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行二篇
作者:池征遙
窟都甘肅
甘肅,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經過的地域,留存有各類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其中作為歷史的音階和符號的石窟藝術,更是集中體現了中西交流融匯的古代文明。
甘肅,是中國石窟分布最密集的省份,可謂“星羅棋布”“群星璀璨”。已知現存石窟有205處,擁有5萬多平方米壁畫和2萬多身塑像,石窟數量居全國第一。中國四大石窟,兩個在甘肅。中國古代十大佛像,甘肅也占據“半壁江山”。
現據文獻史料記載,擷取國內外影響力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石窟16處,與您共饗。
①莫高窟
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
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②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3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離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狀奇特,孤峰突起,猶如麥垛,因此人們稱之為麥積山。
③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于武威市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蕩漾,薄云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
④炳靈寺石窟
中國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魏晉時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宋代始稱炳靈寺。
窟中西秦《文殊菩薩問疾圖》,是我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一幅維詰經變圖。原16號窟,現歸位在石窟群對面睡佛殿內,長8.6米的泥塑炳靈寺臥佛,是我國現存北魏時期的唯一一尊臥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我國現存石窟像中最為珍貴的一尊,充分體現了盛唐風貌。炳靈寺入口處懸崖旁邊佇立著峻峭的姊妹峰,周圍有鴛鴦洞、藥水泉等勝境,山清水秀,峰險石。
⑤安西榆林窟
位于安西縣城南68公里處的高山峽谷中,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樹而得名。該窟現存42個洞窟, 東崖32窟,西崖10窟,歷經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畫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畫佛神像10,826幅。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內容、藝術風格、繪畫形式方面一脈相承,同為姊妹窟。在國際國內都有一定的影響。榆林窟25窟、3窟、29窟堪稱為其代表。《西方凈土變》和《觀無量壽佛經變》所描繪的天國世界、樓臺亭閣,再現了唐代高超的藝術技巧,再現了唐代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幻化在漂渺虛無的佛國世界里。這兩幅大型壁畫的代表作,現陳列于人民大會堂甘肅廳。五代、宋初、西夏、元各種題材的內容也非常豐富,耕獲、嫁娶、宴飲、弈棋、釀酒、冶鐵、音樂、舞蹈等畫面反映了當時現實生活的真實場景。29窟的西夏壁畫《玄奘取經圖》,是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價值的稀世珍寶。榆林窟還出土過珍奇文物雕刻象牙佛。
⑥慶陽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是甘肅四大石窟之一,包括寺溝主窟群,及其北1.5千米處的樓底村一窟(簡稱北一號),其南1.5千米處的石道坡石窟,花鴇崖石窟,石崖東臺石窟群等,南北延續3公里。現窟群面積為7500平米,窟院面積為5000多平米,現存窟龕296個,石雕造像2126身,碑碣8通,壁畫96.7平方米,題記150方。主要精華石窟集中在寺溝主窟群。此處有283個窟龕,密布在高20米,南北長120米的黃砂巖崖體斷面上。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號、240號窟和盛唐時期的32、222、263號窟。雕造內容極其豐富,其千姿百態的石雕藝術,濃縮了隴東漢唐文化的精華,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隴東著名的旅游勝地。
⑦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平涼市涇川縣城東7.5公里的涇河北岸。北魏永平三年,涇州刺史奚康生始鑿。與慶陽北石窟寺,譽為“隴東石窟雙明珠”。現存5窟,均座北向南,1號東大窟和2號西小窟保存較為完整。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石窟寺又俗稱為東方洞。窟頂布滿浮雕,諸如舍身飼虎、宮中游戲之類的佛經故事。雕刻簡練概括,線條生動流暢,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又如“樹下誕生”、“宮中娛樂”及“逾城出家”等。佛及菩薩像面帶微笑,形態秀美清俊。其雕刻手法概括簡練,純熟自然,毫無生硬或造作之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⑧王母宮石窟
