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章的歷史文化(五、六)
作者/池征遙
(五)心與道冥
對于章氏后代而言,祠堂是其精神寄托的家園,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
據族中老人回憶,自從有了“章氏享祠”,這里香火旺盛,每年有大量的族人前來參拜,敬祖孝賢,祈福降災,求得富貴平安。
當時的章氏族民經濟實力雄厚,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據我兄姐回憶:父輩們曾說,我們的太祖父當年也是大地主。太祖父諱名章觀蘭,生兩子,長子章國殿,次子章國安。長子無后。國安是我們的曾祖父。他們由陳塘向北遷移水口鄉的古井中郢。國安有三子,長子之義,次子之軒,三子之棟。家有一座前后進的大宅院,良田千畝,土地延至周邊黑里和阮郢村,許多人家都是我們的佃戶,生活富裕。
在“力大為王”的社會,其他姓氏村民無不拱手相敬。因此,不論遠近,維護“章氏享祠”,也就成了族人和鄉黨們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祠于者祖宗神靈所由棲,子孫昭穆所由序。章氏村民念茲在茲,充分利用享祠廣為傳播家訓、族規。常懷敬祖之心,報本追遠所由達,故家舊族,莫不重此。恪守于賢孝,見墜于愚不肖者,往往遣帶祠中教誨。凡我子孫,是以為重,束則既畢。
祠堂久存無毀。
讓人痛心疾首的是,“文革”中以破“四舊”為名,一陣暴風驟雨過后,享祠慘遭厄運,被嚴重損毀,殘余部分于1970年后,又被規劃重建用作學校。從此歷經數百年的“章氏享祠”蕩然無存,族人心血付之東流。
那時我家因管理不善早已敗落。之字輩三兄弟先后離開古井中郢。
大祖父章之義家搬到了武集鄉高皇村,不久與該房大伯章廣俊相繼去世,余下大奶奶、大媽、啞巴二伯章廣濤以及堂哥正海兄妹,后來定居古井金沖村。
二祖父章之軒家搬到相官鄉鞏莊,遇一九六O年三年自然災害,家人先后病故,剩下光沂大伯和陶氏大媽,最后也搬到了古井金沖。
我的祖父章之棟帶領三子光山、光恩、光儒全家從古井中郢回到了相官鄉(原為儲茂)陳塘村,給附近的地主富農種田成為佃戶。解放后定居陳塘村附近的壩頭隊,分得了土地。祖父去世后,因水災頻發,我家與三叔光儒家再次北上先后搬到了古井金沖。二叔光恩全家搬到了武集鄉的棗林徐莊即現在的段郢。
其間,長輩們多次帶領我們回陳塘壩頭認親拜祖。
那年我十四歲,聞之“章氏享祠”被毀,憤然拍案驚呼“寓昧至極!”
“章氏享祠”不在,但族人尊祖之心未冥。很多人從四面八方,千里迢迢,不畏辛勞,奔往先祖福建、浙江一帶的章氏祠堂敬祀。但更多的是在自家的廳堂供奉祖宗牌子,修身以俟。
我家父為三兄弟之長,所以家中一直供奉著祖宗牌子。本家男女老幼逢年過節或遇大喜大悲之事,都會向祖宗靈牌叩拜,貞敬孝賢于緬懷。
祖宗牌子維系著游子們的赤誠之心。
我從網上看到一位族人遠在大洋彼岸,他的家中也設有靈堂,立有祖宗牌子,常對祖宗抒發深沉的愛,在這份愛里蘊藏著對祖國的情。遙望積水空明的圓月,一個人到曠野去散步,回味那殘存記憶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吟誦那首“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詩句,就會想到祖先本姓章,老家在來安。所有的凡心俗念都會被打掃得干干凈凈,那故鄉是永遠的不了情,充滿著美好的向往。
有一位旅居歐洲的族人,她在博客中寫道:“遙望故鄉月下的景致,都會令人著迷。那白晝看起來極為清晰又極為平淡的一草一木,一經月光點綴便益發生動,如身臨其境,仿佛進入童話世界。難怪蘇東坡面對此月,要發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慨嘆;辛棄疾也要產生“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聯想。有人曾把故鄉的月兒比作冰清玉潔的美人。縱然外國的月兒也是美麗的,一樣的盈虛變化,一樣的圣潔,一樣的光華四射,都無法與家鄉的月亮相比,和她每次相見靜脈無聲,但總是飽含深情。月是故鄉明,她把自己圣潔無私的愛均等地奉獻給了每一個思念家鄉的人。
還有一位飄泊澳洲的族人在美篇文中寫道:“望著遠方的月亮,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在艱苦卓絕的歲月,把我養育成人的母親,還有那用真摯的感情為我編織愛的花環的妻子和那像羔羊一樣純潔的兒女。想到她們堅韌不拔的意志;純樸真誠的情操;光明磊落的胸襟;生死不渝的愛情以及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東西,就更堅定了回歸的決心。因為宗親時刻都在召喚,故鄉才是安身立命,永久的棲息地!”
