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紀念,祭祀
——深切懷念郭志才書記
作者:周國忠
2024年1月31日,我從手機里收到楊遠新從加拿大蒙特利爾發來的散文《人生重要是尊嚴——懷念郭志才書記》。開篇就是郭志才書記和我、羅上林的合影照片。我屈指一算,郭志才書記離開我們快七周年了。郭書記是我和楊遠新的恩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也應該寫篇文章,懷念他,紀念他,祭祀他。
郭志才(中)周國忠(左)羅上林(右)2003年12月合影
一、郭志才書記接我到公社敬繪組畫畫
1969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會后,全國全黨學習宣傳黨的九大精神,掀起了熱潮。漢壽縣委組織了龐大的黨的九大學習宣講團。都是從縣委機關和縣直單位抽調的干部,下到全縣各公社、大隊、生產隊,入家入戶作宣講。進駐每個大隊的宣講團成員一般二到三人,集中住在一戶農民家。對住戶的選擇必須達到三個條件:一是貧農或下中農成分,二是能提供一間住房;三是家里主人能弄一手好茶飯。
一縷春風吹到我們家里來了。
那天,時任大隊黨支部書記胡明高,我稱呼他“明高哥”,時任生產隊政治隊長周明甫,我稱呼他“王牯哥”,到了我們家里找“姨媽”(姨媽,是我媽媽的姐姐,因我媽去世了,姨媽到我家當我媽)談話:說縣宣講團派來兩個干部,一個是縣委辦公室主管干事張鐵成,一個是縣委機關總務室主任楊玉珍,大隊黨支部決定安排他倆住我們家里,時間一個月,每個干部一天交伙食費5角,大隊補貼5角。
當時,學生都是紅衛兵、紅小兵,個個戴的紅袖記;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套紅封面的《毛澤東選集》1-4卷,每個社員都有一本“紅寶書”“老三篇”,即《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每戶農家墻上壁上掛的都是毛主席像,這些聯貫看上去,就像一座座“紅海洋”,形成了祖國山河一片紅。
我家里空著兩間屋,一年前我從常德縣四中初中畢業回家,就著手將其中的一間堂屋辦成了生產隊里首屈一指的“紅海洋”:①大門對聯,紅漆底子寫黑字,左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右聯“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②神龕上一條橫批,也是紅紙寫黑字仿林彪手寫體: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澤東思想。③神龕擺放著束了一根紅飄帶的紅寶書——《毛澤東選集》1-4卷。④神龕下部分:15幅毛主席肖像畫。⑤左墻壁,仿宋字體書寫的毛主席語錄100條,全部摘自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⑥右墻壁,毛主席手寫體《毛主席詩詞》,白底黑字。堂屋里的角角落落都掛滿了紅寶書、畫像等。
進我家堂屋,要用手撩開圖畫簾子才能入門。
兩位縣宣講團的干部住進我家的第二天,聶家橋公社黨委書記兼武裝部長郭志才,公社黨委組織委員彭南山出于關心,就到我家實地查看起居情況。
郭志才書記跨進堂屋門,面對眼前的情景,對張鐵成同志說:“老張啊,才來兩天就辦出展覽來了?”張鐵成回答:“這不是我們辦的,這家住戶有一個初中生伢兒,除了看牛,就是畫畫,這是他辦的。”郭書記又問:“那伢兒叫什么名字?好大了?”我姨媽正好給公社領導端上茶水,聽見了郭書記的問話,就馬上接答:“俺伢兒叫周國忠,今年18歲噠。”郭書記在幾間屋里都查看了一遍,接著問:“周國忠呢?”姨媽告訴他,周國忠到水閘上碾米去了,晚上才能回來。郭書記交代兩個干部和姨媽:明天要周國忠去公社敬繪組,有人帶他專門畫畫。
