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命相搏,只為創作《中國天眼》
(紀實散文)
作者:蒙澤敏 唐子華
2021年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建黨百年主題作品、長篇報告文學著作《中國天眼》,由長江出版傳媒集團傾力推出,6月30日作為獻禮作品之一在北京、武漢同步面世,不到4個小時暢銷一空。2022年2月25日,《中國天眼》榮獲湖北省第十一屆“屈原文藝獎”;3月23日,獲得國家外文出版資金資助,德文、英文和阿拉伯文版的《中國天眼》2024年內出版發行;4月第二次印刷,好評如潮!
2020 年 3 月初,根據中共黔南州委開展“中國天眼”精神研究工作安排,州里及時成立“中國天眼”精神課題組,作為一項年度重大工作開展,由我具體負責。作為一名民革黨員、黨外干部,被中共黔南州委領導信賴而委以重任,我深感責任重大,明確自己一定不負重托,務必不辱使命!
座落于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世界上目前口徑最大、最精密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1993年由中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提出構想,歷時23年,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綜合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北青網2023年8月30日報道,截至目前,“中國天眼”已發現800余顆新脈沖星,基于“中國天眼”的數據在《自然》(含子刊)、《科學》(含子刊)雜志上發表的高水平研究論文已達16篇,其中多項成果分別入選了《自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科學》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及2021年度和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并有三項研究成果入選美國天文學會亮點研究成果。隨著觀測研究的深入,中國天眼將為人類揭示更多的宇宙奧秘,作出更多更大貢獻。在建設中國天眼的過程中,涌現出以南仁東為代表的英雄群體,誕生了中國天眼精神。
我在工作中發現,通過文學作品記述、重現中國天眼群體英雄事跡和中國天眼精神的長篇報告文學著作,目前還是一個空白。作為一個黔南人,作為一個在報告文學界享有較高聲譽的國家級作家,我有責任、有義務去做這項工作,不管結果如何,當竭盡全力去完成,沒有退路。我先后多次赴北京、西安、平塘等地,通過集體座談、個人專訪、實地調研、查閱收集檔案資料等形式,走訪 20 多家單位,采訪參與中國天眼建設的科學家、地方黨政領導和干部群眾近 300 人,記錄、整理文字資料近 40 萬字、圖片 200 多張,以及在召開“中國天眼”精神研討會聽取專家意見等大量工作的基礎上,進行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天眼》創作。
報告文學是最難寫好最難駕馭的體裁,這種文體不像小說,是不允許虛構的。材料要實,架構要大,文眼要新,作筆要細,立意要遠等等,費錢費神費時費力。為真實全面記述天眼誕生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那些感人肺腑的人和事,我動用了報告文學一切可用的敘述手段,回憶錄、賀信、演講、采訪、報道、公告、電文、命令、報告、引用、方案書等應有盡有,綜合而立體地再現天眼從無到有的艱難與輝煌。
32萬字的《中國天眼》,我獲得好友、平塘作家楊正勇先生提供了我創作這部著作中所需要的、他之前辛苦采訪撰寫的近4萬字寶貴文稿。因了楊正勇先生的無私支持,我鄭重將他作為作者,共享創作《中國天眼》的喜悅。
《中國天眼》內容從1993年南仁東老師提出建設中國天眼構想,寫到習近平總書記在貴陽視頻連線視察天眼基地并對我國科學家寄予厚望的2021年2月5日。2021年3月28日深夜1時,在武漢長江出版傳媒集團大樓21層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會議室,《中國天眼》四稿終審通過,定稿在32萬字的最佳篇幅。