王母宮石窟位于甘肅省平涼市東南75公里處的涇川縣涇、內兩河匯流處,在王母山東北面,距涇川縣不到1公里,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王母宮石窟依山開鑿、呈略長方形,形若“凹”,高達12米。窟內造像分三層,中有方體塔柱,直連窟頂,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薩以及馱寶塔的白象,多為北魏作品。頂部建造物脫落幾盡,現存造像百余尊, 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兩旁。窟外為清代重修的依山樓閣。經重修后的王母宮大殿,及通往大殿的臺階和盤山公路,成為道教信徒朝圣的重要場所。
⑨馬蹄寺石窟
馬蹄寺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中國西部甘肅省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是一處十六國時期(公元304~439年)至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石窟群。
馬蹄寺石窟群由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等七個小石窟群構成。共包括歷代洞窟70余座,塑像500余身,壁畫200余平方米。窟龕開在石壁高處或近水的巖壁上。窟前多有寺院建筑,遠望層樓復閣,十分壯觀。創建于十六國時期,現存窟龕、壁畫、造像多為唐代以后的遺存,其中北寺、金塔寺保存較好。
馬蹄寺石窟群保存了自北涼、北魏、隋、唐至元、明、清的歷代造像與壁畫,對于研究中國石窟藝術與宗教發展史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⑩東千佛洞石窟
敦煌石窟群之一。位于今甘肅省安西縣橋子鄉南三十五公里峽谷兩岸。現存洞窟二十三個,有壁畫、塑像者八窟,東巖三窟,西巖五窟,多為單室窟。形制有長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圓形穹窿頂窟、方形平頂窟,其中第2、4、5、7窟均為長方形中心柱窟,尚存部分佛、菩薩塑像,但多為清代重修,唯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著俗裝,保存完好。
?西千佛洞石窟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離敦煌市區約35公里,開鑿于黨河河岸的懸崖峭壁上,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藏于巴黎的敦煌遺書記載,西千佛洞的開鑿時間應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時期。
?拉稍寺石窟
位于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50公里處的鐘樓山中,又名大佛崖。是武山水簾洞石窟群所包括的顯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簾洞、三清洞5處名勝景觀之一。山中曲徑幽林,百鳥爭鳴,空谷回應,與水簾洞隔山相對。
?大象山石窟
甘谷大象山,位于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占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據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先后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
?金塔寺石窟
金塔寺石窟位于馬蹄北寺東南面1 0公里的大都馬河西岸,高懸刺溝的紅砂巖崖壁上,距離地表約60米。洞窟雖只有兩孔,但內容、題材之豐富、復雜,雕飾之多變。從保存情況來看,是馬蹄寺石窟群中最有研究價值和文物價值的石窟。
?武山水簾洞石窟
在甘肅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的鐘樓山峽谷內。谷中"群峰疊嶂覓無路,亂石開徑別有天。"谷澗溪水潺潺,景色幽靜宜人。石窟亭宇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歷代屢有修建。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顯圣池等著名景觀,龍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題記、雕塑作品、壁畫等最為珍貴。該石窟現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群峰疊嶂覓無路,亂石開徑別有天”,為理想的游覽勝地。該石窟開鑿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歷代修建,主要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等名勝古跡,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莊浪云崖寺石窟
地處莊浪縣城東28公里的關山深處。始建于北魏、唐、宋、元、明、清歷代都有維修和擴建,是一座雄踞奇峰的秀嶺中的歷史悠久的石窟群。它由紅崖寺、朱林寺、三清洞、羅漢洞、殿灣等寺洞組成。寺洞相互依存,形態各異。云崖寺現存三層洞臺,星羅棋布的大小窟龕以及各種栩栩如生的摩崖造像,仍珍藏寺內。在云崖石峰左方,還有一些中小型窟龕。龕內均為泥塑造像,屬秀骨清象風格,似為北晚期到西魏之作。
一座座千年石窟,像佛陀灑落的一串串寶珠,點綴在絲綢之路黃金帶上,構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朝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藝術走廊。尤其是中國內地最早的石窟造像模式“涼州模式”,直接影響了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開窟造像,成為佛教藝術走進中原的急先鋒。
一座座洞窟如同一條條多彩的飄帶,更是一條藝術的長河,以穿越千年的深邃,為絲路和甘肅的變遷作注。它昭示著甘肅乃至中華民族的歷史。預示著還有多少藝術的神奇向人們揮手。
歷史深邃成洞窟,洞窟厚重成一部部內容豐博的圖書。是關于歷史、關于藝術的呈現和演繹、思考和頓悟。成為西部,成為絲路,成為如意甘肅獨特的語境。為今天見證,為明天逐夢。
我愛蘭州
這是我寫的系列散文《醉美甘肅》的首篇《我愛蘭州》。
是啊,朋友,您知道蘭州嗎?