周國忠家的房子
二、郭志才書記送我上縣文化站工作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我來到了聶家橋公社大門口,等了會兒,開門出來一位老人,背著一把竹掃帚,問我找誰,我說找郭書記。我接過他手上的竹掃帚,協助他掃起了公社院落。后來我才明白,他是一位老干部,擔任公社辦公室的資料員,名叫曾竹軒。我倆剛掃完地,郭志才書記起床開門了。
曾竹軒同志把我帶到了郭書記面前。郭書記第一句話就問我:家里的紅海洋是你畫的?我回答是的。他又問我,畫畫到哪里學的?跟誰學的?我告訴他,是在常德縣四中讀書跟教美術的陳老師學的。說著,我把一本我自己裝幀的《毛澤東詩詞》手寫體線裝本贈送給了郭書記。郭書記便帶我到公社敬繪組辦公室,見到了負責人陳萬發,見到了美術字老師徐秀云,見到了油畫老師陳淑達,見到了線條畫老師何英啟,還見到了幻燈、雕刻老師劉光武,普通話老師張維永。我報到的那天,還有一個叫羅上順的也上敬繪組報到,她的分工是當展覽館的講解員。我和老師們一一握手,一一拜師。師生都見面了,郭書記最后叮囑說,老師們要好好教,周國忠和羅上順要好好學。
從1969年4月到1970年4月,一年的時間里,我在公社敬繪組,跟老師打下手,當徒弟,辦了三個館:黨的九大宣傳學習館;金鵝大隊民兵館;皇城港大隊榮復轉退軍人李承銀事跡館。這一過程中,我抓住機會,利用一切時間,向幾位老師學畫畫,包括肖像畫、線條畫、油彩畫、炭筆畫;還學寫藝術字,學刻鋼板,學講普通話。擔當起了繪畫員和講解員的雙重責任。
那時,中學下放到公社辦,縣里幾所中學的老師都下放到了各公社中學,農民子弟有了在家門口讀書的條件。我和羅上順向郭書記提出了讀書的要求。郭書記滿口答應,當即帶著我認識了公社中學的校級領導莫一斌、陳貽民等;校領導根據我和羅上順就讀初中的情況,分別安排進入高一班和高二班就讀,并領著我倆認識了幾位科任老師龔正英、楊建農、劉大贊、鄧德權、胡秉權老師等。從此,我就有了高一班同學楊遠新、羅上剛、蘇孔學、羅上順、鄧德良、鄧德佳、羅愛枝、劉光文等;有了高二班同學羅上林、陳萬銀、羅作環、王千美、王千悅、鄧孟仙、鄧叔銀等。
1970年秋冬季節,漢壽舉全縣之力,修建金石垸水利工程。郭書記又把我和羅上順從學校抽出來,安排到聶家橋公社民工團“秋冬修工地廣播站”,我擔任通訊員,羅上順擔任播音員,我寫稿,她播稿。
我雖然涉世不深,懂事不多,但我看得出來,從1969年4月到1970年9月,郭志才書記就立了一個心,要把我和羅上順向縣里推薦,或招工,或錄干。楊遠新在《人生重要是尊嚴》一文里,寫到郭志才任聶家橋公社黨委書記八年期間,共向外成功推薦了108位青年才俊,其中有回鄉知青,有退伍軍人,有大隊和生產隊干部,有的招工,有的錄干,有的升學,有的當兵,這完全是真實的。我就是這108個當中的一個。我們高二班同學中,被推薦入伍當兵的有羅上林;被推薦招工的有陳萬銀、陳淑銀;被推薦上大學或中專的有王千悅、王千美、鄧孟仙;被留在公社擔任領導職務的有羅作環;被推薦入職公辦教師隊伍的有張玉珍等十多人。
現在回過頭來看郭書記培養,使用(錄用)干部有幾種方法值得學習借鑒:一是慧眼識人才,腦殼里有一份“人才名冊”;二是把青年人才(不分門類)放在不同崗位上使用、試用一段時間;三是向縣委、武裝部、組織部、人事局要指標,并公正、公平、無私推薦。
