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30年的“住房”夢
作者:李彤君
老鄰居、老同事口中的“老李”,名叫李松林,今年82歲,退休前是白城市五金公司的干部。現在老李住在洮北區的一個新建沒幾年的小區里,說到住房,老李感受頗深,用他的話來說:“這輩子做夢沒想到能住上帶電梯的樓房,高層能隨時有水用,城市大發展,我作為白城老坐地戶,是最受益的。”
說到老李的住房,不能不說到30年前。
1993年之前的李家住的是位于白城城東北角的“三角地”,并排兩間下井的房子,冬天還好說,一到雨天院里就積水,全家人淘水成了整個夏天的“必修課”。為這事兒,李家準備了4個異常結實的鐵皮桶,就為了舀水方便。
也是那一年,老李的單位給職工蓋家屬樓,原本生活并不寬裕的老李在小姨子的借款下,爭取到了一間50.3平方米的三陽五樓。全家人盼了一年,第二年終于搬進了新房。搬家的時候,老李淘汰了很多燒柴和煤,還有4個鐵皮桶,因為住了樓房用不上了。
從平房上樓沒多久,新的問題就出現了,五樓上水“力不從心”,二次供水在用水高峰期形同虛設。就這樣,從1993年到2003年,10年的時間里,老李家的廚房永遠放著3個塑料桶,就為了用水方便。
消消停停在缺水的樓房里住了有幾年,因上水實在太費勁,老李一家從城東搬到了城中,欠款換了個70平方米左右的頂樓。搬家時,老家淘汰了家里儲水的3個塑料桶。
可這頂樓面積是大了些,但一到夏天,雨水大了就漏雨,樓外下雨,樓里“抗洪”,著實讓全家人沒少著罪。
一氣之下,第三年,老李的女兒就把這個頂樓給賣了,給老李換到了城西的一個80多平方米的二樓。二樓不用爬樓梯,也不涉及漏雨的問題,但沒住上一年,問題又來了,這棟樓的下水出了問題,二樓經常返臭味,維修了二年,可始終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沒辦法女兒又賣掉了這個二樓。
2003年,老李隨女兒搬家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樓層太高的樓房,老李和老伴上下樓實在不方便,女兒就又買了個二樓。老李到房子一看,可高興壞了,不漏雨、不返味,樓下還有花池子,雖然種了很多菜,但還有一排桃樹,看著賞心悅目。搬完家的老李,連扔垃圾都變得主動了。
老李家住的二樓,樓前那一排桃樹,春天桃花四處飄香,小區還有物業打掃衛生。每年一聽說要收物業費,老李都主動跑到物業公司先把錢交上。用他的話來說,有人掃院子、有人收垃圾,這在過去是不能想象的,老李覺得自己過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在白城市老城改造期間,老李沒事就去小區門口的施工現場看熱鬧,施工人員閑下來時,他就跟著聊天。當時小區出入不方便,難免有人怨聲載道。老李勸不了別人,就作自己家人的思想工作:改造后的白城,肯定差不了,沒看電視,設計圖可漂亮了,新聞說了,就連小區的路面都給鋪平整的。
三年老城改造后,老李所住的小區真如他所說,以前地磚破碎缺失,現在都鋪了柏油路,桃樹也移種得整整齊齊,樓下小花壇再也不種菜了,各式鮮花競相怒放。
2018年,老李的女兒告訴他,要買新房子,老李頓時就不樂意了,現在的家住得好好的,搬什么家?老城改變把小區都收拾得井井有條,他實在不想搬家。
哪知道女兒告訴他,你們老兩口都快80歲了,上下樓腿腳也不利索,搬個電梯樓,不用走樓梯,兒孫也放心。
就這樣,老李搬到了新建的一個帶電梯的小區里。
一開始老李不會用電梯,最初的幾天,家人怕他不會用電梯再困里面,都是跟著他。可沒到一周,老李就學會了電梯的使用。有一次電梯突然罷工,卡在了半空,老李在電梯里利用對講向物業報告,物業人員馬上第一時間過來“營救”。
這件事著實把全家人嚇個夠嗆,樓上樓下的鄰居也都過來安慰老人,可老李卻說,我都看電視了,遇到電梯故障不要慌,不要自己破門,電梯里有求救電話,如果電梯急速下降,要下蹲保護好自己。
如今老李在電梯樓里又住了快6年了,外孫女的婚房下來了,是入戶電梯,房子裝修完,外孫女帶老李去“參觀”。
老李不無感慨地說:“住進樓房30年,我經歷過‘爬樓梯’‘不上水’‘屋頂漏’等諸多住房問題,也體會到我們的相關部門對老百姓的民生問題有多重視,這些年,房子漏雨政府給出錢維修,上不去水的老舊小區給設置二次供水,雖然我搬家了,但老房子的變化,老鄰居都跟我講了。”
曾經,“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如今,“居者優其屋”。
30年滄海桑田,30年日月變遷。這30年,是白城市撤地設市的30年,也是白城市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30年。
從居住條件的視角,我們能感受到,無論是“大家”還是“小家”,這座城市的面貌和個人家庭的生活條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現代人生活態度與住房理念的不斷提升,白城的住房條件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老李家只是白城撤地設市30年的一個縮影,見證的是廣大群眾生活質的飛躍、量的提高。
住宅變遷史,跨越三十年,白城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