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早期書影”:忽培元
作者:張興源(陜西)
忽培元,作為中國黨政中高層領導,堅持業余寫作,最終其創作成就遠超許多專業作家,實在令人敬佩。
我讀忽培元,最初是同學推薦。2000年5月,我參加了省作協在延安召開的一個會議,會后,同學給我送了本忽培元先生的長篇傳記《群山》。當我得知忽培元先生的政治身份后,我似乎有點“抗拒”讀他的作品,心里想的是,一個黨政領導干部,工作那么忙,哪有時間寫作。再說,黨政領導干部中以寫作而沽名釣譽的貪官污吏,還少嗎?那些東西能看嗎?所以,我“不帶腦子”地隨便亂翻了十來頁。誰知這一翻,卻被這書中的主人公和他不同尋常的經歷以及作者深沉穩重、大氣磅礴的敘述,給深深地折服了。于是,從頭到尾,我把這部書完整地讀完。讀過之后,居然還有那么多“想說的話”,于是又寫了一篇近兩萬字的書評《給中國當代文壇鍛鑄一條堅硬的脊梁——讀忽培元先生長篇傳記(群山)札記》。我的這篇書評分為“開頭的話”、“必要的背景材料”、“還鐵的歷史以鐵的真實”、“實現革命理想就是他的第二天性”、“拆去包裝,藝術呈現出赤裸裸的美”、“并非題外的話”等六個部分,對這部書從人物形象到思想內涵再到藝術表現,進行了全方位的掃描。不單如此,還越發停不下來了,于是,關于這部書,我一口氣寫了三篇評論(連同后來陸續得到他其他作品集以后的評論,總共寫了六篇)。當我把這些文字打印了轉寄給忽培元先生后,忽培元先生用他對我的深切愛護和具體關照,證明了他對我的這些書評的高度認可。
細想來,一個作家,如果不是為了賣錢(假如您的作品真能賣錢),那么,您的書真的不需要太多,只要有一部好的,甚至僅僅一篇或者一首拔尖的,就足以抓住人心,足以穿越歷史,足以對抗時間了。初唐四杰之一的偉大的少年王勃,一篇《滕王閣序》,不僅震撼了當代從帝王到平民不同階層的無數讀者,而且穿越千年,至今余音尚響。唉!一個人,一輩子要是有上王子安這么一篇好東西,你就是給他個神仙,大概他也不換了。忽培元先生的《群山》,就是這樣一部給個神仙也不換的好書。那些書評如今都收在我的《張興源散文選》當中了,這會兒用不著我在這里炒冷飯了。
然后就說到2001年5月,我跟當時的延安地委副書記、延安地區政協主席忽培元先生的見面。見面后,先生把他當時已經出版的十一本書,逐一簽名送給了我,并且在我出門的瞬間,拍著我的肩膀,很動情地說:“這下好了,回去好好安心寫作”。我的這一次與忽培元先生的見面,徹底改變了我個人的命運,我的寫作也由此而開啟了新的航道?!@話扯遠了,趕緊拽回來吧。
《土炕情話》,這是忽培元先生最早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收了中短篇小說十五篇。我曾把這個集子中的中篇《鐮刀灣紀事》跟另一部小說集《青春紀事》中的作品,作為同一批閱讀對象,進行了藝術上的考量,寫了篇《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忽培元中篇小說藝術掃描》。
《秦柏風骨》,陜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是忽培元先生的第一部散文和報告文學集,收散文及報告文學共計十一篇。這個集子中的作品,幾乎篇篇都是耐讀的好作品。例如《杜鵬程一日》《寫在高原的詩》《秦柏風骨》《修軍印象散記》等。
《山秀珍》,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是忽培元先生的又一本散文和紀實作品集,收長短散文和紀實文章十四篇。這個集子中,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是《關于潼關的記憶》。
《生命藤》,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是他的第三部散文、隨筆集,收了五十八題長短散文六十余篇。其中一組《感謝饑餓》很有看頭。書中又一次寫到杜鵬程,還寫了劉紹棠等作家。
《京密河札記》,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又是一部散文、隨筆、雜文集子,收有長短文章五十篇。此一時期,忽培元先生在思想和藝術上的迅速成熟,為他的這些文章打上了生命的五彩底色,他的散文、隨筆和雜文,也呈現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樣貌,讀起來給人更多的深思與驚醒。
《延安民俗文化》,這是“延安民俗文化村系列圖書之一”,延安日報社印刷廠1999年印制。這是一本非??蓯鄣男?,書中收了《延安的民俗文化》《陜北民歌散論》《花源屯記》《民俗學研究與民俗文化探討》等四篇論文。忽培元先生有著多方面的思想藝術修養,從他后來在文學上的發展和他的作品看,他不單是黨政領導中罕見的文學“奇才”,也是文學行當中不多有的“全才”。
《毛頭柳記》,2001年3月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這是他的又一部重要散文集,分為“贊美生命”、“旅人手記”、“域外速寫”三輯。其中《輝煌的人生——“陳荒煤文藝生涯六十年研討會”側記》《戰士.文學大師——思念孫黎》《毛頭柳記》和訪日、訪美隨筆,很有看頭。
《青春紀事》,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收了六個中篇。其中《小D的背面》《一個人生活中的兩次轉機》《鐵算盤老金》等,皆屬力作。我已在前面說過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