1970年9月15日上午8點,公社黨委組織委員彭南山,接到縣委組織部秘書丁先泰和主管干事李元香的電話,說經縣委領導同意,調羅上順到縣委宣傳組工作,調周國忠到縣文化站工作,務必當天報到。郭志剛才接到這個信息后,立即要求公社辦公室,通知羅上順和我,從金石垸工地趕到公社。
隨即,他親自到十甲山大隊調了一條劃子船,送周國忠和羅上順在十甲山碼頭登船,從西向東,穿越清泥湖,抵達遠納橋,再步行到縣城報到。在劃子船上,我和羅上順相互表達了對郭志才書記的感激之情,我倆立志:要好好工作,報答郭書記。
從遠納橋至漢壽縣城,有近二十里。羅上順的行李重些,我的行李輕些,我挑羅上順的行李,羅上順挑我的行李,中午12點之前,趕到了縣委組織部,受到丁先泰、李元香兩位同志的熱情接待,當即給我倆各發了一封介紹信,羅上順被介紹到縣委宣傳組,當打字員,我被介紹到縣文化站,當美術員。
我到縣文化站工作快兩個月了,我父親以為我還在公社,背了一麻袋米,送到公社我臨時住的宿舍門邊,叩我的門。隔壁住戶出來打招呼,問他找誰,我爹說找周國忠,隔壁住戶告訴我爹,兩個月前周國忠已調縣文化站工作了。
三、陪郭志才書記游覽桃花源
一晃就是二十年,請允許我簡單地回憶一下從1970年10月至1990年10月,20年的日月光陰里,我所走過的路。
①1970年9月—1971年5月,在漢壽縣文化站工作;
②1971年5月-1972年7月,在漢壽縣委辦公室做打字員工作;
③1972年8月—1972年11月,給漢壽縣委原書記白連清同志做秘書工作;
④1973年1月—1975年2月,在漢壽縣委辦公室做通信報道工作;
⑤1975年3月—1977年7月,在漢壽縣文蔚公社任黨委秘書;
⑥1977年6月—9月,縣委明確我為公社黨委宣傳委員。
⑦1977年9月—1987年7月,任共青團常德地委辦公室主任、副書記,其中,1985年9月—1987年7月,在長沙鐵道學院讀大學;
⑧1987年7月—1989年9月,任常德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
⑨1989年9月——1995年1月,任中共桃源縣委常委、組織部長、中共桃源縣委副書記。
1992年4月18日,是桃源縣桃花源游園會開園之日。那時,我擔任中共桃源縣委副書記,分管黨群,意識形態、教育、計劃生育,這一年,還擔任桃花源游園會籌備組常務副組長。
游園會開幕式后就是游園。省委書記、省長由縣委書記陪同,市委書記、市長由縣長陪同,那天,全國政協副主席毛致用同志也來了,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的夫人王大姐也來了,市委安排市委副書記彭孟芝同志陪同,縣委安排由我陪同。那時,我的老領導,革命引路人郭志才書記已退休賦閑在家,我特意邀請他也來參加游園會。
毛致用同志視察桃花源
李瑞環同志夫人王大姐視察桃花源
郭志才書記視察桃花源
按照桃花源游園會劃定的參觀路線,分五站游覽。第一站,游覽桃花山景點,有桃花源牌坊,有桃花山,有打靶場等。第二站,游覽桃源山,景點有桃川官,有水府閣,有碑林。第三站,游覽五柳湖,景點有康熙皇帝題字御碑,有五柳湖,有桃花源老山門。第四站,游覽桃花源主景點,景點有菊圃、方竹停碑廊、遇仙橋、桃花觀。第五站,游覽秦人村,景點有秦人古洞,有秦人村,有高舉閣。
游覽線路上雖然安排有觀光車,有花轎,下午一點出發,到了下午四點,領導和陪客都游累了,就在秦人村安排喝擂茶,品嘗茶點。茶桌上除了糊子擂茶、清水擂茶、押桌十八盤外,還安排有蹭缽爐子,面條餃子。還有酒,酒就是桃源本地土酒。
毛致用主席、王大姐,還有郭志才書記,看到擂茶,都說好,贊不絕口;看到酒,都擺手,連聲說:“不喝酒!不喝酒!”毛致用主席還說把酒撤下去,參加陪同接待的還有桃花源管理處黨委書記張正福,聽客人要把酒撤下來,就傻了眼了。客人不喝酒,枉在山上走,客人不喝醉,沒有主人陪。他感到自疚,沒有盡到主人的責任!連聲對我說:“周書記,一定要勸客人喝點酒”。
