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集錦(二十二)
作者:徐業君
一、思鄉之情
久在他鄉,每每夜深人靜之時,心中總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思鄉之情。思念那家鄉的美景,思念那薄霧青紗遮翠綠的山川,思念那茅屋聞聽溪水聲的田園風光。在我心中,家鄉的美景勝似仙境,令人陶醉,令人向往。
家鄉的清晨,總是被一層薄霧輕輕籠罩。那薄霧如青紗般飄渺,若隱若現地遮掩著滿眼的翠綠。太陽初升,陽光透過霧氣,灑在翠綠的樹葉上,閃爍著晶瑩剔透的光芒。此刻的山川,宛如一幅水墨畫卷,靜謐而神秘。
漫步在鄉間的小路上,隨處可見古樸的茅屋。這些茅屋雖然簡陋,但卻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每當黃昏時分,夕陽的余暉灑在茅屋上,為它們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此時,若能坐在茅屋前,靜靜地聆聽那溪水潺潺的聲音,感受那來自大自然的和諧與寧靜,該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溪水,是家鄉最動聽的樂章。它時而輕柔如絲,宛如少女的低吟;時而激昂如歌,宛如勇士的吶喊。溪水聲伴隨著微風,輕輕傳來,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夢幻般的仙境之中。在這里,人們可以暫時忘卻塵世的煩惱與憂愁,讓心靈得到真正的放松與凈化。
家鄉的美景,本該是天上才有的景致。然而,在這片土地上,人們卻能夠親身體驗到這如詩如畫的仙境。在這里,人們仿佛化身為仙翁,與世無爭,逍遙自在。
思鄉之情,如同那綿延不絕的溪水,永無止盡。它時而溫柔地拂過心頭,時而洶涌地激蕩著靈魂。每當夜深人靜之時,我便會沉浸在這濃濃的思鄉之情中,回憶著家鄉的美好時光,思念著那些親人和朋友。
我知道,無論我走到哪里,心中那份對家鄉的眷戀與思念,永遠不會改變。家鄉的美景,將永遠是我心中最珍貴的寶藏;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將永遠是我生命中最動人的篇章。
在未來的日子里,無論我身在何方,我都會時刻銘記著家鄉的美好。我會將這份思念化作動力,努力前行,為自己和家鄉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因為我深知,無論我走到哪里,我的心永遠都屬于那片薄霧青紗遮翠綠、茅屋聞聽溪水聲的故土。
二、獨享清風
清風習習,岸柳依依,這是我在山腳前家園所擁有的寧靜與美好。每當我走出家門,沿著長堤漫步,總能感受到這份來自大自然的恩賜。
長堤橫臥在山腳與溪流之間,它像是一條古老的龍脈,連接著大地與天空。每當我走在這條堤上,總能感受到一種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沉淀。堤兩旁,蒲葦飄蕩,菱荷芬芳,這些植物在陽光下搖曳生姿,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生機與活力。
青蛙高唱,鳥鳴悠揚,這是大自然最動聽的樂章。它們時而清脆悅耳,時而激昂高亢,仿佛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每當我駐足聆聽,總能感受到一種心靈的震撼與洗滌。
家園的四周,游人如織。他們或三五成群,或獨自一人,或歡聲笑語,或寂靜沉思。每個人都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樂趣與慰藉。而我,則喜歡獨自漫步在這片土地上,感受著大自然的饋贈和生命的律動。
在這里,我感受到了清風的習習,岸柳的依依,長堤的橫臥,蒲葦的飄蕩,菱荷的芬芳,青蛙的高唱,鳥鳴的悠揚。這一切都讓我陶醉其中,無法自拔。
獨享這份清風的美好,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諦與意義。在這片大自然的懷抱中,我放下了塵世的煩惱與憂慮,讓心靈得到了真正的放松與凈化。
家園獨居山腳前,讓我領悟到了生活的美好與寧靜。在這里,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和那片土地。我會珍惜這份大自然的恩賜,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與神奇。因為在這里,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和心靈的歸宿。
三、時光之河,懷念往昔
歲月如流水,悄無聲息地帶走了我們的童年,也帶走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淳樸與善良。如今,當我回首往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懷念之情。小時候的日子,仿佛是一幅幅生動的畫卷,每一幕都刻滿了親情的濃厚與人間的溫暖。
那時的我們,生活在一個人情淳樸、善良的時代。鄰里之間守望相助,親如一家。每當過年時節,家家戶戶都會精心準備年貨,串親戚成為了每個人最期待的活動。沒有昂貴的禮物,沒有繁瑣的儀式,只需兩包果子、兩瓶酒,就足以表達我們滿心的祝福與喜悅。