蘭州是我的第二故鄉,總讓我魂牽夢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蘭州吧!
蘭州位于甘肅省中部,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是中國最美的城市之一。
它位于中國大陸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被稱為中國“陸都”,距西北其它四省(自治區)的省會平均距離最近。
蘭州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自古以來,蘭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聯系四方的交通樞紐,也是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地,因此被稱為“金城”。
自古以來就有“黃河寧天下平”之說。史料稱,位于黃河上游的蘭州“控河為險,隔閡羌戎,自漢以來,河西雄郡,金城為最”。這即是對蘭州地位的肯定。
蘭州得益于絲綢之路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既是中國最早接受近代工業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之一,成為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生物制藥和裝備制造基地。
蘭州氣候宜人,城市建設非常漂亮。黃河穿城而過,被譽為“黃河明珠”,尤其是夜景在國內有“小香港”之稱。
旅游界有句名言:“中國西北游,出發在蘭州。”
真的,蘭州的許多地方與眾不同。
如果說夏季是甘肅最美的季節,那么隴上讓人醉美之一的地方應是蘭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點。
有詩人這樣說,蘭州有黃河蒼茫東去的無奈,有水車吱嘎的柔情,有羊皮筏子直面危情的堅毅,有敦實黃土的樸實,有最澄凈天空的通徹,有心滿意足的牛肉面,更有大漠蒼蒼下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憨厚與豪邁。
在蘭州看橋既是一大特色又是一道風景。
據記載古時黃河之運,最早有木筏、糧筏、羊毛筏等,后因其材質和運輸物資的不同,又有了牛皮筏、羊皮筏。隨著人們逐漸掌握了橋梁建設技術,在黃河之上開始修建橋梁,從獨木橋到梁橋、浮橋,再到索橋和拱橋。橋梁的建成不斷完善了黃河兩岸的交通體系。
據統計黃河之上,僅在蘭州段造型各異、內涵豐富的橋梁就有28座,成為跨河橋梁最密集的河段,因此蘭州也被稱為名副其實的“黃河橋都”。黃河第一橋“中山橋”就在這里。不僅給人們出行提供了方便,也給人以美感和回憶。
再一特色和亮點就是位于黃河兩岸的皋蘭山和南山,它們以白塔山和五泉山為代表,既是蘭州的名勝風景區又是蘭州歷史文明的見證。
還有蘭州的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至1952年,蘭州有水車達252輪,黃河兩岸更是水車林立,總滴灌面積達10萬畝。當時蘭州市的水車之多是號稱“水車之城”的敘利亞哈馬市水車最多時候的8倍,成為世界上真正的“水車之都”。今天,蘭州的水車制造工藝進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這讓古老的水車煥發了生機,成為又一大特色和亮點。
這里有黃河第一樓“黃河樓”。你站在黃河樓頂端,可以從近百米高空俯瞰母親河,黃河美景盡收眼底,感受到現代的繁盛,找回古老的記憶。
這里地靈人杰,勝跡煌煌。古霍將軍西征之武庫,劉翰林揮毫之文房。當代屢出棟梁,胡主席在此磨礪,溫總理在此起航。科研基地,高教稱強。
這里還有蘭州的一碗面和一本書,即“牛肉面”和“讀者”,它們分別以物質和精神兩種形態,早已深入國人心中,走向了世界。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叢書、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國寶《四庫全書》也在這里珍藏,閃爍著光芒。
