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有所長 尺有所短(外一篇)
作者:高擁軍
現今是市場經濟社會,人人自危,人人都有其程度不同的壓力感。
按中國傳統心態來看,社交不應該有目標,應該“以清會友,別無所求”,應該奉行一種無為哲學。
誰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對象的使用價值,然后想方設法接近他、利用他,這就被認為“太勢利”。
出自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意思是說:“尺有所短,一寸有覺其夠長之時,任何事物都有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問題,占卜也有不能解答的問題,神仙有時也有不知道的事情。”
根據現代社會的交際觀念,社交有三個基本目標。我們不能只強調信息共享、情感溝通而拒絕相求相助。我們不能把相求相助都當成“勢利”來看待。為了相求相助而社交,這不是“勢利”,這是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的一種社會性行為。
我們不妨設想,有這么一個人,他既不能與你信息共享、情感溝通,也不能與你相求相助,你會與他交朋友嗎?恐怕不會。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毛驢和白馬結伴到山區去。
在平川大道上,白馬奮起四蹄,揚起尾巴,不一會兒就把毛驢甩到了后邊。
白馬轉過頭來看了看毛驢,見它搖著兩只大耳朵,不緊不慢地走著,非常著急,便朝毛驢大叫起來:"喂,怎么不把腳步邁得緊一點兒?看你那慢吞吞的樣子,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到達目的地呢?你這黑驢子,真是個庸才!"
毛驢聽了白馬的訓斥,一不生氣,二不泄氣,仍然一步緊一步地向前走著。
毛驢和白馬進入山區后,那山路變得又陡又窄,崎嶇不平,白馬的速度不知不覺地慢了下來,身上的汗水像剛洗過澡似的。
毛驢卻加快了步伐,噔噔噔地趕到了前面。
白馬看毛驢走起羊腸小路來是這樣的輕松,不解地問:"黑毛驢,你為什么走起山路來比我快呢?"
毛驢回答說:"因為術有專攻,各有所用。在一定條件下落后的,并不都是庸才啊!"
白馬聽了毛驢的話,再看看毛驢那坦然的樣子,對自己剛才的失言感到十分羞愧。
寓言點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無完人,但也無廢人。白馬在平川大道上速度比驢快的多,但在羊腸小道上卻不如驢子跑的快,是由于環境的變化,個體技能的發揮也隨之變化。
可見,人際交往還是有選擇的,選擇就是一種目標的體現。
建立“關系”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分式來說明。首先,要認清目標,接著找有相同需求的人,最后與之聯系,建立關系。也就是說:
目的十有相同需求的人=關系
有人單靠直覺建立“關系”;有人則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點“關系”。前者往往難以預料結果如何;后者比較知曉拉攏關系的“天時地利”。
“關系”通常要花一點功夫才能取得。一家公司在兩個月內即將面臨大裁員或破產的打擊,員工應該早有所聞,有人像無頭蒼蠅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則已悄悄地打電話聯絡,尋找下一個工作機會,以免和公司“同歸于盡”。
事實上,“關系”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命線。和外界保持某種程度的“關系”,消息才會靈通。要是問他們這些“關系”是怎么來的,恐怕他們也答不上來。
這種事并非是鬼鬼祟祟、見不得人的勾當,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訣。他們了解“團結力量大”的道理,最后,練成了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報的神功。
善于拓展“關系”的人,是標準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會、洽談公事或私人聚會上,總是會掌握時機。對這些“溝通大師”而言,人生就是一場歷險記——會議室、酒吧、街角、餐廳,甚至在澡堂里,處處都可以“增廣見聞”,因此隨時豎起耳朵,收聽精彩的內幕消息或蜚短流長。只要你多走動必有收獲。
最會拉關系的人,不但口吐蓮花、左右逢源,而且任何蛛絲馬跡都逃不過他的法限。他們就是天生的偵探或是記者,不然也應頒給他們“社會學”榮譽博士。
總而言之,人總是在心里想著身邊的“關系”有無用處,看看是否能從雙方的需要上做些文章,以使關系套牢。此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發人深省的“兄弟”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是說:為人處世,不要害人,但要防人。
有一些沒有"防人之心"的人,可能被壞人所利用。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應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但社會是復雜的,總有一些人違背道德做些坑蒙拐騙之事。
張軍,是一個很憨的小伙子,開大貨車好幾年了。
一次,張軍運貨去西北某個山區城市,將近一半的路程都是杳無人煙的山路。
就在這段山路里,張軍跟另一輛貨車撞上了,幸好人安全無恙,但車損毀嚴重。
另一輛貨車的司機叫李文,是一個很精明的小伙子。
由于事故都是李文的過錯,所以,這次事故本應由李文負全責。
兩人下車察看了情況,便坐在一邊等處理事故的交警。
地方很偏僻,最近的交警趕來也得兩三個小時。
于是,張軍和李文兩人開始閑聊,這一聊居然很投機,都是跑長途的漢子,共同語言很多,當下把事故扔在一邊,兩人稱兄道弟起來。
正值午飯時,兩人把干糧拿出來在一起吃,李文拿出一瓶酒執意邀請張軍喝點。
幾杯勸下肚后,張軍看李文不喝,便問他為什么。
李文嘆了口氣,說:最近我胃出血,不能喝,我就以水代酒敬你吧!
兩人吃吃喝喝,十分投緣,張軍說這趟車出得值,認識了一個好朋友,李文也邊點頭邊哈哈地笑。
一會兒,交警到了,李文對交警說了幾句話,警察看了現場,測雙方酒精含量……
毫無疑問,張軍酒精含量大大超標了,警察告訴他:你酒后駕駛,有重大責任!
分辨是沒有用的,一切都沒有證據,酒精含量超標才是鐵一般的事實。
張軍后來對說:他這輩子直到那刻,看到對方微笑的臉才知道世事險惡、人心險惡!
感悟:
這個世界復雜,其實只是人心復雜;這個世界丑陋,其實只是人心險惡;這個世界陰暗,其實只是人心狡詐。
所以,心是菩提,亦是魔障。
一切皆由心生,一切皆隨心動,一切皆附心往。眼不見心不煩。心存美好,則無可惱之事;心存善良,則無可恨之人;心若簡單,世間紛擾皆成空。
人心的險惡不是他到底怎樣算計你,是在用笑著的臉面站你前面的時候,而心中充滿骯臟的詆毀。
作者簡介
高擁軍(雍鈞),1959年2月出生,(筆名:高產、高仁、高軍),中共黨員,男,石家莊市人,大專文化,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散文集《美麗的回憶》內蒙古遠方出版社出版、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龜舟搏楫》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等多部書籍。
曾在報刊社擔任過攝影記者、責任編輯、期刊副主編、國企宣教處處長等職。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已發表各類作品300多萬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