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三態猜想
作者:郭偉
水面是一條線,線下是水生動物,是生物的長房。生物誕生早,衍化快,種類多,因浮力沖消體重部分負荷而生出巨型身材,如藍鯨、座頭鯨。
線上若有土石、植物并在其中生存者,則為陸生動物,可謂第二房。廣泛,復雜,智慧程度高。因食物豐富,便于隨地棲息,也可繁育成較巨大的生物種類,如恐龍,猛犸象,犀牛,大象。
線上看似沒有支撐者為天空,實質上有輕元素——多種混合氣體,也能起到一定的托舉作用。能飛上天空的生物是第三房,以其輕靈,有翅為主要特征。有扁羽翅,肉膜翅之別。它們體型小,體重輕,小巧玲瓏,機動靈活,乘風而起,轉眼行程上百里。
空軍陸戰兵。如鷹、隼、雕、梟、鷲、鶩、鵟、鳶、鷂、鶚、鸮、鵂鹠,可食地面的蛇類、鼠類及昆蟲。蛇鷲捉蛇,天生敵對。
空軍海戰兵。翼剪波濤,如中華斑頭雁、朱鹮、火烈鳥、天鵝、海鷗、軍艦鳥、信天翁、食魚蝙蝠等,不但因食于海,而且長期駐扎海邊巖石上。
海軍陸戰兵。主要是兩棲動物,如鱷魚、綠鬣蜥、烏龜、青蛙、蠑螈等,長期龜縮水中,卻能依靠陸地食物。
海軍空戰兵。射水魚噴出一條有力的水柱,能擊落枝頭的昆蟲,從而大飽口福。
陸軍海戰兵。水獺、蛇可以下水吃魚蝦;在地面呆呆笨笨,在下水十分靈巧,已然不能飛行的鸕鶿也能下河捉魚;熊可以下水抓魚,特別是大塊朵頤雅馬哈魚的場面,激烈壯觀,鮮血淋漓。
陸軍空戰兵。人類以槍箭射獵飛鳥,或結網捕鳥;蜘蛛張網以待昆蟲;青蛙、壁虎、變色龍以長舌黏獵蒼蠅等昆蟲;蛇類也可捕獵飛鳥。
空對空,鷹抓鴿子;陸對陸,貓吃老鼠;水生對水生,大白鯊追沙丁魚——一物降一物。
鳥在水中、陸地上覓食,死后回歸大地,被陸生生物享用;兩棲類動物可食地上食物,也可吃飛行動物;飛行動物,也可食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陸生動物也可食飛行動物、水生動物。
以大欺小屬常事,也經常發生以小搏大的現象,狼圍攻野牛。以強凌弱屬常事,也有以弱勝強者;以快擊慢屬常事,也有以慢擊快者。最后,所有的大中小形生物都被昆蟲、螻蟻和細菌、病毒、真菌、螺旋體、立克次體等十分微小的病原生物體分噬一空,實現生命回歸自然,實現生命輪回。
魚爬上岸,必需從腮呼吸改變為肺呼吸,可以慢慢地演化,憋不住時,可以退回水去,等會兒再來試。鳥飛上天,首先是某小形體輕的生物在逃避敵害或覓食或求偶時,正好在適當的位置,在相當的高度上發現了上升的熱氣流,再張開前肢,試著讓氣流托起片刻。而后,它們產生一個大膽的理想——改變自己,乘勢飛上天空。這個理想,一直埋在心里,甚至種進基因里,經過幾萬年到幾十萬年,無數代漸變,慢慢將前肢改變成了最省力,最輕盈,最有抬升力,最容易控制的翅膀,終于將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將自己的身體放飛天空。鳥瞰大地,一覽眾山小。
水里游的,地上走的,天上飛的,一刻不停地演化前行。生物的多樣性、求生性,穿梭忙碌于幾維空間;生物鏈的智慧性、復雜性,使地球空間豐富多彩,也充滿血醒和競爭。
(2018-8-14)
郭偉,四川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