通常情況下,一部3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著作需要三至四年才能完成。歷時一年采訪創作完成《中國天眼》這一艱巨任務,我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元氣、精力和體力幾乎全部耗盡。創作期間的痛苦和艱難,非親身經歷無法感受。2020年9月26、27日兩天,我一個字都寫不出。想睡,睡不著;想吃,吃不下。29日上午9點,打開電腦,寫不到500字就堅持不住,頭疼得要爆炸,那時我真的想放棄不寫了。家里就我一個人,我打開窗子,望著窗外的藍天、白云,產生了跳下去一死了之的念頭。不知站在窗子邊多久,腦海中突然閃現我年邁的母親、正在讀高三的兒子。我又站立很久很久,才莫名地很孤獨很失落地回到書房傻傻的坐了下來。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2020年除夕夜,當別人與家人團聚歡度佳節時,我是寫到半夜4點才草草上床休息,初一中午回老家陪年近九十的母親半天,晚飯后就返回獨山家中繼續修改我的書稿了。那些日子,天天服用黑枸杞原漿、安神補腦液提神,已經從廣州回來的孩子母親隔天就用天麻蒸豬腦給我補腦。
2021年3月28日,我結束在武漢對《中國天眼》書稿進行第四稿也就是終稿修改審校,回到都勻就直接病倒入院了。實際上,2020年11月在北京、西安采訪時,超負荷工作已經讓我身體出現種種不適,2021年3月中下旬在武漢那些日子我已是帶病堅持工作。
《中國天眼》出版之際,就是我病倒之時,一年時間做好三、四年才能完成的這項工作差點要了我的命。2021年4月8日半夜1 點到6點,搶救幾個小時,在生死邊緣徘徊至天明;6天劇痛,減重19斤;25個晝夜,臥床治療度日如年;從黔南州中醫院出院兩年多了,至今還在康復之中。時任貴州省副省長、民革貴州省主委王世杰,中科院參與中國天眼從選址至建成的科學家聶躍平、朱博勤,我重病住院期間看望或電話慰問,說“澤敏,《中國天眼》,你是以命相搏采訪創作出來的,下次創作再也不能這樣玩命了!”
作家伍國芝在他寫的書評中這樣寫到——
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天眼》是我迄今所讀到的報告文學中最打動我的又一部偉岸著作,另一部讓我淚流滿面的竟然也是蒙澤敏的《黑血南天》。沒有深厚的寫作功底與超人的寫作智慧和嫻熟的文字駕馭能力,沒有過硬的文學功底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要想完成這樣一部“用文學作品普及科技知識,用天眼精神講述中國故事”的長篇報告文學著作,談何容易……創作過程中,他用謙卑輕輕柔柔地撫摸著國之重器——中國天眼,他用虔誠的信仰一遍又一遍在大窩凼洞察南仁東的偉大精神,他用家國情懷的筆墨不分晝夜地把漫漫艱難的鑄器之路完美呈現,他更是用生命在一字一句地創作一曲感天動地的科技報國時代贊歌。
我就是一個在海邊拾貝的孩子。本書是站在、走在前面廣大老師的肩膀上開展工作的,凝聚融匯了眾多報道、研究中國天眼的優秀成果,我創作本書的唯一目的就是全面真實再現中國天眼英雄群體事跡和彰顯偉大的中國天眼精神。我在公開出版的2021年6月、2022年4月兩次印刷的《中國天眼》“后記:感謝的話”中特別強調:“謹向本書所參考和引用的優秀成果的所有作者致以最誠摯的感謝!”
清白做人干凈做事是我家的家教家風!我是2021年4月8日半夜從死神邊回來的人,名和利于我而言云淡風輕,沽名釣譽更是我所不齒。2022年2月26日上午9時,當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告知我拙著《中國天眼》獲得湖北省最高文藝獎——屈原文藝獎消息時,我在微信上淡定且非常明確地跟黔南州社科聯全體領導干部報告:“這份難得的榮譽屬于黔南,屬于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屬于州社科聯,屬于所有為本書給予支持幫助的大家,我只是盡了我的責任而已!”
“一部蕩氣回腸的觀天巨目誕生實錄,一曲仰望星空的科技報國時代贊歌”!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在《中國天眼》書序中如是評價。鄭建邦主席欣然作序,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鐵農欣然題寫書名,這是對我創作的極大鼓勵和對《中國天眼》一書的高度肯定。南仁東老師23年如一日,為中國天眼的誕生、運行獻出了寶貴生命,我的付出與天眼之父南仁東老師相比實在微不足道,這點付出是應該的!
2023年8月31日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