親戚們熱情好客,總是為我們準備豐盛的飯菜。我們圍坐在一起,享受著美食,也享受著親情的溫馨與歡樂。那時的我們,總是無憂無慮,笑聲與歡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而最令人難忘的,莫過于那些喝醉的親人。他們或許是因為高興,或許是因為激動,總會在餐桌上多喝幾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們會看到他們搖搖晃晃地騎著自行車,時而摔倒,時而爬起來,但臉上始終掛著滿足的微笑。這一幕幕滑稽而溫馨的畫面,如今想來仍讓人忍俊不禁。
然而,時光荏苒,歲月無情。如今的我們,已經長大成人,面對著生活的種種壓力與挑戰。那個淳樸善良的時代,似乎已經成為了遙遠的過去,再也回不去了。我們被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所裹挾,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在悄然拉大。我們開始懷念那個簡單而美好的時代,懷念那份濃厚的親情與淳樸的人情。
但即使我們無法回到過去,那份懷念與回憶仍然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它們讓我們明白,生活中最珍貴的東西,往往不是金錢與物質,而是那份真摯的情感與溫暖的回憶。我們應該珍惜當下,努力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讓那份淳樸與善良在我們的生活中得以延續。
在未來的日子里,讓我們懷揣著對過往的懷念與感激,勇往直前,去追尋那份屬于我們自己的幸福與美好。或許我們無法回到那個淳樸善良的時代,但我們可以在心中保留一片凈土,讓那份美好的回憶永遠閃耀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四、記憶中的年味
時光荏苒,轉眼已是三十五載。遙想當年的過年時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濃濃的懷舊之情。那時的年味,似乎比現在要濃烈得多,每一幕都仿佛刻在心頭,歷久彌新。
三十五年前,過年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年中最為期待的日子。無論生活多么艱辛,到了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盡力籌備年貨,為的就是讓家人過上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而走親戚,更是過年期間不可或缺的傳統習俗。
那時候,交通不如現在便利,也沒有現在這么多的娛樂方式。但即便是在刮風下雨的惡劣天氣下,人們依然會義無反顧地走親訪友。騎著破舊的自行車,或是步行在泥濘的小路上,心中卻充滿了期待與喜悅。因為,每一次的走訪,都代表著一份深厚的情誼,也代表著一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到一家,親戚們都會熱情地迎接,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糖果、瓜子等小食,與來訪的客人們分享。大家圍坐在一起,談論著過去一年的點點滴滴,分享著各自的喜怒哀樂。那種濃濃的親情與友情,讓人倍感溫馨與感動。
而最令人難忘的,莫過于那些豐盛的飯菜。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能夠吃上一頓豐盛的飯菜,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奢望。但到了過年期間,家家戶戶都會盡力準備一桌豐盛的飯菜,以招待來訪的親戚朋友們。那些美味的食物,不僅滿足了味蕾的享受,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與幸福。
如今,時光已經流逝了三十五年。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更加便利,物質更加豐富,娛樂方式也更加多樣。但那種過年的味道,似乎卻越來越淡。人們忙于工作、應酬,很少有時間去真正感受過年的氛圍。即便是有時間,也更多地選擇了宅在家里,或是外出旅游,而不是去走親訪友。
或許,這就是時代的變遷吧。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也無法重現那些美好的場景。但那些記憶,卻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每當回想起那些時光,我們都會不禁感嘆歲月的無情,也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讓我們不忘初心,不忘那些美好的記憶。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屬于自己的寧靜與幸福。或許,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感受到過年的味道,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五、農耕歲月與書香的渴望