(六)曾經難忘
家譜,是家族生命的延續。它凝聚了世代人的智慧與才情,將品質與信仰融入血脈之中。無論時空如何轉換,家譜都將傳承家族的美好與德行,猶如長夜明燈指引著我們走向未來。
登高見大世
有道永隆昌
本正枝榮茂
源深澤浩長
傳家崇孝義
輔國盡忠良
才德臻淳厚
時行福壽康
每當我參與深入了解板橋章的演變發展中總會產生許多感慨,寫下一些詩行來表達對先人的崇敬和熱愛,這也許就是對家族的認同感。
同時感到似乎還有一些需要交待的事情沒有說清楚。仔細揣摩深入研討,突然發現板橋章的家譜輩分三十二字排序中,竟然蘊含著一首顏公激勵子孫奮進的四言八句勵志詩,按順序組合分解,如撥開迷霧見青天。
文然南君
爾昭林志
觀國之光
正道世守
義永祖基
忠厚賢承
德澤華慶
愛敬長宏
開宗明義,首句表明板橋章氏,出自南方,隨后分出南廷北秀,告訴章氏后人要銘記。國家興盛,當以正道相守。筑祖基偉業,當秉持忠厚賢德。此為安居樂業,幸福長久之要。循此思路,我欣然捉筆,復將族人排行詞語融入當今社會詩中,更見其閃閃發光。
文然南廷北秀君
爾昭林志大一統
觀國之光俊杰真
正道世守增秀榮
義永祖基與時進
忠厚賢承報國恩
德澤華慶萬事興
愛敬長宏福滿門
兩詩作罷,倍感先祖顏公心胸寬廣博大精深。為了便于記憶傳播和交流,我擬將以上兩首詩征得族人認可后,制成視頻配上先祖圣圖及章氏歌曲發到視頻網,但愿能給族人有所幫助。
據板橋章氏族譜記載:史上章氏有南支與北支之分,俗稱為“南洪北潤”。源出一世祖顏公生洪、潤二公,因長子洪公生于徽州歙縣,屬江南,其后裔稱為南支(南洪);次子潤公生于來安屬江北,其后裔稱為北支(北潤)。故而在族人排行中,特設了南廷北秀這一輩分字表。南洪北潤自來安五世祖時開始互嗣,從而南中有北,北中有南,遠近難分,統奉始祖顏公。
追蹤我家這一支脈原來就是從南分章而來的。我們的太祖父,出生于來安武集鄉的高皇村,誥之“觀”字輩三兄弟,即觀源、觀貞、觀蘭,其父親為章志俊,志俊父親是兆林,兆林父親是章純昭,純昭父親是爾興,爾興則是由南章過繼到北章的。爾興父君鑰,君鑰父是其秀(南支)。
“板橋章氏”已歷六次修錄族譜,目的就是為了厘清關系。先祖曰:“修明世家,則文獻足而德業有征,名分定而尊卑有序。”祖宗,自有土以來,創守相繼,以譜書載其美,實為善哉。
幾百年來,板橋章氏既有大一統的大家族的家譜和祠堂,也有各小家的神龕即“祖宗牌子”。譬如我家,自“之”字輩就有“祖宗牌子”記載著先人名諱、生卒年月、抄錄人姓名等。逢年過節,都要將香幾中央祖宗牌子的兩邊神燈點亮,同時點燃正面放置的香爐,還要擺放些果類熟食等供品,上香時不忘給先人燒些紙錢。
“章氏享祠”在時,更是族人的向往,唯于歲時朔望感雨露風木之思,以薦明德忝稷之馨。
每年清明節,即是尋宗敬祖節,這里盛況空前。以板橋堡為中心方圓幾十里的章氏后裔,間有埠外族人,會如潮水般涌來。于清明當天早上,去墳地為先人燒紙、敬香、上供品,然后返回祠堂集中行祭拜禮,由老祠長或長老代表族人向列祖列宗圣像作揖敬香,燃放鞭炮。然后,族人共同向祖先跪拜認親。
章氏族人秉承先祖恩德,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感動了詞作家邱文彬,他懷著崇敬之情寫下《章氏之歌》,如今在章氏族人中廣為傳唱。
泰山平地起,柘水源流長。百萬章氏,中華好兒郎。太傅公,練夫人,守土保民,先人樹榜樣。
浦城祖,全城章,追本溯源,后人永不忘。啊!章氏,章氏,章氏,無論你生在何方,普天下沒有二章。
要繼承祖德,報國愛鄉,要構建和諧,共鑄輝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