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自首演以來已經出訪2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演,被譽為“中國民族舞劇的典范”。成為“一帶一路”上的文化友好使者,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藝術精品。
還里是瓜果之城,中外弛名。地方特產和風味美食琳瑯滿目,豐富多彩。周邊景點星羅棋布,獨秀俊美,驚艷無比。
蘭州天生就有和別人不同的地方。
有人說,蘭州人總是以一種自得其樂的心態,生活在這狹長的“兩山加一河”的地域。不羨慕北上廣的繁華,也不擔心惡劣的地理環境。畢竟,這里比西藏低些,比新疆更離祖國近些。
有人說,蘭州從古至今從來都沒有放棄對綠樹,對鮮花,對水流的追求和向往。雖然這里黃河穿城而過但卻嚴重缺水。一年四季,有可能僅僅下幾場不多的雨和不多的雪。對雨雪的渴望,滲透到了蘭州人的沉沉睡夢中。
有人說,蘭州有著太多的大西北的影子。過去一年會發生幾起不大不小的沙塵暴,不是如臺風般飛沙走石,也不是如龍卷風氣勢磅礴,而是那么不急不躁,漫無邊際的籠罩過來,將天上、地下,將奔騰的黃河、巍巍的山巒環環包裹,幾乎禁錮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不過現在隨著治理手段的不斷加強,這種沙塵暴的天氣越來越少,影響也越來越微弱。
平常的蘭州惠風和暢,經常會看到綻開清亮的天空,溫柔的歡迎四方來客。冬天不是太冷,夏天如“清涼避暑夏宮”。沒有北京宮闕與樓宇的厚重;沒有上海高樓林立的繁華;沒有昆明春城般花團錦簇的艷麗;也沒有近鄰的西安那份高貴和雍容。本真的蘭州就像鄰家姐妹一樣,平凡地過著自己的日子。
不同的地理人文環境養育了蘭州人的不同性格。
蘭州人,做起事情從不拖泥帶水。蘭州人喜歡或者討厭一個人,從來都是直接表現出來,從不藏著掖著。
蘭州人,總是對朋友,對遠道來的人很熱情,不論是身居高堂,還是一介平民,都會用同樣的方式來招待,朋友就是朋友,沒有高低貴賤,沒有你尊我卑的概念。
蘭州人,不論年輕時多么想離開,無論某個時候多么嫌棄,多么不屑一顧,隨著年齡的增長,歲月的積累都會慢慢喜歡上這座城市,并且不愿再離開,回歸自然本質。
這些都是外地人游歷蘭州后對她的評價。
在盛夏的時候你來蘭州,就會看到最美的時日是雨滴過后的煥然一新,是樹木蔥蘢時的欣欣向榮,是最熱天陰涼地的清爽,是假日與知心朋友豪飲到深夜的執著。
蘭州別具魅力。有那么多的贊譽,有很多讓人咂舌之處,除了以上還有更多。
每當夜幕降臨,你會看到蘭州城里華燈齊放,高樓被霓虹燈裝點的璀璨奪目;街道被路燈照耀的如同白晝;那一座座橋梁,燈影閃閃,流光溢彩。夜色闌珊,靜坐古城一隅,慢煮光陰,愜意安然。
來到蘭州,在夜色中你一定要去濱河路瀏覽。沿著河邊行走,不僅能看到如夢幻般美麗的中山橋,橫跨黃河宛如一道彩虹;還能看到山頂的林木與河邊的建筑倒影在河面隨波蕩漾,那點點燈光如天上的星星閃閃,跳進了你的心田。黃河里行駛的輪渡,也帶著五光十色的帽子,穿梭在黃河水道上,更添了西北韻味,顯得美輪美奐。
你若在蘭州的夜色中徜徉,還能聽到街邊酒肆的猜拳行令聲,還能看到沿街的燒烤店與火鍋店熱火朝天的景象。KTV里揚起的歌聲,與濱河路邊靜謐的小道,成雙成對的情侶影子形成反差,但又遙相呼應,并行不悖。此時宛如情侶又如姐妹的皋蘭山和蘭山隔河相望,也含情脈脈,秋波幾許。就連她們頭頂上的明月也在訴說著衷腸,顯得無比的清透而又有著幾分神秘和靜雅。情與景相互交融,讓你樂不思歸,流連忘返。
蘭州人無比熱愛這座城市,但更喜聞樂見八方友朋齊集蘭州。
一位詩人如是說:“蘭州之美是美中之美,但最終是因為你的到來她才有了靈魂!因為你的到來她才有了美不勝收的價值。”
大美蘭州敞開胸懷歡迎您!
【作者簡介】池征遙,筆名水也,男,漢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肅及非洲工作經歷。退休前為《甘肅建設報》社長,現定居西安。擁有專業高級職稱。長期以來與文字為伍,尤其酷愛文學藝術,且多有文章發表在國家、地方刊物,獲得過眾多獎譽。被多個國家級媒體評聘為評論員、研究員、文化學者、文學領域優質作者,入選中國名人錄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發行過專著專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