲的李煜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生在七夕也死在七夕。小周后也傷心欲絕,追隨李煜而去了。
李煜用自己的生命悲劇,為后人所有生命中的滄海桑田做了注腳。
李煜的詞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在降宋之前寫的,主要是宮廷生活,反映男女之間的情愛,比如《長相思》:“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意為煙云水氣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楓葉那樣炙熱。還有《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詞中對宮中歌舞升平的景況描寫的淋漓盡致,金爐次第添香獸,佳人舞點金釵溜,自有一股富貴氣象在其中。
第二類是在他投降宋朝之后,對于國家滅亡,他感到十分悲痛,并把這種悲痛之情融入到詞作當中,比如《虞美人》《浪淘沙》《相見歡》。他的詞作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如溫庭筠、韋莊等人對他影響很大。同時他又深受同時代的李璟、馮延巳的影響,通過對個體形象具體的描繪,把詞的表現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他丟了江山卻成了一代詞帝,他本無意皇位,卻留下萬古罵名,他命喪宋官之手,卻被宋人頂禮膜拜。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人世間的事情,如同流水東逝,說過去就過去了,想想這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
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要問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虞美人,注定了是要浸透哀傷的。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