我自幼便與田地結下了不解之緣,那片沃土不僅滋養了我的身體,更孕育了我對生活的熱愛與堅韌。在兒時的記憶中,農田便是我的世界,耕耘與收獲,便是我生活的全部。
那時,家中并無余錢,連最基本的學費都顯得捉襟見肘。我清晰地記得,每當新學期來臨,父母總會為了學費而犯難。他們的眉頭緊鎖,卻從未在我面前流露出半點憂慮。我知道,他們是為了讓我能夠繼續讀書,為了讓我能夠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生活雖然清貧,但家人的愛與支持卻從未減少。我們總是想盡辦法節省開支,甚至連電費都成了家中的一項負擔。每當夜幕降臨,家中的燈光總是顯得格外昏暗,但那份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憧憬,卻讓我們的心靈充滿了光明。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個月能吃上一次肉已是一種難得的奢侈。每當餐桌上出現那盤香氣四溢的肉食,我總會感受到家人的愛與關懷。那不僅僅是一頓美餐,更是家人對我成長的期待與祝福。
如今,時光已逝,那片農田依舊在我的心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讓我學會了堅韌與毅力,也讓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諦。而那段清貧卻充實的歲月,更成為了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回首過往,我深知自己能夠走到今天,離不開家人的支持與付出。他們用無私的愛為我筑起了一個溫暖的港灣,讓我在風雨中能夠勇往直前。
如今的我,雖然已遠離了那片農田,但我始終銘記著那段歲月教會我的一切。我會繼續努力,為了家人,也為了自己,去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六、農忙假期的青春歲月
當年的我們,正值青春年少,懷揣著滿腔的熱情與活力,迎接著每一個新的挑戰。農忙假期,對于我們這群生長在農村的孩子來說,既是展現自己辛勤勞動的時刻,也是體驗生活、感受大自然恩澤的美好時光。
每當學校宣布農忙假期的到來,我們就像脫韁的野馬,迫不及待地奔向那片熟悉的田野。生產隊的秧田,是我們展現速度與激情的舞臺。年輕氣盛的我們,手持嫩綠的秧苗,迅速而有序地將其插入田間。我們的動作矯健而迅速,仿佛在進行一場無聲的競賽,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成為那個無人能敵的“插秧冠軍”。
太陽高懸,汗水淋漓,但我們毫不在意。那一刻,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片土地上,感受著泥土的芬芳和陽光的溫暖。我們的笑聲和呼喊聲在田野上空回蕩,成為了那個季節最美的旋律。
那些日子里,我們不僅是農民的孩子,更是大地的兒女。我們用勤勞的雙手,為這片土地播撒希望,也為自己編織著青春的夢想。那些插秧的身影,那些流淌的汗水,都成為了我們心中最珍貴的記憶。
如今,時光已逝,我們早已離開了那片田野,走進了城市的喧囂。但每當回想起那些農忙假期的日子,心中總會涌起一股暖流。那些經歷,不僅讓我們學會了勞動與付出,更讓我們懂得了珍惜與感恩。
感謝那片養育我們的土地,感謝那些陪伴我們成長的親人和伙伴。是他們,讓我們在青春的歲月里,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而那些回憶,將永遠伴隨著我們,成為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七、春耕與秋收
春天,是大地蘇醒的季節,是生命的再生之季。隨著冰雪的消融,萬物復蘇,農民們開始了新一年的耕作。此刻,田野里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人們紛紛下田,手持嫩綠的秧苗,插入肥沃的土壤之中。
插秧,是春天里最為重要的農事活動之一。看似簡單的勞作,卻蘊含著深厚的農耕智慧。農民們根據天氣、土壤、水源等因素,選擇最適宜的時機進行插秧。他們手持秧苗,腳踏泥土,一步一個腳印,將希望種入大地。
每當此時,田野上都會回蕩著農民們的歡聲笑語。他們相互協作,互相幫助,共同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那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在農民們的精心呵護下,逐漸生長,成為了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
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天悄然而至。陽光照耀著大地上的每一片稻田,稻苗在陽光的滋潤下茁壯成長。農民們并沒有因為插秧的結束而放松警惕,他們時常穿梭在田間地頭,觀察稻苗的生長情況,及時進行灌溉、施肥等農事活動。
轉眼間,秋天來臨。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是一個喜悅的季節。經過春夏兩季的辛勤耕耘,稻田里已經是一片金黃。農民們揮舞著鐮刀,收割著一季又一季的辛勤付出。那一粒粒飽滿的稻谷,是他們汗水的結晶,是他們心血的見證。
