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天使:黔南布依妹走過文學七孔橋
——“師出滑門”之林則銀
作者:劉萬慶
說來討巧,2019年我攜妻去貴州旅游,恰與回鄉探望病父的林則銀一路同行,乃知她老家地處黔南,與月亮山南麓打狗河上的七孔橋一衣帶水。歸來后我在游記《黔旅記跫》中記錄:清道光十五年(1835),山民采麻石砌成七孔橋,既聯絡了黔桂交通,亦使養在深閨的平湖飛瀑、怪石奇洞,彩林花草聲名遠播,尤其汩汩流淌的玉液,粼粼蕩漾的湖光,綠的天真無邪,碧的清高透徹。
一、透過“無花之圈”,冀望《七彩星河》
早年的林則銀,是頗歆羨街邊扎花圈的女子的:敞亮的門面,溫馨的花香,整日被五彩繽紛簇擁,人也有了花一樣的容顏與心情。一旦顧客盈門,菊花、百合、玫瑰、康乃馨,一朵朵集結成花藝作品,既有工藝性的成就感,又有真金白銀的收獲感。
然林則銀的羨慕嫉妒于情于理都不是矯情——她是綁扎花圈骨架的,行話叫“傘架”:先將毛竹用鐮刀劈成粗細不等的竹條,再用鉛絲綁扎出一個個傘架。竹條多毛刺,綁扎時需戴橡膠手套,厚的手指不靈便,薄的不經扎,手易出汗還易脫褪,又需先用鉛絲綁緊手指、手腕。可憐內急需要方便時,摘除手套費時麻煩,戴著手套常常劃破肌膚……
盡管如此,她也希望越忙越好。生意最好的記錄,是從早到晚十幾個小時編扎150個,每個8毛,一天能掙120元。她把自己活成了會喘氣的機器。
命運的捉弄在于,偏偏林則銀是個內心世界豐富之人。成天面對滿屋滿院的“無花之圈”,仿佛與一堆缺血少肉沒魂靈的骷髏為伍,正好匹配了她的帆布工作服,橡膠皮手套,蓬頭垢面,蹙眉啞口。而相當不匹配的是她來自云貴高原的布依妹的性情和32歲少婦的花季。
隧道中的光陰,誰能把坍塌的青春還原?
2006年2月23日,沒有訂單難得清閑,反而煎熬難耐。林則銀又到鄰居家借閱,剛好有報送來,《天津日報?北辰之聲》赫然入眼。隨意翻到副刊《七彩星河》,頭條恰巧是我的《果園北道道我情》:“1970年夏,作為一名16歲的瓦工學徒,我推著磚車,在爐灰路面的果園北道開始人生的跋涉……風起處有些揚塵,雨過后有些坑洼……”。文字的親近之感油然而生,她便饒有興致一口氣讀到了文末,見是描紅的欄目“美麗的北辰·希望的田野”詩歌散文大賽征文選登。
看到“北辰”,看到“希望”,看到“散文大賽”,一種久違的寫作愛好和文字傾訴的欲望,倏然占領了她的全身,并默默記住了“責任編輯滑富強、電話26838963”。
寄到滑富強老師手里的稿子是在10天后。附信中,林則銀介紹了自己的身世、境遇,說了自己的心事、冀望,袒露的心扉一如飄零的落葉,卻讓滑老師讀懂了一個文學青年泣血的追求與恒心。
二、十三頁信箋搭起文學七孔橋
益發明媚的春光,將日歷掀到了2006年3月30日。《天津日報》第34版《七彩星河》,也是頭條位置,也是“美麗的北辰·希望的田野”詩歌散文大賽征文選登欄目,刊發了林則銀2000字的《嫁到雙口來》:“雖然春天像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姍姍來遲,但它盛大熱烈不同凡響:千樹萬樹的桃、梨、李、杏洋洋灑灑競相吐艷,一望無際的果園開成一片醉人的花海……久盼春天的我有如喜得貴子那般,內心充滿了欣慰和喜悅……大街上的攤販商鋪多為外地人所開,山東的蛋糕、陜西的涼皮、湖北的早點、延邊的冷面,把個雙口市場搞得活力四射欣欣向榮”。“嫁到雙口”的作者,雖未聚焦自我的身影,卻通篇浸透著擁抱春天、心儀北辰的張力與情感。