我聽毛致用主席、王大姐講把酒撤下來,我也順時把兩瓶酒提在手里,一邊做撤酒的動作,一邊連聲說:“領導,首長,你們說撤酒,我們一定聽你們的,但這酒有故事,有功能,你們不喝不要緊,但要聽我把故事講完。”毛致用主席問:“這酒還有故事?” 王大姐問:“這酒有什么功能?”這時候,郭志才書記也望了望我,我揣摩他在想,你周國忠有多大的勸酒能耐。
我想講個關于酒的故事,打破眼前的尷尬局面。
我站起身來,向毛致用主席、向王大姐敬了個禮,我也目視了一下郭書記。
我開口說:“尊敬的毛致用主席,尊敬的王大姐,這酒是桃源的土酒,是桃源縣委辦公室響應上級 “關于改革開放,機關搞開發”的號召生產出來的酒”。機關搞開發?生產出來的酒?毛致用主席和王大姐都用懷疑的目光望著我。我繼續說:這酒叫“湘鱉酒”,湖南的湘,王八的鱉,是用一只15斤重的“水魚王”加絞古蘭、茍杞子,還有一種中草藥,叫什么名字來著?(故意賣了個關子)浸泡了兩年,準備上市出賣。
“你快點講這酒的功能吧!”王大姐催我。
“就是為了檢驗酒,有沒有功能,有多大的功能,桃源縣委辦的干部,帶了幾潭酒到武當山,讓那些和尚檢驗。”我解釋給毛致用主席和王大姐聽。
武當山的主持方丈,把大小老少和尚,叫到操練場,排排隊隊,隊隊排排,每人發一瓶二兩裝的小瓶子酒。主持方丈一聲令下:“喝!”然后又給每一個老少和尚發一面小皮鼓,架在“丹田底下”。
靜一分鐘,又靜一分鐘。靜到第三分鐘的時候,聽到一聲“咚”的鼓響,又聽到第二聲“咚”的鼓響。接著三聲“咚”,四聲“咚”,五聲“咚”。緊接著“咚咚咚”,“咚咚咚”響個不停,再接著如暴風驟雨一般,全操場都響起來了!
突然,主持方丈發現有個老和尚的鼓不響。縣委辦的釀酒師傅尋思:這是什么原因,我這酒是專攻老年人的呀!釀酒師傅上前探個究竟。走近一看,發現問題了。這不是酒的問題,也不是鼓的問題,是老和尚把鼓放錯了位置,不是放在“丹田”下,而是直截鼓面,把鼓皮戳穿了!
故事剛講這里,王大姐帶頭鼓掌,桌子上一片掌聲,毛致用主席也鼓掌了,還一臉笑開了花。郭書記向我豎起大拇指。
這時候的“湘鱉酒”行銷了。一陣掌聲后,王大姐站起來說:“周書記,我買一瓶,拿到北京給老李喝。”毛致用主席也站起來說:“周書記,我也買一瓶,拿到老家岳陽去喝,省得在革命過的地方出洋相。”
又是一陣掌聲。我見領導 、首長們的情緒都調動起來,由衷地高興。我說,都給你們準備好了,已經放到車上了。我還特意交代,給郭書記也準備了一對酒。
四、陪郭志才書記考察德山開發區
2003年6月,我奉命到德山報到,擔任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
古代德山,乃善德文化發源地,四千多年前:“中華德祖”善卷降生在枉水(今德山)孤峰塔下。
德山,1905年湖南巡撫奏請朝廷,恩準將德山自開商埠,劃為“各國商家租建之區”,類似于現代“保稅區”。美、英、法、德、意、日商人,競相來德山租地建洋行(銀行),建油行(桐油),建木行,遂之形成了老碼頭、德山街、蘇家渡集市。
德山,1949年8月解放。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率先建起了機械、紡織、船舶、紡機、糧油(酒)、制藥工廠,成為常德地區乃至湘西北工業重鎮。
德山,199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0年8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的上市公司、國家級和省部級規模的工業企業都相繼落戶德山,德山成為常德的工業基地,財源基地,就業和再就業基地。
