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之都 偉人故里
作者:柳邦坤
在京杭大運河的中段,蘇北大平原上,有一座因運河漕運而興的古老而又充滿青春活力的城市,她的名字叫淮安。
淮安有“運河之都”稱號,是縱貫南北長1794公里運河沿線的一顆明珠;淮安有“偉人故里”的美譽,是一代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家鄉。
淮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是味道醇厚的城市,是魅力無限的城市。
淮安,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是讓人心馳神往的地方,是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
掬一捧運河水,仔細探尋千百年歷史的滄桑;瞻仰周恩來故居,追憶偉人童年歷經磨難的時光。
京杭大運河川流不息,流淌了千百年。
暢游淮安,走進淮安,認識淮安。
淮安,曾經與杭州、蘇州、揚州齊名,是運河流域四大城市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從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開始,一座運河城市就已經向我們走來,到了秦漢、隋唐,這座城市已具備相當規模,并逐漸天下聞名,隨著浩蕩的運河流水,傳播到四面八方。
歷史上的淮安,曾是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糧轉儲中心和淮鹽集散中心。在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35個城市中,淮安是遺產點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因此,獲得“運河之都”的稱號當之無愧。
淮安古城,古代也曾叫過楚州、山陽,曾是淮安府駐地,現在是淮安市淮安區。朝廷專司漕運的最高權力機關:漕運總督衙門,就坐落于古淮安城。
漕運總督遺址,從殘留的建筑礎基,仍然可以想見當年總督漕運部院的規模以及建筑的宏偉。總督漕運部院是明清兩代政府管理全國漕運的最高也是唯一權力機構,當時機構龐大,漕運總督權力顯赫,除管理漕運外,還兼任巡撫,因此總督也叫“漕撫”。
中國首座漕運博物館用實物、文字、圖片以及借助現代化高科技聲光電等手段,向游客介紹了漕運的興衰史。
淮安古城的標志性建筑鎮淮樓與總督漕運部院,以及淮安府衙,同處在一條中軸線上,整個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的重要遺存,是淮安中國大運河申遺的兩個遺產區之一。
建于宋代的鎮淮樓,見證了古老的運河城市興盛與繁榮。淮安府署是我國目前保存較為完好、體量最大的明清官府衙門建筑群。
淮安古城,大運河上的交通樞紐城市、商貿城市,在悠長的歲月里,一直是運河流域乃至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城市之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贈楚州郭使君》的詩中,這樣贊美當時名為楚州的淮安:“淮水東南第一州,山圍雉堞月當樓。” 淮安,被譽為“東南第一州”,可見它當時的名聲顯赫,城市繁榮。
位于古城西北端、里運河畔的河下古鎮,曾是淮北食用鹽的集散地,這是個因漕運和食用鹽轉運而興起的城鎮,繁盛時,有22條街道,91條巷子。古鎮店鋪遍布,熱鬧非凡;會館林立,人來船往。古鎮地靈人杰,曾出過進士、舉人、翰林,總共200人左右,是有名的“進士之鄉”。這里還誕生了寫下千古名著《西游記》的大文豪吳承恩、巾幗英雄梁紅玉等名人。“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 西湖嘴,是河下運河西岸的鄰近碼頭的街巷,當年繁華景象不遜于揚州。