接獲滑老師寄來的大號信兜,打開來,除了報紙還有一沓厚厚的親筆信,夸她的散文既文采飛揚又情感真摯,這在所接觸過的成百上千作者中并不多見,因而難能可貴。針對她卑微的心聲,滑老師不吝筆墨,講了自己遺腹子的身世,對文學堅持不懈地追求,10年動亂因保護老一輩作家梁斌被關牛棚遭批判;向她介紹了由保定嫁到北辰來的王美圖,由趙麗蓉小保姆成長為作家的張雅靜等北辰文友,因鐘情文學修身齊家改變命運的事例。讀罷,她感到了心跳的加快、血液的奔流。滑老師猶告訴她,人生的苦楚生活的磨難,對凡夫俗子是為不幸,但對有志于文學者卻是莫大的創作財富。還用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的名言與她共勉。林則銀一邊讀著,一邊任由兩行淚水從心窩流出。林則銀開始沉思,又覺一股浩然之氣自心底升騰。她數了數滑老師的信箋,13頁!從此,懷揣13頁信箋的人生路,仿佛走在了家鄉的七孔橋上。
40天后的5月11日,《七彩星河》版的頭條,又給了林則銀的《今天我生日》:“一大早還沒起床,老板便打來電話,今天必須編出100個花圈傘架。天吶!我一點兒準備工作還沒做:一個傘架要劈出15根細長不等的竹條,總共要擰綁36根小鐵絲,每個接頭都要使勁擰綁5圈,如此這100個花圈傘架要劈出1500根竹條、擰綁3600個鐵絲扣.......我手忙腳亂爭分奪秒,5分鐘之內編好一個;我目不斜視全神貫注,恨不得把自己變成千手觀音……”林則銀初試筆鋒的兩篇美文驚艷了廣大讀者,也引發巨大的共鳴。“這位作者從未聽說過,是怎樣一個人?”一時間編輯部的電話接到手軟。
夏日的陽光將暗黑推向天邊。村民指引著滑老師、張雅靜等一行3人來到林則銀家,滑富強老師親眼目睹了她的生活環境、工作狀態,自言自語道“埋沒人才啊!”自此,街坊鄉人知道有大作家、區文聯主席的專程探訪,看待她的眼神自是多了幾分欽敬。
我是在那年區作協年終表彰會上得識林則銀的——滑老師特意把坐在角落里的她喚到身邊來,隆重介紹給文朋詩友們。散會后,特意叮囑我們幾個體制內的弟子,多給這位布依師妹留意文秘之類的工作機會。
三、社區是布依妹撬動信仰的支點
又是春天,林則銀脫去厚重的棉衣,開始自學成人高教的文科教材;又是秋季,滑老師得知了瑞景街招考社區工作者的信息,特意通過弟子找來瑞景街和社區工作讀本等資料,讓她惡補——機遇開始垂青了有準備的布依妹,她在上百位考試者中入圍,尤其論述文《如何服務社區居民》的得分,又在入圍者中拔得頭籌。對此,滑老師倍感欣慰。接下來在5名考官的面試時,林則銀似乎遇到了小麻煩,其中一問:“設若社區發生火災,如何在一天之內籌集100床被子?”沒見過大世面也無社區居住體驗的林則銀一時語塞。好在考官中有推崇她的美文的讀者,執言:若把這位布依妹留下來,定會在瑞景街干出名堂,也一定不會讓組織和領導失望。
走過風風雨雨的林則銀,從此走在親近天邊彩虹的路上。猶記2008年2月18日,是她走馬上任瑞康里社區民政專干的第一天。農歷雨水前春寒料峭,她騎著電動車、套著雨衣雨褲、戴著一頂兒童毛線帽,加之普通話說不利落,留給同事的第一印象是“怪”。有口無遮攔的個別居民更是直言,我們瑞康里是保障房,嘛人都有,不好管。
那時節,學習、學習、再學習成為林則銀的第一要務。她向老主任學,向同事們學,也向居民們學。在節假日,她還把從全區優秀網格員借來的工作筆記做重點要點記錄。得知就近的北辰電大開設“農村行政管理”專業,便毅然報名入學。雖不知她在學業上下了多少苦功,但知她的文綜科目考試,每每取得前5名成績。
我離崗客居寶坻期間,新調區土整中心的老領導讓我推薦一名德才兼備的文秘,我毫無懸念地推了林則銀,殊不知她在社區管理崗位上已然風生水起。
有如苦菊飛滿蝴蝶,不期的收獲悄然來臨。2010年,林則銀通過了全國初級社會工作師職業資格考試,這在全區已然珍貴;2013年,再取全國中級社會工作師職業資格證書,放眼全市已數“多乎哉不多也”。
社會工作理論的儲備,社區工作實踐的積累,遂使林則銀的思想境界生出了翅膀,飛出了天高云淡。她總是問自己,社區也是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社區治理也是一份崇高的事業,可社區工作者給人的印象卻是文化不高、雞零狗碎、婆婆媽媽——為什么不能像教師被稱為靈魂工程師?為什么不能像醫師被稱為白衣天使?
