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鄉溆浦為古楚地,古風至今猶存。學界有種說法,拿溆浦方言吟誦屈原楚辭,韻味最是古雅。央視還專此做過節目,聞之無不沉醉。溆浦方言,古音存留頗多。比如,溆浦人說跑,用的是“走”,所謂“走馬觀花”之“走”,正是跑的意思。溆浦人“夜”讀作“亞”(四聲),“斜”讀作“恰”(第三聲),皆為古音古韻。
年俗,那就更有意思了。自古都是這么過的,沒有太大變化。溆浦人家家養豬,過年都需殺豬,習稱殺年豬。年豬需在臘月間殺,時間充裕就越早越好,為的是把年豬熏成臘肉。家家都會熏臘肉,卻也各有各家絕招。好的臘得慢慢熏,不需濃煙,而是清炭火。清炭火熏出的臘肉,色澤黃黃的,透亮透亮。這需是殷實人家,天天烤著沒有煙頭子的清炭火,臘肉就掛在火堂上方。鄉下房子的堂屋通常有個烤火的火堂,四方形的坑,冬日成天升著火。火堂上方是熏肉的架子,臘肉、雞肉、鴨肉都掛在上面。客人進屋,必要望望主人家的熏肉架子,高聲喊道:你屋年熱鬧啊!主人必說:哪有你家熱鬧啊!此為鄉人的禮貌。
敝鄉有童謠: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熏臘肉;二十七,獻雄雞;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炮仗射!童謠用溆浦話念,都是押韻的。獻雄雞,指的是殺公雞。進入臘月,溆浦人殺五禽六畜,忌用“殺”字,而用“獻”字。大致是古時獻祭之俗的遺風。過年不興吃母雞,吃公雞。童謠所述時間,只是為了押韻。實際上的意思,指的是溆浦操辦過年的講究和熱鬧。
溆浦人的年夜飯,必要煮臘豬頭。臘豬頭過年時叫財頭,或萬仙子。財頭的意思好理解,祈愿來年財源廣進。萬仙子是哪幾個字,我至今沒有考證出來,不能確知是什么意思。總之應是美好的愿望。財頭一大早就下鍋煮,燉得臘香滿屋。燉好之后,切成兩塊,鄭重地放在祭盤里,托到神龕前,焚香九炷,三炷一把,插在香爐里,又配以供果、供酒,拜祭祖先。一應儀式完畢,再把財頭肉切成小塊。小孩子們早饞得不行了,圍著砧板搶肉吃。家家戶戶門前,都是滿嘴油光光的小孩子,手里都抓著財頭肉,或財頭骨。
小孩子們吃得滿肚子油膩了,年夜飯才擺上桌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大人們興致勃勃,小孩子們心不在焉。孩子們早吃飽了,心里只惦記著壓歲錢。但小孩子們的壓歲錢需得有代價,必要陪著大人守歲。需守過子夜,迎來新歲,大人才掏出錢來。大小孩壓歲錢到手就藏起來了,小小孩壓歲錢放在枕頭下壓一晚,第二天又回到大人口袋里去了。較真的小小孩第二天會再問大人要錢,或是哭鬧。大人臉色變了,說:新年不準問別人要錢,新年是不準哭的!有些小孩子,新年便挨幾巴掌。又有說法了,說是小孩子新年挨打,越打越長的。
不過,新年不要賬,確是敝鄉一俗。大年三十,通常是自家人圍著火爐守歲。偶有外人上門,必是借了你家錢糧的。賬不過年,年關必有交待。有錢錢交待,無錢話交待。上門來的,照例先是夸你家年熱鬧,再是東拉西扯。主家明白客人來意,也不點破,客氣待茶。禮數差不多了,客人就萬份歉意,或是先還上一些,或請再寬限些日子。俗話說,有理不打笑面人,主人家自然也會客氣,只道不急不急,好好過年吧。
正月初一,家家都會睡懶覺。先天守歲晚了,早起也早不了。又有說,“覺”同“窖”諧音,多睡覺,就是多挖窖。這窖,當然是金窖、銀窖。起床之后,見人就拱手拜年,說的盡是吉利話。正月的禁忌很多,比如不準要賬,不準掏人家口袋。男人不下地,女人不做針線。正月初三,開始舞龍燈,謂之出燈。舞龍燈每到一村,便家家戶戶都得去,謂之間村不間家。晚上有龍燈來,舞龍人需先送帖子,主人家好有準備。過去只需打發些糍粑即可,如今需是封紅包。誰家今年有喜事,起屋的,收親嫁女的,孩子上大學的,需多準備些禮金。事先還需同龍燈的頭人商量,免得到時候面子上不好過。龍燈共舞十天,正月十三收燈。收燈之夜,舞龍人聚到河邊,焚香燒紙,龍入江河。
溆浦正月十三還有個習俗,即家家戶戶地里的菜都可以隨便去偷。當然只能是夜里去偷,被偷的人家絕不怪罪。小孩子會趁夜去偷別人家的白菜,回家煮年糍粑消夜。亦別有一番意趣。有那小氣人家,白天里就把白菜澆上大糞,叫你偷不成。有那小孩子頑皮的,見有人菜地里澆了大糞,就故意把人家菜園子糟蹋得一派狼籍。此習有些怪,我妄揣它是給小偷或窮人定的節日。過年了,誰都得有個喜慶。