2004年6月,是我在德山任職一周年。6月15日,是我引進的“通威”公司落成投產之日。通威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飼料公司,公司總部在四川成都,總公司劉總是四川省政協副主席,他要來德山出席落成開業典禮。為了對等接待,我特別邀請了我的老領導、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龐道沐同志,邀請了我的革命領路人郭志才同志出席陪同剪彩。
剪彩之后,我送走了劉主席和龐省長,把郭志才書記留下來了。我要留郭志才書記考察德山開發區,聽取他對開發建設德山的意見。
我先帶郭書記,考察了能源工業園(常德火電廠、垃圾發電廠);食品工業園(德山酒廠、武陵酒廠、金健米業);藥品工業園(洞庭藥業、九芝堂藥業、平川藥業、三金藥業);機械工業園(常紡機、七一機械,電機總廠、中聯重科、漢風汽車);紡織工業園(常德棉紡廠、云錦紡織、特級輕紡);輕工工業園(恒安紙業、常德紙業、泰格林紙)等工業園。
我再準備帶郭志才書記上德山孤峰塔。鳥瞰德山和常德全景。剛邁上孤峰塔,郭書記發話了。他說:“國忠呀,我能不能給你提一個問題?”我說:“歡迎你提問題,我就是請你來提問題的。”郭書記人品高尚,講話也直脫,他聽我說歡迎他提問題,就說:“國忠呀,依你的工作經歷,既沒有到農業戰線搞過,又沒有在工業戰線搞過,市委為什么要調你到常德的經濟前沿、工業總鎮來挑這副重擔?”這個問題,郭書記反復問了兩次,他以為我沒聽到。其實我是在想,這個問題我不好怎么回答。他問的是市委怎樣想,應該由市委回答。當初我調開發區工作時,曾經向與我談話的原市委書記程海波提出過這個問題,他也沒有正面回答我,只給我講了個“開四個會”的故事:
某縣同時召開四個會,規定每個會只開半天。
第一個會,全縣農業會。縣委書記主持,縣長作工作報告。四個公社(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上臺介紹經驗,就開了兩三個小時。后來,幾個大隊(村)支書上臺來了,挨個發言,講種田種地的高產經驗,足足開了兩天。不是縣長發火,強行散會,會議開三天四天都有可能。
第二個會,全縣商業會。縣委書記主持,縣長作工作報告。縣商業局局長上臺講,縣里的幾大公司倒閉了;縣供銷社社主任上臺講,縣屬幾家公司和所有鄉鎮供銷社關門了;縣糧食局長上臺講,農村農民辦米業公司,私人企業辦糧店,國家儲備庫把指標糧收走了;縣物資局局長上臺講,鋼鐵歸國家管了,家電生意被私營企業做了,物資局機關解散了。這個會僅開半天準點散會。
第三個會,全縣金融會。縣長主持,縣委書記作總結。但縣長請假了,理由是銀行歸線上管,地方管不到。書記就安排人民銀行行長主持,可人行行長不接收,說工農建中行是獨立的,華民興行是民辦的,不是我們人行管的。縣委書記很無奈,只好既主持,又講話,又總結,既表揚,又批評,搞了一兩個小時,會就散了。
第四個會,全縣工業會。縣長主持,縣委書記作總結。縣長點名第一家工廠老板發言,代會的人說企業搞破產重組,廠長沒有到職。縣長點名第二家工廠老板發言,代會的人說企業工人到廠里上訪,討工資,廠長被圍困,出不來。縣長點名第三家工廠老板發言,旁邊的人說他們是主管企業沒人給他們發通知,老板沒有來。縣長點名第四家工廠老板發言,旁邊的人說,他們被市里省里收了,不歸縣里管了,他們就沒有來。縣長請示書記,會還開不開,縣委書記說,等企業產權清晰了再開。縣長馬上宣布“散會”。
周國忠準備再往下講,郭書記插話了:“啊!國忠呀,你這個開會的故事一講,我知道了,搞經濟工作不容易,搞工業也不容易,你當這個開發區書記擔子重呀!”