從江南等地返回的鹽商,用船帶回了石料,鋪成了河下的石板街,還有上坂街的石板街。今天,我們走在青石板街上,仿佛穿越到了古代,聆聽那喧囂的市聲,感受那酒綠燈紅的盛景。
淮安古城內,河湖密布,除穿城而過的里運河以及古城西側的京杭大運河等河流外,城內還有肖湖、勺湖、月湖等湖泊,除了湖光水色美不勝收外,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如文通塔、韓信釣臺等游覽好去處。
從淮安古城出來,沿著里運河西行,經過板閘,這里有淮安鈔關遺址。鈔關又稱榷關,是運河上來往船只查驗報關以及征稅的機構,淮安鈔關比淮安府署建筑還要宏偉,曾是全國四大榷關之一。
古淮安城城南的淮安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京杭大運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等水域在這里立體交匯,3平方公里范圍內,建有大型抽水站、節制閘、船閘等水利工程20多座,成為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橋,是水工建筑的博物館。
位于淮安市清河區人民南路的清晏園,是一處融合南北建筑風格和造園藝術于一體的官府園林,它不同于江南私家園林的精致婉約,也不同于北方皇家園林的壯闊大氣,而是兼而有之,雅致中透露出恢宏,綺麗中彌漫著大方。當過南京大學校長的匡亞明曾贊頌道:“不似江南園,勝似江南秀。”江南河道總督署緊鄰清晏園而建,清晏園便成為河道總督署的官衙園林,多位河道總督在任內都有擴建和改造,園名也曾叫過西園、湛園、留園等。園內有荷芳書院、湛亭、今雨軒、黃石深秋、蕉吟館、紫藤花館、環漪別墅、柳憑軒、葉園等景觀,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曾多次臨幸清晏園,并住在荷芳書院,據說荷芳書院就是當時的河道總督高斌專為接待乾隆皇帝而興建的。園內的亭臺樓閣、曲橋、池水、假山等,無不凝聚著造園者的獨具匠心。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曾小住清晏園,并寫下這樣的詩句:“驪歌一曲柳千行,/荷葉離離尚未芳。/四面鶯聲啼暮雨,/半竿帆影過低墻。”
新修復的河道總督署衙以及御碑園帶我們了解治理黃河及運河河道的歷史,也讓我們認識了那些治河有功的大員及治河專家:陳登、潘季訓、靳輔、于成龍、張鵬翮、高斌、李宏、麟慶、潘季訓、陳璜、郭大昌、黎世序,等等,其中明代的漕運、治河功臣陳瑄、潘季訓,朝廷還為二人修建了陳公祠和潘公祠,以表彰他們為治理河道建立的偉績豐功。
運河之都淮安作為漕糧轉運儲存中心,當時建有巨大糧倉常盈倉以及豐濟倉;作為漕船制造中心,清江督造船廠當時是全國最大的船廠;作為淮鹽集散中心,除淮安區河下古鎮外,淮陰區西壩也是因食鹽儲存、轉運而興旺起來。
淮安市區有京杭大運河、里運河、古黃河、鹽河四水穿城,正在打造河畔景觀,清河區柳樹灣、桃花塢古黃河生態景區,清河新區古黃河生態園、淮陰區鹽河景觀都是城市的亮點。其中里運河主城區段,為正在建設中的里運河文化長廊,以中州島為核心的景區,更是運河旅游的好去處,清江浦樓是淮安主城區的標志建筑,清江大閘、陳潘二祠、常盈橋、御碼頭、水龍局等古跡眾多。
運河水上旅游線路的開辟,滿足了游人乘船暢游里運河的愿望,特別是乘坐畫舫夜游運河,欣賞運河夜色和城市夜景,讓游人流連忘返,難以忘懷。里運河從市區到淮安區的河段,沿途景觀提升工程正在推進,全面建成后,將會是觀賞運河美景、感受運河璀璨歷史和文化的特色旅游線路。