帶著這些疑問,林則銀與時光一起走進了公元2014。
四、寶翠花都的社區天使,婉約了半壁江天
寶翠花都社區是瑞景街內早期高檔商品房項目,我執行主編的《北辰房地產志》,曾將寶翠花都詞條置于“500強企業項目”的首位,載有“板塔結構、坡檐設計、咖啡色立面住宅樓28棟,居民1009戶”等內容。
林則銀調任寶翠花都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是2014年8月。她給3000多號居民的最初印象是:個頭兒不高走路快,普通話不標準但嗓門兒大。亦有心直口快者勸她,我們本地人都管不好寶翠花都,何況你是“黔無驢”的布依妹?還是找機會調走吧。她聽后不覺逆耳,反倒悟出了居民群眾對治理好社區的渴望。
都講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新官林則銀不講三把還是五把——接踵而至的中秋、國慶兩節,她發起組織了寶翠花都書畫展。為了上檔次,特請區文聯老主席滑富強老師邀來瑞景街內的名家作品參展。開幕日,街道領導撥冗蒞臨,抱病的恩師偕師娘站腳助威,因而轟動了社區內外——此為“文火”。
一對居住二樓的退休老人以撿拾廢品為樂,雜物塞滿屋,破爛堵樓道,既影響衛生環境也存在消防隱患,成為社區治理老大難。她一邊采用“潛移默化法”做二老工作,一邊懇請二老兒子實施“調虎離山法”行動。當二位老人歸來時,但見垃圾清零了,窗明幾凈了,空氣新鮮了,樓上樓下的鄰居們態度友好了。以此為契機,對社區環境進行全方位改造,實施寶翠花都“大花園”行動,一掃陳疴多年的疑難雜癥——此為“武火”。
創建18所樓棟微黨校,成功解決社區黨員集中學習難、開會難、組織生活難;組建老年生活服務站、志愿服務隊、注冊志愿服務者;創新推出紅色菜籃子、七彩民情圖等特色化服務品牌,此為“黨建+服務”之火。
為了盡速打開工作局面,她曾連續八九天沒回家,困了趴在桌上瞇一會,夜里在應急擔架上將就,天一亮又斗志昂揚投入到工作中,被同事和社區居民稱為“拼命林三姐”——此為“大干+苦干”之火。
就這樣,林則銀把自己燃燒成了不熄的篝火,照亮了寶翠花都,溫暖了社區居民。
6個月后的2015年2月6日,《天津日報》“民政周刊”專版便以《津門布依花·社區好管家》為題,大幅報道林則銀服務社區、奉獻社會的事跡。其中特別提到“林則銀還有一副好筆桿子,她將社區工作中遇到的點滴撰寫成文章,傳播正能量”。每憶及此,她都由衷感激滑老富強師不僅教給了寫文章的筆,也成就了她熱愛生活、精進工作、不畏艱難砥礪前行的人格、品格。
一如文學創作的素材積累,過往躬耕四季的點點滴滴,都裝進她理論探討的行囊,一旦排列成虔誠的文字,便在布谷鳥的啼叫中化作了春天的燦爛。2018年,她總結出的“13579社區工作法”,通過國家民政部專家評審,入選“全國十佳”。2020年新冠大疫突襲華夏,她推出的“常敲空巢老人門,噓寒問暖送貼心;常串困難群眾門,排憂解難送愛心;常扣重點人群門,溝通疏導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區門,查防管控送安心;常開休閑文明門,和諧追夢送歡心”的《五常五送工作法》,寫進了天津市十二屆黨代會報告,入選中央文明辦《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法》。2013年9月,經《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報道,經在中央黨校面對全國400名先進社區工作者和線下12萬社區書記的宣講,遂在全國推而廣之,來寶翠花都學習取經者絡繹不絕,她也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誠實守信之星”、“中共二十大代表”等身份,數次走進人民大會堂。
林則銀首創并以理論實踐注解的“社區天使”,終與“靈魂工程師”、“白衣天使”的稱號比翼齊飛鑼鼓齊鳴。
五、北運河畔亦故鄉,文學情結依然蕩漾
“日出日落,霜飛花謝。現在,終于有機會在渤海之濱北運河畔,用我心底流淌出來的質樸文字和真摯情感,用血液里依然滾燙依然奔涌的故鄉情節,講述我摯愛的土地和親人……”這是2016年3月7日,林則銀刊發在寶翠花都社區協辦的“精衛鳥文學聯盟書屋”上的散文《愛在山那邊》的開篇題記。
