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雨
作者:行 知
早晨就開始陰天,接近中午時下起了雨,不大不小的雨,緊一陣歇一會。不知為什么,特別喜歡一個人在這種環境中呆著,蜷縮在一個角落里,濕漉漉的、靜靜的,仿佛這才是自己想要的一切。沒有了嘈雜和喧囂,只有這個時候才是自由的,任由思緒天馬行空,但想的更多是小時候的事情,特別是家鄉的雨。
記憶中的兒時,似乎總在下雨,而且比現在下得大。開始的時候,雨水順著灰瓦砌成的一道道瓦槽,“啪嗒、啪嗒”地打在父親為防沖刷墻基而撒在屋檐下的碳渣上,不一會院子里就集滿了水。隨著雨水越來越大,我們兄弟幾個都喜歡擠在門口,坐在門檻上,雙眼直盯著如線一樣的傾盆大雨。雨滴打在院子里逐漸聚起的水面上,生起一個個水泡泡。這時父親會喊著讓我們快進屋里來,生怕弄濕了每人僅有的一件衣服。
通常,我們會圍坐在屋中央點著木柴的火爐旁,母親則大部分時間都躺在用土坯砌成的炕上——她年輕時愛生病,特別是在夏天,總是腹痛。但母親很堅強,很少因為身體的緣故而感到煩惱,大部分時間即使生著病,也要下地參加麥收,有時為了減輕腹痛,她會讓弟弟站在自己的肚子上。中午的時候,父親會在火爐上烤幾個玉米餅子,這便是我們的中飯了。平日里,本不大的屋子塞滿了我們兄弟的嬉笑打鬧聲,但父親在的時候,屋子又顯得冷冷清清了,也可能是父親的威嚴在吧,我們從小都比較怕他,只要父親在家,我們都會輕手輕腳、寧神靜氣。
家里共有三間房,居中的一間有個約1.5平方米的紙糊小方格窗戶,窗戶邊就是我們睡覺的土炕。父母早起后把門鎖了去上地干活,我們兄弟幾人就會通過窗戶跳出去玩耍。房子東面的一間,主要存放糧食等雜物;西面的一間屬正間,也就是前文提到放火爐的地方,靠北墻擺放著一張八仙桌,正對著這間屋子的門。夏天時,父親會把這扇用木板拼成的門卸下來,搭在兩個凳子上擺在門口,作為晚上睡覺用的“床”。現在看來,這房子不但小而且簡陋,但自己卻從未覺得沒有什么不堪——這是生自己養自己的地方,是父親借了三十元錢奮力搭建起擋風遮雨的地方,是自己溫暖的家。
下午雨停后,我們兄弟幾人會穿梭在泥濘的巷子里,跑東跑西,看著大人們下軍棋、打撲克,聽著大人們侃著天南海北。一晃離家三十多年了,有時也會回家看看曾經養育自己的地方,那三間房卻早己沒有了,有的是點點滴滴的回憶,有的是父母奮爭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