南宋黃河決口,改道南侵淮河、泗河,淮、泗下游河道變成了黃河,使大運河的漕運受到水患的影響,歷朝歷代都把治黃、治淮、治運當做重中之重。位于淮陰區境內的清口水利樞紐遺址,就是根治水患的杰作。如今古清口水利風景區,有大量的明清時代的水工建筑遺存,如勝黃壩、天妃壩等,還有大量船閘、抽水站,加上秀麗的自然風光,使得這里成為天然的水利博物館。有“水上長城”美譽的洪澤湖大堤,也是古代人治理水患的杰作,它的起點就在碼頭鎮。清口水利樞紐是淮安中國大運河申遺的兩個遺產區的另外一處。
清口水利風景區位于淮陰區碼頭鎮,碼頭鎮也是一座運河文化名鎮,名勝古跡眾多,這里有秦代甘羅城遺址、淮陰故城遺址、清河舊縣遺址,這里還是漢代兵神韓信和漢賦大家枚乘的故里,有韓信和枚乘故里遺址,還有韓信祠、漂母墓、惠濟祠等重要遺址。
漕運繁盛時,碼頭鎮是“南船北馬”交通運輸方式的分界地,商賈、官人、江湖藝人等各色人云集,其中也有許多回民到此安家落戶,這也許就是碼頭鎮的牛羊肉久負盛名的原因吧,碼頭鎮的全牛席,是聲名遠揚的,而特色風味美食碼頭湯羊肉也同樣聞名遐邇,碼頭湯羊肉湯鮮肉香,“先上湯,后上菜,先動勺子后動筷。”即是對湯羊肉的褒揚。
京杭大運河川流不息,流淌了千百年。
暢游淮安,走進淮安,親近淮安。
讓我們沿著里運河,回到淮安古城,尋訪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里。
淮安區駙馬巷的一處帶有江南風格的青磚、灰瓦、木結構宅院,就是周恩來誕生的地方。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在這里出生,一直到1910年隨伯父到東北讀書離開這里,總共在故鄉淮安生活了十二個春秋。
正是因為淮安漕運繁盛,周恩來的祖輩從江南遷居淮安府山陽縣。他的父親叫周貽能,曾在山陽縣衙當差,后來到外地教書。他的母親萬氏,是清河縣知事萬青選的女兒,出生在清江浦,就是今天的淮安市區。周恩來,字翔宇,傳說他出生前,母親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只神鳥飛入懷中,祖父便為剛降生的孫子取乳名叫大鸞。
故居有周恩來降生的房間;周恩來童年讀書的房間,在這里他接受了啟蒙教育;周恩來乳母住過的房間,出身低微的乳母蔣媽媽用自己的言行給年少的周恩來灌輸了勞動人民的誠實樸素和勤勞善良。
說到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與他出生地相隔幾十里的淮安市清河區漕運路還有一處。1904年,周恩來隨家人來到清江浦外祖父家,不久便租賃了這處宅院。周恩來很小的時候過繼給小嬸母,生母、嗣母都相繼在這處宅院過世,他的父親當時在外地謀生。1908年少年周恩來帶著兩個弟弟又回到山陽的老宅,由他的八嬸母撫養。他從小就品嘗到生活的艱辛,過早承擔起家庭的擔子。
故居里,周恩來少年時用過的水井還存在,如今井水依然清澈、甘冽,仍舊可以飲用。
一個不大的院落和菜園,是周恩來童年戲耍和種瓜菜的地方,也是放飛童心的地方。
故居內的一株梅花據說是周恩來的祖父在周恩來出生的那一年親手栽植,淮安人稱它為“一品梅”:臘梅,是花中一品;周公,官至一品;周恩來的德行操守,乃人之一品。縱觀周恩來的一生,的確有梅花的風骨,梅花的品格。
清江浦周恩來童年讀書舊址的院子里,也有一株一品梅,據說是周恩來親手栽植,每到寒冬臘月綻放,滿院馨香,芬芳醉人。周恩來童年讀書舊址的這株臘梅,如果真的是周恩來親手栽種、澆灌,那她已花開花落了一個多世紀,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的洗禮,見證了多少春夏秋冬的更迭。一個多世紀的雨雪風霜,依舊生生不息,枝繁葉茂。
周恩來故居展室里,用文字和圖片,詳盡介紹了周恩來的童年、家世以及他與故鄉的不解情緣。
周恩來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動物、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參觀者,節假日更是絡繹不絕。
古城淮安原來叫桃花垠的地方,是一處三面環水的半島,建筑雄偉的周恩來紀念館就坐落在這座半島上。
