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印象
作者:常耀宗
出外游玩,興之所至山西省晉城市北留鎮(zhèn)境內(nèi)的皇城相府。在府門外的廣場上,人們正圍成一個大圈,等待即將上演的古戲。我們上去,未久,戲開了,演義的是當(dāng)年康熙帝蒞臨皇城相府,作為帝師、文淵閣大學(xué)士兼史部尚書的陳延敬出城相迎的一幕。末了扮演康熙帝者大呼:歡迎前來觀光的百姓一道與朕進(jìn)府!一聲令下,游人們潮涌而入。
一段開場戲,將古今連接到一起。于是,參觀皇城相府頓覺多了幾分興致。
皇城相府是《康熙字典》的總裁官、當(dāng)朝宰相陳延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樸實(shí)典雅,渾厚堅固,是一座別具特色的明清官宅建筑。
傳說,陳廷敬是一個孝子,無暇照顧老娘,就依故宮的樣子蓋起了這所宅地,好讓老娘知道他在京城辦公的樣子。不期然有人參奏,康熙既惱又嗔,待問明原因后,卻又大加贊賞。
相府內(nèi)城“斗筑居”,始建于明崇禎五年,即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特別是河山樓及附屬建筑107間藏兵洞,內(nèi)有井、碾、磨等生活設(shè)施,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能起到聚甲藏弩,護(hù)城保莊,抵御外侵的作用。
登上城墻,回望整個皇城,沒有旅游開發(fā)帶來的濃厚商業(yè)氣息,那幢幢古樸的老宅靜靜地站在富有靈氣的土地上。外城“中道莊”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即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寢、左右內(nèi)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講究,雕刻精美,從中可見陳氏家族當(dāng)年顯赫的地位。陳氏家族在明清兩代,科甲鼎盛 ,人才輩出。特別是康熙年間,居官者多達(dá)16人,出現(xiàn)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編一典《康熙字典》的盛況,堪稱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我們邊走邊看,穿過一道道大小門,摸摸用古磚砌成的城墻,宛若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從前:相府里埋頭苦讀的讀書人,忙里忙外的婦女、丫環(huán),門道旁站立的家丁……
皇城相府的禮制建筑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外城城門外有高8米的御書樓,康熙帝御賜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額及楹聯(lián)“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別黃花晚節(jié)香”至今保存完好。外城內(nèi)大小石碑坊兩座,銘刻著“德積一門九進(jìn)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時,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陳廷敬病重期間和病故后欽賜的御碑,表達(dá)了康熙帝對陳廷敬的敬重,是對陳廷敬生榮死貴的最好記錄。在這里,御碑之多、御書之富,保存之完整,為國內(nèi)少見。
在皇城相府,無論是踽踽而行,還是駐足瞻觀,那濃郁的歷史氣息無時無處不沁人心脾,我也無時無處不得不欽佩古人精妙絕倫的建筑設(shè)計和精湛高超的建筑水準(zhǔn)。據(jù)悉,整座皇城建筑反映了明末社會狀態(tài)及清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極具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告別皇城相府,沿著一條小巷往外走,兩旁有很多小吃,皇城相府的小吃沒有陌生的感覺,猶如小時候祖母做的飯菜一樣香甜可口。
到皇城相府,可以讓我們找尋往日的生活景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