當稻谷收割完畢,糧倉里已經裝滿了豐收的果實。農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知道,這一季的辛勤付出終于換來了滿滿的收獲。這一刻,所有的辛勞都化為了滿足與自豪。
春耕與秋收,是農耕文明的永恒主題。它不僅僅是農民們的日常勞作,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學會了順應自然、尊重生命,也學會了勤勞、堅韌與團結。
如今,雖然現代農業技術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春耕與秋收的傳統仍然被人們所珍視。它不僅僅是一種生產方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里,我們或許應該更加珍惜這份傳承,讓它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成為我們永遠的財富。
在未來的日子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都應該銘記這份農耕智慧,傳承這份勤勞與堅韌的精神。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八、春忙
杜鵑啼鳴,聲聲婉轉動聽,仿佛是大自然的歌唱家,為這繁忙的春天獻上一曲又一曲的贊歌。蛙鳴陣陣,聲音洪亮,宛如低沉的鼓點,為這熱鬧的田園生活增添了幾分節奏。在這生機勃勃的季節里,一幅春忙的景象盡收眼底,令人心生感慨。
耕耘的老人,他們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雙手卻依舊有力。他們揮舞著鋤頭,深耕細作,為這片土地播撒希望。他們的身影在田野間穿梭,成為了春天里最美的風景。那些水牛,默默地耕耘著,仿佛是大地的守護者,用它們的力量為這片土地帶來豐收。
梯田層層疊疊,如同大自然的階梯,綠意盎然。嫩綠的秧苗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它們是大地的兒女,承載著農民的辛勤和希望。婦女們忙碌著插秧,她們的動作熟練而輕盈,仿佛是在跳著一支優雅的舞蹈。她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那是對生活的滿足和對未來的期待。
在這春忙的景象中,還有那些背著娃娃的婦女。她們在忙碌的勞作中,不忘照顧家庭,那份母愛和堅韌令人感動。她們的身影,如同這春天里的一道溫暖的風景線,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無盡的生機和活力。
這幅春忙的景象,既靜美又生動,仿佛是一幅流動的畫卷。它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也展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在這里,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和情感的溫度。
春天是一個充滿希望和生機的季節,它讓人們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和力量。在這春忙的景象中,我們看到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他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著屬于自己的幸福和快樂。
望著這片繁忙而美麗的田野,我們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偉大。這片土地孕育了無數生命和希望,也見證了無數勤勞和堅韌的故事。它是我們心靈的歸宿和精神的寄托,也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和源泉。
讓我們珍惜這美好的春天和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吧!讓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讓我們在這春忙的景象中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也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和幸福。
九、守望鄉村
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默默堅守在鄉村,與土地為伴,與歲月對話。他們是老人,是婦女,是那些在農村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身影。當年輕的力量紛紛涌入城市,他們成了鄉村最后的守望者,承擔起家庭與土地的雙重重任。
在田野間,你總能看到那些佝僂的背影,那是老人們依舊堅韌的身軀。他們的雙手,雖然被歲月磨礪得粗糙,卻依然有力。他們操持著農具,耕種著土地,如同守護著家族傳承的珍寶。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執著,那是對家園的堅守,也是對生活的期盼。