五、郭志才書記邀我參加聶家橋聯校校慶
2006年,是漢壽縣聶家橋聯校60周年校慶,我和楊遠新、羅上林等都是這所學校,高一班、高二班畢業的學生。人生就是從這里起步的。
時任公社黨委書記楊承義、鄉長李雪花和聯校長陳運喜上門請了我,第二天郭志才書記又從漢壽打電話邀我參加校慶活動,并說他也參加。為了以積極的態度和對家鄉母校的回報,我在校慶之前做了三件事:
一是在家鄉舉行了一次“家鄉招商引資懇談會”,時間:2003年12月31日,地點:漢壽縣聶家橋鄉政府。參加人員:①開發區:周國忠、張禮斌、廖嗣宗、譚志華;②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何英滿(市人大副主任)、代平安(市政協副主席)、羅上林(市政府副秘書長);③漢壽縣政府:涂賢春(副縣長)、郭志才(原縣委委員、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鄧湘仁(縣國土局局長);④聶家橋鄉政府:楊承義(鄉黨委書記)、李雪花(鄉長)、鄒光榮(鄉人大主任)、羅作環(鄉政協主席);⑤聶家橋聯校:校友楊遠新、陳運喜等二十人。主持:涂賢春、張禮斌。
二是在母校舉行了一次捐資建科技樓活動。時間:2004年2月,
地點:漢壽縣聶家橋聯校。長沙方向由楊遠新負責組織;漢壽方向由鄧湘仁負責組織;常德方向由周國忠負責組織。
德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捐資人:周國忠、朱曉英、張禮斌、廖嗣家、譚志華;常德市區捐資人:羅上林、陳貽春、鄧應發、高紹球、高少勇、常旭、陳亮、鄭治文、周正湘。捐次單位:恒安紙業、平川藥業、三金藥業、吉春藥業、鴻基科技、廣東海大、唐人神、通威。組織者:楊承義、李雪花、陳運喜。
招商引資懇談會,從左至右周國忠、代平安、何英滿、涂賢春
招商引資懇談會合影
三是修筑了一條村級水泥路。時間:2006年7月一10月。地點:漢壽縣聶家橋鄉提北村。水泥路面長度3公里,寬度7米,厚度(墊層10公分、水泥30公分)。耗用資金:用于路面150萬元,50萬元1公里;鄉里辦公經費20萬元。參加修路人員:開發區周國忠,張禮斌、陳學貴;縣國土局鄧湘仁;鄉政府楊承義、李雪花、王鄉長;工程隊陳貽春(質量把關)、張武元(施工);堤北村周國安、周和清、周明安、周明德。開路剪彩:郭志才、周國忠、張禮斌、楊承義、李雪花、周明安、周明德。
高二班參加校慶同學與郭志才書記(一排中)、班主任老師楊建農(一排右)合影(注:文中所有配圖均由本文作者周國忠提供)
結束語
2018年10月2日上午10時,我在桃源縣親家公家度國慶節假,接到漢壽縣“郭志才治喪委員會”唁電。我和夫人朱曉英驅車趕到漢壽縣殯儀館。殯儀館的大廳里懸掛著“沉痛悼念郭志才同志”幾個大字和郭志才同志遺像,其遺體四周布滿蒼松翠柏,上面覆蓋中國共產黨黨旗。我們妻子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參加由漢壽縣政法委舉行的郭志才書記遺體告別儀式。我在殯儀館默默祈禱:“郭書記,愿您一路走好!”
2024年2月8日于常德市武陵區水利花苑C棟802室
本文作者周國忠與夫人朱曉英合影
【作者簡介】:
周國忠,男,湖南漢壽縣人,中共黨員,高級政工師, 1970年錄用為漢壽縣文化館干部,此后調入漢壽縣委辦公室從事新聞報道,曾相繼擔任漢壽縣文蔚公社黨委秘書、黨委宣傳委員,常德團地委辦公室主任、團地委副書記,常德電大副校長,中共桃源縣委常委、組織部長,中共桃源縣委副書記,中共常德黨校校長,中共常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兼常德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中共德山高新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湖南文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中共常德市委督辦專員。現任《常德名人》編委會主任。曾在《湖南日報》《常德日報》新湖南、常德融媒、作家網、《走向》文藝微刊等發表通訊、論文、散文及調查報告等近百萬字。主持編輯《常德名人》雜志數百萬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