由此可見,林則銀的文學之心依然火熱。我在收藏的《北斗星》中亦找得她的文蹤印記,如2008年第4期的《遙望故鄉哭奶奶》:“結束的地方沒有了記憶中的形象,只有一行行千億傷心的字句”。采訪時她補充道,社區有290位空巢、30位獨居老人,其中103歲的王奶奶歲數最大,她在感情上也拿王奶奶當成自己親人。那天王奶奶對她說,最大的遺憾是從未收到過鮮花。她想這是舉手之勞,應該給老人家一個驚喜。母親節一早,她手捧鮮花上門祝福王奶奶節日快樂,沒成想王奶奶帶著不大不小的遺憾剛剛逝去!那種對自己工作不到位的自責,那種寫作“哭奶奶”時萌生的“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懊悔,成為觸發構思“五常五送工作法”的靈感。2020年9月,組織安排她在全市領導干部大會上做短時間發言。她打破公文材料的慣常模式,以自責懊悔的事例、文學色彩的語言開門見山,感染得領導們紛紛動容,主管領導在總結講話時一度哽咽。
另在2009年第4期,有她的《我想對您說——致楊大馬烈士》,那是以改革開放后各業繁榮昌盛,告慰天津解放前夕被國民黨漢奸隊殺害的雙口共產黨人楊大馬烈士的深情之作:“我在上下班途中,總是情不自禁的在您墓前駐足,放開思緒沉吟思索,感慨萬千”,從而抒發了她對第二故鄉深沉的愛戀。
當然,還有后來抒發鄉愁和對故土無限眷戀的《醉在故鄉的重逢》、《還我竹苞松茂的布依之春》,小說《因為愛著你的愛》,以及她發在《天津日報》上的隨筆《莊稼佬》《距離是一種無垠的美麗》……
即或身兼天津市委候補委員,市、區婦聯副主席等社會職務,她還組織社區與北辰作協,在“二十大”后舉辦了中秋詩詞朗誦會。講話中林則銀深情告白,北辰是她第二故鄉,滑富強老師是她恩師,北辰區作協是她第二個娘家。
這些年來無論工作多忙,文學對于林則銀而言,是一次次“我手寫我心”的心靈旅行。就像林則銀在散文《風雨也兼程》中寫的那樣,“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我不能到達千帆競發、星漢燦爛、鷹擊長空的彼岸,就讓我的心靈抵達那里。今生今世,我愿意用自己情深意長的筆觸,將我的真情和愛戀,以文學的形式和我心中的高原、和所有愛我和我愛的人相遇、重逢”。
采訪中我曾問林則銀,心目中的文學情結與社區工作是怎樣的關系?她答:寫作是我人生轉折的起手式,社區天使是我的理想信念;文學是我心靈的后花園,社區工作是我的人生大舞臺;文學的情結,讓我對云貴高原的布依鄉愁歷久彌新;文學的思維方式,讓我對天津第二故鄉愛的同樣深沉……
2024.1.27于沽北集賢
劉萬慶,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區作家協會原主席、滑富強文學現象研究會常務會長。作品散見于《通俗小說報》《天津文學》《湛江文學》《五臺山》《延河》等文學期刊,《捧角兒》《本草》連續兩屆獲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說一等獎,著有60萬字文集《淚竹林》。
林則銀,1974年出生,女,布依族,社會工作師,大學本科文化,現任天津市北辰區寶翠花都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黨的二十大代表、天津市委候補委員、天津市婦聯兼職副主席.天津市第十八屆人大社會委委員。多年來,她視居民為親人,用“真情”“激情”“溫情”,把聯系服務群眾做到居民家門口。她總結、提煉的“13579”工作法被國家民政部評為“全國十佳”,“五常五送”在全市推廣并入選中央文明辦《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方法》100例。本人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全國“誠實守信”之星、首屆“天津楷模”等榮譽,北京冬奧會火炬手。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