婦女們則是鄉村中的另一道亮麗風景線。她們的身影,在田間地頭忙碌穿梭,勞作的身影成為鄉村中最美的風景。她們不僅要照顧家庭,還要承擔起繁重的農活。她們的雙手,或許不再嬌嫩,卻更加靈巧和勤勞。她們用汗水澆灌著莊稼,用母愛溫暖著家庭,成為鄉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生在農村,真的不容易。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與繁華,只有土地的沉默與守望。這里沒有便捷的交通與舒適的生活,只有艱苦的勞作與無盡的付出。但正是這樣的生活,鍛煉了人們的意志,磨礪了人們的品格。
然而,即便在艱難的環境中,農村的人們依然保持著樂觀與堅韌。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傳承著古老的農耕文化。他們用自己的力量,推動著鄉村的發展與繁榮。
鄉村,是一片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土地。它承載著人們的夢想與期待,也見證著人們的辛勤與付出。讓我們向那些堅守在鄉村的老人和婦女們致敬,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守護著這片土地,也守護著我們的根與魂。
未來的路還很長,鄉村的發展仍然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與支持。讓我們共同努力,為鄉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更加勃勃的生機與活力。因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鄉村始終是我們心靈的歸宿,是我們永遠的家園。
十、回歸鄉村的感慨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當我再次回到這片熟悉的鄉村,眼前的景象讓我心生感慨。那些背著娃的婦女,在田野間辛勤勞作,讓我想起了自己曾經背著娃干農活的日子。
那時,我年輕的身影在田野間穿梭,背上背著稚嫩的娃,手中握著農具,一邊勞作一邊照顧著孩子。那時的我,雖然身體疲憊,但內心卻充滿了滿足和幸福。因為我知道,我不僅僅是在為這片土地付出,更是在為孩子的未來打拼。
回憶起那些日子,我心疼那些背著娃的婦女。她們為了家庭的生計,不得不將孩子背在背上,一邊勞作一邊照顧。她們的付出和堅韌,讓我感受到了鄉村婦女的偉大和不易。
回到鄉村,我看到了許多變化。農田里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但是,那些背著娃的婦女,卻依然在田野間辛勤勞作。她們的身影,讓我感受到了鄉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或許已經忘記了那些曾經為我們付出的人。但是,當我們回到鄉村,看到那些背著娃的婦女時,我們應該更加珍惜她們的付出和努力。因為,正是她們的付出和努力,才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回到鄉村,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鄉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那些背著娃的婦女,讓我感受到了鄉村婦女的偉大和堅韌。她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為這片土地帶來了豐收的希望,也為孩子們的未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希望我們能夠更加關注鄉村生活,為鄉村婦女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讓我們一起努力,為鄉村的發展和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也要讓我們自己時刻銘記那些曾經為我們付出的人,珍惜他們的努力和奉獻。
在鄉村的田野間,那些背著娃的婦女依然在辛勤勞作。她們的身影,成為了鄉村生活中最美麗的風景線。讓我們一起為她們點贊,為她們的堅韌和付出致敬。因為,正是她們的存在和努力,才讓鄉村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充滿希望。
作者簡介:徐業君,男,漢族,出生于1958年,中共黨員,大學文化,曾在《人民日報》、《農民日報》、《奔流》、《參花》、《散文百家》、《鴨綠江》、《長江文藝》、《速讀》等省內外50多家報刊發表文學作品。作品先后被選入多種經典讀本并獲獎,或選入全國名地中高考語文模擬試題。湖北省仙桃市作協會員,中國作家文學聯盟會員,中國微型小說會員,中國鄉村雜志認證作家。文學欣賞雜志副主編。世界華文作家聯合會終身理事和終身副主席。代表作中篇小說《苦菜花兒香》獲得多項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