在館區由南向北800米長的中軸線上,依次建有瞻臺、主館、周恩來生平業績陳列館、周恩來銅像廣場、仿中南海西花廳等建筑。
周恩來紀念館是經中央同意,于1988年奠基,1990年動工修建,1992年1月6日落成開館。主館1918平方米,建筑外形酷似江淮平原的老牛車,蘊含著周恩來一生為人民服務的老黃牛精神。館身有四根11米高的花崗巖石柱支撐,寓意是周恩來多次提出的把我國建設成四個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設想。主館內,建有巨大的漢白玉周恩來坐像,參觀的人們多在塑像前駐足、盤桓,許多學生、軍人等會在塑像前舉行三鞠躬儀式,深切緬懷周總理的豐功偉績,有很多人也會把鮮花敬獻塑像前。
沿著一條中軸線向前走不遠,是紀念館附館,也就是周恩來生平業績陳列館。從高處看,附館頂部呈八一形狀,寓含周恩來成功領導“八一”南昌起義建立的卓越功勛。附館的一樓和二樓是周恩來生平圖片、實物展,圖片和部分周總理生前用過的物品,表現了周恩來光輝戰斗的一生。還有十里長街送總理的錄像循環播放。幾乎所有看過展覽的人,都無不感慨萬端,緬懷敬愛的周總理,表達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深深懷戀。
從附館出來,沿著中軸線前行不遠,一尊高大偉岸的周恩來銅像雕塑映入眼簾,銅像是周恩來的立像,雕塑者選取的是周恩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和群眾交流時的一個常見動作。
走上高高的臺階,來到按中南海西花廳1:1比例仿制的西花廳,前廳有周恩來的會客廳等,后面包括周恩來鄧穎超夫婦辦公、會客、用餐、打乒乓球及生活起居的地方。周總理乘坐的紅旗牌轎車也在此存放,供游客瞻仰。
整個紀念館的水面寬闊,碧波蕩漾,楊柳依依,綠樹成行,一年四季花開不斷,也是游人休閑之地。紀念館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早已躋身國家級4A級景區。除閉館日外,每天南來北往的游人不斷,經常會碰到很多學校組織學生乘坐十幾輛大客車前來憑吊和參觀周恩來紀念館。
春天時,周恩來紀念館仿西花廳院內的桃花、海棠等鮮花綻放。
周恩來是喜歡海棠花的,中南海西花廳也的確種植了海棠花。鄧穎超曾寫過一篇《西花廳的海棠花又盛開了》的文章,追思丈夫、戰友周恩來,文中寫道:
“你在的時候,海棠花開,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幾分鐘散步觀賞;夜間你工作勞累了,有時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樹前,總是抬著頭看了又看,從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繼續工作。你散步的時候,有時約我一起,有時和你身邊工作的同志們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
春天里盛開的海棠花,給日理萬機的周總理帶來了難得的片刻的休憩時間,夜色中,靜靜的西花廳里,海棠花悄悄地盛開,海棠花下,共和國開國總理輕輕漫步。蘇東坡有吟詠海棠花的佳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夜深了,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卻常常亮了一個個通宵,燈光照亮海棠,恐怕海棠花也難以睡去。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開放的時候,常常有愛花的人來看花。在花下樹前,大家一邊賞花,一邊緬懷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們中間。”透過這飽含深情的文字,我們看到了鄧穎超對周恩來的思念之情。在這篇又名《海棠花祭》的美文中,鄧穎超回顧了她與周恩來相識、相愛、相知的歲月,革命之花綻放時,他們愛情之花也一并綻放了。鄧穎超在文中告慰摯愛的親人,如今改革開放的花盛開著,而且“越開越好、越大、越茁壯,正在結著豐碩的果實,使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給我們的人民帶來幸福。”
在周恩來紀念館,賞海棠花,緬懷故人。周恩來、鄧穎超這對革命伴侶可以含笑九泉了,因為他們為之奮斗的事業一天比一天輝煌、昌盛;因為他們心系的共和國正在走向繁榮、富強。
京杭大運河川流不息,流淌了千百年。
暢游淮安,走進淮安,品味淮安。
淮安地靈人杰,除了韓信、枚乘、吳承恩、梁紅玉和開國總理周恩來在這里誕生外,淮安大運河畔的這片熱土,還是民族英雄關天培、醫學大家吳鞠通、國學大師羅振玉、梨園教主王瑤卿、京劇大師周信芳、攝影大師郎景山、雕塑家滑田友、戲劇家陳白塵的家鄉,這里也是著名作家吳強、陳登科、張賢亮的故里。
運河水還哺育了運河文化與藝術,如淮揚美食烹飪技藝;淮海戲、淮劇等民間戲曲;十番鑼鼓、南閘民歌、運河號子等民間音樂。
淮揚美食名噪天下,淮安是淮揚菜的主要發祥地之一,2002年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淮揚菜之鄉”稱號,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第一宴就是采用的淮揚菜。
淮揚菜共有名菜名點一兩千種,淮安首創獨創的就有400種以上,其中軟兜長魚、淮山鴨羹、大燒馬鞍橋、清燉獅子頭、開洋蒲菜、平橋豆腐、欽工肉圓、朱橋甲魚等,遐邇聞名。清代淮安廚師創制的全鱔席、全羊席和全魚席,并稱為“淮菜三全席”,流傳到京城,與滿族菜肴一道,產生了“滿漢全席”。淮揚菜富貴典雅,烹調技藝精湛細膩,選擇食材講究時鮮,以口味適中、不咸不淡著稱于世,因此南北皆宜,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被選中為新中國開國第一宴。淮安老字號淮揚菜飯店有震豐園、老店、玉壺春等。面點制作技藝也精湛、考究,主要有茶馓、湯包、淮餃、薺菜春卷、豆腐卷等,其中淮安區的淮安鼓樓岳家茶馓屢獲大獎,是游客游覽古淮安后購買最多的旅游食品;文樓湯包店是百年老店,其蟹黃湯包湯汁鮮美,品嘗后讓人回味無窮。
一年一度的中國淮揚美食文化節在推介淮揚菜、擴大淮安旅游知名度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成為推介淮揚菜、淮安地方特色食品的平臺,也為國內外食品交易搭建了平臺,
說到美食,不得不說說近年聲名鵲起的盱眙小龍蝦和洪澤湖大閘蟹,盱眙中國龍蝦節早已蜚聲海內外,中華水典暨中國洪澤湖大閘蟹節也越來越有影響。淮安食博會、盱眙龍蝦節和洪澤湖大閘蟹節,已成為展示淮安美食的一張張名片。
京杭大運河川流不息,流淌了千百年。
暢游淮安,走進淮安,愛戀淮安。
運河之都淮安,偉人故里淮安,又是美食之鄉的淮安啊,讓人游不完,品不盡,愛不夠。
(以本文為解說詞的電視紀錄片獲第二屆中國西部國際電影節高校單元一等獎)
本文刊載于作者的散文集《大地上行走》,河海大學出版社2016年12月版。如今淮安市清河區與清浦區已合并為清江浦區;已經建成和正在打造里運河文化長廊、淮安運河百里畫廊;淮安食品博覽會取代淮安美食文化節。
作者簡介:柳邦坤,籍貫山東諸城,出生于黑龍江黑河林區,曾在黑河林區、礦山、高校、市委部門、廣電媒體工作,后到江蘇某高校任教,現供職于上海某高校,教授、高級記者。業余文學創作,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黑龍江和江蘇省作協會員,有詩歌、散文、評論、歌詞等發表、獲獎和演唱,出版《帶你游黑河》《從大森林里來》《大地上行走》《分界》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